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確實是主要是依靠後期,並且交給後期來做要比前期更好一些。但是,製作拍攝計劃然後通過後期增強和完全依靠後期修復是不同概念的。作為攝像助理, 我們充當的角色可能非常小,但是只要我們能更有效的做好工作,我們就能幫助避免很多後期修復的麻煩。
你觀察過最近的劇組嗎?你會發現前期和後期這兩大塊領域逐漸開始合併。
Walter Murch,常談論說他實在不認為剪輯師屬於劇組。 他認為剪輯師門的任務就是用獨特的視角賦予鏡頭以新鮮感——設想一下,舉個例子,花了一整天拍攝的鏡頭可能會讓你不忍捨棄。
理論上來說,我同意他的觀點,但從實際出發,特別是當電影預算緊張時,我實在不敢苟同。
剪輯師是劇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一部分任務就是讓前期工作更順利的過渡到後期工作。
相對以往來說現在視效總監出現在片場變得普遍起來。有時他們是為了視覺特效,有時是為了剪輯。
甚至沒有專職的總監來銜接片場和後期剪輯,所以獨立電影的製作人要承擔更大的前期和後期的壓力——導演同時也作為剪輯的情況相當普遍。
我的觀點是,前期攝製的工作人員應該考慮到後期製作為後期製作準備。事實就是,隨著電影的規模越大、處理的東西越多、就越需要橋梁來連接前期和後期。
作為第一攝像助理,我嘗試著製作詳細的場記表,在拍攝之前與剪輯師交流,並設定了明確的工作流程,這讓我們順利地從前期攝製到後期製作。
為什麼?因為確保所有鏡頭直到後期剪輯時都不出差錯這是我的責任。
今天我將分享五種簡單的方法,在預算緊張的情況下,幫你避免進行後期修復。
1.場記表
隨著數碼攝影和數碼單眼相機的興起,貌似場記表已經越來越沒有必要了(至少在小片場是這樣的),但是這想法真是錯誤之極的。
場記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這些數據將片場的情況和後期處理連接起來。如果處理得當,一份場記表提供給剪輯師的數據,相當於他站在機位旁邊所得到的信息。
這些乍看起來像是多餘的,但其實有相當多的好處:首先,它可以為視覺特效師添加視覺特效提供參考,例如用鏡頭焦距來加景深效果。第二,讓鏡頭跟蹤和匹配原始鏡頭更簡單。第三,它能夠幫助調色師處理不同的色溫。
當然場記表沒必要做到每一個鏡頭那麼詳細。多數情況下,不需要使用場記表,只是放在剪輯的桌子上。有時因為攝像助理太忙,也沒有完成完整的場記表。
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別是在拍攝結束很長時間後,一份適當的鏡頭報告能夠幫助視覺特效師和剪輯團隊填補漏洞。
2.減少數據管理中得人為錯誤
沒有素材後期工作就無法開展。如果數據被損壞,畫面閃爍,或者硬碟被破壞,就無法剪輯了。
所以妥善保管拍攝好的素材是至關重要的。而其關鍵就是正確的數據管理:用行話說就是確保每一位和每一個字節的數據都完整的傳遞給後期公司的電腦。
適當的數據管理的核心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傳輸畫面,備份,並安全傳遞。當系統奔潰了這一切就變得難搞了,硬碟驅動失敗,你所能做的就是查找修理故障搶救你一整天的錄像資料。有時需要對格式化的存儲卡進行數據恢復有時不需要,有時候是因為購買了錯誤型號的硬碟型號。
你們見過這些人為錯誤操作而導致的問題嗎?
是的,電腦會出故障,硬碟會出故障,還有病毒刪除數據,但是大多數數據管理出現的問題都是人為錯誤。那麼這裡說三招幫你減少99%的常見問題。
三個必做的數據管理策略:
多個備份:至少要保存兩個硬碟驅動的備份,三個更好。當拍攝結束後將它們分地儲存以防房子被燒毀或者一些其他無法預測的天災(保險箱是個好地方,也可以另外保存一份)
無數據丟失:建立一個清晰的流程來處理裝滿素材的存儲卡,確保素材已經拷貝完成,再格式化存儲卡。我建議在送回存儲卡時,給存儲卡貼上綠色膠紙,表示可以格式化。
正確的文件標籤:在硬碟上貼上正確的文件標籤,這樣就能與場記的註解以及場記板上的條目相匹配。這樣當我們在硬碟裡找尋需要的視頻片段時就會有條有理。
想了解更多關於這些的提示建議和其他基本數據管理技巧,請看下面這個視頻:
最後,要留神的是使用高端數字電影攝像機進行拍攝而帶來的數據量的增加。這是一個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中的隱藏成本——大容量硬碟,更強大的計算機,訓練有素的人員,專業的後期處理,大量文件的渲染也需要高配置的計算機。
考慮一下你的預算和人力資源再決定你要怎麼拍。如果你的視頻通過YouTube播出,並且你的預算緊張,那麼還是考慮用5K解析度之外的其他解析度進行拍攝吧。不管是在前期還是後期製作這將節省你的時間和金錢。
即使你有能力承擔前期大數據量的拍攝,想想那令人頭疼的後期製作。你有一臺足夠強大電腦來處理這些畫面嗎?你的剪輯師又是否能擔此重任?
當然大多數專業人士應該會,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並不是一個考慮因素,比如你的客戶支付很少的費用,或者交給一個人承擔全部工作的後期工作室。
基本上,我們能預知哪些數據需要移動,學習技術,從而儘量減少數據移動過程中出現的人為錯誤。
3.優先考慮精確的場記板
試想一下,在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個場景在哪裡,哪些是需要的,沒有場記板就會出現這種狀況。
當然,如果處理拍攝了一天的素材或者是少量鏡頭的電影,沒有場記板可能沒問題,但是一旦當你需要大範圍的在時間軸上添加大量鏡頭,沒有場記板項目的管理組織將會變得非常龐大混亂。當然這樣也可以繼續開展工作,但你不得不一個場景一個場景一遍又一遍地看並不斷提醒自己什麼是什麼,什麼在哪裡。
使用場記板,剪輯師可以看一遍,為這一條作好記錄,當他們需要找一個特定的鏡頭時,就可以使用這個標單。
場記表也能提供某些鏡頭的獨一無二的信息,如:
不同的幀速率數據
特殊的鏡頭濾鏡
這一條是接拍還是重拍
攝像機的型號
鏡頭的焦距(特效製作需要用到)
記住電影場記板上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這些信息關聯著所拍攝的素材。
4.Shoot Log Gamma 最佳色彩校正
什麼是 Log Gamma? 它是現代化數字電影攝像機的一個選項,讓你儘可能的拍攝很平的圖像(色彩和亮度範圍很廣)。
下面的圖像這說明了一些相機的默認顏色選項和他們的Log選項之間的區別:
在上面的這些圖表中,線條向右延伸得越厲害(到頂所需時長更長)能記錄下來的東西就越多。這些額外的信息能讓你在後期更自由地處理畫面的色彩,陰影和高光。
有時LogGamma也被稱為「低反差拍攝」。
拍攝一張很平的圖像你能獲得更多的高光和暗區的細節,雖然在現場開起來發灰,效果不直觀,但在後期時為調色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度。這能同時展現窗外和窗內的景象。
如果你要在後期進行幅度大的調色,使用Log Gamma是必須的。可以使用免費圖像預設文件如TechnicolorCinestyle或是AbelCine。
使用LogGamma也許在打光時你不會立刻看到最好的圖像效果,但你會得到更寬廣的對比度,飽和度,和膠片質感。
基本上,LogGamma能夠捕獲更多的數據讓調整的空間更大。我不會推薦採用其他模式拍攝,除非你需要立刻看到效果——即使是這樣我也建議你對默認設置進行調整。
5.拍攝與視覺特效緊密合作
要和特效總監友好的合作。作為一名攝像助理,你沒必要操心如何鏡頭如何渲染,但是你必須盡你所能幫助視覺特效師。並且儘可能多的為他們提供有用的信息。
這是真的,一點點信息就能幫到視覺特效師很多,一旦他們坐到他們電腦前。即使一些小事情例如跟蹤標記,參考素材,或運動參考能減少大量時間的浪費。通常,為了確保這些小的細節不被忽略,在片場都會有人監督與關特效相關的拍攝。
這個人可以是:
當這類人在組裡時,一些工作人員可能會覺得惱火,但是我喜歡這樣。這意味著有人可以告訴我對後期制有用的信息,而我不需要自己去猜測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為了讓前期和後期順利的過度,有些事你需要去做,我要告訴你三個常用的有效方法:
A.)清楚的溝通
遠超於其他建議,和視覺特效師一起完成好工作,將幫助避免在後期解決問題的麻煩。所以儘可能的減少令人頭疼的麻煩,就需要注重溝通。
從各方面來說,交流對壓力大,時間計劃緊迫的劇組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有繁重的特效工作時,每個人之間都要做好交流。
劇組人員可以讓視覺特效師的工作變得簡單一點,但是對於沒有專業的知識的人,需要明確的指出要做什麼以便讓事情變得更容易。舉例來說,需要拍攝什麼?什麼是可以在後期添加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溝通好。
B.)添加跟蹤標記
什麼是跟蹤標記?是特效師在電腦做跟蹤的時候用到的小標記。
這能讓他們讓他們的一些工作更簡單,更自動化。比如Roto,遮罩等。你要和特效總監合作,找到適合數量的跟蹤標記來放到場景裡。有時需要一點,有時需要很多。
基本上,必要的數量的跟蹤點能讓特效師更方便的完成他們的工作,而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擦除它們。
C.)拍攝背景素材
背景素材是指沒有演員和拍攝對象的背景圖像。在擦除場景中的物體時,如果有背景素材,能讓擦除工作更簡單。
譯者:胡璐瑤、陳嘉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信息並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