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圓 滿 | 七 寶 藏
——— 悲願 ▼ 無盡 ———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
《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是宗喀巴大師傳給喜饒僧格(智慧獅子),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以非常簡略的方式寫下。
我覺得如果能背下來,有空時就思惟歌集的內容,非常不錯!像我們睡不著的時候,就起身讀誦、憶念這個《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或在機場候機時,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就可以念這個《中觀見訣訣具四念之歌集》。
這樣不是很好嗎?不會浪費時間。
第一念:皈依上師或憶念上師
福智雙運永恆座,安住眾皈恩惠師;
於此世尊滿斷證,祈離患妄依淨相。
心莫散逸依信住,莫失正念依信持!
「福智雙運永恆座,安住眾皈恩惠師」,講到了蓮花、日墊、月墊, 這三者象徵聖道三要。第七世達賴喇嘛在一個歌集中說:「心八瓣阿瓦獨帝中,基不變心之金剛舞,尊諸佛總攝洛桑扎,禮上師本質之父親。」
說自心、上師、本尊無二的修持。在這個福智雙運永恆不變的座位上,安住眾所皈依的對象——具恩上師。如果沒有接受過灌頂,就觀想與本尊無二的上師安住在我們的頂方,從頂方融入自身,自心——不壞明點與上師、本尊成為一體,無二地安住。
第二念:憶念悲心
輪迴無邊苦獄中,離樂六道眾生遊,
此住恩惠父母等,斷除貪嗔觀悲愛。
心莫散逸依悲住,莫失正念依悲持!
在此可以搭配《三主要道》會非常好。《三主要道》有說如何修持菩提心。
「四大瀑流猛漂激」:就像不會遊泳的人墜入瀑流中,不自主地被衝激而下,我們被業和煩惱控制,被生、老、病、死四大瀑流帶走。
「業繩緊縛難掙脫」:我們除了被生老病死的瀑流衝漂外,也被業繩緊緊綁縛,就是想掙脫也沒辦法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依由我執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造業。
科學家也有類似的說法。科學家艾倫貝克沒有宗教信仰,不是佛教徒,他觀察病人的憂患來自哪裡,十幾年臨床經驗發現:在非常生氣的時候,這個生氣的人會看到討厭的現象,這個討厭的看法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內心反射的幻相而已,與實際是不吻合的。
這就是佛教說的「由真實執著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產生貪著」。「因為有真實執著,認為它是獨立真實存在,內心就非理作意地添增境上的好壞」,與「產生討厭時所看到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內心所投射出來的」,二者的說法是一樣的。
我們被瀑流衝漂已經非常痛苦了,更何況漂流的同時又被綁住了手腳。手腳被綁住,也許可以試著掙脫身體的束縛看看能不能到河岸,但是又被我執這個堅固鐵網所縛。
「復被無明大暗蔽」:如果是白天,那還覺得有點希望,但是在黑夜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又被法我執這個無明覆蔽。
此處主要說三種痛苦中行苦的行相,思惟自己的痛苦產生出離心,思惟他人痛苦產生悲憫心。
上師必須具足條件,不是哪個上師有名氣就跟著哪個,這是錯的!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一開始時,就說到所依止的上師要具備什麼條件,接著說能依止的弟子要具備什麼條件、要如何依止。
宗大師在《廣論》說到:「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那麼,要看什麼?「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 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只有名氣,那沒什麼意義!
要怎樣調伏呢?「故須一種隨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以前在西藏,好像上師的加持力大不大,要看弟子排隊的隊伍夠不夠長,隊伍夠長,他的加持力就夠大。
然而看看巴楚仁波切,巴楚仁波切是位非常不可思議的大師,是《入菩薩行論》傳承的教主,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具相的上師,但是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孤零零地一個人,看起來很落魄。
所以,首先要觀察上師是否具相,具相的話,再以淨心而依止,也就說到如何以淨心依止的道理。
在憶念上師時,觀想《廣論》所說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接下來是憶念悲心。這二種憶念屬於共道,是每一天做集資淨障時都要有的。之後再觀修菩提心和空正見。
第三念:憶念本尊
幸福大樂無量宮,淨蘊自身住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莫視凡夫修明慢。
心莫散逸深明住,莫失正念深明持!
咒乘的任何修持,無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還是無上瑜伽部,都會念到觀空咒「嗡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
「嗡 索巴瓦旭達」是人無自性,「薩瓦達瑪」是一切法,「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是一切法無自性。這也是《心經》「照見五蘊亦皆空」中「亦」字的意思。
我們看到的任何事物,一切人、外境,並非如我們所看到般真實,去尋找是找不到的。
在下部雖然也說「嗡 修涅大 加納班雜 索巴瓦 耶瑪郭杭」,但是這句話只有在無上密才有完整的詮釋。
「修涅大」是空性;「加納」是了解空性的智慧;「班雜」是無二, 即要現起空性,用心緣空性,境光明與識光明成無二。「班雜」之後的「索巴瓦」是說,所觀的空性是心的空性,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時,都是觀想心的空性。
雖然瓶子的空性、柱子的空性與心的空性是一樣的,但是在此是以心的究竟性為主。心與自己所了解的空性——心的究竟性,從無始以來都是一起的,沒有改變。
所以,除了真相上的無二,認知上也要成為無二,「嗡 修涅大 加納班雜 索巴瓦 耶瑪郭杭」的完整解釋,除了要有顯教的空正見的認識, 還要搭配密續的解釋,才能真正了解。
「幸福大樂無量宮」:在空樂無二中,所以叫「幸福大樂無量宮」。
「淨蘊自身住本尊」:這種空樂無二的智慧轉為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雖然可以說三身無二,但是此處的「三身」主要是說死亡法身道用、中陰報身道用、生有化身道用的修持。
這個三密無二的本尊是住在幸福無量宮中。
「莫失凡夫修明慢」:先觀想空性,於空性中淨治一切凡夫相和凡夫執,將這個正在了解空性的智慧轉為本尊相,是刻意創造一個清淨的空依有法。將自己的空正見轉為本尊相,長久串習,之後當說到「我」時,會覺得我是依空正見轉成清淨本尊相所施設的我,並不是依凡夫相執所施設的我。
現在我們說到「我」時,是隨凡夫的血肉之軀或凡夫的心而想到我;由空正見淨治凡夫相執後,還會有「我」的念頭產生,這是依空正見轉為本尊的模樣所施設的我。
「心莫散逸深明住,莫失正念深明持」:看得很清楚,因此說「明住」。生起次第可以分為具相生起次第、離相生起次第。
接下來憶念分二:一、定中憶念空性;二、出定憶念空性——後得道憶念空性。
亦現亦有法城中,法性勝光遍虛空,
此住離言境實性,斷意作已空性見。
心莫散逸法性住,莫失正念法性持!
此處是定中憶念空性。
空性是無始以來就有的真相,不是創造出來的、自己認為的真相。空性不是偏空,是遍布一切法的,每一法的存在方式不是以自力存在,是自性空。「法性勝光」是指空性,它遍布一切。
「此住離言境實性」:現證空性的這般體驗,無法以語言詮釋。
「斷意作已空性見」:空性見是徹底遠離、空朗朗的感覺。要說的是空性是無遮法。
以七相或五相去觀察,從境上完全無法產生作用,但是自己又可以經驗到利害、作用是存在的。那麼,作用是怎麼存在的?是唯由識施設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
《入中論》:「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自支分可安立,可為眾生說彼車,名為有支及有分,亦名作者及受者,莫壞世間許世俗。」確實是如此,觀察尋找後找不到,又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所以是由空相讓自己確認施設而有。
「由空相除無邊、由有相除有邊」,以這種方式思惟。
尋找之後,從境上找不到,沒有任何剩餘,只有遮擋自性的空性,所以「斷意作已空性見,心莫散逸法性住,莫失正念法性持」。
繁華六聚路口旁,離本二法喧譁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莫念為實空性見。
心莫散逸依空住,莫失正念依空持!
此是出定憶念空性。
「繁華六聚路口旁」:色聲香味觸等繁華六聚的路口旁邊。
「離本二法喧譁見」:仔細看的話,沒有任何根本,所以叫「離本」。但是在無尋無找下,又可以看到喧譁的幻相——各式各樣的作用,所以叫「喧譁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這裡面有虛偽的幻相存在。
「莫念為實空性見」:因為先前入定的關係,此時,眼見色法、耳聽聲音,也會覺得不是如所看到般真實。這是可以做到的,即由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
「莫念為實」,不要想這是真實的。「空性見」就是思惟空性。
「心莫散逸依空住,莫失正念依空持」:雖然看到事物都很真實,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故提醒自己:事物的存在與事物的呈現是背離的。
生生世世不離師 恆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 未成菩提果 • 先結眾生緣 ———
▼
點擊「↑上圖」進入大如香堂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