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修士恆時修持的四種憶念(核心竅訣)

2021-02-19 七寶藏

大 圓 滿 | 七 寶 藏

———  悲願無盡  ———

點擊上方音頻播放

《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是宗喀巴大師傳給喜饒僧格(智慧獅子),第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以非常簡略的方式寫下。

我覺得如果能背下來,有空時就思惟歌集的內容,非常不錯!像我們睡不著的時候,就起身讀誦、憶念這個《中觀見訣具四念之歌集》;或在機場候機時,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就可以念這個《中觀見訣訣具四念之歌集》。

這樣不是很好嗎?不會浪費時間。

第一念:皈依上師或憶念上師

福智雙運永恆座,安住眾皈恩惠師;

於此世尊滿斷證,祈離患妄依淨相。

心莫散逸依信住,莫失正念依信持!

「福智雙運永恆座,安住眾皈恩惠師」,講到了蓮花、日墊、月墊, 這三者象徵聖道三要。第七世達賴喇嘛在一個歌集中說:「心八瓣阿瓦獨帝中,基不變心之金剛舞,尊諸佛總攝洛桑扎,禮上師本質之父親。」

說自心、上師、本尊無二的修持。在這個福智雙運永恆不變的座位上,安住眾所皈依的對象——具恩上師。如果沒有接受過灌頂,就觀想與本尊無二的上師安住在我們的頂方,從頂方融入自身,自心——不壞明點與上師、本尊成為一體,無二地安住。

第二念:憶念悲心

輪迴無邊苦獄中,離樂六道眾生遊,

此住恩惠父母等,斷除貪嗔觀悲愛。

心莫散逸依悲住,莫失正念依悲持!

在此可以搭配《三主要道》會非常好。《三主要道》有說如何修持菩提心。

「四大瀑流猛漂激」:就像不會遊泳的人墜入瀑流中,不自主地被衝激而下,我們被業和煩惱控制,被生、老、病、死四大瀑流帶走。

「業繩緊縛難掙脫」:我們除了被生老病死的瀑流衝漂外,也被業繩緊緊綁縛,就是想掙脫也沒辦法掙脫。

「既入我執堅鐵網」:依由我執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造業。

科學家也有類似的說法。科學家艾倫貝克沒有宗教信仰,不是佛教徒,他觀察病人的憂患來自哪裡,十幾年臨床經驗發現:在非常生氣的時候,這個生氣的人會看到討厭的現象,這個討厭的看法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內心反射的幻相而已,與實際是不吻合的。

這就是佛教說的「由真實執著產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產生貪著」。「因為有真實執著,認為它是獨立真實存在,內心就非理作意地添增境上的好壞」,與「產生討厭時所看到的現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內心所投射出來的」,二者的說法是一樣的。

我們被瀑流衝漂已經非常痛苦了,更何況漂流的同時又被綁住了手腳。手腳被綁住,也許可以試著掙脫身體的束縛看看能不能到河岸,但是又被我執這個堅固鐵網所縛。

「復被無明大暗蔽」:如果是白天,那還覺得有點希望,但是在黑夜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又被法我執這個無明覆蔽。

此處主要說三種痛苦中行苦的行相,思惟自己的痛苦產生出離心,思惟他人痛苦產生悲憫心。

上師必須具足條件,不是哪個上師有名氣就跟著哪個,這是錯的!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一開始時,就說到所依止的上師要具備什麼條件,接著說能依止的弟子要具備什麼條件、要如何依止。

宗大師在《廣論》說到:「自未調伏而調伏他者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那麼,要看什麼?「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 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只有名氣,那沒什麼意義!

要怎樣調伏呢?「故須一種隨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以前在西藏,好像上師的加持力大不大,要看弟子排隊的隊伍夠不夠長,隊伍夠長,他的加持力就夠大。

然而看看巴楚仁波切,巴楚仁波切是位非常不可思議的大師,是《入菩薩行論》傳承的教主,毋庸置疑,他是一位具相的上師,但是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孤零零地一個人,看起來很落魄。

所以,首先要觀察上師是否具相,具相的話,再以淨心而依止,也就說到如何以淨心依止的道理。

在憶念上師時,觀想《廣論》所說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接下來是憶念悲心。這二種憶念屬於共道,是每一天做集資淨障時都要有的。之後再觀修菩提心和空正見。

第三念:憶念本尊

幸福大樂無量宮,淨蘊自身住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莫視凡夫修明慢。

心莫散逸深明住,莫失正念深明持!

咒乘的任何修持,無論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還是無上瑜伽部,都會念到觀空咒「嗡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

「嗡 索巴瓦旭達」是人無自性,「薩瓦達瑪」是一切法,「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是一切法無自性。這也是《心經》「照見五蘊亦皆空」中「亦」字的意思。

我們看到的任何事物,一切人、外境,並非如我們所看到般真實,去尋找是找不到的。

在下部雖然也說「嗡 修涅大 加納班雜 索巴瓦 耶瑪郭杭」,但是這句話只有在無上密才有完整的詮釋。

「修涅大」是空性;「加納」是了解空性的智慧;「班雜」是無二, 即要現起空性,用心緣空性,境光明與識光明成無二。「班雜」之後的「索巴瓦」是說,所觀的空性是心的空性,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時,都是觀想心的空性。

雖然瓶子的空性、柱子的空性與心的空性是一樣的,但是在此是以心的究竟性為主。心與自己所了解的空性——心的究竟性,從無始以來都是一起的,沒有改變。

所以,除了真相上的無二,認知上也要成為無二,「嗡 修涅大 加納班雜 索巴瓦 耶瑪郭杭」的完整解釋,除了要有顯教的空正見的認識, 還要搭配密續的解釋,才能真正了解。

「幸福大樂無量宮」:在空樂無二中,所以叫「幸福大樂無量宮」。

「淨蘊自身住本尊」:這種空樂無二的智慧轉為本尊。

「此住三身無二尊」:雖然可以說三身無二,但是此處的「三身」主要是說死亡法身道用、中陰報身道用、生有化身道用的修持。

這個三密無二的本尊是住在幸福無量宮中。

「莫失凡夫修明慢」:先觀想空性,於空性中淨治一切凡夫相和凡夫執,將這個正在了解空性的智慧轉為本尊相,是刻意創造一個清淨的空依有法。將自己的空正見轉為本尊相,長久串習,之後當說到「我」時,會覺得我是依空正見轉成清淨本尊相所施設的我,並不是依凡夫相執所施設的我。

現在我們說到「我」時,是隨凡夫的血肉之軀或凡夫的心而想到我;由空正見淨治凡夫相執後,還會有「我」的念頭產生,這是依空正見轉為本尊的模樣所施設的我。

「心莫散逸深明住,莫失正念深明持」:看得很清楚,因此說「明住」。生起次第可以分為具相生起次第、離相生起次第。

接下來憶念分二:一、定中憶念空性;二、出定憶念空性——後得道憶念空性。

亦現亦有法城中,法性勝光遍虛空,

此住離言境實性,斷意作已空性見。

心莫散逸法性住,莫失正念法性持!

 

此處是定中憶念空性。

空性是無始以來就有的真相,不是創造出來的、自己認為的真相。空性不是偏空,是遍布一切法的,每一法的存在方式不是以自力存在,是自性空。「法性勝光」是指空性,它遍布一切。

「此住離言境實性」:現證空性的這般體驗,無法以語言詮釋。

「斷意作已空性見」:空性見是徹底遠離、空朗朗的感覺。要說的是空性是無遮法。

以七相或五相去觀察,從境上完全無法產生作用,但是自己又可以經驗到利害、作用是存在的。那麼,作用是怎麼存在的?是唯由識施設而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

《入中論》:「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自支分可安立,可為眾生說彼車,名為有支及有分,亦名作者及受者,莫壞世間許世俗。」確實是如此,觀察尋找後找不到,又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所以是由空相讓自己確認施設而有。

「由空相除無邊、由有相除有邊」,以這種方式思惟。

尋找之後,從境上找不到,沒有任何剩餘,只有遮擋自性的空性,所以「斷意作已空性見,心莫散逸法性住,莫失正念法性持」。

繁華六聚路口旁,離本二法喧譁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莫念為實空性見。

心莫散逸依空住,莫失正念依空持!

此是出定憶念空性。

「繁華六聚路口旁」:色聲香味觸等繁華六聚的路口旁邊。

「離本二法喧譁見」:仔細看的話,沒有任何根本,所以叫「離本」。但是在無尋無找下,又可以看到喧譁的幻相——各式各樣的作用,所以叫「喧譁見」。

「於此虛偽幻相在」:這裡面有虛偽的幻相存在。

「莫念為實空性見」:因為先前入定的關係,此時,眼見色法、耳聽聲音,也會覺得不是如所看到般真實。這是可以做到的,即由有相除有邊、無相除無邊。

「莫念為實」,不要想這是真實的。「空性見」就是思惟空性。

「心莫散逸依空住,莫失正念依空持」:雖然看到事物都很真實,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故提醒自己:事物的存在與事物的呈現是背離的。

生生世世不離師   恆時享用勝法樂

圓滿地道功德已    唯願速得金剛持

———  未成菩提果 • 先結眾生緣  ———

點擊「↑上圖」進入大如香堂微店

                                

相關焦點

  • 《竅決寶藏海》(十三)保密竅訣(2)
    應該用這種方法來讓他到別的地方去,千萬不能給他傳講一絲一毫的密法,在這種表裡不一的人面前,最好不要傳講甚深的密法。雖然給有些人傳授了不少甚深的密法,他卻沒有一點歡喜心,反而經常對上師不滿意,但如果沒有給他傳講,他也是立即生嗔恨心;或者是非常吝嗇捨不得供養,卻經常在上師面前祈求教言。像這樣一些人誰願意給他們傳法呢,最好不要給他們傳法。
  • 阿底峽尊者重要的竅訣說三遍
    下面講一段阿底峽尊者的故事,以說明上師的教言與攝受尤為重要:  從前,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時,度母授記說:「希望你儘快前往雪域,那裡有與你前世有緣、三怙主[6]化身的三位弟子正等著你,如果攝受他們,將有利於弘揚佛法。」而這三怙主的化身,就是庫鄂仲三人,即庫·尊珠雍中、鄂·勒巴協繞、仲敦巴·傑瓦窮乃。
  • 今天的竅訣,能讓您親見佛面,今日修學傳承法本求學足跡!
    中觀當中是這樣講的,密法當中也是這樣講的。  《般舟三昧經》中又這樣講:「現今如來住世等持,可以以四種法來獲取。哪四種法呢?堅定不移的信心、永不退轉的精進、不依他人的智慧和依止善知識。」這四種法很重要,希望大家記住。  03  拓展內容  《般舟三昧經·卷上》「菩薩有四法,疾逮得是三昧。何等為四?
  • 六道金剛咒成就之竅訣
    然有咒無觀,竅訣與妙用淹沒無聞。時值今日,眾生福薄,碌碌於衣食、蹈蹈於利海、叨叨於鴉噪、懵懵於道貌,追風逐浪不可勝說,輾轉彷徨心難安住。至於說遠近適度、清淨承侍一位上師獲得無偽之竅訣,實在是萬不見一。此皆以世俗八風相衡之故也。然無緣之慈,不因眾生之不怙而不予;同體大悲,不因有情之不悛而不拔。
  • 密乘十四條根本戒釋
    《別解脫經》亦云:「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梁,趨入解脫域,戒如階梯也。」由此可見,持戒乃成就解脫之基石。在諸乘戒律中,違犯別解脫戒固然有過失,但是與違犯菩薩戒相比,則顯得微不足道;如是違犯菩薩戒,已有極大過咎,然若與違犯密乘戒相比,亦不足掛齒。故密乘戒(諸宗均以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為共同誓言)乃三戒之中最嚴厲的戒律,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嚴格守持。
  • 如何在入睡時,進入虹光境界?頂果欽哲老師的開示
    我們如能發揮憶念上師的心意能力,則修持上師瑜伽就沒有大的困難。如果未能適當修心,不能精進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能修大圓滿,將毫無成果,大圓滿見至為高超,而我們此時的境界則極低,如兩三歲小孩的經驗、才能與悟性,不能與二十歲的成年人相比。若終身謹記蓮師的教誨,蓮師不會放棄我們,且將不斷加持。我們逐步發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證蓮師長憶念我們,則必須經常修持。
  • 金 剛 密 籤
    密法概括起來可見『大寶金剛上師條件表』,總攝起來可分為顯密、內密和密密三大部密法,其灌頂也相應分為顯密、內密、密密三部,金剛薩埵分三時轉法輪,即為三部灌頂之法義。行者得到三部灌頂中之任何一部灌頂,均可得到加持和受用,三業相應如法修持,自可得取菩提金剛之道。
  • 顯教和密教就像鳳凰的一對翅膀
    按照最常見的世俗定義,顯教可以泛指大乘和小乘,密教可以單指金剛乘。顯密二教的起點和終點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中間修行的過程、方式和速度。舉個例子來說:金剛乘好像是乘飛機。世界上有很多種交通工具,但最直接、最快速、最舒適的就是飛機。而乘坐飛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比如身份證、購票款、衣裝整潔,還要通過安檢等等。
  • 《金剛經禪密竅訣》--閻羅天子金剛十萬佛衣法
    竅訣的閻羅天子金剛十萬佛衣法,即是往生淨土必殺技!只要量足一定質變!       金剛十萬佛衣,還可以一體竅訣、家書、般若臺、求願、陀羅尼被等.何等方便!生時健康長壽福慧具足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臨終安詳舍報不經幽冥直入淨土上品上生!
  • 準提觀音與東密六觀音
    東密的六觀音指日本的東密。也就是原來我國的唐密認為,觀世音菩薩度化六道眾生時的六種變化身。準提觀音就是其中之一。東密六觀音:1.聖觀音:主救度餓鬼道眾生;   2.千手觀音:主救度地獄道眾生;   3.馬頭觀音:主救度畜生道眾生;   4.十一面觀音:主救度阿修羅道眾生;   5.準提觀音:主救度人間道眾生;   6.如意輪觀音:主救度天道眾生。
  • 心中心手印圖示及修持綱要
    心中心法,唐密、藏密紅教、東密各有傳承。心中心法在西藏和日本都是不輕傳之密法,不經過一番艱苦的修習,不具備相當的密法基礎,是很難得到的。《佛心經》上說,修持此印者「諸佛長生,我亦長生;諸佛成道,我亦成道;諸佛度人,我亦度人;諸佛無礙,我亦無礙;諸佛化身,我亦化身;諸佛放光,我亦放光;諸佛寂定,我亦寂定;諸佛三昧,我亦三昧;諸佛說法,我亦說法;諸佛不食,我亦不食;乃至種種諸佛所作之事,皆悉能為能作。」所以當六印修完開始專修二、四印時,第二印只修一天,而第四印須修六天,可見此印之重要。很多同仁都是在修此印期間打開本來,得見真性的。
  • 男_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 (宣化上人)
    男_女雙.修「歡喜禪」密!密!密!密到地獄裡去了!宣化上人  ①……在佛教界裡,本想脫輪迴,但一不小心,很容易掉入迷魂陣。若不善用擇法眼,被邪知邪見所蠱惑,而做出不可告人的事情。譬如,本來想離苦得樂,可是卻一失足而鑽到地獄門頭去,還有更壞的事情,就是密.宗裡教人的雙_修法,說念什麼密咒,男*女互修「歡喜禪」,無以上之啦!不但能解決慾念,又能即身成佛。成佛哪有那麼容易!既不斷淫,又可成佛,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天下間無此道理。今人多數貪僥倖、貪捷徑,一聽到什麼玄妙法,就被迷惑而陷入魔網,到死時,還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