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角叫做短尾毛絲鼠Chinchilla chinchilla。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大部分人會一愣——某種大老鼠?我應該不熟悉吧!實際上,毛絲鼠是我們最常見的伴侶動物之一,對了,它們還有一個大家更耳熟能詳的名字——「龍貓」。
又是新一天的可愛暴擊。圖片:Dan Burton / NPL
這個名字來源於宮崎駿的電影《となりのトトロ》。人們發現片子中的龍貓形象和寵物毛絲鼠形神兼似,都是又可愛又溫暖的大絨球,因此就索性用「龍貓」來稱呼毛絲鼠了。
寵物龍貓的野外祖先是長尾毛絲鼠Chinchilla lanigera,是今天主人公短尾毛絲鼠的同屬近親。短尾毛絲鼠沒有變成寵物,它們尾巴短一點、耳朵小一些,身高體重卻都大了不少,分布的海拔也高了不少。為了好記,不妨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把它叫做「大龍貓」吧。
長尾毛絲鼠(Chinchilla lanigera)是我們更熟悉的龍貓。圖片:Trurl66 / Wikipedia
從分類上看,「大、小龍貓」所在的毛絲鼠科Chinchillidae只是齧齒目動物中的一個小科,一共只有3屬7個物種,全部分布在遙遠的南美洲,似乎並不起眼。可是如果有機會仔細研究,恐怕你會發現毛絲鼠科的每一個動物都具有鮮明的特點。
比如我們熟悉的龍貓,身上又軟又絨,熱衷於在沙堆裡面洗澡,一下能跳兩米高。
無論大小龍貓,洗澡時都壯觀異常。圖片:giphy.com
比如被叫做「睡神」的南山䶅[hé](Lagidium viscacia),似乎永遠睡不醒,垂頭喪氣的模樣像極了加班工作或者熬夜複習的你。
「昨晚熬夜了,腦殼tun。圖片:Diego Delso
洗手洗到一半睡著了。圖片:Chris Stenger / buiten beeld
再比如平原䶅(Lagostomus maximus),長相有點像「小豬佩奇」裡面的斑馬蘇怡,臉上好像是被PS似的塗上了兩道黑油漆,乍一看十分滑稽。
圖片:《小豬佩奇》;David Hosking / FLPA
毛絲鼠科的動物,都這麼神奇麼?其實所有這些神奇特質,都代表著嚙齒類動物的成功——天上飛的鼯鼠,樹上竄的松鼠,水裡遊的河狸,田裡跑的田鼠,家裡養的倉鼠,等等。
作為演化最為成功的哺乳動物,齧齒動物具有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分布於地球上除南極以外的所有陸地。毛絲鼠科的7種動物也不例外,它們生活在貧瘠的安第斯山脈,適應著這片土地。
為了適應乾燥和寒冷,龍貓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會生長著數十根柔軟毛髮來保護自己。洗澡是龍貓每天都要進行的重要活動,這不僅能清潔毛髮油脂,更可以去掉身上的氣味以躲避天敵。
由於安第斯山脈上不是隨處能找到水源,而且水很難滲透到毛根部位,所以龍貓演化出了利用細膩的火山灰沙塵洗澡的習性。當龍貓在沙塵中翻滾時,皮膚上的碎屑、油脂和汙物都會附著在粉塵上,只留下乾燥清潔的皮膚,也不易滋生真菌和蟎蟲。
知道了這樣的演化故事,再也不會嫌棄龍貓洗澡塵土飛揚。圖片:tenor.com
又如永遠睡不醒的南山䶅,實際上半閉著眼睛並不代表它們正在入睡邊緣,更不意味著它們一推就倒。
南山䶅是靠聲音來感知世界的。它們真正的家園是在黑暗的地下,幾十隻聚集在一起,彼此團結互助,挖掘出迷宮一樣的洞穴。它們使用一套複雜的語言系統完成日常交流。所以看似不動聲色的「睡神」,其實在用耳朵獲取這個世界的信息。
「我醒著呢。」圖片:Chris Stenger / Buiten-beeld
還有前文提到的斑馬阿姨平原䶅。安第斯山脈貧瘠的環境生存不易,因此它們要首先滿足那些能夠生育後代的雌性佔有最好的資源。
雌性群體佔領著那些最為豐饒肥沃的土地,擁有最棒的草地和灌叢,它們常年生活在一起,雄性則像過客一樣來來往往,只有那些最強壯最健康的雄性可以暫時留在洞穴之中,這些雄性面部的「黑白面罩」也因此變得格外醒目。
很多人都不知道,看起來蹤跡遍布全世界、活得慵懶又滋潤的龍貓,在野外卻是隨時處於滅絕的邊緣。
更諷刺的是,它們在千萬年間自然演化出的那些最完美的特徵,反而讓它們在過去的幾百年裡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簡單說:1.它們的皮毛太好,成為了重要的狩獵對象;2.它們太適應安第斯山,可惜安第斯山變了。
看似隨處可見的龍貓,其實在野外已經很難看到了。圖片:Guérin Nicolas / Wikipedia
大、小龍貓的自然分布區都在狹長的安第斯山脈。這個巨大山脈綿延近八千多公裡,跨越了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等多個國家。在這樣廣闊的山脈上,兩種龍貓的分布海拔從1000米直到5000米。儘管安第斯山脈上有大片荒漠,但是龍貓找到了那些火山灰上長出來的荒草、灌叢和巖縫來獲取食物、躲避天敵。
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改變了整個南美洲的面貌,也摧毀了龍貓的命運。從1500年開始,龍貓種群遭受了血洗,以千萬隻計的龍貓毛皮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和北美供貴族富人穿戴。僅十九世紀末的二十年裡,就有超過700萬張的龍貓皮毛從秘魯出口。而實際上,因為粗暴的捕獵方法,還有兩倍於這個數量的龍貓皮被直接丟棄。
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人Chapman先生嘗試捕捉野生龍貓建立人工種群。他僱了23個人花了3年,才捕捉到區區11隻野生龍貓,可見當時野生龍貓已經瀕臨滅絕。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龍貓和小龍貓先後被報導野外滅絕。直到幾十年後,人們才重新在野外發現了殘存的野生種群。
可惜的是,現在人們記錄到的野生龍貓種群,都生活在孤島一般的小山上,周圍被貧瘠荒漠所包圍。在一項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中,野外找到的龍貓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甚至比僅僅來自11個建群個體的寵物龍貓還要低。
這說明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時刻——遺傳多樣性喪失,近親結合增加,適應性下降,極大地增加了野生龍貓種群的絕滅風險。
寵物龍貓。圖片:Thirteen squared / Wikipedia
龍貓這麼可愛,為什麼不保護?趕緊建保護區啊!
作為一個投身於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工作的人,我深知回答這個問題的艱難。在中國,我們花了無數人力物力和幾十年的光陰,才把野生大熊貓從滅絕深淵拉了回來;而與此同時,華南虎、白鰭豚和一大批說不清楚名字和習性的動物已經消失了。
拯救瀕危物種,很難。圖片:Jane Burton / NPL
今天,我們在西南山地布設了數千臺紅外觸發相機,用雙腳走過山山水水進行調查,可是甚至連林麝、雲豹和豺分布在哪裡都未完全釐清。
拯救一個瀕危物種,談何容易。
僅有的零星野生大龍貓的照片,來自在一線進行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科學家。圖片:chincare.com
綿延的安第斯山脈上,大、小龍貓的分布點像大海撈針一樣隱藏在無邊荒漠中。比如在阿根廷,唯一的大龍貓存在證據是從3份胡狼糞便裡發現的,而胡狼在哪裡捕捉到了大龍貓,到底有幾隻大龍貓,人們無從得知;比如在玻利維亞,人們2017年才重新發現了大龍貓的存在,而上一次在玻利維亞發現它們已經是1939年的事情了。
因此很遺憾,今天沒有帶給大家一個擁有樂觀結局的故事。
世界如此之大,可是大龍貓還能陪伴我們走多遠,仍然是一個迷。大龍貓,莽莽安第斯山脈,哪裡才是你的家?
無論是龍貓還是大龍貓,未來都不樂觀。世界雖大,何處可安家?圖片:exoticnutrition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