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港樂潮,半部翻唱史」——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許冠傑、溫拿樂隊等早期開創者引領的粵語流行樂壇,經過七十年代的積累後初具規模,開始進入屬於港樂的黃金時代:
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林子祥,芳華絕代的巨星紛紛湧現,他們光芒耀目,顛倒眾生。而時間進入到九十年代,巨星的爭鳴雖然隨著「譚張爭霸」的紛擾終結而漸消,但香港樂壇又崛起了一眾能歌善舞、傾國傾城的天王天后,張學友、黎明、劉德華、郭富城、陳慧嫻、王菲、葉倩文……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著一首首膾炙人口、讓人傳唱至今的經典。
浩浩湯湯二十年,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是上世紀末最靚麗的一道潮湧,它的影響力輕而易舉就越過了香江兩岸,並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地瀰漫內地、流向臺灣、流向東南亞,甚至超出了亞洲——
港樂曾是整個華語世界裡令人仰望的流行音樂標杆。
有如此光輝燦爛的過去,卻被冠以「半部翻唱史」的名頭,十九這樣的論斷也許要令很多港樂迷感到憤慨,但這卻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
一如前兩天,我在朋友圈看見某位朋友驚訝地發現,他自小便耳熟能詳的《紅日》原曲竟然來自於日本,聽了二十年才偶然得知李克勤是翻唱,他簡直不敢相信——
但其實遠不止《紅日》,實在有太多粵語經典是經過二次創作的舶來品。
譬如李克勤《紅日》之外,《月半小夜曲》原曲也是來自日本歌手河合奈保子的《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
譬如陳慧嫻的《飄雪》來自於原由子的《花咲く旅路》,原曲作者是日本樂團「南方之星」的主唱桑田佳佑。
無獨有偶,張學友的《每天愛你多一些》亦來自於桑田佳佑的《真夏の果実》,黃凱芹《雨中的戀人們》則是桑田佳佑《戀人も濡れる街角》的翻唱。
如果這幾首還算不上港樂頂級經典,那麼——
陳慧嫻《千千闕歌》翻唱近藤真彥《夕燒けの歌》;
張國榮《風繼續吹》翻唱山口百惠《さょならのの向ぅ側》;
譚詠麟《霧之戀》翻唱高橋真梨子《FOR YOU》;
梅豔芳《夢伴》翻唱近藤真彥《夢絆》,《蔓珠莎華》翻唱山口百惠《曼珠沙華》。
……
雖然沒有人做過細緻的統計,但經由翻唱而來的粵語歌應該不下數百首。而這麼多粵語歌之中,大受歡迎、廣為傳唱而終於歷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的,自然也有很多。
2009年,環球唱片就出過一套名叫《日粵精華》的專輯,其中便收錄了48首由日文歌翻唱改編而來的經典港樂,而翻唱者名單包涵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張學友、李克勤、杜德偉、草蜢、王菲等一眾耀眼的名字。
粵語歌有很多翻唱作品,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翻唱也並非港樂獨有,國語歌也數不勝數(譬如劉若英《後來》就是翻唱自日本組合Kiroro的《未來へ》一曲),因為這是流行音樂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值日本經濟騰飛,經濟發達也催化了流行音樂工業的成熟。國內的流行音樂起步相對較晚,所以在發展的初期對日本音樂借鑑頗多。對於整個華語流行樂壇而言,日文歌曾為兩岸三地的流行音樂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此外,港樂迅猛發展的黃金年代中,人們對於粵語歌的市場需求非常大。
八九十年代中,二三線歌手甚至都會一年發行兩三張專輯,而大熱歌手發片的速度更快、量更多——1994年,張學友甚至一個人發行了6張專輯——要生產如此巨量的歌曲,就需要有巨量的詞曲。
香港雖然被人戲謔「文化沙漠」,卻實在保留了諸多文化傳統。香港七八十年代有林振強、黃霑、鄭國江、盧國霑等老一輩填詞人,九十年代至今又有林夕、黃偉文、周耀輝等填詞人接棒,歌詞尚且填得過來。但作曲這樣需要積累、需要極強專業性原創性的工作,在彼時難以找到大量的從業者,於是唯有翻唱——
花錢買下版權,然後對日文歌的曲子稍作改編(甚至不做改編),然後重新填詞、演唱。有許多曲子原本就是日本市場上的流行歌,而音樂無國界,好的旋律總是受歡迎,本就經過了市場的檢驗,又何愁粵語的翻唱在香港不流行呢?
粵語歌對於日文歌的翻唱,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一種追求利益的商業行為。而這樣的舉動大大促進了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將粵語歌推向了一個巔峰。
儘管如此,翻唱也無損於粵語歌的原創性。如今網絡上很多人云亦云,說粵語歌多翻唱,是日語歌支撐起了整個香港樂壇——
然而君不見港樂的開山人許冠傑乎?
不見黃霑《滄海一聲笑》《倩女幽魂》乎?
不見那個執著於原創、執著於搖滾理想的Beyond乎?
港樂有大量的翻唱,然而港樂也有大把的原創。港樂一直都有優秀的音樂人,詞曲唱俱佳。優秀的專業作曲人也不斷湧現,如那個為張國榮寫下《夢到內河》的C.Y.KONG,如「夕陽出品,必屬精品」的陳輝陽,如為楊千嬅貢獻了諸多經典的雷頌德……
從一個狹小貧瘠、人煙稀少的漁村,然後割讓開埠,歷百多年,數代人自強不息、血汗澆灌,香港一躍成為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
而港樂的發展,一如香港歷史的縮影,猶似一株紮根窮壤的幼苗,兼容並包地吸收了來自異域的澆灌,終於茁壯地成長,開枝散葉,成為參天的巨木——
這不也正說明了港樂的輝煌與偉大嗎?
撰一打油詩:
廿載港樂潮,半部翻唱史。
妙音何處來,旋律自東始。
秀筆填佳詞,華曲重編織。
兼容又並包,煌煌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