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茶,一山一味,各有千秋,一寨一韻,渾然天成,千百年來,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淳樸與神秘,無不令人心馳神往。接觸普洱後,茶友們總也繞不開的一個話題,那就是——山頭。世人皆知雲南茶山美,雲南茶山多如星,但一提起某些茶山名,新人茶友還是會目瞪口呆懵了圈。
比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因普洱茶而聞名天下的古六大茶山,誰能想到它們的名字是如此之清奇:易武、倚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除了古六大茶山名字,很多茶園產區的命名也是別具風格,趣味橫生,且來一同盤點一下吧~
薄荷塘
薄荷塘?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的時候,以為是薄荷糖味道的奶茶,好奇心驅使下去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原來是易武最貴的普洱茶。
2007年廖天文把做茶重心放到易武以後,立志做易武做好的古樹茶。隨後的日子裡他一邊做茶一邊遍尋易武最大最好的古茶樹。2010年,又一次進入原始森林深處,無意發現了這片當時叫草果地(因為茶葉便宜而採摘、製作困難,所以四戶人家在這裡種草果為生)的茶園,因為製成成品茶有薄荷的清涼,為了紀念因尋薄荷塘古驛站尋到這片茶園,廖天文把這片茶園命名為薄荷塘並開始了對此產區的開發。
班章
與薄荷塘被認為是薄荷糖類似,班章與班長兩字僅僅是讀音不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茶葉和班長之間會有什麼神奇的關聯。
其實「班章」是傣語的發音,曾有位傣族人到這裡挑水,看見水中有條長長的魚流動,便情不自禁叫了一聲「巴藏」。「巴藏」是傣族一種「長長的魚」。後來班章的哈尼族就沿用這個稱呼,只是按自己的發音習慣,把「巴藏」讀成了「班章」,班章又譯為「 能養活魚的地方」。
冰島
初聽這個茶名時,有多少人誤以為是生長在北歐冰島國的茶?在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竟然還能種茶、採茶、制茶?
旅行家眼裡的冰島,是冰與火之歌,而茶人口中所談及的「冰島」,是在臨滄雙江勐庫的一個古老的傣族村寨——冰島寨,傣語其實是「丙島」或「扁島」,有兩種意譯,分別是「長青苔的地方」和「用竹籬笆做寨門的地方」。雖然名字音譯演化過來有「冰」字,但其實和冰、雪一點關係都沒有。
彎弓
聽到「彎弓」二字,不自覺聯想到一句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彎弓的第一印象帶著些許的英雄之氣。
對於普洱茶而言,彎弓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清鹹豐年以前,曼撒山村密集,人口過萬,彎弓大寨和曼撒老街曾是易武茶山最興旺的兩個寨子,僅從彎弓大寨關帝廟的殘垣斷壁就可以預想當年的繁華,後來彎弓大寨逐漸衰落,漸漸淡出茶人的視線。彎弓,被戲稱為一個沒落的「貴族」,它的復興,比其他普洱茶要來得晚一些,但終究靠著自己的實力,在普洱茶中脫穎而出。
颳風寨
一聽颳風寨,就感覺這個名字太狂野了,難免會讓人浮想聯翩,一個經常遭遇大風的邊遠寨子?武林高手隱世閉關之地?
其實,颳風寨由於地處風口,四面環山,村民們在山坳間建寨,一條小河剛好臥在寨前,水自寨前流,風穿寨而過,以此得名「颳風寨」。它和寮國接壤,距邊界僅2公裡,路途非常偏遠,不容易開發,所以颳風寨成為了普洱茶中的一片淨土。通路之前,颳風寨幾乎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瑤族村落,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原始生態環境,決定了颳風寨茶與生俱來的自然山野之韻。
廖總在雲門天成天門山基地觀察高幹古樹
天門山
說起天門山,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張家界天門山,但是雲南天門山在茶友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張家界天門山。
天門山在雲南西雙版納易武鄉曼乃村馬叭寨,與彎弓、薄荷塘緊密相連,處在同一山系。能得天門山的美名,便可知它的海拔不低,得益於它有著其他地方很少能見到的高幹古茶樹。
南糯
南糯,聽起來像是甜甜糯糯、很好吃的一種南方小食,香軟可口,令人垂涎三尺。但是,它在傣語裡的意思,卻是"筍醬"。
傳說是因為當年傣族土司到南糯山巡視時,當地哈尼族設宴招待,席上的筍醬讓土司吃得十分喜歡,印象深刻,於是他要求哈尼族每年都要進貢筍醬,南糯山也就因此得名。
懂過
聽到這個名字,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而且很可能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愛情故事。懂過,愛過,離別過……
也許是這名字太過文藝了,往往容易讓人覺得就是商家給產品起的名字,從而忽略它也是一個普洱茶寨的名字。然而在傣語裡,「懂過」意為「長多依樹的地方」,一些種茶的老人說,有長多依樹的茶地,是上天恩賜的好茶地。
從這些茶山名中,我們既能看到古人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又能感受到他們思路清奇的民間智慧。對於熱愛普洱茶的你我,剛開始接觸這些山頭名字時或許難以抓取記憶點,品飲後,雲南各山頭的千秋百味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味蕾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