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油管。
1、兵力過於分散。
這應該是最大的原因,當時日本8艘航母,排除佯攻的2艘,也還剩下6艘,對比美國的3艘,依然是2:1的優勢,但6艘中2艘作為山本的埋伏或護衛艦,無法援助南雲的編隊,而且擁有主要攻擊力量的戰列艦,南雲的編隊裡卻沒有,否則南雲可以用戰列艦轟炸中途島,或者對付美國航母,而不至於飛機捉襟見肘。山本部署的相隔幾百海裡的三個獨立編隊,無論是哪一個遇到美國航母,都有可能有覆滅的危險。
而且,就是南雲的4艘航母,也同時擔負著兩個任務,轟炸中途島和擊敗美國艦隊,導致無法專注,轟炸機和戰鬥機的升空互相衝突。
結論:專注目標,集中優勢兵力(資源)逐個擊破,但是在整體擊破過程中,注意保護優勢兵力,避免最後形成劣勢。
2、六個編隊實行無線電靜默。
因為是偷襲,所以無線電靜音。但當美國轟炸機出現在航母上空時,就應該及時匯報,因為已經被發現了,不應該墨守成規;反觀美方,當航母被日軍發現時,轟炸機全部出動,以達成目標,靈活變通。
結論:戰鬥中需要保持溝通,這也是情報的一部分,否則信息不能共享,容易造成片面決策。另外發現形勢有變化,應該及時調整計劃。
3、日軍情報嚴重錯誤。
包含幾個部分:美國沒有破獲計劃;中途島附近不會出現美國航母;美國只有兩艘航母。
首先,傳說中,珍珠港偷襲只擊沉了一艘美國老舊的戰列艦,主要航母和艦隊都不在港內,是否需要引起懷疑?至少埋下種子。然後,轟炸中途島的時候,所有美國飛機都提前起飛了,甚至到達了日軍航母上空轟炸,並且是各種型號臨時雜湊的飛機,如果不是提前知道情報,如何能夠做好這些準備?再然後,不單是中途島美軍飛機,還有艦載飛機也來轟炸,就應該判斷附近肯定有美國艦隊。
此時我嚴重推薦南雲上一下洗手間,冷靜一下,分析是否已經中了美國的埋伏圈,一般中埋伏只有兩種打法,一是突圍,二就是申請救援,形成反包圍;此時山本艦隊可能距離遠,無法救援,那就只能突圍,可以一面派偵察機獲得美國艦隊情況,一面以戰鬥機為主的兵力守護航母,目標不明時,不要派轟炸機出動。
結論:多種巧合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有懷疑的精神。不要錯過細節,應該冷靜將它們聯繫起來。
4、偵察機故障情報延誤。
情報的及時和正確是考量的兩個指標,據統計,本次戰役美國出動的偵察機架次遠遠大於日軍。
結論:基礎建設很重要,危機的時候要捨得花錢,否則關鍵時刻掉鏈子,造成全軍覆沒。
5、沒有第一時間發現美軍航母。
第一次報告可能是普通艦隊或商船,第二次才發現航母。
結論:情報具有及時性,過時的情報就是錯誤的情報,容易造成決策錯誤。
6、南雲判斷失誤,反覆換魚雷和炸彈。
建議的做法是,轟炸機立即起飛,不要更換武器,從而清空甲板。因為換武器消耗的是時間,在戰鬥階段,一分鐘戰局都可能發生變化,換武器卻要消耗兩個小時。
結論:命令一旦下達,且堵塞住後續的任務時,應該立刻執行,不要糾結,造成浪費時間,讓後面的主要任務反而沒有時間。
7、換下的炸彈堆在甲板上。
這點身處當時,也不一定能夠處理好,因為戰鬥迫在眉睫,如果將炸彈收回倉庫,那麼損失的是時間,同時航母沒有戰鬥機護航,照樣有可能炸沉;暫時不處理炸彈,戰鬥機有可能加油升空,從而保護航母。南雲當時應該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結論:危險品應妥善保存。
8、南雲貽誤戰機。
收回戰鬥機,撤下轟炸機的抉擇。事後分析說是日本財力不夠,不收回戰鬥機,損失太大。但是在戰役面前,應該權衡,不要得小利,而損失大頭。
如果選擇簡單策略,應該是發出轟炸機,清空甲板,畢竟轟炸機數量較少,發出後再將戰鬥機收回,能收幾架是幾架,就不會導致後面天空中幾乎沒有日本飛機護航,同時轟炸機也可以對美國航母造成一定損傷,事後山口的確這樣做,炸沉了一艘美國航母,不說全部消滅,至少也可以勢均力敵,而不至於大敗。
複雜策略可以是讓山口執行他自己的建議,讓兩艘航母收回轟炸機和戰鬥機,兩艘航母發出轟炸機;或者從一開始就做好計劃,一艘負責發送轟炸機,一艘負責發送戰鬥機,兩艘負責收回戰鬥機加油,4艘輪動執行,這樣天空中始終有戰鬥機護航,畢竟此時已經是自衛反擊戰了。
結論:綜合考慮得失,要考慮全局,從全盤資源和時間長短,不要貪圖一時小利。
9、山口選擇服從。
山口應該是要服從命令,而不是越級匯報到山本那裡。但是如果他堅持自己的觀點正確,就需要努力爭取,而且,應該給出能夠說服上司的解決方案,比如讓一部分轟炸機完成轟炸任務,另外一部分收回。
結論:匯報有藝術,應該從上級的角度思考問題,給出能夠妥協的解決方案,同時自己認為正確的,應當勇敢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