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公眾號ID:xingqiuyanjiusuo
這其中有明代狀元的府邸
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祠堂
還有擁有450餘年歷史的大戲臺
以其約560平米的面積
在拍賣會上
號稱當時最大的戲臺
(河南某地遷建的徽州戲臺,成為另類的室內「擺設」,圖片源自@VCG)
▼
(南京老門東,這裡大量運用徽州建築元素,其中的駿惠書屋是從江西婺源遷建而來的徽宅,長身玉立的寶塔為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中復建的現代塔,攝影師@李毅恆)
▼
而它們原本應該
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
山山水水之間
(婺源江嶺,攝影師@沉默的劍心)
▼
從故土到天涯
徽州建築
01
一方淨土
西晉末年
經歷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的中原
淪為戰火瀰漫的地獄
《晉紀》、《晉書》記錄了當時的慘狀
「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為了躲避戰亂紛爭
中原地區同宗同族的人們
一起抱團取暖
共同向南方遷移
他們急需一方淨土
安身立命
(永嘉之亂後漢人南遷示意圖,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這時一片山清水秀之地
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這裡有黃山、大會山、天目山
白際山、五龍山等
群山環繞、與世隔絕
(黃山的千山萬仞,重重「關卡」,攝影師@楊帆)
▼
新安江、樂安河等眾多河流
奔瀉其間、哺育生靈
氤氳的水汽在山間繚繞
宛如仙境
(新安江的柔波,攝影師@清溪)
▼
有山的屏障、水的滋養
於是
這裡便成為
庇護先祖們的一方淨土
被後世稱之為
徽州
(徽州地形及水系,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而後
唐代末年的黃巢之亂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
等幾次大戰
中原的強宗大族
紛紛來此求生避難
不過遷居之路
並非一帆風順
徽州山水秀麗的另一面
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
人們在北方居住的四合院
在這裡沒有充裕的平地承載
施展不開
(四合院,製圖@王申雯&張靖/星球研究所)
▼
而當地土著建造的幹欄式建築
即底層架空、二層居住的「樓居」
雖然適應南方的自然環境
但是全家老少的生活起居
都要擠在同一個房間內
多有不便
(幹欄式建築,其分布廣泛,湘西吊腳樓、香港大澳棚屋都屬於幹欄式建築,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面對種種難題
移民們何以安家?
02
一家一戶
(穿鬥式與抬梁式對比示意,檁條直接放置在柱子上,再用穿枋和鬥枋連接為一個整體,是為穿鬥式;柱上放梁,梁上架檁,柱子將梁層層抬起,是為抬梁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混合式構架示意圖,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宏村承志堂,徽州的廳堂一般題有堂名,掛有代表家訓的對聯,正中供桌上的銅鏡用來正衣冠,鍾用來計時,瓶往往用來放主人的帽子,有帽子表示主人在家,最重要的是寓意終生平靜,攝影師@阿呆)
▼
(婺源篁嶺民居中的二樓臥室,被用作婚房,徽州民居其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明代的民居二樓為廳堂,稱「樓上廳」,更多的保留了幹欄式建築的特色,清代的主要廳堂則由二樓轉移到一樓,攝影師@鄭哲文)
▼
(篁嶺民居的曬場,攝影師@李文博)
▼
人們形象地稱之為
天井
(雨天中的天井,攝影師@方託馬斯)
▼
(美人靠,圖片來自@匯圖網)
▼
(靜默聽雨,攝影師@雷彬,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門樓,攝影師@傅琨,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牌樓門,攝影師@熊可)
▼
(門樓上的一塊磚雕,可以點擊放大查看細節,圖片源自@匯圖網)
▼
(月梁,攝影師@小虎牙)
▼
(元寶梁,攝影師@李文博)
▼
(盧村木雕樓,攝影師@聞郊)
▼
(請左右滑動查看圖片詳情,宏村承志堂的木雕《百子鬧元宵》,攝影師@李文博)
▼
(歙縣石潭,攝影師@江棋)
▼
03
一村一族
不過
當移民不斷增加
民居連成村落
眾多的人口與稀缺的土地資源
讓房屋與房屋之間的關係
變得更為窘迫
(「一線天」古巷,攝影師@李文博)
▼
(馬頭牆,攝影師@趙永清)
▼
(千變萬化的馬頭牆,註:房屋中軸線上的一個建築空間即為一進,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馬頭牆的加持下
家家戶戶沿著
高低錯落的地形連成村莊
營造出了一種整體的和諧
而維繫這一切的便是宗族禮法
(請橫屏觀看,黟縣盧村的清晨,攝影師@朱金華)
▼
由於移民們舉族遷居
以親緣為凝聚力
用於宗族活動的祠堂
便成為村落建設的重中之重
家家戶戶都以祠堂為核心排布
(請多次點擊查看詳情,祠堂影響下的宏村布局,村落的核心是總祠,最早的住宅在其兩側建造,形成居住片區,之後族群壯大產生分支,建造分祠,房屋又以分祠為核心排布,所以,村落的結構與宗族派系相吻合,攝影師@方建飛,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在用地緊張的村落中
祠堂前極為「奢侈」地
擁有廣場空地
並且門面雕飾精美
用於全村的慶典集會
如績溪的胡氏宗祠
其造型為五重屋頂對稱排布
每一重都飛簷翹角
如同鳥翼
人稱五鳳樓
(五鳳樓,攝影師@堂少)
▼
村落中眾多的祠堂也有所分別
合族公認的祠堂為總祠
宗族繁衍便會分生出支祠
此外每家每戶還會設置家祠
無數的祠堂維繫著
一個龐大的宗族社會
在宗族禮法的約束下
每棟房屋的朝向、外貌都基本一致
即便富甲一方也不例外
如此才造就了
整個村莊的井然有序
(徽州村落的整體和諧,攝影師@李文博)
▼
這些世家大族不僅極為團結
還重視家族教育、文風傳承
形成了「儒風獨茂」的文化底蘊
明代以50戶人家為一社
在全徽州境內廣開社學
共計462所
這還不包括數以百計的私塾、書院
正所謂
「處處樓臺藏野色,家家燈火讀書聲」
(上文出自趙師秀的《徽州》,攝影師@清溪)
▼
飽讀詩書的人們
常常在村落中的
亭臺樓榭、池館廊橋
相互切磋、興辦文會
這些建築
也深受文人情趣的影響
如婺源的彩虹橋之名
取自李白的詩句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請橫屏觀看,彩虹橋,文人喜歡聚會、賦詩的場所,圖片源自@VCG)
▼
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
加之程朱理學的傳播
徽州湧現出一批理學人才
逐漸形成了新安理學
這一思想流派
在理學中視淡泊為真
徽州的建築也滌蕩五彩
讓黑與白
這兩種無色之色
演繹出徽州獨特的水墨美學
(粉牆黛瓦,攝影師@K教授)
▼
學而優則仕
在科舉史上
明代進士452位
居全國第13位
清代進士684人
居全國第4位
「父子進士」「兄弟翰林」
在這裡俯拾皆是
一座座旌表功德
宣明教化的牌坊
因此拔地而起
(上文數據源自《徽州古村落》,下圖為棠樾牌坊群,其中一座為乾隆題寫的「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繡江南第一鄉」牌坊,攝影師@王昆遠)
▼
其中的許國石坊
是為紀念官拜一品的許國
而建設的牌坊
堪稱徽州牌坊之翹楚
其四面圍合
上面所題寫的「大學士」等字樣
出自明代書畫大家
董其昌的手筆
(許國石坊,攝影師@吳宗寶)
▼
在眾多有識之士的苦心經營下
徽州古村落進入了鼎盛時期
如西遞
擁有13座牌坊、34座祠堂
99條街巷、600幢民居
號稱「三千煙灶九千丁」
(西遞,攝影師@楊帆)
▼
如呈坎
被朱熹讚譽為
「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
這座名臣輩出的古村落
專門建造一座寶綸閣
用以珍藏曆代皇帝賜予的詔書
(寶綸閣,鬥栱像花瓣一樣,攝影師@丁俊豪)
▼
祠堂、牌坊、書院、民居
等村落組成要素一一出現
而當整個村落置身於
廣闊的自然之中
徽州建築才擁有了根與魂
04
一山一水一徽州
徽州多山
來自南方的暖溼氣流
被大山阻擋化作降雨
水流在山間的窪地匯聚
形成山水相伴的格局
人們依附自然也善用自然
村落的基址一般選在
枕山環水之處
(枕山環水,攝影師@趙高翔)
▼
枕山
可以阻擋冬日的寒流
讓富含水汽的南風
在此停留降雨
調節村莊的小氣候
環水
活水流經村落
既保證生活飲用所需
也便於養殖水禽、魚蝦
以及灌溉農田
(村莊與油菜花田,攝影師@小蝸牛)
▼
而山與水也是入詩入畫的景物
人們在流水出入村莊之處
涵養樹木、修建亭榭
形成古代罕見的公共園林
即水口園林
相比於私家園林的假山細流
徽州的水口園林
便是欣賞真山真水
(黟縣,從村落後山向外遙望,便是重重大山和湖水,攝影師@李瓊)
▼
如唐模
遠處的黃山餘脈隱約可見
自東向西而來的檀幹溪
將唐模村一分為二
而流水進入村莊的水口處
點綴有亭、坊、館、榭
以及上百年的古樹
是為檀幹園
在這裡
自然不知從何處停止
建築不知從何處開始
自然與建築完美交融
正所謂
「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
(上文出自晚清詩人許承堯所撰寫的楹聯,唐模的水口園林,攝影師@堂少)
▼
待到河流從水口進入村落
唐模主要的街道伴水而生
是為水街
人們還在臨水的一側
修建座椅、美人靠
建築本身與水中倒影
一實一虛、相映成趣
(唐模水街上的風雨長廊,攝影師@堂少)
▼
若河流沒有流經村落
人們便修建引水渠
即水圳
以引水入村
如宏村
人們開鑿貫穿村落的水圳
當地特有的石材黟縣青
用以鋪飾其表面
在水流的浸潤下
歷時愈久愈顯韻味
(宏村的水圳和老街,攝影師@堂少)
▼
水圳的入水口、出水口等
關鍵之處還修有堨[è]壩
以及南湖、月沼等人工湖
豐水期的堨壩攔截入村之水
避免洪澇
枯水期則攔截出村之水
並以人工湖蓄水
避免斷流
(請橫屏觀看,月沼,攝影師@小虎牙)
▼
從入水口到出水處
天然存在約4米的高差
河水流經全村只需約35分鐘
可保證流水不腐
在通有自來水的今天
水圳依然是村民日常用水的首選
不僅如此
日常用水中的米渣、菜葉
還隨水圳流入南湖、餵魚肥藕
富含營養的魚糞、荷葉
流入耕地、壯苗豐田
(請橫屏觀看,村中的水圳最終匯入南湖,流入農田,攝影師@方託馬斯)
▼
以人養魚、以魚養田、以田養人
這種良性循環系統
推動村莊不斷壯大
誠如宏村宗譜上所寫
「煙火千家,棟宇鱗次,森然一大都會矣」
水圳沿途的人家
還以此改善居住的小環境
引水入宅
形成「水院」或「水園」
(宏村水院分布與水系的關係,攝影師@方建飛,製圖@王申雯&鞏向傑/星球研究所)
▼
(宏村水院內部,攝影師@李文博)
▼
九曲十彎的水圳
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街道的走向
而街巷影響著房屋的布局與形態
水在村中、村在山中
山形水勢造就了
每個村莊獨一無二的肌理
每個建築獨一無二的面貌
(請橫屏觀看,攝影師@李毅恆)
▼
一個個村莊
就像遺落在
山水之間的明珠
與自然共存、與天地同在
5000多座村落
共同構成了一府六縣的
古徽州
(部分古村落在徽州的分布示意圖,製圖@鞏向傑&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家鄉留守的老人,攝影師@劉科)
▼
(婺源荷田無人打理的徽州建築,攝影師@盧志峰)
▼
(漫山遍野的拍照者,攝影師@勾留堂沙鷗)
▼
政府開始嘗試將部分古村落
開發為旅遊區
(徽州古城,攝影師@堂少)
▼
(河南某地遷建的徽州建築內部,攝影師@焦瀟翔)
▼
(請橫屏觀看,南京溧水周園中異地重建的徽州祠堂,攝影師@丁俊豪)
▼
居民流失、高額利誘
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這一條條、一件件
都是徽州建築流離失所的幕後推手
那些悄然而逝的徽州建築
那些流落他鄉的徽州建築
究竟魂歸何處?
(廊橋中行人的背影,攝影師@楊帆)
▼
創作團隊
撰稿:李張子薇
圖片:謝禹涵
地圖:鞏向傑
設計:王申雯
審校:擼書貓
封面攝影師:清溪
[1] 朱永春. 徽州建築[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2] 段進等. 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古村落空間解析[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3] 單德啟. 安徽民居[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0.[4] 李傳璽. 徽州古村落[M].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