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絲桐金聲——名家藏珍古琴萃選》首次呈現龔萬裡先生珍藏三琴:葉希明舊藏秦華斫「飛瀑」伏羲式古琴、「民國第弌甲戌仲春覲文監製」連珠式古琴以及「乾隆九年」仲尼式古琴。此三琴時代特徵明顯,具有明確的紀年、鐫刻題跋,呈現出百年前以著名鹽商葉希明為核心,以楊宗稷(1863-1932)為代表的北京琴圈與以鄭覲文(1872-1935)為代表的上海琴圈往來歷史,是為近代古琴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龔萬裡(1923-2015)著名琵琶演奏家、民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音樂家協會琵琶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民間器樂集成》上海編委會藝術顧問等職務。龔先生一生從事音樂研究、教育工作,影響廣泛,為近代民族音樂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管弦樂團部分成員合影
前排左起:1、龔萬裡 2、秦鵬章 3、衛仲樂 4、金祖禮 5、許光毅
龔先生自幼愛好民樂,1941年拜衛仲樂先生研習琵琶、二胡、簫、笛、古琴、三弦等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以琵琶造詣尤深。曾參加當時上海著名國樂團體「中國管弦樂團」的各類演出活動並任副團長。解放後,先後擔任上海交大、同濟、一醫等院校及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工人文化宮等民族樂隊指導,並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琵琶。1956年進入上海市總工會工人文工團任演奏員、民樂隊長。1958年進入上海電影樂團任民樂隊長,曾參與數百部影片的音樂配錄工作,並為《桃花扇》、《如此爹娘》、《向陽路上》、《山村新貌》、《任百年的畫》、《織錦》等十餘部影片擔任樂隊指揮。也曾在北京人藝《膽劍篇》、上海人藝《關漢卿》、上海劇院《文成公主》中擔任樂隊指揮及音樂伴奏。1987年退休後,致力於少兒民樂教育事業,籌建上海市盧灣區仲樂藝術進修學校,擔任校長並親自執教。1995年元旦,由上海藝術拓展公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龔萬裡師生音樂會《琵琶專場》在蘭心大戲院舉行。1995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化局、教育局業餘藝術教育榮譽教師。通長:125 cm,肩寬:19 cm,尾寬:14 cm上海博物館明清家具館內陳設「鄭覲文制連珠古琴民國第十六」。鄭覲文著,陳正生編,《現代琴學叢刊·鄭覲文集》,重慶出版社,2018年。陳正生、 沈正國 編著,《國民大樂:大同樂會鄭覲文主制樂器評介》,鳳凰出版社,2011年。通長:124 cm,肩寬:19 cm,尾寬:13.7 cmLot 3853
民國
「飛瀑」伏羲式古琴
通長:127.5 cm,肩寬:22.6 cm,尾寬:16.6 cm
來源:
葉希明舊藏;
龔萬裡舊藏。
參閱:
鄭珉中著,《蠡測偶錄集:古琴鑑定及其他》,《在盛傳無形文化遺產喧闐聲中略談琴器的修復》,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269頁。
此三琴時代特徵明顯,具有明確的紀年、鐫刻題跋,呈現出百年前以著名鹽商葉希明為核心,以楊宗稷(1863-1932)為代表的北京琴圈與以鄭覲文(1872-1935)為代表的上海琴圈往來歷史,是為近代古琴史研究的重要資料。Lot 3853 葉希明長篇鐫刻
葉希明舊藏秦華斫「飛瀑」伏羲式古琴,琴背鐫刻篆書琴銘「飛瀑」,龍池左側刻款填硃砂「潞安秦華斫」。池、沼間鐫刻長篇行書銘文:「寧遠楊時百先生官邸曾居舊京丞相胡同以彈琴自娛,彈至合拍時輒閉目醒神,倡定板別吟唱弦注音四法,著琴學叢書四十三卷,梓印行世。其子乾齋能傳其學,而青衣中有秦華侍從,自父得窺奧秘,亦能鼓之,且善斫,不亞雷氏之制。甲子夏,餘客燕都,秦華以此琴相贈。逮辛未秋,餘自扶桑歸國經遼藩而至北平,與楊時翁話舊知秦華已去世。握別南旋未歲幾,而時翁之訃告亦至。遂歸道山追憶前塵,不勝人琴之感矣。」「民國紀元第一甲戌季春,新州葉希明識於西泠。」印文:「璋伯。」以上可知此琴秦華所斫,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贈送葉希明。葉希明在民國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鐫刻長篇題跋。楊宗稷(1863-1931)
浙江博物館藏 「百年」宣和式古琴
目前存世秦華斫琴曾見浙江博物館藏 「百年」宣和式古琴、夏蓮居舊藏「存性」伏羲式古琴。此件「飛瀑」伏羲式古琴因背後葉希明的長篇題跋,是為葉希明與楊宗稷、秦華往來歷史的見證,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1919年怡園琴會
自左至右:琴契師、吳蘭蓀、李子昭、鄭覲文、吳浸陽、周夢坡、楊嘯初、葉璋伯、棲谷師、符華軒、葉震群、廣霞師、陳墨泉、勞於庭
葉希明是著名的1919年蘇州「怡園琴會」的重要發起人,久負盛名。在此次琴會之前,經過清末戰亂、社會變遷,古琴藝術曾經一度瀕於失傳,琴家活動零散分布在各地。「怡園琴會」之後,在商界、文化界和古琴界共同活動下,各地相繼展開較大的琴會活動,對近代古琴文化傳承發展起到深遠影響。葉希明(-1938),字璋伯,號鷗侶,一字松雪。清末民初時期,與南潯巨賈周慶雲共事,任職蘇州鹽公堂,協助經營蘇州府五縣食鹽運銷、鹽稅徵繳等。葉銘編《廣印人傳》記載葉希明:「性衝淡,善鼓琴,工篆、隸,蓄金石小字其多,兼治印絕精。著《松雪廬詩草》。」其侄葉為銘(1866-1948)籌建西泠印社時,葉希明以名下一塊土地相贈,該地即是如今西泠印社址。1919年怡園琴會所展出之古琴
鄭覲文1929年刊行《中國音樂史》
Lot 3851
1920年嶽雲別業琴集圖
感謝龔萬裡先生在民族音樂領域的半個月世紀的耕耘,此次三琴呈現出一段近百年前南北古琴歷史。1919年「怡園琴會」之後,南北琴界活躍起來,據記載除去以上嶽雲別業雅集、大同樂會,還有1920年上海周慶雲發起聲勢更為浩大的「晨風廬」琴會,其他如太原「元音琴社」、南京「青奚谷琴社」、上海蘇州的「今虞琴社」、長沙的「愔愔琴社」等,將民國時期的古琴藝術掀起了一個多年未見的高潮,對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由此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千百年傳承的豐厚歷史。章華英 ,北京 「嶽雲別業琴集」緣起及琴事述考,《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林晨,名園與雅會:「怡園琴會」紀事,《中國音樂學》(季刊)2011年第3期。戴微,新文化運動中的琴人與琴會論:「怡園琴會」和「晨風廬琴會」在近代琴史上的價值與意義,《音樂藝術》2015年第三期。宋 「泰素」(萬壑松聲)仲尼式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