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呂不韋一生功過,簡單而言,起碼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該人能力超群,算是個政治家、思想家、成功商人、大文人,其作品《呂氏春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其次,沒有他的公關運作,就沒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國雖強大,但秦始皇的父子難以繼位,原因很簡單,入質趙國的異人同輩兄弟二十多人,沒有呂不韋的運作,哪就能輪到你異人繼位,沒有異人繼位,你嬴政連入局的資格都沒有。秦國以及後來的歷史必將改寫。
秦趙關係破裂,這個異人逃回國內,更名為楚。
秦昭襄王去世,太子繼立,即孝文王。
喪葬才畢,孝文王繼位僅三日,便即逝世。太子楚承繼大統得為秦王。
尊嫡母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趙姬為王后,子嬴政為嗣子,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至此呂不韋的政治投資有了超大回報。
此刻東周天子正聯合諸侯伐秦,秦王楚派遣相國呂不韋督兵往攻。東周各聯合軍事力量,哪裡敵得過秦軍騎兵,呂不韋大獲全勝,滅了東周。
把東周君遷至陽人聚(位於今現河南省汝州市廟下鄉古城村),周朝八百多年的歷史至此完結。
這也是呂不韋的又一大功勞。
四年後秦王楚因病辭世,年才三十有六。兒子嬴政十三歲毫無懸念的按照程序繼位。
嬴政登基,追諡父親楚為莊襄王,尊母為王太后。名目上雖是以子承父,暗地裡實是以呂易嬴。
嬴政年幼不能親理朝政,國家大事都委託呂不韋,號稱為仲父。其實應該稱呼父親。
呂不韋大權在握,出入宮廷。只這位嬴政母親莊襄太后,不過三十歲左右便寡居,深宮寂寂,空守了幾個月,終究忍耐不住,好在不韋是個舊歡,因同她重整旗鼓,再續舊情。
秦王政畢竟少年,懵懂無知,所以兩口兒暗地往來,仍然與夫妻相似。
三四年後,秦王政即將成年,呂不韋擔心這偷雞摸狗的事被嬴政發現可不是小事;再則覺得自己年紀漸老精力已衰,太后年輕兩者難以和諧。但又難以擺脫糾纏,推辭不掉,未免愁惱。
於是想出一法,推薦一個人自代。湊巧有個浪子、也就是街頭混混名叫嫪毐,讀若愛。
該人年輕身體健壯,陽道壯偉,那方面不可言狀功夫超群。呂不韋先把他招為舍人,就是先在自己家幫忙打雜做事,這段故事見不韋列傳。
於是藉機先向太后推薦。太后果然答應。呂不韋將嫪毐以閹割後的罪人身份送入宮中,在宮中當差伺候太后。
宮中向來的規矩是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得有任何成年男子,凡宮中所有男性均需閹割後方能入宮。嫪毐就是以閹割之後囚徒的身份才能進入。
太后得嫪毐,如獲至寶,朝朝暮暮,卿卿我我,居然有孕了。且先後生了兩個男孩。這一切嬴政都不知道,宮中的人都是太后和呂不韋安排的人,均守口如瓶。
後適逢夏太后病逝,嫪毐遂與太后密商,買通佔卜人,稱言宮中不利母后,應該遷居別處,秦王政不知有詐,就請母后徙往雍宮,嫪毐當然從往。
遠離嬴政,母子離居,不必顧忌,且封嫪毐為長信侯,凡宮室車馬衣服,及苑囿馳獵等事,均歸嫪毐主管,真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兩人世界快樂且瘋狂著。
嫪毐得封長信侯,威權日盛,往往得意妄言。一日與貴臣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酒中發生口角,說道:「我乃秦王假父,怎敢與我鬥口?」貴臣等一聽此言便都退出,密報秦王。贏政已在位九年,年方22歲,血氣方 剛,聽到這種醜事,羞憤難當。當下密令調查虛實。
調查結果:嫪毐並非閹 人,確與太后有通姦情事。
秦王當即授昌平君昌文君為相國,引兵抓捕嫪毐。
嫪毐得知消息,不甘坐以待斃,率身邊人抵抗,總是心虛且邪不壓正,身邊人很快作鳥獸散,嫪毐出逃。
秦王政更下令全國,懸賞緝拿,很快活捉歸案。秦時刑罰本來嚴酷,加之嫪毐犯了重罪,被處以五馬分屍。和太后私生二子,一併撲殺了事。把太后帶往嫚陽宮,軟禁起來嚴格限制自由。
這件事追本溯源,自然牽涉到呂不韋,嫪毐是呂不韋推薦的,這一切都是呂不韋導演的。
用現代的話說,呂不韋是共同犯罪,而且是首犯。按照秦法本當連坐,因念他侍奉先王,功罪相抵,不忍加誅,但撤銷相國職銜,勒令就國,食邑河南。就是免官退休回家,養老待遇不變。這個處理算是給足了他面子。
事後秦大臣等紛紛議論,說秦王對母親忘恩,太過分。建議秦王迎接太后還宮,提這種建議的有二十七人被殺,可見秦王對母親的氣憤程度。
呂不韋遷往河南幾年後,山東各國多派使者經常問訊,並請他往別國居住欲委以大任。
此事傳到秦廷,秦王防他有變,秦王即致呂不韋書信道:
「君與秦究有何功,得封國河南, 食十萬戶?君與秦究屬何親,得號仲父?今可率領家屬速徙蜀中,毋得逗留!」
這段話解讀是,你此前有功於秦是真,你犯罪後不追究你,還給你這樣豐厚的待遇,你難道還懂不起嗎?居然還交通賓客和外國頻繁往來,和你交往的國家很多都是秦國的敵國,他們做夢都想滅秦,你還和他們打得火熱。是不是太不把秦王我放眼裡了?
呂不韋看完秦王書信,長嘆數聲,知道即使去蜀地也是死路一條,意欲上書申辯,又想從前的那些情事統統說不出口。想了又想,將來總沒有好結果,不如就此自盡,免得刀頭受苦。
主意已定,便取了毒酒,勉強吞下,須臾斃命。
呂不韋妻已經先死,安葬洛陽北邙,僚佐將呂不韋遺骸,草草棺殮與其妻合葬。
後人但知呂母冢,不知呂相墳,其實是已經合墓。
人生就是如此,人算不如天算,正是:
任君用盡千般計,到頭仍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