歐陽修:下臺的姿勢

2021-02-13 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2838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多年以前,在上海的一個媒體論壇上,臺灣《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評價一個人,有時候不在於他上臺時有多風光,更在於他下臺時有多優雅。

當時我還年輕,覺得高先生說了句聽上去很睿智的漂亮話,但也僅此而已。如今,隨著年歲見長,逐漸對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有了點感悟。

近日翻讀章敬平的新著《世俗的聖賢——歐陽修傳》才發現,要論下臺的姿勢,歐陽修,這位生活在足足一千年前的古人,早就為後人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樣本。

今天我們知道歐陽修,主要因為他是《醉翁亭記》的作者,寫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樣的名句。但如果你穿越回歐陽修的時代,將會驚訝地發現,這個自號醉翁的文人,竟然曾經擁有難以想像的政治地位:

宋仁宗晚年無子,推動這位皇帝死之前早定太子的,有歐陽修;

這位太子接叔叔的班即位後,想喊自己的親爹一聲爸,這件事將整個北宋官場分裂成截然對立的兩派,建議並做出皇帝可以喊親爹為爸這個重大政治決策的,有歐陽修;

隨後即位的皇帝宋神宗在挑選宰相時,也曾考慮過歐陽修。事實上,在副宰相這樣的高位上,歐陽修一幹就是十來年。

你可能會說,中國歷史上出將入相的多了去了,何況他前面還帶個「副」字,這沒啥啊。的確如此,在臺上比歐陽修風光的人,數不勝數。但歐陽修讓人記住的,正是他下臺時的姿勢。

有學者根據史料統計,就在外人看來最為風光的那十來年裡,歐陽修請求調離權力中心、乃至於最後乾脆請求提前退休的上疏與奏摺,居然達幾十次之多。一次兩次,你還可以說是裝裝樣子擺擺高姿態,但達到這樣的規模,可能就不好說只是姿態了。最後,神宗皇帝只好和王安石專門召開了個會,終於拍板同意歐陽修提前五年退休。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擁有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政治高位,歐陽修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要甩手不幹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長期以來的人生哲學,是進者儒家、退者佛道。《紅樓夢》正是在深厚的佛道思想指引下來寫興衰、寫無常,寫世事人生最後必定都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但這一點,不適用於比曹雪芹早生七八百年的歐陽修。就像他最尊崇的是唐朝的韓愈一樣,歐陽修是個純粹的儒家信徒,一生反佛。佛道思想,顯然不是歐陽修晚年時一再請求主動下臺的原動力。那原動力是什麼呢?從《世俗的聖賢》這本書中,我讀出了三點:

跟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位極人臣的人不太一樣的是,歐陽修能夠登上政治巔峰,靠的並不是政治能力,而是名聲。在當時,歐陽修的名聲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當時的宰相韓琦跟皇帝講了個歷史故事,說韓愈是唐朝的名士,天下人都覺得他能夠當宰相,但唐朝皇帝就是不用他。如果用韓愈當了宰相,其實也不一定能有所不同,但正因為沒有用他,天下人到今天都在議論和責備唐朝那位皇帝。而歐陽修就是今天的韓愈啊,如果您再不用他,恐怕後世時天下人不僅會責備我,還會責備皇帝您啊。何不用一用試試呢?

也就是說,歐陽修當時的名望大到如果不起用他,皇帝和宰相都會擔心自己背上歷史的罵名這種程度。是屬於絕對的當朝「大V」、政治流量明星。但是,名望既可以把一個人推上臺,也可以把一個人趕下臺。尤其是對歐陽修這種靠道德與文章成名者,一旦進入到真實的政治操作中,自然會真切地感受到身為批評者與主事者這兩種角色之間的鴻溝有多大。而一旦你並未顯示出超出尋常的能量與能力,那天下人對你的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久而久之,盛名就會變成譏落,輿論就是這麼無情。

正因為如此,在進入權力中樞後沒多久,歐陽修就提出了辭職。但一如宦途深似海,豈是你想不幹就能不幹的?歐陽修只好一方面在其位則謀其政,勉力盡好自己的職責,另一方面一有機會就提出讓賢。終於辭職獲準後,歐陽修在私下裡對他的學生蘇東坡吐露了心聲:與其等到有一天被人趕下臺,壞了一生的名聲,還不如自己主動下臺,把主動權儘可能掌握在自己手裡。

在給皇帝的辭職申請書中,歐陽修也一再公開提到「知止」,亦即自己知道差不多了,應該適可而止。而「知止」,在古往今來的成功者中並不多見。知止,不僅是一種自我修煉,其實更是一種能力和判斷力。

這世上也許人人都想渴望成功,只是什麼叫成功以及成功的目的是什麼,卻完全可以千差萬別。當我最初聽說作者章敬平給他這本歐陽修傳起的名字叫「世俗的聖賢」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有點怪。仔細一想,之所以覺得怪,可能是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世俗的時代,「聖賢」這個詞無疑顯得相當突兀和刺眼。我們已經習慣於用「裝逼」這樣的詞彙,來消解一切看上去有點與眾不同的人和事。試想在當下,如果一個人說,我的人生目標就是想成為聖賢,你會怎麼反應?估計絕大部分人的反應是,你腦子沒病吧?要不去精神病院看看?

但是,對於生活在一千年前的歐陽修來說,他的人生目標非常清楚,不是權力,也不是財富,就是要成為聖賢。而成為聖賢不能僅靠空喊口號啊,這就不能不提到歐陽修的一個重要主張——「名節」。經過最近一百多年的革命與社會運動,估計我們今天大多數人聽到「名節」這個詞時,就跟剛才說的聽到「聖賢」一樣,本能地會皺皺眉頭,這不都是些早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東西嗎?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再多一點耐心,願意回到一個歷史人物所身處的歷史現場,就會發現,歐陽修之所以提倡「名節」,其實是抓住了當時最重大的時代命題並給出解決方案,那就是怎麼樣確保大宋王朝的穩定,避免重蹈宋之前五代十國時期的「覆轍」:今天你是大臣武將,明天你就可以把皇帝殺了自己做皇帝,而後天,另外一個大臣武將又可能把你殺了他來做皇帝,真正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歐陽修提出的「名節」觀念,就是要用名節來倡導與規範,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章敬平在書中,就此分別講了歐陽修對衛將狄青和文臣包拯的兩次討伐的故事,非常生動地闡釋了歐陽修的名節觀。

而歐陽修在官場巔峰時期一再提出辭職,正是基於這樣的恐懼和清醒認識:身處權力中樞雖然看上去風光無限,實則並非已所願和所長,再做下去,很有可能會晚節不保。那是一生提倡「名節」的歐陽修萬萬不可接受的。在最重要的「晚節」面前,在追求歷史評價的雄心面前,無論是權力的滿足感還是現實的榮華富貴,都顯得沒那麼重要和不舍了。

很多政治人物和成功者之所以久久戀棧,是因為深恐下臺後失去的是整個世界。而如果你讀完章敬平這本書便會發現,歐陽修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如果用「家」來形容,他不僅是文學家、政治家,還是歷史學家、金石學家,流行歌詞作家。

他也是一個有情趣的人,一生愛茶愛酒愛牡丹愛歌妓,既提倡名節,又能寫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這樣的詞。

他也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晚年時把自號從醉翁改為了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提及:

有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麼?」

居士說:「我家裡藏了書一萬卷,集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盤,又經常備好酒一壺。」

客人說:「這只是五個『一』,怎麼說『六一』呢?」

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


所以,歐陽修在下臺前,就已經反覆規劃好了他下臺後的人生。對於有些人來說,告別一個舞臺,就失去了整個世界。而對於有些人來說,告別一個舞臺,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他無疑是屬於後者。

只是,人生不可能如同規劃中的那樣圓滿和完美,而是充滿了各種遺憾。告老還鄉僅一年後,歐陽修就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此時,他為自己養老修繕的房子,才剛剛落成幾個月。就如同歐陽修的主動下臺,雖然成功保住了晚節,但是否能稱得上優雅,也是見仁見智。

如果你讀完《世俗的聖賢》這本書就會發現,歐陽修下臺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在於作為宋仁宗的養子而繼位的宋英宗,是否能夠稱呼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爸這場史稱「濮議之爭」的重大政治風波中,歐陽修站在了大多數大臣的對立面,從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禮」制派的輪番口誅筆伐,以至於幾年後,還鬧出被政敵指控與兒媳亂倫的醜聞。總之,也是各種灰頭土臉和雞飛狗跳。要說姿式優雅,可能也難。

不過,這可能才更接近人生和歷史的真相。正如作者章敬平在後記中所說,「隨著個人境遇的變化,一次又一次的出醜,一次甚於一次的窘迫,歐陽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日漸豐滿,越發親切。」

不說我等普通人,即便是像歐陽修這樣立志作聖賢的人,也有著各種出醜和窘迫,也充滿了矛盾與糾結。正如舞臺可能有大有小,但每個人會上臺,也會有下臺。而有些人之所以能夠打敗時光成為傳奇,就在於他身上總有一些東西,能夠戰勝那些出醜和窘迫,而那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或者說,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焦點

  • 文豪,歐陽修
    此後,歐陽修又經歷兩次人生劇痛:25歲,結婚,第二年夫人就去世了;27歲,第二次結婚,第二任夫人又去世。時隔多年,歐陽修才敢走入第三段婚姻。少年喪父,青年喪妻,歐陽修年輕時已經歷了同齡人不曾經歷的人生。
  • 醉翁歐陽修
    後來,有人說歐陽修詞「疏雋」的風格引導了蘇軾,「深婉」的風格引導了秦觀,足見他在宋詞發展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雖然,歐陽修才活了六十一歲,然而,無論生前和死後,歐陽修都不愧為一代偉人,不愧為讀者心目中不多的醉翁。他和晏殊、王安石、曾鞏都是江西人的驕傲。在這裡,我為之感動的,是歐陽修的詞。
  • 歐陽修,最好的老師
    【二】是的,這個人,就是歐陽修,一個早就化作塵土,隨風而去的千年古人。我希望,我寫的歐陽修,能夠活過來,笑容可掬地走進你的生活,讓你在半天的閱讀時光中,有一種對話「千年聖賢」的快樂。在我心目中,歐陽修就像一位去世多年但又歷歷在目的老師,他有師道尊嚴,有我們望塵莫及的成就,有裝腔作勢的一面,也有可愛的一面。
  • 歐陽修的「被亂倫」之痛
    但,你知道關於歐陽修,還有一樁「亂倫」的大bug嗎......歐陽修有一個妹妹,嫁給了張龜正,沒過幾年,張龜正就去世了,留下一個和其前妻所生的女兒,才剛剛四歲。孤兒寡母,孤苦伶仃,歐陽修不忍心就把妹妹接過來一起住了。
  • 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
    ,歐陽修的作品《蝶戀花》。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在《醉翁亭記》中,他寫明了「醉翁」的來由:「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歐陽修諡號為文忠,世人都喜歡叫他歐陽文忠公。他和韓愈、柳宗元、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也是我們熟知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餘7個人分別是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 歐陽修近視800度紀曉嵐也是近視 古代人沒眼鏡怎麼辦
    對於那些遷客騷人,雖然他們使用毛筆時需要抬手立筆的寫作姿勢,能夠保證眼與冊的間距,但還是很有可能患近視的,畢竟一心考取功名,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讀書方式會造成過度用眼。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宋代文豪歐陽修,他就是個十足的近視眼,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中曾描述「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意思是說歐陽修近視到自己讀書非常困難,只能找人讀給他聽,這樣的近視照現在來估算,起碼要有800度以上。
  • 歐陽修為什麼要修《新五代史》
    歐史可取的地方大致可以歸納為下列諸點:一、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又增加了「薛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宋人編的《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等。因此在敘述某些傳記時,史實比「薛史」有所充實。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序》中說他曾徵引了五代諸種小說,可見他選用材料之廣。
  • 歐陽修一生奇恥大辱,成就了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背負的罵名,其實是北宋黨爭的真實寫照。歐陽修性格耿直、文筆犀利、辯才出眾,後又捲入慶曆新政變法、「濮議」等朝堂是非,雖暴得文壇大名,卻仕途羈絆坎坷。兩次大辱,三遭貶謫,卻百口莫辯,無人援手,為朝堂主流所棄。千年之後,如何讀懂歐陽修?
  • 在《清平樂》歐陽修中播放張本煜
    作為一個非學校的演員,《清平樂》中的張本煜星是非常有名的「歐陽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歐陽修出現後,觀眾們驚喜不已。同時,更多認可了張本煜的演技,觀眾驚呼:「《清平樂》讓人感觸良多。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本煜播放的歐陽修鏡頭。我看了本羽的喜劇角色,但那一刻,我完全忘記了那些角色。
  • 歐陽修的戀愛寶典(上)(超量放送!)
    歐陽修對她的憐愛,絕不僅僅因為她的美貌——他一定還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見到妻子的情景。三年前,從汴京回到湖北隨州的歐陽修,懷著科考失利的沮喪和遊學天下的渴望,字斟句酌地撰寫了一封文辭華美的書啟。信要寄到三百裡外的漢陽。歐陽修希望得到當時的漢陽最高行政長官(即漢陽知軍)同時也是文化名流的胥偃的賞識。讓歐陽修喜出望外的是,對他這位來自窮鄉僻壤的落第士子,胥偃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賞識和器重。
  • 讀懂了歐陽修,才明白什麼是人生的滋味
    一次,年青貪玩的歐陽修,放下公務,與好友入嵩山賞雪。素雪紛紛,清風入袖,冰雪世界,巍峨壯麗。歐陽修沉醉不已,待要歸去,方覺天色已晚。長官如此厚愛,歐陽修愈發縱情。宋代有官妓制度,此類女子可以歌舞佐酒,卻不能私侍枕席。歐陽修,卻偏與一位官妓有了私情。二人恩愛纏綿,宴會姍姍來遲,席間又眉目傳情。
  • 歐陽修詞:生命的悲風與達者的歌唱
    身體的衰老、京城的喧囂與功名的羈絆,讓歐陽修倍感倦怠。他在給好友杜植的信中感慨:「若寵利紛華,不惟非素心所溺,就令心有所好,大抵晚年實能享者,於身所得幾何?」(《答杜植》)不過,歐陽修畢竟是歐陽修,他一方面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悲風的侵襲,一方面又努力尋求精神上的快樂:把酒花前欲問君。世間何計可留春。縱使青春留得住。虛語。無情花對有情人。
  • 歐陽修《蝶戀花》與李清照《臨江仙》,該如何解讀?
    歐陽修有一首名詞,叫《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那一眼望不到頭的庭院啊,不知院子究竟有多長?
  • 歐陽修《三琴記》
    宋 佚名《閒居圖》 坐有琴書歐陽修,北宋著名文學家,其《醉翁亭記》膾炙人口。《三琴記》是他晚年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及三床琴的出身,製作及年代辨別方法,亦可成為當今收藏古琴提供參考。歐陽修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在揚州平山堂風景區,有揚州人紀念歐陽修所立的歐陽祠。祠中供歐陽修青石畫像。無論你在什麼角度看,畫像中歐陽修的眼睛都會親切地看著你。
  • 從支持變法到反對改制,歐陽修經歷了什麼?
    歐陽修畫像歐陽修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父親歐陽觀在任綿州軍事推官。但是在歐陽修年僅4歲是他的父親去世了,使其與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的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在隨後不久前往了湖北隨州投奔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而歐陽曄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這對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曄家不是很富裕,但是好在鄭氏出身名門望族,知書識理,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並在沙地上用蘆杆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讀書寫字,由此誕生了畫荻教子的典故 。歐陽曄也不時關懷年幼的歐陽修,這使得年幼的歐陽修的教育並沒有得到缺失。
  • 這些才是歐陽修的絕妙好詞
    在該劇中,歐陽修因狎妓、寫豔詞而被政敵詬病、攻擊。歐陽修 《清平樂》劇照被政敵拿在放大鏡下挑毛病的幾首豔詞,並不能代表歐詞的全貌。作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散文、詩、詞等領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詞基本上沿襲晚唐五代餘風,抒情委婉深致,寫景清新明麗,亦有少數篇章風格豪放疏宕。
  • 歐陽修《朝中措》「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大家好,我是小美,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歐陽修與歐公柳,本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5分鐘,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歐陽修在揚州當知州的時候,在瘦西湖旁邊的蜀岡上,建了一座平山堂。平山堂竣工時,歐陽修親手在堂前的平臺上種植了一棵柳樹,後人都稱此柳為「歐公柳」。歐陽修非常喜歡平山堂,經常是一大清早便帶著客人們來到這裡,或是遊玩觀景,或是嘯吟暢飲,久久不願離去。
  • 宋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歐陽修扒灰醜聞之四追尊風波
    宋神宗告訴吳奎,此前蔣之奇彈劾歐陽修一事,雖然查無實據,已經下詔懲戒其虛妄。可是,蔣之奇一介小臣,敢於彈劾執政,膽略還是值得嘉獎。吳奎聽出了宋神宗的弦外之意,急忙提醒宋神宗:「賞罰難以並行。」既然已經懲戒了蔣之奇,歐陽修也已經照常工作,就不要再多生事端了。吳奎雖然並非韓琦、歐陽修一黨,但對韓琦和歐陽修的執政能力,為人操守,還是非常敬重。    可是,吳奎還是沒有明白宋神宗真正的心意。
  • 歐陽修很悲傷的一首詞,道盡人生無奈,催人淚下
    對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這首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說起元宵節的詩詞,它可算得上是一首千古名作。而歐陽修的物是人非,則是有她的元宵節,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沒有她的元宵節,是「淚溼春衫袖」,巨大的情感反差顯而易見。《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 釣源古譜,揭開歐陽修父母葬於沙溪之迷
    一直以來,世人認為歐陽修父母葬於永豐所以歐陽修是永豐人。但歐陽氏族譜記載,吉州刺史歐陽琮八世孫安福令歐陽萬,因官家於安福。至其第五代共有孫六人。三人留居安福三人遷廬陵。弘居廬陵釣源,即今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