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萬裡先生珍藏三琴百年琴史鉤沉

2021-02-19 美山居士

今秋《絲桐金聲——名家藏珍古琴萃選》首次呈現龔萬裡先生珍藏三琴:葉希明舊藏秦華斫「飛瀑」伏羲式古琴、「民國第弌甲戌仲春覲文監製」連珠式古琴以及「乾隆九年」仲尼式古琴。此三琴時代特徵明顯,具有明確的紀年、鐫刻題跋,呈現出百年前以著名鹽商葉希明為核心,以楊宗稷(1863-1932)為代表的北京琴圈與以鄭覲文(1872-1935)為代表的上海琴圈往來歷史,是為近代古琴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龔萬裡(1923-2015)著名琵琶演奏家、民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琵琶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民間器樂集成》上海編委會藝術顧問等職務。龔先生一生從事音樂研究、教育工作,影響廣泛,為近代民族音樂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管弦樂團部分成員合影

前排左起:1、龔萬裡 2、秦鵬章 3、衛仲樂 4、金祖禮 5、許光毅

龔先生自幼愛好民樂,1941年拜衛仲樂先生研習琵琶、二胡、簫、笛、古琴、三弦等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以琵琶造詣尤深。曾參加當時上海著名國樂團體「中國管弦樂團」的各類演出活動並任副團長。解放後,先後擔任上海交大、同濟、一醫等院校及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等民族樂隊指導,並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琵琶。1956年進入上海市總工會工人文工團任演奏員、民樂隊長。1958年進入上海電影樂團任民樂隊長,曾參與數百部影片的音樂配錄工作,並為《桃花扇》、《如此爹娘》、《向陽路上》、《山村新貌》、《任百年的畫》、《織錦》等十餘部影片擔任樂隊指揮。也曾在北京人藝《膽劍篇》、上海人藝《關漢卿》、上海劇院《文成公主》中擔任樂隊指揮及音樂伴奏。1987年退休後,致力於少兒民樂教育事業,籌建上海市盧灣區仲樂藝術進修學校,擔任校長並親自執教。1995年元旦,由上海藝術拓展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龔萬裡師生音樂會《琵琶專場》在蘭心大戲院舉行。1995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化局、教育局業餘藝術教育榮譽教師。

通長:125 cm,肩寬:19 cm,尾寬:14 cm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內陳設「鄭覲文制連珠古琴民國第十六」。鄭覲文著,陳正生編,《現代琴學叢刊·鄭覲文集》,重慶出版社,2018年。陳正生、 沈正國 編著,《國民大樂:大同樂會鄭覲文主制樂器評介》,鳳凰出版社,2011年。

通長:124 cm,肩寬:19 cm,尾寬:13.7 cm

Lot 3853

民國

「飛瀑」伏羲式古琴

通長:127.5 cm,肩寬:22.6 cm,尾寬:16.6 cm

來源:

葉希明舊藏;

龔萬裡舊藏。

參閱:

鄭珉中著,《蠡測偶錄集:古琴鑑定及其他》,《在盛傳無形文化遺產喧闐聲中略談琴器的修復》,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269頁。

此三琴時代特徵明顯,具有明確的紀年、鐫刻題跋,呈現出百年前以著名鹽商葉希明為核心,以楊宗稷(1863-1932)為代表的北京琴圈與以鄭覲文(1872-1935)為代表的上海琴圈往來歷史,是為近代古琴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Lot 3853 葉希明長篇鐫刻

葉希明舊藏秦華斫「飛瀑」伏羲式古琴,琴背鐫刻篆書琴銘「飛瀑」,龍池左側刻款填硃砂「潞安秦華斫」。池、沼間鐫刻長篇行書銘文:「寧遠楊時百先生官邸曾居舊京丞相胡同以彈琴自娛,彈至合拍時輒閉目醒神,倡定板別吟唱弦注音四法,著琴學叢書四十三卷,梓印行世。其子乾齋能傳其學,而青衣中有秦華侍從,自父得窺奧秘,亦能鼓之,且善斫,不亞雷氏之制。甲子夏,餘客燕都,秦華以此琴相贈。逮辛未秋,餘自扶桑歸國經遼藩而至北平,與楊時翁話舊知秦華已去世。握別南旋未歲幾,而時翁之訃告亦至。遂歸道山追憶前塵,不勝人琴之感矣。」「民國紀元第一甲戌季春,新州葉希明識於西泠。」印文:「璋伯。」以上可知此琴秦華所斫,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贈送葉希明。葉希明在民國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鐫刻長篇題跋。

楊宗稷(1863-1931)

關於秦華斫琴,見楊宗稷《琴學叢書》、《歷代琴學資料選》中有記載。民國琴學宗師楊宗稷(1863-1931)1917年在北京開辦「九嶷琴社」教習古琴,地址在宣外丞相胡同四十三號(共房二十一間半)。弟子中有管平湖、李浴星、關仲航、彭祉卿、吳冠周、招鑑芬、金致淇、齊執度、虞和欽等等。因和者眾多,苦於無多古琴,楊宗稷派其徒秦華在南縣斫琴一百餘。相傳楊宗稷當年藏曆代琴曾達百張之多,現在浙江博物館所藏古琴多是楊宗稷舊藏。秦華約自1912年左右追隨楊宗稷,能夠見到較多的傳世古琴,並且多數歷代古琴的修復皆有秦華的參與,見浙江博物館藏清康熙「環佩」琴為秦華1921年修復。秦華所斫之琴深得楊宗稷讚許,稱其音色與唐宋琴不相伯仲,並曾逐一名之,秦華因此聲名鵲起。

浙江博物館藏 「百年」宣和式古琴

目前存世秦華斫琴曾見浙江博物館藏 「百年」宣和式古琴、夏蓮居舊藏「存性」伏羲式古琴。此件「飛瀑」伏羲式古琴因背後葉希明的長篇題跋,是為葉希明與楊宗稷、秦華往來歷史的見證,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1919年怡園琴會

自左至右:琴契師、吳蘭蓀、李子昭、鄭覲文、吳浸陽、周夢坡、楊嘯初、葉璋伯、棲谷師、符華軒、葉震群、廣霞師、陳墨泉、勞於庭

葉希明是著名的1919年蘇州「怡園琴會」的重要發起人,久負盛名。在此次琴會之前,經過清末戰亂、社會變遷,古琴藝術曾經一度瀕於失傳,琴家活動零散分布在各地。「怡園琴會」之後,在商界、文化界和古琴界共同活動下,各地相繼展開較大的琴會活動,對近代古琴文化傳承發展起到深遠影響。葉希明(-1938),字璋伯,號鷗侶,一字松雪。清末民初時期,與南潯巨賈周慶雲共事,任職蘇州鹽公堂,協助經營蘇州府五縣食鹽運銷、鹽稅徵繳等。葉銘編《廣印人傳》記載葉希明:「性衝淡,善鼓琴,工篆、隸,蓄金石小字其多,兼治印絕精。著《松雪廬詩草》。」其侄葉為銘(1866-1948)籌建西泠印社時,葉希明以名下一塊土地相贈,該地即是如今西泠印社址。

1919年怡園琴會所展出之古琴

葉希明藏琴見之有《今虞琴刊》所刊 「天風環佩」、「霜鍾」、「翔鸞」等。其琴學師從謝斐林,與周慶雲、史量才、李子昭、鄭覲文、吳浸陽等時有詩文酬唱、琴瑟合奏之作。過雲樓因藏有宋元祐四年蘇東坡監製"玉澗流泉"琴,在怡園中建有「坡仙琴館」,並設「石聽琴室」。1919年秋,葉希明寓居蘇州,與怡園主人顧鶴麟士(鶴逸,顧文彬孫)一見如故。商討發出請柬邀請北京、長沙、揚州、上海、杭州、蘇州、四川、河南等地的琴人近五十多位,討論琴學。1919年8月25日,怡園名士匯集,為效蘭亭雅集「撰述會記,繪圖徵題,鐫石藏園」。吳昌碩為此撰寫《怡園琴會記》:「與會者凡三十有三,同聲相應,千裡逢迎,殆亙古未有焉。矧會琴之指,豈唯是拂弦操縵,爾能各奏云爾哉。將以深求琴中之理,所謂聲依永律,和聲者集數十家之長,以證一心之得,即吾之心得,曷嘗不推及於人也……清切絲桐會,縱橫文雅飛。試為璋伯誦之,令人神往不置之雲。」李子昭繪《怡園琴會圖》,顧鶴逸為《怡園琴會圖》題詩,會後葉希明刊印《會琴實記》書,以記錄當時盛會。

根據《會琴實記》,當時琴會有葉希明等十四人演出,活躍的鄭覲文在此次琴會獲得一片好評。鄭覲文(1872-1935)江陰人,字光裕。清代副貢生。近現代民族音樂家和古琴演湊家,亦能彈琵琶,辛亥革命後到上海,曾發起組織「琴瑟樂社」,吸收不少琴家入會。受「怡園琴會」的啟發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鄭覲文1920年將「琴瑟樂社」發展為「大同樂會」,制定了「研究中西音樂歸於大同」的宗旨,聘請音樂名家傳授、研究、整理、改編、演出中國民族音樂、仿製古樂器、製造新樂器,名噪一時。1929年刊行《中國音樂史》。他大刀闊斧的改造革新,也被稱為中國民樂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被稱為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奠基人和開拓人。其早期的會員有有程午嘉、金祖禮、衛仲樂、許如輝、秦鵬章、陳天樂、許光毅、龔萬裡、黃貽鈞等人。

鄭覲文1929年刊行《中國音樂史》

Lot 3851

此次所見龔萬裡先生珍藏連珠式古琴,杉木面板,梓木底板,木質老朽,通體髹黑漆,蚌徽,嶽山、承露皆硬木製,冠角雕螭龍紋。琴背開圓形龍池和長方形鳳沼,納音隆起,周緣刻款「民國第弌甲戌仲春覲文監製」。琴體扁薄寬大,稜角俊朗。經歷樂器改革,在不改變原有音色、保持傳統演奏方法、儘量保存原來民族形式的前提下,改變傳統琴軫,音色蒼古有力,松透清純,是民國斫琴以及新時期樂器改革的代表之作。

1919年怡園琴會,北京的楊宗稷雖因路途遙遠,交通不變等原因,未能與會。曾修函表欣羨之情:「而遐想盛會一堂,已覺心馳神往……如蘭亭右軍一敘,遂以千古。茲之雅集,興起絕學,繼往開來,撫時感事,況與蘭亭尋常宴會有別者哉!」「怡園琴會」聲勢浩大,影響廣泛。楊宗稷首次影響,在溥侗等諸位同好的支持下,於1920年5月2日在北京嶽雲別業舉辦首次「嶽雲別業琴集」,參與者有溥侗、虞和欽、楊葆元、李伯仁、金致淇、釋明淨、張友鶴、張蔭農等等,雅集人數多達七八十人,堪稱「民國盛事」。

1920年嶽雲別業琴集圖

感謝龔萬裡先生在民族音樂領域的半個月世紀的耕耘,此次三琴呈現出一段近百年前南北古琴歷史。1919年「怡園琴會」之後,南北琴界活躍起來,據記載除去以上嶽雲別業雅集、大同樂會,還有1920年上海周慶雲發起聲勢更為浩大的「晨風廬」琴會,其他如太原「元音琴社」、南京「青奚谷琴社」、上海蘇州的「今虞琴社」、長沙的「愔愔琴社」等,將民國時期的古琴藝術掀起了一個多年未見的高潮,對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由此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千百年傳承的豐厚歷史。

章華英 ,北京 「嶽雲別業琴集」緣起及琴事述考,《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林晨,名園與雅會:「怡園琴會」紀事,《中國音樂學》(季刊)2011年第3期。戴微,新文化運動中的琴人與琴會論:「怡園琴會」和「晨風廬琴會」在近代琴史上的價值與意義,《音樂藝術》2015年第三期。

宋  「泰素」(萬壑松聲)仲尼式古琴

相關焦點

  • 銘記一個世紀與華語樂壇英雄,Converse百年紀念琴 & Mayday Signature Model 少量發售中
    自李吉他創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打造出一把令人印象深刻的好琴,從音色、從外觀,都能有著屬於華人自己專屬的審美與價值。Converse百年紀念琴款,如同「走過的路」與「唱過的歌」這兩條橫縱軸的交點,將一世紀的夢想、熱忱、質樸、旋律都融入其中。僅限量製作一百把的Converse百年紀念琴,我們將所剩不多的幾個序號以一級琴的規格與更好的技術再次打造,以最高的誠意再一次彰顯李吉他對Converse堅持百年的致敬精神。
  • 歐陽修《三琴記》
    宋徽宗 《聽琴圖》琴史·盡美宋 朱長文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
  • 綠綺琴緣丨一張琴的前世今生
    綠綺臺琴是唐代武德二年所制的古琴。仲尼式,通體牛毛紋,無銘,僅在龍池上以隸書刻「綠綺臺」三字。
  • 駁論趙曉生先生「琴佛」說
    《琴禪》一書中將練琴分為「琴匠,琴家,琴佛」,並提出所謂「大境界」,且徵引經文言之鑿鑿,仿佛琴者不入此境即是囫圇了。假設趙先生的「琴佛論」、「大境界」說是可以支持佛教音樂演奏的,那麼,我們音樂史提供的證據顯示所謂的佛教音樂偏偏都來自人民群眾創作的中國本土的民間音樂,和他的佛、他的虛實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趙先生能用他的「琴佛」說、「大境界」說、虛實論演奏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嗎?能用來演奏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麼?能用來演奏勳伯格的《華沙倖存者》麼?顯然,這些都是「琴佛」說無法做到的!
  • 琴史人物 師曠
    師曠是盲人,一說天生目盲;另一說是因為他覺得眼睛所見讓自己分心,不能完全專注於做一件事,所以自己弄瞎了雙眼。有一次,晉平公感嘆師曠眼瞎,飽受昏暗之苦。師曠則言天下有五種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張;其二是君王用人不當;其三是君王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計安生。
  • 李慕良:給馬連良先生操琴
    不過,因為我已經正式拜了馬先生,這事得要經過先生的同 意。」他說:「等哪天,我特地為你這事去拜訪馬先生……」  為了我,言先生確實特意到馬先生家拜訪。在那個時候,他們都已經是成了名的藝術家了。他親自到馬先生家拜訪,就把他考慮和希望我能「客串」為 他操琴的事,跟馬先生說了。馬先生非常痛快,欣然同意。就這樣,演出的時候,戲牌子上寫著「『客串』,特請李慕良操琴」。
  • 梅庵韻風古,樂苑琴派新 ——論梅庵琴派並敬獻給古琴名家徐立孫先生百年誕辰
    從成譜時間上,琴曲上和以旋宮轉調為典型的琴學理論上都可有充分的理由確認《龍吟館琴譜》是諸城琴派兩個分支與源於王燕卿《龍吟觀琴譜》之《梅庵琴譜》的共同始祖。有理由相信山東歷城即濟南到諸城存在一個從琴曲學業理論的齊魯琴系。
  • 琴史初探 | 七弦琴的原始階段——鄭珉中
    學生初學琴時,為了知道七弦琴發展的歷史,從老師手裡接過來的書籍中,說的是伏羲或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是琴的創始。又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後文武相繼各增一弦,成為七弦琴直至於今。鄭珉中先生這些古文獻中的記載,老師和學生們都未曾懷疑過。
  • 孔子與琴道(三)
    《孔子家語·六本》中還記載了孔子與隱者榮聲期路經泰山附近郕國時(山東寧陽)的一段關於琴與樂的對話,其中有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妨也可以說,「琴」正是這種超然人生的伴侶:孔子遊於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鼓瑟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
  • 古琴的一群特殊琴友~歷代帝王與古琴(三)
    南朝的齊明帝蕭鸞的府中珍藏有一張據傳為蔡邕所作的「焦尾」琴,每隔五天拿出來請琴師王仲雄彈奏給他聽。由於唐朝的皇帝講究音樂,當時手工藝又非常發達,因此七弦琴得到前所未有的改進,琴樂為社會所重。於是唐代曹柔發明了減字譜,琴家們編纂了若干琴曲,很多著名的詩人為琴詠詩,百餘詩篇流傳至今,著作了相當數量有關琴學的書籍,出現了琴派雛形,更湧現了一批著名的斫琴名家,如江南的張越、沈鐐,四川的郭諒和自開元以至開成間的雷氏。
  • 南薰,漢代,中國藝術研究院藏琴
    全書仍由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著名古琴前輩蔡德允先生題寫書名,著名古琴家兼音樂史家吳釗先生親自遴選琴目,並考訂年代、增補釋文。全書繁體豎排,裝幀典雅,函套鑲嵌紅木書籤,盡顯古樸厚重之氣。為了更好研究傳統琴式,本書除保留原版刊錄的《乾隆御題琴譜冊》彩繪冊頁殘本外,還增加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珍藏善本明正統彩繪本《太古遺音•歷代琴式》,存有早已散佚的六朝、唐宋琴學資料,是琴學研究者和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貴琴書。
  • 佳文欣賞 | 司馬相如與「綠綺」琴
    一為「武德」琴,制於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體式為仲尼式,通體牛毛紋。龍池上以隸書刻「綠綺臺」三字。一為「大曆」琴,制於大曆四年,即公元769年,此琴在清初還有所聞,後來不知去向。南宋詞人洪皓《憶江南》:「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元人宋元的《無題》:「花影玲瓏滿繡床,自調綠綺背紅窗。」
  • 琴棋專題:蒼松白石伴琴棋
    《琴史》叢書名:中華生活經典作者:[宋]朱長文 著  林晨 譯註           版式:簡體橫排書號: 9787101075274宋代朱長文所著《琴史》為現存最早的七弦琴史專著,全書共六卷,前五卷按時代順序收錄一百五十六個與琴有關的人物的事跡,末卷為十一個琴藝專題論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由此勾勒出古琴歷史的基本面貌。其編撰體例和史料的選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歷史觀及其美學追求,對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書選取了前五卷中一些著名人物,如司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個專題中的七個。
  • 老琴家教琴不收錢、只收徒!
    如今的勾山裡17號,正是「西湖琴社」所在地,是「新浙派」古琴藝術的發源地。從新浙派古琴開創者、被稱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到徐匡華子承父業,再到其孫徐君躍掌缽,方寸之間,這裡共走出了徐門三代琴人。薪火相傳,延續著浙派古琴的神脈。1893年出生的徐元白,收高醒華為徒時,已是暮年。他一生收徒無數,隨著時光老去,那代琴人,絕大多數已經離開了人世。
  • 【琴曲示範】全本《廣陵散》
    政即援琴而歌之,內刀在琴中。政於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韓王,殺之,曰:「烏有使者生不見其父,可得使乎?」 政殺國君,知當及母,即自犁剝麵皮,斷其形體,人莫能識。乃梟磔政形體市,懸金其側,有知此人者,賜金千斤。遂有一婦人,往而哭曰:「嗟乎,為父報仇邪?」 顧謂市人曰:「此所謂聶政也。為父報仇,知當及母,乃自犁剝面。何愛一女子之身,而不揚吾子之名哉?」
  • 翠琴(一)
    ……那晚,翠琴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一雙大手推進了那個深水井,慢慢下沉,無邊的黑暗吞噬了她。媽媽的親生孩子被送走,卻抱了鄰居家孩子來餵奶,掙點奶娘錢。「媽,我幫你把孩子抱回去。」見到孩子吃抱了,翠琴主動求抱。鄰居家有錢,請先生在家給孩子上課,翠琴經常抱著孩子偷聽他們上課。「來,過來,認一下這幾個字。」
  • 【中國嘉德春拍】諸藩皆望 乾清供奉 —— 蕭興華先生藏潞王「中和」琴
    通長:120cm,肩寬:18cm,尾寬:13.2cm 此琴中和式,琴額造型八稜形,以按八節;腰起四稜,以按四時;龍池正圓,鳳沼正方,以按天圓地方;琴尾作環雲,撫尾作雙星,以按景星慶雲應天時。面桐底梓,肩當二徽半,腰從八徽四分至九徽八分,嶽山、承露、焦尾、龍齦、雁足均為紫檀木。  琴軫原皆為青玉制,遺失兩件,後以老紫檀軫補替。
  • 老叟學琴
    我佩服您,嵇老先生!在「竹林七賢」中,性情最真的就是你,也數你最有骨氣。權要來拜見你,你照舊打你的鐵,連眼皮子都不抬一下。山濤推薦你當官,你立馬寫信跟他斷絕交情。你一生好彈琴,還寫了《琴賦》那樣的煌煌宏文。都說你彈的《廣陵散》是鬼教給你的,現在的人一般不信,但我信。
  • 學小提琴,是買新琴還是買舊琴好?
    純以聲音來講,聲音最好的舊琴當然要比聲音最好的新琴優勝。但這個世界任何是都離不開一個「錢」字。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付出同樣的價錢,你更容易買到一把從聲音與工藝、材料各方面都更為優勝的新琴。因為在買舊琴時,你付出的價格不僅僅是樂器的實用價值,還會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古董價值。是否真正必要,值得仔細考慮。其實,新舊琴的聲音各有所長。而人們對它們的認識也是各有所好。
  • 歲末,出幾張琴.
    庚子歲末辛丑年前,就從養著的二十幾張琴裡挑一些合適的琴出了吧。養琴是個蠻有趣的事。這些年遇到合適的琴,都會存起來養著,遇到合適的人,也會帶走一張。有兩三張,是自己彈慣了的,有十來張,是上課需要、或者借給學員流轉練習的,還有一些,就是安安靜靜養著,慢慢褪去火氣,慢慢顯出它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