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臺琴
是唐代武德二年所制的古琴。仲尼式,通體牛毛紋,無銘,僅在龍池上以隸書刻「綠綺臺」三字。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明末散出民間,後又經愛國詩人鄺露、可園主人張敬修、莞邑名人鄧爾雅等幾代名人之手。它和「天蠁」、「春雷」、「秋波」,被稱為「嶺南四大名琴」,其中又以綠綺臺最富傳奇色彩。
綠綺臺琴,制於唐代武德二年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綠綺臺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後以琴賜大臣劉某,明末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鄺露工詩能琴,著有《嶠雅》等多種文集,所居海雪堂中多寶物,最珍惜者為兩張古琴,綠綺臺即其一。鄺氏出遊必攜二琴,有時窮困也將其暫質於當鋪,待有錢時又贖回,故其詩有「四壁無歸尚典琴」之句。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廣州,鄺與諸將堅守凡十月,城破時,鄺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將二琴及所藏諸寶器環列身畔,待清兵入室,從容抱琴而死。
鄺露殉國後,琴被清兵搶得,售於市上,為歸善(今惠陽)人葉龍文以百金所得。葉氏某日泛舟豐湖,邀請當時文士一起雅聚,席中葉氏抱出綠綺臺,諸人一見先朝遺物,都唏噓不已,當場賦詩,詩僧今釋作《綠綺琴歌》,「嶺南三大家」中梁佩蘭,屈大均都有詩詠此,而以屈大均之作最膾炙人口,其中「我友忠魂今有託,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淚。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士禛(漁洋),亦將鄺露抱琴殉國事跡記入他所著《池北偶談》,另有詩詠鄺氏,有「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遺音」句。
鄺露抱琴殉國圖
後來此琴由葉龍文後人保存了數代,至道光末年,葉氏家人以窮困將琴質於當鋪無力贖還,被東莞人張敬修所買下。
張敬修是莞城望族,抗清名將張家玉之後人,又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的主人。他得到綠綺琴後專門在可園中闢「綠綺樓」以寶藏之。張氏一門風雅,他的侄子張嘉謨、孫輩張崇光等都是書畫名家,名園名琴,一時傳為佳話。後在民國初年,張家亦逐漸中落,琴亦以破殘不堪修復而售於同邑鄧爾雅。
張敬修(1824年-1864年),字德圃,亦作德父。廣東東莞縣莞城鎮博廈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園主。
鄧爾雅,東莞莞城人,屬「南街鄧」一族,是傑出的書法家、篆刻家。勤於著述,著作甚多。據楊寶霖統計,鄧雲霄現存之詩達2616首,是清末以前遺留詩句最多的莞人。鄧雲霄對鄧氏後人的影響,表現在詩歌和治印兩方面。至十世孫鄧爾雅,集其大成,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與可園張家素有交往,深知此琴的意義,因此他所得雖是一張朽琴,卻視同性命,自己作詩屢次提到此琴,為人書楹聯也常用屈大均、梁佩蘭等詠琴的詩句。
鄧爾雅,1884-1954。廣東東莞人。黟山派。乳名賀春,原名溥霖,後更名萬歲,字季雨,別名爾雅號爾疋,尒疋、寵恩,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齋堂為綠綺園、鄧齋。
1918年,鄧爾雅又寫了《綠綺臺記》,記述了綠綺臺的歷史及自己得琴的原委。由於正值亂世,鄧爾雅的廣州寓所曾遭兵火,書畫皆被毀於一炬,所幸的是,綠綺臺躲過了一劫。1929年,鄧爾雅移居香港,在大埔置地建一小園安頓名琴,並命名為綠綺園。鄧爾雅後又作《綠綺臺琴史》,自署「綠綺臺主」,1937年,綠綺園被一場颱風吹毀,珍藏的書籍文物遭破壞,鄧爾雅唯獨抱琴走避,足見其對琴的珍愛。直至鄧氏臨終之際,仍命家人將琴放在病塌畔,撫摩不舍以至最後一息。鄧爾雅,1884-1954。廣東東莞人。黟山派。乳名賀春,原名溥霖,後更名萬歲,字季雨,別名爾雅號爾疋,尒疋、寵恩,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齋堂為綠綺園、鄧齋。鄧蓉鏡四子。
鄧爾雅身後,綠綺臺琴保存於家人手中,收藏於可園博物館的嶺南建築館內,近年又傳出開價四百萬港元之巨,竊以為倘有國內企業或巨賈肯解囊購入,如圓明園獸頭之舉,則可謂琴界幸事矣。
近百年來,綠綺臺琴流落在外,一直成為可園的遺憾。為此於2014年,東莞可園博物館邀請東莞古琴協會會長、斫琴家王可遜,複製打造了一把一模一樣的綠綺臺琴。為了複製這把琴,王可遜花費半年時間精心準備,特地到潮州尋找良材以一比一的比例打造,最終選取了開元鎮國禪寺內因2012年大修換下的一段500年以上的古老門檻木。此琴現收藏於可園博物館的嶺南建築館內。
王可遜,號東萊琴人,古琴嶺南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廣東省古琴研究會理事,東莞市古琴文化藝術會會長嶺南著名斫琴師,古琴演奏家
視頻來源丨一合相·斫琴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