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已經回國3年了,三年前的今天,我踏上了學成回國的航班,從紐約回上海,14小時的長途飛行,漫長的回家路。
離開紐約時看的最後一眼紐約天際線
回看當時的照片,再看新聞裡現在的紐約,不禁令人唏噓。
除此之外,當時長途航班對腰肌的摧殘,加上博士畢業前每天紊亂的睡眠質量,彼時的緊張焦慮感直到現在也還記憶猶新。
總是聽人說腰肌勞損,無論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好像身邊總有人在抱怨老腰不行了。
腰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還記得以前放學校門口那一串串香噴噴的炸裡脊肉嗎?
這部分的肉少有肥肉,一絲絲瘦肉中透著獨有的彈性,齒頰留香。
這一度是我小時候餓著肚子走出校門時的最大追求。
後來進了大學,學了解剖,我還特意為此請教過老師
裡脊肉到底是哪裡的肌肉,為什麼它脂肪含量那麼少,彈性那麼大,口感那麼好?
之後才終於知道,原來裡脊肉就是醫學術語中的「豎脊肌」,是位於脊柱棘突兩側的橫突後方,它是軀幹最深層的一部分肌肉。也是腰部肌群中最最核心的兩束。
腰肌是一組非常複雜的肌肉系統,豎脊肌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它們的形態特徵和功能表現是整組腰肌的典型代表。
因為需要「跨過」多個脊柱節段,所以腰肌一般比較長,而且呈「條束狀」。
這是在腰椎MRI裡我們可以看到的豎脊肌
位於脊柱椎體棘突的兩側後方,因為日常姿勢與行為習慣,兩側截面積往往會有不對稱。
雖然MRI是平躺中檢查的,肌肉截面積大小不足以證明肌肉力量和彈性,但是有經驗的醫生還是可以通過兩側肌肉的灰度和大小來推測病人日常活動的習慣。
腰部不適的原因各種各樣,但是人們總是特別在意「腰椎間盤突出」,大部分的問題也都集中於「我的腰椎間盤突出還能回去嗎?」——
其實,除了椎間盤突出以外,脊柱周圍軟組織和肌群的炎症和痙攣也是引起腰痛的一個重要原因。
腰部肌群由許許多多像「裡脊肉」一樣的條束狀肌肉共同組成,它們互相交錯、協同配合,一起幫助脊柱和椎間盤來支撐直立時候的體重,並且讓身體可以自由地彎腰、伸腰和旋轉。
根據運動分類,肌肉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類型:伸肌群、屈肌群和旋轉肌群。
伸肌群:顧名思義,是為了讓脊柱做伸展的一組肌群。
如圖所示,為了使脊柱一節一節的伸展開來,伸肌群(主要為豎脊肌)必須附著在脊柱的後側。肌肉附著點分別位於不同階段的脊柱以及肋骨等骨性標誌上。
當伸肌群收縮時,脊柱就開始被往後拉拽,腰部也慢慢的後伸,身體也開始後仰了起來。這,就是伸肌群主要的功能。
屈肌群:和伸肌群相對的,是為了讓脊柱做屈曲的一組肌群。
如圖所示,和伸肌群正好相反,為了使脊柱往前屈曲,屈肌群附著在與伸肌群相對的脊柱前側和骨盆內側。
屈肌群與腹肌配合,當收縮時,我們就開始彎腰,脊柱也一節一節往前靠攏,完成前屈的動作。
旋轉肌群:這是一組跨度最大的肌群,為身體旋轉提供發力。
如圖所示,旋轉肌群橫跨腹部與腰部,一端附著在肋骨,另一段附著在髂骨上緣,為軀幹提供足夠的穩定,且肌肉的長度和強度也能為身體的旋轉提供足夠的範圍和力矩。
當這組肌群收縮時,附著在另一側的脊柱會慢慢的往中心牽拉,身體也會跟著朝另一側旋轉。
關於腰肌,今天就先寫到這兒,
哪些動作可以緩解腰肌勞損?
這些動作孕婦可不可以做呢?
幫我看一下我的片子,不知道我還能不能通過鍛鍊治好?
既然鍛鍊那麼管用,為什麼醫生還給我開那麼多藥?
腰痛的人到底要不要睡硬板床?
帶著給大家解惑的目的,我建了一個討論群,
每周一在群裡更新一篇科普文章(類似於這篇),
文章主題也是本周集中諮詢討論的方面。
周一和周三:20:00-22:00為醫療諮詢答疑時間。
周二和周四:在上一篇文章中出鏡的屈巖老師會圍繞前一晚所講內容拍攝有針對性的拉伸或鍛鍊的視頻,並予以線上指導。
周五或周六:我會根據這周的討論內容形成最終版的文章和視頻發布在這個公眾號裡,也會分享在群裡。
如果感興趣,可以長按下方的二維碼申請入群。
還望各位將這篇文章多多分享轉發,並點擊文末的「再看」,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集中討論期間,我們以群聊諮詢互動的形式對頸肩腰腿痛等慢性筋骨病的相關問題進行科普和解答。
互動已經開始,感興趣的、有疑問的 ,就速速報名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