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近日,都市情感懸疑劇《白色月光》熱播,其中,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的情節,在網友中引起了討論, 其實,情感類的作品都如果引發社會性的話題思考,不只是影視劇,即使是古代的情感類文學作品,也有穿越時間的魅力,引發今人思考,一起來看一下。
《白色月光》視頻截圖
「白色月光」不只存在於今人的想像中,並充滿著浪漫的氣息。我國古人就用文學的形式,叩問著他們心目中的溶溶月色。下面,就讓我們把時間軸撥回到初唐,體味一下那個年代的宇宙觀。
詩人能拔萃:大學者加持
我們知道,唐詩的宇宙裡群星熠熠,如果選出一位代表性詩人來,恐怕單拎出來李白、杜甫,都會讓大家「搔首踟躕」。但是如果選一首代表性詩歌來,就相對容易得多了。
比較權威的版本就是,晚清經學大家王闓運、西南聯大時期的聞一多,都投票給了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的初唐詩人張若虛,他的那首汪洋恣肆的長篇七言古詩——《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
作為齊白石、楊度、「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與劉光第等人等的老師的王闓運,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而聞一多更是譽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聞一多的評價標準是,《春江花月夜》充分體現了「美的三原則」,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其中的「建築美」好理解,詩歌的形式規整,宛如巴黎聖母院一般莊嚴。「繪畫美」也好理解,詩中的紛至沓來的意象,恰似一座流動的畫廊。
而說到「音樂美」,除了詩中的韻律與節奏,還有就是,《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曲牌名,原曲就十分優美,其意境況味「超俗而絕塵」。
唐詩明時曲:宇宙大氣魄
古曲《春江花月夜》部分曲譜
我們現在聽到的「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正是明朝時期的音樂家根據張若虛原詩的意境譜曲的。詩歌就不短,而曲子竟然有將近九分鐘,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說到《春江花月夜》詩歌中的宇宙觀。從我國浪漫主義的源頭《楚辭》開始,古人對宇宙奧秘的探詢就一顆沒有停止。屈原就在《楚辭》裡發出了「天問」,表達了戰國時期樸素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而到了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像一支預告,挾帶著一股清新氣息,褪盡了六朝宮體詩的綺靡,宣告了一個奮勃向上的新的時代的來臨,所以詩中的「宇宙之問」氣魄宏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中涉及到人類的年齡、月球的起源、歷史的發展、時間的相對、空間的越遷……可以說,具有樸素的物理學萌芽。後世科學家們對月球的研究,基本上不脫離此窠臼。
孤篇冠初唐:後世長流響
曾經有人綜合王闓運和聞一多的評價,給《春江花月夜》冠以「孤篇蓋全唐」的美譽,惹來業界爭議。這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說法。但是,要說張若虛對一眾唐詩大咖產生過影響,那麼應該鮮有人反對。
張九齡像
比如《春江花月夜》開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是不是就有些眼熟呢?因為比張若虛名氣更大,小他30多歲的名相張九齡就寫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呀。
再比如《春江花月夜》中「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一句,有可能被小張若虛半個世紀的崔顥化用了去,便留下了「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名句。
而與崔顥年紀相仿的李白,還有「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這句呢,詩仙的宇宙觀,是否受前輩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影響呢?
《春江花月夜》是一座富礦,啟迪了當時詩人,激發了後世作曲。張若虛對宇宙的綿綿叩問,如今已如「灩灩隨波千萬裡」般壯闊!(朱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