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時下的綜藝節目類型,可以說音樂類節目佔據市場的份額是最大的,模式類型不斷進階,打開方式也多種多樣。
有明星以評委身份決定素人命運的選秀模式,比如《中國新歌聲》,有現役歌手同臺PK的競演模式,比如《歌手》,有藝人連同素人一起嗨唱的《我想和你唱》,更有演員跨界上演比拼的《跨界歌王》……應該說,在整個音樂主題的大框架下,節目模式與表達側重點各有不同。
值得關注的是,在近期的音樂類節目中,「創作過程」被逐漸放大成剪輯重點。比如《無限歌謠季》呈現的就是一首原創歌曲從創作、編曲、錄製、練習到演出的整個過程。節目裡嶽雲鵬與薛之謙初期的創作糾結,靈感缺失時的戶外採風,直至最後的成曲,整個創作線交代得比較完整。
但是在放大整個音樂創作的過程中,表現形式卻很難把握,特別專業會讓人枯燥乏味,特別綜藝又背離了創作態度,因此分寸的拿捏考驗著節目組的策劃內容與執行能力。今天冷眼君就來說說,如果想在音樂類節目中大篇幅地展示創作過程,究竟該如何表現?
形式一:明星專業指導+選手藝能養成
在《創造101》二次公演舞臺的專業方向考核中,分成了「舞蹈」「聲樂」「唱作」三大隊伍,胡彥斌擔任唱作導師。由於唱作組沒有基礎音樂,從詞到曲外加舞臺展示都需要成員從零開始,因此挑戰難度更大。但是從播出效果來看,這一塊內容的邏輯表達與主題升華是完成度最高的。
唱作組兩隊分別是楊超越組的《麻煩少女》與yamy組的《木蘭說》,兩組演唱前分別剪輯了各六分鐘的賽前創作過程。「麻煩少女」隊從曲風起爭議到彼此包容,直至練習到凌晨五點,突出表現了少女們為夢想拼搏的刻苦精神與團隊情。而「木蘭說」組通過聚焦王菊與焦曼婷所作歌詞的深意,展現了練習生獨立、渴望尋求自身價值的思想表達,立住了人設。
兩段表演過後,在評委點評環節穿插了胡彥斌對「創作」的總結性體會,「首先要有一顆恆心,還要有一個一萬小時的定律,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真正叫創作。」冷眼君認為,剪輯中兩組唱作隊的賽前過程展示各有側重,但統一在選手藝能素養培訓的大前提下,突出了練習生追求自我,實現價值的人生議題,結尾處加之明星導師的情感引領,整塊的主題得以升華。
對於「明星+選手」創作過程的展示,在2014年騰訊推出的《HI歌》中也有體現。《HI歌》主打唱新歌,採取速配式的音樂選拔模式。每期2位明星歌手分別進入6個貨櫃聽6位原創者演繹作品,搶奪心儀的兩首歌曲,並經過7天的打磨改編,挑選其中一首現場演唱,作為自己的年度HI歌。
節目中對於創作過程的展示,是明星與兩位原創者在錄音室裡的會面,7天的原創改編最後只壓縮為5分鐘的畫面,均分下來每人只有兩分半鐘。在這段時間內,冷眼君認為,明星與原創者對於作品的探討等級分化明顯,明星佔據主導地位,但一些音樂建議都是蜻蜓點水,表現得並不深入,畫面中兩位音樂人也沒有呈現出藝術碰撞的火花,整體創作過程的展示十分流於形式。
冷眼君認為,既然要通過「明星+選手」的互相成就體現創作過程,就應該把整個故事線敘述完整,明星做有價值的專業引導,選手有相匹配的能力成長,延展出一條對應的成長心路歷程,才能把「創作過程」的起承轉合交代明確。
形式二:真人秀戶外採風+演播廳棚內競演
「戶外真人秀+演播室競演」的形式,也是音樂類節目對於展示「創作過程」的一種手法。
比如貴州衛視的《讓世界聽見》,這檔節目主打「原生態的音樂體驗」,以一個民族為一個單元,分為上下集。上集六組歌手要去到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戶外採風尋找靈感,學習該民族的音樂元素,然後利用一周的時間原創歌曲,下集則是完成棚內競演接受現場觀眾投票。
老實講,讓這些明星深入少數民族地區,了解當地的服飾、建築、美食等各方面內容,然後融入音樂創作,節目的靈感創意是可取的。甦醒看著廣袤天地喝著泉水,音樂屬性被即刻點燃,在兩個小時內與搭檔完成詞曲小樣創作,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確實來源於生活,戶外採風確實有利於歌曲創作。
但是,節目組在上集戶外真人秀的流程設計上,編排了太多與音樂屬性弱關聯的遊戲環節,使整體內容有些凌亂。下集棚內競演,有《我是歌手》的思維定式,明星採訪內容與創作背景介紹過於冗長,導致整體節奏過於拖沓。
再比如江蘇衛視的《唱遊天下》也是採用了這種方式展現創作過程,這是一檔音樂遊學真人秀,6位歌手胡彥斌、華晨宇、方大同、周筆暢、阿蘭、張碧晨分別去到首爾、洛杉磯、北京、紐約、波士頓、倫敦6個城市,與當地的知名音樂人交流碰撞,最終通過在當地的表演,展示中國音樂人的魅力以及傳遞音樂無國界的理念。
但是遊學的真人秀部分音樂屬性薄弱,分組、選歌、排練的過程展示得過於匆忙,原本設計的與當地知名音樂人交流碰撞很多環節流於形式,並不出彩,完全沒有展現出即便音樂人存在語言溝通障礙依然有靈感碰撞,對彼此的欣賞,總體來說,節目對唱和遊的定位模糊,噱頭大於內容本身。
冷眼君認為,無論是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還是與世界知名音樂人交流,都是一種融入創作的戶外採風,那麼剪輯的邏輯線必然是根據創作者本身延展,他的藝術家屬性,他在新環境激發下的突發奇想,他與音樂人靈感的碰撞與對話,都是雙向性的,鏡頭只有捕捉到這些畫面,才能讓之後的舞臺展現更具爆發力。
形式三:依託強規則制約
對創作過程的展示,還可以依託強規則的制約。比如《中國有嘻哈》在15進12時,要求三組戰隊在24小時內創作一首歌曲,大秀表演前30分鐘,分別穿插了各組的創作進程,緊接著12進9,依然要求選手在24小時完成主題創作,賽前準備過程被剪輯成了20分鐘的內容。在高強度的比賽規則下,鏡頭記錄了大笑強壓下的不適應,Hippop man挑戰全中文創作的勇敢,GAI發脾氣要求退賽等各種衝突矛盾,集結了選手們在強規則制約下的各類反應,形成看點。
同樣通過競技規則的加入來展示出演者「創作過程」的還有韓國綜藝《Breakers》,這檔節目主打全能型製作人的音樂對決,8名新銳製作人以4對4展開打擂守擂比賽,打擂前一周8人集體錄製demo,放在線上讓觀眾投票,製作人根據作品的火藥味點評與對成曲走向的試探讓此環節很有看點。這並不是流於形式的中間檢查,音樂小樣實實在在鋪在網絡平臺的評判,讓節目的競技感更強。
對決順序由歌曲的流量表現而定,後四名對前四名發起挑戰,打擂現場300名觀眾均有投票權,歌手演唱結束後,第一輪線上轉發量點讚數+現場實時投票總和產生淘汰名單。每輪淘汰一人,會有新人補位。前六期節目有三個主題任務,分別是展示個人色彩的合作自作曲,兜風音樂,「裝有我的故事」的回應歌曲。舞臺展示前會有製作人對歌曲主題的理解和表達,讓觀眾對創作的背景更加了解。
冷眼君認為,強規則的制約可以展現音樂人在高壓下的創作才華,也能讓真人秀部分形成矛盾衝突構成看點,這是展現創作過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對於帶有競技元素的節目,賽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冷眼君之前也說過,只有兼具設計感與合理性的規則內容,才能更好地為節目服務。
形式四:音樂人個性化創作日常的精細記錄
精細化記錄音樂人的個性化日常,也是展現創作過程的表達形式之一,韓國的兩檔綜藝都採取了這種做法。
比如《雪球計劃》,每集不到十分鐘,節目形式是SM與Mystic兩家公司的音樂對決。「雪球計劃」就像名字一樣,原本只是尹鍾信家的一位藝人欣賞SM公司的一位新人的音樂才華,想要見一面,沒想到「雪球」越滾越大,最後上升到兩家公司的音樂比拼,通過不同主題完成計劃。節目流水式的內容記錄,卻可以讓觀眾在輕鬆的氛圍下看到歌曲製作的過程,比如Henry與Mark兩人的即興音樂配合,音樂人間的靈感創意互動,都是這樣音樂節目的看點。
還有一檔韓綜《鍵盤上的鬣狗》也通過細節刻畫,展現了音樂人的創作日常。「鬣狗」是一種極其生猛的食肉動物,節目展現了在叢林般的韓國音源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製作人。試播節目中找來了四位風格迥異的唱作人,真實記錄他們新曲誕生的全過程,並以他們為媒介展示整個韓國音樂製作市場。這群「鬣狗」們獲取靈感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人是衝浪,有人是看照片,有人是看電影,有人則是香薰,節目採取觀察式記錄的手法,對音樂人的工作特徵進行了總結歸納。
冷眼君認為,在星素結合,歌手比拼,競技選秀等常規音樂類節目模式下,專注音樂人的「創作過程」,或許是一種音樂節目的新玩法,期待更多的創意內容可以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