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文化園
潘箬泉醫著小考
己亥年仲秋的一個傍晚,有藏友約我去他家,分享他收藏數年手抄醫本。我打開一捆抄本,隨手拿起一本便發現封面書寫《遂初主人醫案》字樣,頓時,眼睛一亮,定睛一看,又發現封面右下角蓋有「潘箬泉診受業朱璉琪、方亞明、宣紹彭、王新民、王梓源侍診」戳子,腦海裡激活昔日閱讀文史資料中的潘箬泉影子…… 回家之後,我便翻閱一些文史資料,後又拜訪中醫師和中藥師,又閱讀這些抄本,便作小考。
一
潘箬泉(1880-1950)曾名夢初,別號遂初主人,晚年署名止叟,月形山潘家老屋(今月山鎮黃嶺村)人,民國時期著名中醫,師從姐夫柯春橋先生。
潘箬泉是個富有傳奇色彩充滿故事的人物,出身於貧苦家庭,少時僅讀幾年私塾即輟學。
17歲開始從師姐夫——安慶名醫柯春橋學習中醫。他勤奮好學,虛心求教,學徒三年打下紮實的醫技基礎。他20歲時經柯推薦,在官醫牛痘總局擔任門診。每天於醫診之暇,即刻苦鑽研前人醫學著作,同時從實踐中冥思苦學,汲取臨床心得,醫療技能日益精進。
不久離開「官醫局」獨自開業。由於他醫技日高,業務也日益繁忙,每天求診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以系馬樁舊居狹小,不敷應用,於是遷居孝肅路124號開業,直至安慶解放。
有關潘箬泉從醫的故事甚多,不妨選擇幾個分享。
民國18年(1929年)春,安慶一帶兒童多患腦膜炎,他斷定是「流行時疫」、「亦溫病之一種」。認為:「慢性腦膜炎,中醫主以牛黃清心丸及羚羊、犀角散清熱品頗能獲效,惟急性則有鞭長莫及之虞,似較於西醫,若慢性則勝於西醫矣。」據此,擬出防治醫方,印製傳單,廣為散發,及時遏制了這種時疫。
有次路過蕪湖,偶在書攤得王清任《醫林改錯》,見其有獨到之處,遂潛心研究,從此對溫症的治療,更是得心應手。當時安慶同仁醫院西醫戴世璜(美國人)每逢疑難雜症,多請他會診。有時戴主張施行手術治療的病人,他卻用中藥治癒。戴佩服說:「我看病要靠X光,靠儀器,你靠三個指頭切脈,真是妙極了。」
他不阿權貴,體恤民苦。民國13年夏,安徽督軍馬聯甲的七弟派人請他出診,當時他正忙於門診,便說:「請先走一步,我馬上就到。」來人走後,他一心看病,直到中午竟忘了出診之事。這時,門外停了一輛轎車,走出馬的七弟,他只得上前解釋,給其診斷開方,使其悻悻離去。解放前醫生看病,全用白紙處方,而他對貧苦患者,常另用紅紙處方,到藥店可免費取藥,年終由他結算。
先生 對從其學業的弟子要求甚嚴,言傳身教。常對學生說:「人貴有志,學貴有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並說:「無恆德不能為醫」,要求學生對病人要有「見彼痛苦若己有之」的感情。一生傳授弟子30餘人,其中不少成為中醫界後起之秀。
二
據張弛先生撰文記載:潘箬泉先生撰寫的醫著手稿甚多,已散失不少,現存有《遂初主人醫案》38卷,《遂初室醫話》1卷,《方論拾遺》2卷,《匯方》1卷,《日記》第四冊1卷,共10餘種,惜未付梓。本次在藏友收藏中發現《遂初主人醫案》42卷和王新民、方亞明、朱仲英三人分別抄錄《遂初主人醫案》首卷各一冊,《遂初室醫話》1卷,《匯方》1卷,(上部分殘缺)。這些抄本分別選擇《愛日軒鈔本》、《東萊書屋鈔本》和《青雲閣和記鈔本》抄寫而成。毫無疑問《遂初主人醫案》都是潘箬泉選弟子所抄錄,至於《遂初室醫話》和《匯方》是不是潘箬泉筆跡難以斷定,現將這三部醫著做如下小考。
1、《遂初主人醫案》
《遂初主人醫案》抄本封面有丙辰年字樣,可以確定此書是民國五年(1916年) 以前成稿,此抄本共有42冊,每冊有百餘醫案,全書共有數千醫案。此醫案沒有按照中醫十三科分門別類,而是按照時間順序或常見疾病醫治效果甚好順序來記錄成稿的。此醫案記錄簡單明了,每個案例寫出病人的症狀、脈象、治療方法,後附藥方,寥寥數語不超百字。這些醫案是常見病,並醫治效果甚好,是潘箬泉診所常見藥方,所有門人手抄一套,作為診所學醫必讀之書。
2、《遂初室醫話》
《遂初室醫話》記錄了民國六年至九年(1927——1930)潘箬泉所遇見疑難雜症,經他親手醫治好的案例,它詳細記述每個案例的患者姓名、年齡、住址、發病時間、症狀、診斷、治法、方藥等。這本《醫話》有三大特點:一是記錄患者經數人醫治未愈,而經過他診斷後對症下藥,醫治痊癒的案例,二是記錄了經過自己不斷摸索,及時調整診治方法和藥方醫治好的案例,三是針對某種病狀,採取新的醫治方法和新配置的藥方醫治好多例的病案。此書成稿時,潘箬泉適有四十歲,懸壺安慶二十年,其醫術日趨成熟,在當時安慶中醫界獨佔鰲頭。本書記述每個醫案的全過程:首先注重記述診斷,即通過中醫「望聞問切」理論診斷,注重觀察患者氣色,聽患者的聲息,詢問患者病狀,摸患者脈象;其次,對記述綜合診斷的這一切進行認真分析和甄別,制定一套完整的醫治方案;最後依據方案,結合前人醫學理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開出藥方。現舉出一例:
賈曉雯,山東人,住近聖街呂調元省長屋內。民國六年閏二月初旬,忽而夜間發熱,作寒,無汗,適有為呂治病之醫客居呂府,隨為之診,用辛溫解表法未應。次日進以固陽法,言曉雯素來體虧,將恐陽脫,賈懼其藥太猛,未敢服,乃另請葉厚齋治之,葉用平胃散,亦未應,兼且燒熱大增,神迷妄語,所吐之痰,內多黑色。又易林遜清診治,林用增液湯加荊芥、二花、蓮臺、佩蘭青皮、葦根,服二劑,得汗熱解,神亦較清。惟欬逆未平,左腸下劇痛,時覺氣從下腹上動,動則鼻煽,如小兒啼哭後呃氣然,大便不閉,且多黑色,溲黃而濁。至第八日始約餘診。切其脈弦大而軟,息數,右寸較洪。餘以陰分過虧,濁痰不降論治,用白前、白石英、磁石、覆花、黛石、川貝、釵斛、遠志、麥冬、海蛤散、海蛇等出入為方。四劑始平,即能外出,後以本方去海蛤散、海蛇、磁石、白石英、黛石,加白朮、南北沙參桑葚子、桔絡、瓜蔞收功。
值得一提的是,《遂初室醫話》所開的藥方均沒有劑量,這並非疏忽大意,我估摸這些都是潘箬泉當時的核心機密,不能隨意洩密,或是這些劑量都不是一成不變,隨時根據病人病情變化隨時調整的,或許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3、《匯方》
如果說《遂初主人醫案》是記錄常見病很快得到醫治的一病一方的醫案,《醫話》是記載疑難雜症,經數人未治好,而經潘所治好的醫案,那麼《匯方》則是記述一些久治不愈,而經潘多次診斷、開方而最終醫治好的醫案,達百篇。根據時間推算,《匯方》應該是民國九年之後彙編而成的醫案著作。《匯方》記錄每個醫案全程,這些醫案少則三五次,多則數十次記述潘通過「望聞問切」治療久治不愈疾病的辨證、立法、處方用藥的連續記錄。
顯而易見,這三部醫著記述的都是成功的醫案。潘箬泉先生治病講究方法論,他認為治病的方法即方案是治病的重中之重,方法對了、方向對了就不會走彎路,至於下藥那是細節,可以不斷摸索及時調整即可。毫無疑問,這次發現的潘箬泉先生的醫著,它的中醫學術價值遠遠大於文史價值。
2019-10-20
----End----
文圖:江南春雨
編輯:dgp988
審核:小小鳳兒
作者簡介:
王永安,筆名江南春雨,仰塔齋主人,安慶作家協會、民間藝術家協會、收藏家協會會員,在省內外報刊發表百餘篇文章,喜歡行走在老城街巷和鄉村老屋,喜愛民俗老物件,對老宜城有份深深的眷念。
【文史小窗】探花第的夏夜
【文史小窗】香蕉冰棒年代
【逸文軒】《還鄉記》
【文史小窗】《創業史》(完整版)
【文史小窗】黃家巷的記憶
【文史小窗】鐵佛庵巷的教書先生們
【文史小窗】母親的紡車
【文史小窗】桐城的書院
【文史小窗】心之力
【逸文軒】汪文濤:文之有氣
【文史小窗】宗教 ——社會群體靈魂需求的折射
看完了別忘點擊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