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草新書《春山》出版:幽篁月光下,有一個你想像不到的王維

2020-12-27 紅星新聞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作家何大草最近的新書《春山》有點兒火。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以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為主角,描寫他生命最後一年裡,在輞川別業的生活。陪伴他的除了一隻小狗,便是他的密友裴迪。小狗常伴他左右,而裴迪則一度離他遠走。當時「安史之亂」已過七年,盛唐氣象早成歷史,在清冷寂寞的山中,詩人也時常回想過往。何大草說,《春山》的內容為虛構,時間、地點與書中人物則符合史實——仿佛搭了一個堅固的房屋架子,然後往裡面放入一團縹緲的雲煙。藉助作家的想像,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王維也浮現其中。

王維的輞川,離長安不遠

輞川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堯山之間,是一道寬寬的河谷地,距離西安市約40多公裡。

此處有一個欹湖,自山間流出的數條小河都匯入其中,然後蜿蜒流入灞河。這些水道匯集的痕跡有些像「輞」——古代馬車車輪周圍的圓框,此地便得名「輞川」。匯入輞川欹湖的數條水流中,最大的一支被稱作「輞河」,也就是史籍中記載的「輞水」。

無論是輞川還是輞水,在一千多年前,在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筆下,都是時常被描寫到的對象。「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

因為那裡,有他中年之後時常隱居的所在——輞川別業。唐代建在郊野地帶的私家園林,規模較大的稱為別業或山莊,規模較小的叫做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輞川別業曾經是另一位唐代詩人宋之問的產業,後被王維買下並翻修,最初是作為他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地,他自己也常在此居住。

【明】仇英《輞川十景圖》(局部)

在王維徘徊過的千年銀杏樹下

2014年秋天,何大草開車與朋友冒雨驅馳千裡,前往終南山一帶,也來到了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輞川。

王維當年在輞川所住的別業,早已湮沒無跡,但何大草找到了一棵千年銀杏,古樹幹上還有編號:610122101001。

當地人傳說,這棵銀杏是王維當年手植。「是不是他種的樹,現在也無從考證,」何大草說,「但根據這樹的樹齡,確實是和王維同時代的,所以至少,王維和裴迪是在這棵樹畔徘徊過的吧。」

裴迪是何大草新作、小說《春山》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在歷史上,這位知名的田園詩人與王維志趣相投。他頻頻出現於王維的中、晚期生活中,兩人在輞川同吃同住,賦詩唱和,為輞川別業二十景各寫了一首詩, 共得四十篇, 結成《輞川集》。

在王維的存詩中, 與裴迪贈答與同詠的詩達30多首。他存世的唯一山水散文, 也是寫給裴迪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全唐詩》收裴迪詩29首, 基本上也都與王維和輞川山水有關。

何大草畫作:終南山中訪王維

山水尋常,非凡詩意出自詩人內心

何大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片催生出諸多佳作的輞川,其實如今看來,也就是尋常風景,並無特別出彩之處。令其與眾不同的,還是詩人的禪心與文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這些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句子,都出於王維之手,簡潔、樸素,幾乎一絲煙火氣也無,透著清冷的禪意。

難怪王維被後人稱為「詩佛」。

但何大草第一次接觸到王維的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時,最初印象竟然是「感覺挺可怕的。」當時他只有十來歲,在朋友家讀到一本名叫《空山不見人》的反特小說,書中特務的接頭暗號便是「空山不見人」。

漸漸地,何大草讀了越來越多的唐詩,認識了越來越多的詩人。李白的瀟灑與蘇東坡的豪放也令他沉醉欣賞。但隨著年齡增長,王維詩中的禪意則愈發吸引著他去琢磨、品味。

「到了一定的年齡你就會越來越明白,人生的許多猶豫、彷徨,不是靠狂放和激情可以解決的。」何大草說。

隨著王維和裴迪,一同走向長安

從輞川回來後,何大草先是寫了篇散文遊記,寫完後感覺還有很多話想說。他將遊記擴寫兩次,依然意猶未盡,終於有了以王維和裴迪為主要人物寫本小說的念頭。「想通過敘事的方式再創作,重現我心目中有關這個人物的細節與他那個時代的氣息。」

反覆思量後,他打下第一行字:「能看見長安城的東南角了。他們下來歇會兒。」那一刻,何大草感覺自己又回到了輞川的山谷裡,隨著王維和裴迪,一同走向長安。

雖然王維比較完整地經歷了盛唐的繁華歲月,他的詩文裡卻難見繁華與浪漫;在何大草的《春山》裡,讀者同樣看不到任何鮮衣怒馬、美酒夜光的景象,通篇最多的便是對話,王維與裴迪之間的對話,淡然、涼薄,用的都是現代人的口吻——

裴迪對王維說:「你喪父、喪母、喪妻,也從沒在詩中滴過一滴淚。」

王維:「有些事,可堪一哭。有些事,哭不出來。」

「哦,那我死了呢?」

「我是看不到你死的。」

何大草手書的「春山」二字

小說的精神就是複雜的精神

何大草說,《春山》的基本框架——時間線、地點、人物等,都是符合史實的,但具體內容,尤其對話,則是小說的虛構。「從輞川回來後,我把四卷本的《王維集》細細讀了一遍,對於研究王維的書反而沒怎麼讀,因為我要寫的不是傳記,是小說。」

面對紅星新聞記者,何大草提到了昆德拉。「昆德拉的小說我沒有很喜歡,但他有個關於小說的定義,我非常認同。他說『小說的精神就是複雜的精神。每部小說都在告訴讀者,事情要比你想像的複雜。這是小說永恆的真理。'時代的複雜,人性的複雜,人與人關係的複雜,在小說中得到最深入的表達。」

何大草畫作:王維詩意圖

李白與王維,在最後一頁擦肩而過

在何大草看來,王維當然也是很複雜的一個人,無論在小說中還是在歷史記載中。他是天才,少年得志,多才多藝,音樂繪畫文學無不精通,是長安「名流社交圈」的寵兒。「雖然他官位不高,但王公貴族家裡開夜宴,一定會給王維留個位子,以邀請到他為榮。」

儘管受到眾人的讚美與崇拜,天才的內心仍有虛無和寂寞,就連深奧的佛學也無法填滿他的思想。因此王維既出世、也入世,既脫俗,也不完全免俗。「這種高度的猶豫,放之於文學審美,就特別有魅力。」何大草說。

李白與王維生於同一年(公元701年),王維在公元761年去世,李白次年也去世了。兩人都曾在長安生活多年,卻不知為何,沒有留下任何證明二人曾有交集的文字憑據,成為後人心中的一個謎團。

在《春山》末尾的附錄中,也是全書最後兩三頁裡,何大草為兩人構想出一個相距最近卻依然擦肩而過的場景:忍不住探頭想去看一眼王維的李白,因為沙塵迷眼,沒看到,氣得用四川話罵了一句。

他對記者說,李白的詩很偉大,聲音也特別大,有時大得震耳朵。「而王維則非常靜,因為靜,他更為敏感和細膩,甚至能聽到月光在地上流淌的聲音……過了很多年,一直都在那裡,靜靜地流淌。」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李學莉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走進終南山尋訪王維最後一年,何大草最新小說《春山》向盛唐致敬
    因為那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生命最後一年隱居的地方。去「探尋」王維的路上,秋雨綿綿,跟王維很配。在終南山的山谷裡面,何大草撫摸著王維當年種下的那棵樹,好像親身體驗到了王維曾經呼吸過的空氣。回成都之後,他用兩年的時間來構思一篇寫王維的小說,並用4個多月反覆修改,這就是《春山——王維的盛唐與寂滅》。
  • 王維《鳥鳴澗》:春山夜靜,再無俗事掛心頭
    《鳥鳴澗》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的《鳥鳴澗》是一首悠閒寧靜的詩。夜宿在山中,正由於內心的閒適,再無俗事掛心頭,感覺也就格外細緻敏銳,看到桂花的隨風飄落,在這春天寧靜的夜晚,除了自然的音韻,不曾聽聞其他,整座山仿佛是空的。
  •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要從《春山》說起
    這篇文章便如同一個引子,將王維從厚重的歷史與陌生的詩句中牽引而出,在一個名為「輞川」的地方落地生根,其中枝節成為了現在的這本《春山》。正如《春山》書封上的那句話:「王維的最後一年,是和裴迪一起度過的。」一個名為輞川的地方,一位名為裴迪的知交。
  • 蒙曼:王維《竹裡館》
    這樣一來,《輞川集》裡不僅沒有了功名利祿的紅塵氣,其實也沒有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氣,就成了一個充滿禪意的空靈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詩人和清風朗月融為一體,真有一種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感覺。王維的第三個身份是畫家,那大家都知道蘇軾給他的評價,「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自己也說「當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他是中國山水畫從青綠山水轉向寫意山水的關鍵人物, 水墨氤氳正合了詩人的隱逸之氣啊!
  • 唐詩閒讀:「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王維的詩的確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但這個詩中的畫卻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並不易用真正的畫表現出來,一旦畫出來,似乎總少了些許味道,或者因為王維是「詩佛」,一旦把詩具體到某個物事,某個聲音,詩中地「禪」味便消失了,詩也就因此失去了韻味,針對王維的詩,畫是畫不出來的,用人物去演當然更難,難怪再高明的導演,再有功夫的演員,也演不出詩境的一二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詩,僅20個字,讀之令人心神寧靜
    他看淡名利、看輕物慾的態度,值得浮躁社會的你我好好學習借鑑。他,就是人稱「詩佛」的盛唐才子——王維。本期「宣宣」將帶大家學習王維的名作《竹裡館》,一起感受他悠閒寧靜的生活情致。王維像二竹裡館●〔唐〕王維獨坐幽篁(huáng)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意指建在竹林深處的房子。
  • 竹裡館 唐·王維
    竹裡館唐·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唐詩|王維《竹裡館》
    【注釋】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深林:指「幽篁」。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
  • 王維的輞川去哪兒了?
    在唐詩的華山之巔,有三位頂尖高手:李白,杜甫,王維。
  • 竹裡館王維 《竹裡館》唐·王維
    竹裡館唐·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
  • 一曲古琴《獨坐幽篁》獨坐幽篁裡中,彈琴復長嘯
    >探索古琴美學靜心 | 音樂 | 承古 | 融今 古琴中國 ▲古琴演奏:徒有琴© 點擊上方綠標,聆聽最美音樂聽琴·交流·請加鹿七弦:luqixian007\竹裡館唐·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竹有清韻,是君子之象,多伴文人居室左右。伴著悠悠的琴音,坐在竹林裡。如水的月光灑滿了竹林深處的小屋。
  • 王維:輞川集
    仇英《輞川十景圖》輞川集(二十首) 並序   王維隱居於輞川別業時,常與裴迪「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二人同詠輞川孟城坳等二十景,各成五言詩二十首,由王維輯成《輞川集》,並撰寫序言云:「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最有代表的,是「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他「嗜酒能嘯」,其「嘯」可「聞數百步」,阮籍還發明了「指嘯」。《晉書》載,他和當時的另一文人孫登都是著名的長嘯大師,二人曾赴蘇門山相互比賽「吟嘯」,聲若鸞鳳之音,在山谷久久迴蕩。《世說新語》提及的謝安「吟嘯自若」、謝鯤「傲然長嘯」、周顗「嘯傲」,他們敢在大庭廣眾下「長嘯當歌」,反映出魏晉名士超凡脫俗的一種孤傲清高心態。
  •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唐代詩人王維晚年時曾創作一首五絕詩云:「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只有明月相伴靜靜照耀。詩中每一個字都好似能將我拉回他獨自在竹林深處彈琴的那一場景,今日偶聽一曲《獨坐幽篁》,迫想眾樂樂之。
  • 端午節丨聽一曲《獨坐幽篁》隱隱隔雲嵐,幽幽竹篁深
    讓音樂伴你入睡傾訴 | 陪伴 | 治癒 晚安淨心曲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竹裡館》當作於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有竹,有水,必須要品茶。
  • 醉夢|​王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裡館》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深林:指「幽篁」。
  • 時代的王維:人在職場爬,心向春山遠
    15歲那年,王維離開了家鄉蒲州,像所有進京趕考的學子一樣,住進了靠近皇城的崇仁坊,背負著家族的希望開始準備考試,期望能夠一舉成名。但是在長安,你有了才華和考試能力並不夠,還要有關係。自古以來,這個社會就是一座山,你得邁過一道道坎,攀附上根根藤蔓,抵達關係網的某個節點,從而實現自我目標的達成。
  • 品讀唐詩:除山水詩外,王維的這首愛情佳作更有名!
    息夫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美女,後來嫁給息國國君,楚文王滅了息國,搶了息夫人為己所有,生下了兩個孩子:楚堵敖和楚成王。息夫人自進楚宮之後,從來沒有主動說過話。有一次楚王就問息夫人其中緣故,息夫人回答道:「我一個女人,現在身事二夫,縱然沒能以死全志,又有什麼可說的呢?」王維寫這首詩時是在寧王府中。
  • 王維晚年隱居藍田,寫下一首充滿禪意的五絕,曾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竹裡館》,是王維晚年隱居藍天時創作的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絕句。表面上看,遣詞造句平平無奇。寫的都是古代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幽篁」、「深林」和「明月」。詩中的動作,也不過是彈琴、吟嘯。但短短二十個字,組合起來卻別有一番味道。同時,這首詩曾經被選入語文教科書。
  • 40歲王維送別恩人張九齡,唐詩看上去畫面如水,但字字透著不甘心
    說起來張九齡擔任丞相還是很有能力的,畢竟這盛唐氣象都出自於他的治理之下。更難能可貴的是,張九齡還是當時的詩壇領袖,自己不光寫出了很多精彩的詩歌,甚至還提拔了一大批很有能力的詩人。王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雖然張九齡和他提拔的這些人,未必能夠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密切聯繫,但他的被迫離開,顯然對於他所提拔的王維等人來說,也感覺到了自己在朝堂當中的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