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玉壺冰」琴(天津博物館供圖)
中國人偏愛古琴,更是把它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一說到古琴,人們會想到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司馬相如、卓文君「鳳求凰」,蔡邕於烈火中取焦桐而製作「焦尾」等經典故事。
天津博物館收藏有一張歷史悠久的古琴——南宋「玉壺冰」琴,今天我們就走近這張古琴,聽聽琴弦裡的「歲月留聲」。
南宋「玉壺冰」琴(天津博物館供圖)
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介紹,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之一。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詩句,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繫。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就已經流行。
陳卓表示,歷朝歷代,古琴都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特別是到了宋元時期,隨著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漢文化融入北方遊牧民族文化,創新不斷,更是讓古琴達到了一個頂峰,「好琴名曲」不勝枚舉。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張古琴,據說,其名是出於唐朝時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此句意在表明作者清廉正直、玉潔冰清的節操。「這正符合宋代社會所追求的文人思想,因而以此命名,意義甚深。」陳卓說。
記者在天津博物館看到,「玉壺冰」琴為無角圓頭,直項垂肩至三徽,腰作小型內收半月形,長方形龍池鳳沼,內有「金遠制」款。池上刻章書「玉壺冰」銘,下方刻有篆文「紹興」印。
「『金遠制』是說這張琴出自南宋制琴名家金遠之手;『玉壺冰』銘說明這張琴的名字叫『玉壺冰』;『紹興』是南宋時期高宗帝趙構的年號,這表明,這張琴就是被制於這一時期。」陳卓說。
南宋「玉壺冰」琴(天津博物館供圖)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有聖人琴、文人琴、帝王琴。「這張琴是聖人琴中典型的神農式,鹿角灰胎,髹朱漆,十三蚌徽。鹿角灰是鹿角燒成的白色粉末,透氣性好,漆面磨過以後,點點鹿角灰藏藏露露,閃閃爍爍,十分耐看。」天津博物館金牌講解員楊旭說。
或許是歷盡滄桑歲月,「玉壺冰」琴身上已布滿一道道細密的裂痕,就像人的皮膚出現皸裂一樣。
「這是古琴的『斷紋』」,楊旭介紹說,琴由良木製作,木材歷經歲月、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年風化,同時琴需要經常彈奏,震動也使它隨著音律產生變化。「在內力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漆面便產生了裂紋,這就是『斷紋』。『斷紋』愈多,發聲也愈清脆悅耳。因此,古琴鑑賞家不以『斷紋』為殘缺,反而以『斷紋』為名貴。」
細觀「玉壺冰」琴的琴尾處,間隔半寸至一寸,還有節節相似的「斷紋」,形如蛇的腹部。「這是『蛇腹斷』,又分『大蛇腹斷』和『小蛇腹斷』。出現『蛇腹斷』的往往是古琴中的好琴,琴聲會更加松透古雅,所以有『千金難買蛇腹斷』的說法。」楊旭說。
「這些『斷紋』使這把傳世古琴散發著難以言說的韻味,或古樸,或滄桑。」楊旭感慨道。
由於保存良好,雖歷經歲月風霜,「玉壺冰」琴今天依然能完整彈奏出悅耳的琴曲。「當人們為這嫋嫋琴音所傾倒、所陶醉時,或許也能在琴弦的彈撥之間,感受到歷史的滄海桑田。」楊旭說。(完)
記者:周潤健
編輯:李爭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