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疫情之下,如何通過健身提升身體素質、增強防病抗病能力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近來,記者通過走訪發現,民眾的健身意識普遍有所提升,同時也在尋找並嘗試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
健身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每周二和周四,當夜幕降臨,北京大學五四運動場就開始熱鬧起來。來自全校不同院系的跑者聚集到這裡,參加一項名為「夜·奔」的跑步活動。光華管理學院的學生周榕涵告訴記者,「夜·奔」是北大鼓勵師生跑步而舉辦的校園活動,已開展6年,很多人把參加「夜·奔」視為一種生活習慣。
「2018年,我報名參軍入伍鍛鍊了兩年,這次『重回』校園,感觸最深的就是身邊同學的運動健身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之前我看到在體育場、遊泳館裡面運動的同學,其中多數本就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但今年經歷了疫情之後,我感覺利用碎片時間抓緊鍛鍊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同學甚至在宿舍門框上安裝了專門做引體向上的單槓,每天進出宿舍時就隨時拉上幾個;還有的同學購買了瑜伽墊、啞鈴等器材放在宿舍,抽空花10分鐘就能跟著一些健身軟體視頻教程鍛鍊一下,效果很好。」周榕涵說,「受今年疫情的影響,居家上網課的學生就在家進行鍛鍊,比如塑形、減脂、增肌等。」
鍛鍊講究科學和精準
每天下午的東單公園十分熱鬧,到處是踢毽子、打羽毛球的人,還有伴著歡快音樂跳廣場舞的人群,陣陣歡聲笑語讓整個公園充滿活力。
在位於公園西側的器材鍛鍊區,55歲的薛大爺雙手握住單槓,身體騰空,前後蕩了幾下後,雙腿快速前甩,身體繞著單槓來了一個大迴環,最後穩穩落在地上。
薛大爺告訴記者,當初他來鍛鍊的目的只是想抻抻筋骨,因為此前他的膝蓋經常犯病,厲害的時候甚至沒辦法下樓。
「我最開始時只敢簡單地壓壓腿,沒想到堅持3個月後,我感覺膝蓋犯老毛病的次數越來越少了,我特高興,然後就一直堅持來這裡鍛鍊。」薛大爺說,「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壓腿的高度從最初的石礅子上升到了雙槓,然後我開始練起了雙槓以及大迴環等難度較高的動作。每次鍛鍊結束後,我再去旁邊的上肢牽引器和腿部、腰背按摩器上放鬆一下,全套動作練下來,身體舒展了,心情也就舒暢了。以我的經歷和感受,一是建議人們要堅持鍛鍊,二是要琢磨一下,選擇好不同的健身器材。現在凡事都講究科學和精準,鍛鍊身體也一樣。」
雲健身讓鍛鍊無處不在
每天晚上回到家,王輝輝都將瑜伽墊鋪好,照著電腦中的視頻課程做起了「帕梅拉」健身操。她告訴記者,雖然工作了一天感覺挺疲憊,但是用這樣的方式出出汗,感到身體和精神特別放鬆。
王輝輝和很多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一樣,每天要盯著電腦敲鍵盤,一坐就是一天,以往一進家門連話都不願意多說,更別提鍛鍊了。「讓我開始重視身體鍛鍊的起因,是去年我生了一場大病。」王輝輝說,「等身體康復後,我選擇了跳繩,從最初只能跳100次到現在能跳3000次。」
疫情期間,健身房都不能營業。王輝輝當時看到不少手機健身軟體推出了各種居家鍛鍊教程,比如減脂、放鬆肩頸等,還有專業教練通過網絡直播授課,從此她開始嘗試雲健身。王輝輝說:「我在軟體中先選擇一個教程,然後每晚根據健身軟體的課程進行訓練,這讓我找到了『量身訂製』的感覺。在課程交流區,每天都有很多人分享心得,相互鼓勵,『雲友』們既練了身體,也獲得了友情。」(記者 卓然)
【來源:北京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