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紀錄片揭露的真相:為什麼貧困家庭養出的孩子更貧困?

2021-02-14 麥子熟了

麥子導讀:

如果任由貧困狀態惡化,坐以待斃而沒有行動,那麼貧困將永遠會是在代際間遺傳的魔咒。

文 | 辛上邪

來源 | 決策(ID:juece2015)

2014年4月,日本NHK播出紀錄片《女性的貧困》。2017年8月,紀錄片文字版的中譯本在國內正式出版。8萬字的內容經微博討論後發酵。

這部紀錄片報導了日本光鮮的繁華下面都市的貧困女性。日本15-34歲的女性非正式僱員中,80%屬於政府界定的低收入人群。

這些低收入人群中,許多是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生活。作為單親媽媽,她們無力負擔孩子和自己的吃飯、住宿,挨餓是常有的事兒。

有的租不起房、只能帶著女兒長期在網吧度日。作為單親媽媽養大的女兒,為了幫助媽媽養家,被迫輟學,早晨五點就去上班,做著收入微薄的工作,勉強餬口。

有的母女各自負擔、勉強為生,日漸年老的母親沒有錢為自己買養老保險,面臨著未來的黑洞;有的剛成年的女孩,被迫流浪在外,夜裡拿著手機躲在在24小時店裡殺時間。

有的單身女性靠助學貸款讀完大學後,卻找不到工作,仍然在餐廳做服務生,由於貧窮,她不敢考慮愛情、婚姻。

更有的意外懷孕後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只能悲哀地等著生下來送人。

紀錄片揭示了一個令人絕望的社會現象——貧窮的固化和代際遺傳。

前者表現在貧困家庭很難擺脫貧困,後者則是貧窮的家庭養出的孩子過得是更貧窮的日子。這個問題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中國都有所體現,並日益嚴重。

貧困是沼澤,

一旦踏入很難逃離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曾經認為貧窮是人格缺陷,是由於窮人不努力所造成。但荷蘭歷史學家羅格•布雷格曼指出:

貧困不是由於窮人的性格問題引發。貧困的原因就是缺錢。由於缺乏生活必須的啟動資金,窮人只能掙扎於溫飽線。

貧窮降低智商。布雷格曼說,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印度的蔗糖農民跟蹤調查發現,農民在未收穫甘蔗、沒有收入時,智商降低了14個IQ值。相當於人們熬了通宵、醉酒時大腦那種混混沌沌的狀態。

貧窮限制長遠規劃。香港富豪田北辰曾在電視臺的節目中擔任了掃街的清潔工。住在籠屋中,每天生活費定為50港幣。兩天後,他退出了體驗,因為他已經感受到生活的壓力下鬥志在喪失。

「這兩天我只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有別的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的好一點,我現在明白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麼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的是解決下一餐。」

貧窮帶來悲觀。NHK記錄片中,跟隨媽媽在網吧常年居住的女孩說:「雖然明白有很多事必須去做,但是等到真正採取行動時,馬上就變得很悲觀,所以什麼都做不了」。貧窮帶來絕望。田北辰說,感覺籠屋的生活是像被鎖在柜子中的文件一樣,沒有希望。

當維持基本生活的錢成了稀缺品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了威脅,人們通常都不可能再去考慮其他層次的需求,注意力只能集中在這一方面。判斷力、思考能力、道德觀都會隨之弱化,行為會變得偏執。

因此,當看到窮人日復一日在重複著貧窮的生活、「不思進取」時,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他們的思想、心理被貧窮被限制、蒙蔽,難以做出「正確」的努力、擺脫貧窮,造成貧窮的固化。

貧困是魔咒,

被籠罩的常常不止一代人

家庭的貧窮讓孩子們輟學,輟學後更找不到高收入的正式工作,造成孩子的貧困生活。

同時,孩子為了幫助養家,沒有時間和金錢幫助自己成長,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會造成孩子生活的貧困。這些都是NHK紀錄片中貧困的代際遺傳的直接原因。

家庭財力給予孩子成長直接的物質支持。有錢的家庭請得起補課老師,能滿足孩子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和需求。

比如當紅影星關曉彤出身藝人世家,家境豐裕。她媽媽說:

「我從女兒五、六歲開始,就在北京各種少兒興趣班報名。帶著她去學校找老師學,一對一的請老師輔導她。有時,北京颳風下雪,我也背著女兒去老師家上課。有時,還一對一的請老師上家裡來教。」

去年關曉彤高考前,一對一參加文化班輔導上了熱搜新聞。假如關曉彤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人生故事會完全不同。

不同家庭的孩子進入不同的學校,接受到不同教育。

國慶假期後爆出的清華附小學生用大數據分析蘇軾的文章的新聞讓很多人驚詫。但如果考慮到清華附小的入校資格必須是「父母有一方為清華大學本部事業編制教職工的二代及符合政策的三代子弟」;老師的規模是「小學特級教師2人,小學中學高級教師4人,北京市骨幹教師2人,海澱區學科帶頭人5人,海澱區班主任帶頭人2人,海澱區骨幹教師10人,中心學科帶頭人8人,中心班主任帶頭人1人」,似乎也就不必太驚奇了。

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案例,卻生動地解釋了為什麼許多家長都在追求「800萬的學區房」——去了好學校,就有了負責的好老師和互相砥礪的好同學,學得效果就不同。

家庭的貧富差距給孩子帶來最大的區別是對未來的構想和希望。英國跟拍了49年的系列紀錄片《人生七年》非常能說明問題。

七歲時,上層社會的小孩已經知道自己將來應該讀什麼高中、大學,做什麼樣的職業;

中產階級的孩子有事業夢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

貧困階層的孩子想的是見到爸爸、少挨打、吃飽飯。

有錢的家庭給予孩子從思想的啟蒙到物質的支持,讓孩子能明確目標,在既定的發展道路上穩步向前。

貧窮的父母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難以給予幫助,還會拖他們的後腿,讓他們的成長往往低於社會均值。

成長受挫的孩子,長大後也自然很難有良好的生活。貧窮便如此代際遺傳下去。

給不了錢,

至少給窮人光亮

如何解決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布雷格曼博士的建議很簡單,直接給窮人錢,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應該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給我們素不相識的窮人們。我們應該摒棄家長式官僚主義作風,將薪水轉交給窮人就可以幫助消除貧窮。」

這個建議聽起來瘋狂,但切中要害。直接提高窮人收入、幫助他們解決基本的溫飽食宿教育問題,應作為所有國家解決貧困的直接目的。

而對於窮人的孩子,教育是最有效的幫助他們不再陷於貧困的方法。

美國的莉絲•默裡出生在貧民區,父母吸毒。莉絲和她的姐姐從小在時常斷炊的情況下長起來,15歲時,母親死於愛滋病,父親去了救濟所,她終於無家可歸。

母親的死亡令她驚醒,她不再逃學,而是在流浪中邊打工,花了兩年的時間補完了四年的課。又在參觀哈佛大學時萌生了去那裡讀書的想法,終於如願以償。

2013年她被梅裡馬克學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姐姐也上了大學,擔任學校中自閉症兒童的輔導老師。莉絲姐妹倆的自強不息將他們從父母的貧困陰影中挽救出來。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的父母是越戰後越南去美國的難民。夫妻倆辛苦數年後開了小餐廳,每天工作長達18個小時,晚上全家人在餐廳打地鋪。這樣的家境是不可能給普莉希拉提供一對一輔導,也不會有錢讓她去上私立學校。

但是普莉希拉的奶奶教給她很多道理,培養她自強、自立、自信。中學時,普莉希拉就樹立了要上哈佛的理想。她去問老師,上哈佛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然後自己暗下功夫。

像普莉希拉這樣的寒門出貴子的例子在中外並不罕見。窮人家的孩子想振作,關鍵在於內心有光亮。

這些內心的光亮,是父母、親友、周圍的人、輿論幫助灌入的。社會和民眾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他們才有可能打翻身仗。

如果輟學的孩子在貧窮、迷茫、無所事事中「隨大流」去打工,從他們開始做童工起,他們的未來就被摧毀。他們將會比他們的父母更無助。

如果給孩子們整天講的是「階層固化」,他們將喪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甘願被「固化」在社會底層。他們將會比他們的父母更無力。

NHK的這部紀錄片以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結尾。受訪的一位女孩終於補上了功課、申請到貸款,要去高等職業學校上夜課了。

她要努力實現成為保育員的夢想。做保育員的薪水可以讓她脫離貧困。雖說畢業後不一定能馬上找到工作,但是畢竟有了機會。

不繼續讀書、沒有一技之長,她很可能會永限於貧困。

很多問題可以歸因於制度,但是制度不到位時,也不能任由貧困狀態惡化、坐以待斃。在力爭改進位度的同時,要儘量開動個體的力量。

布雷格曼建議美國政府直接給予貧困者足夠的金錢支持,而非去花更多的錢解決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

在美國政府採取這個好建議之前,多一個上大學的莉絲•默裡,就少一個陷於貧民窟的莉絲•默裡。

拋棄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類社會不可能進步。

* 作者介紹:辛上邪,棄商從文的博士、學者,定居加拿大後專職寫作。主張視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積極的心態自娛自樂。主持公號決策(juece2015),分享經驗,為您做好選擇助力。

關注「麥子熟了」,回複數字210,查看10月8篇熱門閱讀集結

1 《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2 《國慶旅遊鄙視鏈分五級,你在哪一級?》

3 《斷舍離:扔掉90%家中物,他竟成了人生大贏家》

4 《老娘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評論亮了!》

5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告訴我們:成熟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

6 《女人一生睡多少男人算值》

7 《你為什麼要努力?這是我見過最現實的答案》

8 《吳尊、吳彥祖、張智霖:好婚姻裡,男人的婚姻觀都很正》

| 麥 子 熟 了 |

文章百裡挑一,不雞湯不勵志,遇見即改變

相關焦點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更窮?日本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重點關注女性與兒童貧困、單親母子家庭及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在日本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非常值得中國讀者了解、反思並引以為戒。 日本雖說早已進入發達社會,但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獨自帶著孩子的女性。
  • 女性貧困?這部小說比NHK紀錄片更真實
    說起紀錄片,一定不能錯過日本NHK電視臺的特別節目,製作組致力於尋找真相,力圖揭開社會問題所在,為人們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 紀錄片《出路》揭露殘酷真相:「讀書騙局」是怎樣拖垮窮人的?
    最近這幾年來,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寒門依然可以出貴子,可是機率卻在不斷下降,那些家庭條件優渥的人,反而更容易考進高校。可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或許,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就能找到答案了。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出路》,豆瓣評分達到了8.8,有一半的網友給出了五星。圍繞著野雞大學老師王振祥,貧苦家庭高考生王盼,大學畢業生萬超三位主角講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中國貧困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整部紀錄片揭露了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口號。看完讓人讓人憤怒、壓抑,可是又讓人很贊同。
  • 一部紀錄片,揭開日本300萬女性一步步滑向貧困的殘酷真相
    年輕女性為什麼越過越窮了?「媽媽,我是不是要窮一輩子」這種貧困更會產生連鎖反應,一代接一代地蔓延下去。「很多女性都想憑自身的努力擺脫困窘的生活,同時也希望不要影響到下一代。因為負擔不了孩子的學業,下一代就會面臨輟學,一旦輟學就意味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成為籤訂合同的正式員工,因為這些都是有學歷和資格證書要求的。上一輩的貧困,因此蔓延到下一代。
  • 月經貧困背後是被忽視的女性貧困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顯示,中國貧困兒童數量約為4000萬。愛小丫基金推算其中12至16歲面臨生理期的女童約佔10%。400萬女童月經貧困,背後是一個遠比數字更複雜的社會問題。
  • 助養山區貧困兒童行動,我們在路上……
    我微微一笑:那些都是家庭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掙到錢回來蓋的房子,而我們的尋訪對象,是那些家裡勞動力少、孩子多或者有特殊問題的貧困家庭,普遍都沒有勞動力去外出打工,更別說掙到錢蓋漂亮房子了。小董:聽說不少家庭都有3個以上孩子的,都那麼窮了,還生那麼多孩子幹嘛呢?我說:每個人的世界觀不一樣,誰對誰錯誰知道呢。
  • 《戰勝貧困》大型政論紀錄片攝製組走進欒川
    《戰勝貧困》大型政論紀錄片攝製組走進欒川 2020-09-17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希原:促進貧困家庭子女高質量就業 改變孩子成長軌跡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陳希原表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確保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他們成長成才和高質量就業,可以有效改變這些孩子及其家庭的命運。」為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我國已建立健全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階段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 市委組織部、團市委慰問我區貧困家庭貧困品學兼優學生
    市委組織部、團市委慰問我區貧困家庭貧困品學兼優學生 2020-12-2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BBC紀錄片揭露真相!
    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家庭狀況卻是截然不同。家裡斑駁破舊的牆面,凌亂老舊的房間,暗淡無神的目光,無不彰顯著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條件。紀錄兩個年齡不相上下,卻因為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環境的受限,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讓人感嘆,學習環境的不同和代際傳遞對人的巨大影響。看完這部紀錄片,總結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區別就是:相對於普通公立學校,英國私校嚴格的校規,給了學生自律感,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了很多,而課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老師校長的關懷,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 想給貧困地區的孩子捐贈衣服,哪裡能直接給貧困孩子捐衣服?
    家裡的孩子不斷成長,就會產生很多已經穿不了的舊衣服,直接扔了又覺得可惜,放在家裡又佔地方,不妨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解決了煩惱又做了好事!但是哪裡可以直接捐贈給貧困孩子呢?一直行走在大涼山的支教老師胡秋根告訴你:四川大涼山的物資還是很缺乏的,因為長期處在深山,大部分家庭家裡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孩子們個個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所以這邊衣服需要量還是比較大的。但所有衣服都只能到縣城,有些山村離縣城也比較遠,平時課餘,胡秋根老師會間歇性收發再送上山給孩子們。
  • 修文縣:精準扶貧點燃貧困家庭希望之火
    「養40多隻雞,7畝獼猴桃,3畝冰脆李,都....都是啊....啊個人大代表張江華一直在關心幫助我們家,才有產業呢,平時還給我們送吃呢、穿呢、用呢,又幫....幫我解決了15000塊錢的架材費。5000元娃娃上大學的補助,年初還....還買兩頭豬給我養起,你們到圈頭去....去看嘛,成大肥豬哦,今年我準備留一頭過年,賣一頭,張代表說,他...他們還來我家消費扶貧,給我買要賣的這一頭豬。」尹樹華說起他在脫貧政策上得到的關懷和幫助,心裡的那種感動和激動甚至讓他講話有些結巴。
  • 吸菸人群家庭貧困概率顯著增高?然後呢?為什麼呢?想要表達什麼
    24日,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在北京發布了「菸草使用對貧困的效應評估」調查報告。該調查在河北、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北、四川、貴州和陝西8省份的相對貧困地區選取了2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調查了2409戶共4749名年齡在40歲及以上人群,定量分析評估菸草使用對貧困的影響。分析發現,吸菸人群家庭貧困的概率是23.61%,顯著高於非吸菸人群的家庭貧困概率(13.81%)。調查的8個省份中,吸菸人群的家庭貧困概率都要顯著高於非吸菸人群。
  • "隱形貧困人口"火了!調侃背後的真相比你想的殘酷
    「佛系青年」還言猶在耳,同齡人「拋棄」你也沒過多久,一個新的網絡詞彙又火了——「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為什麼火?火爆背後,又折射了哪些真相?你是「隱形貧困人口」嗎?首先,什麼是「隱形貧困人口」?根據網絡定義,隱形貧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
  • 為啥說孩子是「碎鈔機」?為了養娃,寶媽們成了最大隱形貧困人口
    引言:前幾年網絡上流行了一個詞語叫做隱形貧困人口。這個詞說的是什麼呢?大概就像是現在的精緻窮。都說養孩子要給他們最好的,可是現在養孩子確實很燒錢。即使是買同樣的東西,父母自己可以選擇稍微便宜一些的,給孩子買可能就要選擇最好最貴的。甚至在有些家庭裡,寶寶要什麼就給什麼,一定要給寶寶最好的。劉姐有一個觀念,她認為再窮不能窮孩子,絕對不能因為幾個錢,讓孩子的童年留下遺憾。
  • 捐贈閒置衣物 溫暖貧困家庭
    原標題:捐贈閒置衣物 溫暖貧困家庭   「寒冷的冬天能收到社區給我們捐贈的衣服,心裡非常高興。」
  • NHK捏造了一個「貧困女高中生」,演得不錯所以惹怒全日本
    這一切都從8月18號NHK電視臺播出的節目「子供の貧困の現狀を訴える」(申述孩子們貧困的現狀)開始。節目一開始,靚麗的女主播用沉穩的語氣點名了節目的主題:你造嗎?日本現在6個孩子中有一個就面臨貧困哦~他們當中很多都是單親家庭……
  • 我國貧困殘疾人數量逐年減少 更多的貧困殘疾人家庭生產生活狀況...
    據中國殘聯介紹,截至2018年,全國貧困殘疾人數量已由281萬減少到169.8萬。家住寧夏南部山區隆德縣的殘疾青年辛寶同,去年在當地殘聯的幫助下,辦起了網店,一年來,辛寶同自己通過線上線下雙向銷售,實現了創業。最近他又幫助其他殘疾人朋友一起開網店創業。寧夏隆德縣殘疾人 辛寶同:殘疾人能夠通過這樣一平臺, 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 豆瓣評分9.2《小鞋子》:生活貧困未必是真的貧困
    生活貧困未必是真的貧困,精神上的富有才讓人活的快樂。同理心讓人更能感受他人的處境,在語言表達時也有許多顧及。也許要回小鞋子,那個女孩就沒有鞋子穿了,所以兄妹倆寧願還繼續穿著同一雙球鞋,也沒有告訴爸媽實情,更沒有為難那個小女孩。甚至在最後小女孩的父親給她買了新鞋子,上學路上,妹妹看見了新鞋子。得知那雙破鞋子已經被丟了,她也沒有說出那曾經是她最珍視的小鞋子。
  • 電影《小鞋子》:家庭貧困的小男孩弄丟妹妹的鞋子,怎麼辦呢?
    偶然的一次,看了這部電影《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原來伊朗的電影兒童如此出色,沒有誇張的鏡頭,用幾乎寫實的手法拍攝,看完讓很多貧困的人想起自己的小時候。那時的我們,大多家境不富裕,大人們忙著為生計發愁,孩子們的童年大多差不多,沒有多餘的錢買零食,更別說買多餘的衣服和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