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們去西餐廳吃牛排,精緻的擺盤、大大小小的刀叉和酒杯,處處彰顯著儀式感。
但對於沉浸「肉海」多年的吃貨來說,這些都已經漸漸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胃口和挑剔的味蕾。我們只想更豪氣的大口吃肉!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比手臂還粗獷的戰斧牛排,相信你一定會喜歡!
戰斧牛排(Tomahawk),說白了就是帶骨眼肉牛排。採用特殊且嚴格的切割方法,保留較長的肋骨。
Tomahawk」本是印第安語,意為斧頭,「斧柄」是牛肋骨,「斧頭」則是牛眼肉,整塊戰斧牛排看起來就像一把斧頭。
更重要的是戰斧牛排對牛的年齡、飼養方法及尺寸都有相當嚴格的標準,一頭牛隻最多只能切出9-10份戰斧牛排,可見其珍貴之處。
另外,每塊戰斧牛排至少一公斤以上,半米長,十幾枚硬幣摞起來的厚度,絕對是牛排中的「大哥」了
因帶著肋骨,戰斧牛排烹調後骨肉相連,會呈現出有更多的香氣。戰斧牛排同時擁有瘦肉、一點點肥肉和筋,口感層次豐富,嚼起來非常帶勁!
一般來講,一塊好的牛肉不需要過多處理,放在爐上簡單炙燒,高溫能將肉汁瞬間鎖住,三至五成熟正好,外焦裡嫩!
但,對於尺寸相當龐大的戰斧牛排,較難烹調,以上的處理方式略顯不足。所以許多人在處理戰斧牛排時,常會在炙烤時在肉骨連接處淋上熱油,並且放進烤箱,確保熟度。
短柄戰斧牛排又是什麼?短柄戰斧牛排,也是「帶骨肋眼肉」,又稱OP Rib(oven prepared rib)。區別在於短柄戰斧截短了肋骨。有些短柄戰斧在厚度上較真正戰斧牛排薄一些;有些短柄戰斧的肋骨也並非完整的一條。
眼肉牛排
根據牛肉切法的不同,戰斧牛排還有一位「親兄弟」——眼肉牛排(ribeye steak)。
眼肉牛排又被稱為肋眼牛排,有些地方還會把它稱作沙朗牛排,肉質嫩度僅次於菲力牛排,因其中間有酷似眼睛的小油塊而得名,也是牛排店中最受歡迎最被人熟知的牛排之一。
除了以上這些,其實很多食客還不甚了解的是,眼肉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眼肉蓋、側唇、眼肉心。
眼肉蓋牛排,就取自於肋眼肉的蓋子部分,並將其切成牛排。
眼肉蓋是眼肉牛排的精華所在,平均一隻牛隻能取下不到1%的份量,也是最能體現眼肉魅力的部位。眼肉蓋在高級燒肉店或鐵板燒店裡當作燒肉使用,是老饕們的最愛,自然價格也不菲。
側唇」這個詞在國內用的並不廣泛,其實它就是緊貼著戰斧柄尾端的那塊楔形肉(酷似眼肉心後面拖著的小尾巴)。
去掉蓋子和側唇,留下的部位就是眼肉心啦!富含脂肪紋路,一般所說的霜降牛肉指的就是這塊地方。眼肉心無論用煎的或是碳烤都很適宜,肉間的油脂能讓口感更添滑順,也更富有層次感。
看完了今天重量級的戰斧牛排,你喜歡上ta了嗎?關於更多牛排知識,我們下期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