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綺琴緣丨一張琴的前世今生

2021-03-01 紫涵古琴

綠綺臺琴

是唐代武德二年所制的古琴。仲尼式,通體牛毛紋,無銘,僅在龍池上以隸書刻「綠綺臺」三字。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明末散出民間,後又經愛國詩人鄺露、可園主人張敬修、莞邑名人鄧爾雅等幾代名人之手。它和「天蠁」、「春雷」、「秋波」,被稱為「嶺南四大名琴」,其中又以綠綺臺最富傳奇色彩。



綠綺臺琴,制於唐代武德二年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綠綺臺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琴,後以琴賜大臣劉某,明末歸南海詩人鄺露所得。鄺露工詩能琴,著有《嶠雅》等多種文集,所居海雪堂中多寶物,最珍惜者為兩張古琴,綠綺臺即其一。鄺氏出遊必攜二琴,有時窮困也將其暫質於當鋪,待有錢時又贖回,故其詩有「四壁無歸尚典琴」之句。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攻廣州,鄺與諸將堅守凡十月,城破時,鄺露返海雪堂中,穿上明朝官服,將二琴及所藏諸寶器環列身畔,待清兵入室,從容抱琴而死。

鄺露殉國後,琴被清兵搶得,售於市上,為歸善(今惠陽)人葉龍文以百金所得。葉氏某日泛舟豐湖,邀請當時文士一起雅聚,席中葉氏抱出綠綺臺,諸人一見先朝遺物,都唏噓不已,當場賦詩,詩僧今釋作《綠綺琴歌》,「嶺南三大家」中梁佩蘭,屈大均都有詩詠此,而以屈大均之作最膾炙人口,其中「我友忠魂今有託,先朝法物不同沉」之句更是一字一淚。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王士禛(漁洋),亦將鄺露抱琴殉國事跡記入他所著《池北偶談》,另有詩詠鄺氏,有「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遺音」句。


鄺露抱琴殉國圖

後來此琴由葉龍文後人保存了數代,至道光末年,葉氏家人以窮困將琴質於當鋪無力贖還,被東莞人張敬修所買下。

張敬修是莞城望族,抗清名將張家玉之後人,又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東莞可園的主人。他得到綠綺琴後專門在可園中闢「綠綺樓」以寶藏之。張氏一門風雅,他的侄子張嘉謨、孫輩張崇光等都是書畫名家,名園名琴,一時傳為佳話。後在民國初年,張家亦逐漸中落,琴亦以破殘不堪修復而售於同邑鄧爾雅。

張敬修(1824年-1864年),字德圃,亦作德父。廣東東莞縣莞城鎮博廈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園主。

鄧爾雅,東莞莞城人,屬「南街鄧」一族,是傑出的書法家、篆刻家。勤於著述,著作甚多。據楊寶霖統計,鄧雲霄現存之詩達2616首,是清末以前遺留詩句最多的莞人。鄧雲霄對鄧氏後人的影響,表現在詩歌和治印兩方面。至十世孫鄧爾雅,集其大成,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與可園張家素有交往,深知此琴的意義,因此他所得雖是一張朽琴,卻視同性命,自己作詩屢次提到此琴,為人書楹聯也常用屈大均、梁佩蘭等詠琴的詩句。


鄧爾雅,1884-1954。廣東東莞人。黟山派。乳名賀春,原名溥霖,後更名萬歲,字季雨,別名爾雅號爾疋,尒疋、寵恩,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齋堂為綠綺園、鄧齋。

1918年,鄧爾雅又寫了《綠綺臺記》,記述了綠綺臺的歷史及自己得琴的原委。由於正值亂世,鄧爾雅的廣州寓所曾遭兵火,書畫皆被毀於一炬,所幸的是,綠綺臺躲過了一劫。1929年,鄧爾雅移居香港,在大埔置地建一小園安頓名琴,並命名為綠綺園。鄧爾雅後又作《綠綺臺琴史》,自署「綠綺臺主」,1937年,綠綺園被一場颱風吹毀,珍藏的書籍文物遭破壞,鄧爾雅唯獨抱琴走避,足見其對琴的珍愛。直至鄧氏臨終之際,仍命家人將琴放在病塌畔,撫摩不舍以至最後一息。鄧爾雅,1884-1954。廣東東莞人。黟山派。乳名賀春,原名溥霖,後更名萬歲,字季雨,別名爾雅號爾疋,尒疋、寵恩,別署綠綺臺主、風丁老人。齋堂為綠綺園、鄧齋。鄧蓉鏡四子。

鄧爾雅身後,綠綺臺琴保存於家人手中,收藏於可園博物館的嶺南建築館內,近年又傳出開價四百萬港元之巨,竊以為倘有國內企業或巨賈肯解囊購入,如圓明園獸頭之舉,則可謂琴界幸事矣。

近百年來,綠綺臺琴流落在外,一直成為可園的遺憾。為此於2014年,東莞可園博物館邀請東莞古琴協會會長、斫琴家王可遜,複製打造了一把一模一樣的綠綺臺琴。為了複製這把琴,王可遜花費半年時間精心準備,特地到潮州尋找良材以一比一的比例打造,最終選取了開元鎮國禪寺內因2012年大修換下的一段500年以上的古老門檻木。此琴現收藏於可園博物館的嶺南建築館內。


王可遜,號東萊琴人,古琴嶺南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廣東省古琴研究會理事,東莞市古琴文化藝術會會長嶺南著名斫琴師,古琴演奏家

視頻來源丨一合相·斫琴工坊


相關焦點

  • 綠綺——曾讓富才女跟著窮書生私奔的一張琴
    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 佳文欣賞 | 司馬相如與「綠綺」琴
    關於「綠綺」琴歷代文獻多有記述。唐時李太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綺,四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姑妄言之,佳人所遺之琴與蜀僧所抱之琴可能就是司馬相如的「綠綺」琴。元代畫家王冕《琴鶴二詩送賈治安同知》:「猗猗綠綺琴,中秘雲和音;一彈動鳴玉,再彈鏘南金。」明代劉基《琴清堂詩》:「亭亭嶧陽桐,斫為綠綺琴。緪之朱絲弦,彈我白雪音。」明代詩人韓絳《題琴臺》:「車騎擁客安在哉?綺琴何事有琴臺。當時卒困臨邛辱,異日寧知論蜀才。」這可能是對所制「綠綺臺」琴名的注釋了。清代乾隆舉人馬惠:「綠綺與焦桐,塵埋不理曲。」
  • 歲末,出幾張琴.
    庚子歲末辛丑年前,就從養著的二十幾張琴裡挑一些合適的琴出了吧。養琴是個蠻有趣的事。這些年遇到合適的琴,都會存起來養著,遇到合適的人,也會帶走一張。有兩三張,是自己彈慣了的,有十來張,是上課需要、或者借給學員流轉練習的,還有一些,就是安安靜靜養著,慢慢褪去火氣,慢慢顯出它的性格。
  • 綠綺篇
    如此幾個時辰下來,綠綺已然是過足了癮,臉上滿是笑意。長卿故作生氣地說道,「好綠綺,你可開心了?纏著我彈琴,讓我聽了這麼久。」 綠綺燦然,淡綠色的眸子綻放出光亮來,看著長卿的模樣,臉色微微泛紅,沒有說話,長卿走近,稍稍彎腰,朝著坐下的綠綺伸手,「現在可否為我研磨?」
  • 中國古代 「 四大名琴 」 都有哪些?
    文人愛琴,並把琴取個高雅的名字,用書法題於琴上,如果還不盡興,再題寫一段跋文或詩詞於後,然後再鏤刻完成。於是,收藏古琴成為文人藝術生活中的雅事。文人藏琴,再題寫詩文或鏡刻印章於上,隨著歷代文人的推崇,琴成為集音樂、詩文、書法、篆刻於一體的藝術珍品,一張張傳世名琴也誕生了,古琴的收藏也日莖盛行。
  • 「羽管鍵琴是我的生命」丨紀念羽管鍵琴家萊昂哈特
    在那個時候,羽管鍵琴復興的時機還沒有成熟,即使Scola Cantorum Basiliensis使用的羽管鍵琴也不是歷史樂器,人們的耳朵還不能接受歷史羽管鍵琴的聲音。但同時,他有機會彈奏一臺機械式管風琴,學院的老師在巴洛克長笛、巴洛克提琴、老式提琴弓和裝飾音研究等方面都頗有心得。
  • 琴與劍,中國人的兩種性格
    琴與劍,是柔腸百轉與豪情萬丈;是庭院深與江湖遠;是詩意與殺機。 琴與劍,是一柔一剛;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兩面;是不同的故事。 01 有一種相遇叫綠綺琴 綠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通體隱隱泛著幽綠,猶如綠藤纏繞於古木之上,琴身內有銘文「桐梓合精」。 彈綠綺琴的郎君正是司馬相如。他為梁王作《玉如意賦》,梁王非常喜歡,便將珍藏的綠綺送給他。
  • 古 琴 雅 稱
    古琴之歷代雅稱1.七弦        琴有七弦,故名。三國魏晉嵇康《酒會》:「但當體七弦,寄心在知己。」 2.七絲        琴有七弦,故名。宋趙抃《遊青城山》:「陟險齊雙屐,逢幽鼓七絲。」 3.凡桐        佳琴多為桐木所斫。
  • 拇指琴簡譜|《緣字書》三生三世枕上書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帶上拇指琴去旅行淘寶店鋪:拇指琴宋小緣分無字的書
  • 音樂知識問答丨淺談羽管鍵琴
    現今人們對於鋼琴的學習與了解已經相當的充分,但是對於它的前身羽管鍵琴的認知卻是十分的有限,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通過介紹羽管鍵琴的過去、現狀與未來以幫助讀者能更好的認識和了解這個不應被我們遺忘的樂器。——1、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丨《英國組曲》的感受一、羽管鍵琴的歷史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關於羽管鍵琴(harpsichord)的問世,我們可以追溯到14世紀初。
  • 獨弦琴,中越「琴」緣一弦牽
    在越南的獨弦琴起源說中,以「國樂」的身份流行的獨弦琴是越南北部人研製出來的樂器,越南文獻《起頭事錄》裡就記載了越南人考究獨弦琴來源的經歷:曾經有一位越南北部人制出獨弦琴,成泰八年(約 1896 年)有位盲人樂師帶著這把琴在當地的順化城內演奏,具有神秘色彩的獨弦琴自此以後被大眾所了解。
  • 今生所有的遇見,皆是前世未了的緣
    時光匆匆,人世茫茫,緣聚緣散,來來去去,世間情,人間愛,誰是陪你看細水長流的人?誰又是你生命中的過客?01佛說:今生的遇見,是前世的因緣。今生遇見,是因為前世未了的情愛,是前世虧欠的情債,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前世的虧欠,今生的註定,都是緣分安排好的一切。
  • 佛語:前世因,今生緣
    人生所有的遇見都是緣分,前世因,今生才能緣聚,有緣的人才能彼此相遇,無緣的人即使相逢多次也註定無緣相守。這一生你究竟會遇見誰,又會有怎樣的結局其實早就命中注定了,人生的所有關係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有緣才會相逢!
  • 羽管鍵琴與鋼琴有何不同?
    What is Clavichord?什麼是古鋼琴?No.Here are 6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arpsichord and the piano.羽管鍵琴VS鋼琴——二者一模一樣嗎?不。
  • 聽文物講故事|「玉壺冰」琴: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津博物館收藏有一張歷史悠久的古琴——南宋「玉壺冰」琴,今天我們就走近這張古琴,聽聽琴弦裡的「歲月留聲」。南宋「玉壺冰」琴(天津博物館供圖)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之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詩句,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繫。
  • 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都市裡的燈紅酒綠在我眼裡早就成了浮華的影像,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冰冷無情,想要遠離,卻並非容易之事。有人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在奔赴詩和遠方之前,你需要嘗盡生活的苦,畢竟你我不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
  • 歐陽修《三琴記》
    一日夔、襄、鍾、牙之儔,睨而視之,嘉其可以為琴也,於是命般、倕之徒,斤斧之,繩墨之,鎪中襄間,平面去病,按律呂以定徽,合鍾石以立度,法象完密,髹彩華煥。於是飾以金玉瓖奇之物,張以弦軫弘(左半邊應為勺)弭之用,而琴成矣。昔伏羲之「龍吟」,黃帝之「清角」,齊桓公之「號鍾」,楚莊王之「繞梁」,相如之「綠綺」,蔡邕之「焦尾」,傳於天下久矣。
  • 拇指琴丨霸氣的曲風《權御天下》洛天依
    愛卡林巴的你 讓彈琴更簡單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帶上拇指琴去旅行淘寶店鋪:拇指琴宋小小
  • 讀琴:古琴的前世今生
    這四張琴的名字,今人聽來也是響亮而熟悉的:「號鍾」、「繞梁」、「綠綺」、「焦尾」,它們留下的故事,始終影響著我們的文化記憶,直到今天。「號鍾」年代最早,是周代的名琴,琴名得自於這張琴的脾性。此琴音色洪亮,如鐘聲號角,響徹耳邊,激蕩人心。古琴的音量總體都是偏小偏弱的,這也是琴需要靜心凝聽的原因之一。
  • 一張琴背後的愛情,古人的浪漫你想不到!
    按琴界先德的記述,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約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伏羲琴。《琴操》認為,當初伏羲造琴,是為了「反其天真」。這些哲人用琴聲將人們被囚禁的心靈呼喚到大自然中去,讓人們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抒發出來。好的古琴有四個條件:良材、善斫、妙指、正心。其中製作古琴被稱為斫(zhu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