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 《聽琴圖》
琴史·盡美
宋 朱長文
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備,則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萬物,而況於人乎?況於己乎?昔司馬子徽謂:「伏羲以諧八音,皆相假合,思一器而備律呂者,遍琢眾木,得之於梧桐。」蓋聖人之於萬物也,亦各辨其材而為之器也。既知其材矣,又求其良者,以待於用,養其小者,以至於大。故禹作九州之貢,有嶧陽梧桐,而《詩》美周室之盛曰:「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又衛文公之作宮室也,亦云:「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是所求其良者,以待於用,養其小者,以致於大也。古之聖賢留心於琴也如此。後之賦琴,言其材者,必取於高山峻谷、深溪絕澗、盤紆隱深、巉巖嶇險之地,其氣之鐘者至高至清矣。雷霆之所摧擊,霰雪之所飄壓,羈鸞獨鵠之所棲息,鸝黃幹旦(後兩字從鳥部)之所翔鳴,其聲之感者,至悲至苦矣。泉石之所磅礴,琅玕之所叢集,祥雲瑞靄之所護被,靈露惠風之所長育,其物之助者,至深至厚矣。根盤孥(下「子」應為「手」)以輪菌,枝紛鬱以葳蕤,歷千載猶不耀,挺百尺而見枝,其材之成者,至良至大矣。一日夔、襄、鍾、牙之儔,睨而視之,嘉其可以為琴也,於是命般、倕之徒,斤斧之,繩墨之,鎪中襄間,平面去病,按律呂以定徽,合鍾石以立度,法象完密,髹彩華煥。於是飾以金玉瓖奇之物,張以弦軫弘(左半邊應為勺)弭之用,而琴成矣。昔伏羲之「龍吟」,黃帝之「清角」,齊桓公之「號鍾」,楚莊王之「繞梁」,相如之「綠綺」,蔡邕之「焦尾」,傳於天下久矣。唐相李勉以響泉韻磬聞,白樂天以玉磬聞,而世稱有雷氏者,有張越者,尤精斫琴。歷代寶傳,以至於今,非力足而篤好者,不能致也。近世琢琴者間有之,然孰能桀然紹前人之作者與?昔聖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萬物之聲,非妙指無以發,故為之參彈復徵,攫援標拂,盡其和以至其變,激之而愈清,味之而無厭,非天下之敏手,孰能盡雅琴之所蘊乎?當其援琴而鼓之也,其視也必專,其聽也必切,其容也必恭,其思也必和。調之不亂,酏之甚愉,不使放聲邪氣,得奸其間,發於心,應於手,而後何以與言妙也。是故君子之於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於以觀政焉,窮則於以守命焉。堯之神人,舜之南風,武王之克商,周公之越裳,所以觀政也;許由之箕山,伯夷之採薇,夫子之漪蘭,王通之汾亭,所以守命也。又有所自得也。夫絲與梧桐皆至清之物也!而可以見人心者,至誠之所動也。是故孔子辨文王之操,子期識伯牙之心者,昭見精微,如親授於言也。故曰:惟樂不可以為偽。:又曰:至誠動金石;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吾於樂,益知誠之不可不明也。夫金石絲桐,無情之物,又可以誠動,況穹穹而天,冥冥而神,誠之所格,猶影響也。君子慎獨,不愧屋漏,可不戒哉!是故黃帝作而鬼神會,後夔成而鳳凰至,子野奏而雲鶴翔,瓠巴作而流魚聽,師文彈而寒暑變,可謂誠至也。是故良質而遇善琢,善琢既成,而得妙指,妙指既調,而資於正心,然後為天下之善琴也。總其能,作《盡美》。
——汪孟舒校補《樂圃琴史校》卷六 中國音樂研究所 1959
朱長文(1039—1098)北宋書學理論家;字伯原,自號潛溪隱夫。因築室隱居「樂圃」,故人稱「樂圃先生」,宋代吳縣人。10歲能作文,好讀書,從泰山孫復授經於太學,尤邃於《春秋》,博聞強識,篤學力行。19歲登進士,後授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因墜馬傷足,不願再當屬員。家居20年,築室故吳越錢氏金谷園,稱「樂圃」,潛研學術。時蘇州地方-莫不造訪,向他請教「謀政所急」,因之名動京師。元祐間,薦為蘇州教授。曾積極協助範仲淹之子範純仁重修蘇州州學。時蘇州水災,長文曾陳浚五浦之利,未獲採納;又作救荒議4篇,上蘇州知州黃履,災民獲益不小。後徵召為太學博士,紹聖年間改為宣教郎,除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
朱長文稟性忠厚純樸,慨然有為世所用之志。任官後,將田地全交給諸弟,自己唯留藏書2萬卷。早歲作《東都賦》,論者以為不遜色班固、張衡之賦。其書法學顏真卿,並收集自周代穆王以來金石遺文、名人筆跡,作《墨池閱古》二編。曾編著書法專著《墨池編》20卷。元豐七年(1084年),應太守晏公之邀,撰《吳郡圖經續記》3卷,為中國現存宋代古方志之一。又精通古琴,著有《琴史》。著述尚有《樂圃餘稿》等。元符元年(1098年)二月病逝,葬於吳縣支硎山,張景修撰墓志銘,米芾題寫墓碑。
明 陳洪綬 《聽琴圖》
三琴記
歐陽修
吾家三琴,其一傳為張越琴,其一傳為樓則琴,其一傳為雷氏琴,其製作皆精而有法,然皆不知是否。要在其聲如何,不問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橫文如蛇腹,世之識琴者以此為古琴,蓋其漆過百年始有斷文,用以為驗爾。
其一金徽,其一石徽,其一玉徽。金徽者,張越琴也;石徽者,樓則琴也;玉徽者,雷氏琴也。金徽其聲暢而遠,石徽其聲清實而緩,玉徽其聲和而有餘。今人有其一已足為寶,而餘兼有之,然惟石徽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蚌琴徽,此數物者,夜置之燭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視徽難準,惟石無光,置之燭下黑白分明,故為老者之所宜也。
餘自少不喜鄭衛,獨愛琴聲,尤愛《小流水曲》。平生患難,南北奔馳,琴曲率皆廢忘,獨《流水》一曲夢寢不忘,今老矣,猶時時能作之。其他不過數小調弄,足以自娛。琴曲不必多學,要於自適;琴亦不必多藏,然業已有之,亦不必以患多而棄也。
嘉佑七年上巳後一日,以疾在告,學書,信筆作歐陽氏三琴記。
宋 佚名《閒居圖》 坐有琴書
歐陽修,北宋著名文學家,其《醉翁亭記》膾炙人口。《三琴記》是他晚年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及三床琴的出身,製作及年代辨別方法,亦可成為當今收藏古琴提供參考。歐陽修晚年自稱「六一居士」:「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在揚州平山堂風景區,有揚州人紀念歐陽修所立的歐陽祠。祠中供歐陽修青石畫像。無論你在什麼角度看,畫像中歐陽修的眼睛都會親切地看著你。
《三琴記》介紹了歐陽修收藏的三張琴,都是彌足珍貴,普通人得其一都不容易。文章平實無華,但是讀來使人感動,深受啟發。
其一, 以人文本。「...然惟石徽者,老人之所宜也。....」不追求華美高貴,而從使用者出發,考慮到老人目昏,視徽難準,惟石無光,老人之所宜。金徽玉徽雖名貴,對老人而言,不及石徽適用。對比當今一些斫琴者一味追求高檔材質,而遠離實際,琴是高檔了,聲音不美,不合人彈,也是枉然。
其二,業精於一。「琴曲不必多學,要於自適」,今人多以琴曲多寡自傲,歐陽老人卻指出,自適最佳,多而不精,泛泛度日,得不償失。
歐陽修獨愛《小流水曲》,說自己不喜鄭聲衛樂,在平生患難時,獨「流水」一曲為其排憂解鬱。《流水》是一首非常古老,著名的琴曲。高山莊重,流水從盈,是這首琴曲要表現出來的,所謂仁者樂山,知者樂水。體現出從涓涓細流到大江大河的精神統一性。而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流水為清代張孔山留下的版本,張孔山是清代四川青城山的道士。他根據原來的琴曲進行加工。增加了許多「滾、拂、綽、注」的手法。模仿水流湍急的自然景象。人稱「七十二滾拂流水」。後來這個版本記錄在著名的《天聞閣琴譜》中。而歐陽修喜愛的《小流水曲》應該是不加七十二滾拂的流水。
宋徽宗《文會圖》
所有古文獻包括古詩詞中提到的琴皆特指古琴。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
音樂是最偉大的藝術,
古琴是最偉大的音樂,
唯有古琴的力量才能給所有無望者以最高的精神慰藉。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範圍是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華夏文化中的瑰寶。
1977年,古琴曲《流水》作為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鐫刻在美國」旅行者「 號太空飛船的金唱片裡,響徹太空十億年,尋覓 「知音」。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