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的英語內容之間存在什麼共性關係?
假設給你十年八年學習英語的「生命本錢」,用完即完,沒有下次,我們每天都從老師那裡學習到一條兩條英語學習的英語句子,從長久來看,每天一兩條,日積月累,十年八年,所學的英語應該也可以寫成一本書了。
然而,在看清這一英語學習「事實」的後背後,是否會引起我們英語學習某種的思考?
你是否想過:我們每天滿無目標地「等著」老師的發布:今天用中文學到一句英語You bring down the house是「滿堂喝彩」。明天用中文又學到一句英語This is his swan song,還是中文:他的絕唱。後天繼續用中文再學到一句英語He called me names是中文「他罵我」。大後天還是用中文學到一句英語He was dumped by his girl friend是「被女朋友甩了」,如此等等。
這些「鬆散」的英語學習之間,真的就只是「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獨立語言學習嗎?你只靠這些表面看似「鬆散」,各不相關的英語之間就能把英語學好嗎?還是只不過是用中文學了、學過、學完英語,跟學並學好沒有多大關係呢?或者說,我們應該看的「很透徹」,看出這些彼此「鬆散」,互不關鍵的長達十年八年的學習時間的英語之間其實是存在某種很「共性」的關係,正是這個共性的「紅線」把所有的英語學習「串」成了一條由始至終的完整系統的「知識鏈」?
如果有,那又是什麼?
現在回頭看,在我每天所教,或者訓練的,也就是你每天學的英語You bring down the house.This is his swan song.He called me names.That was water under bridge.Let bygones be bygones.You're a hot potato.You rock.What's done is done.Whatever will be will be.Born and raised.He blew his wife a kiss.He was dumped by his girl friend等等之間有著怎樣的一種「共性關係」呢?
這個「共性關係」就是:這些英語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是為了「學來用」的,更不是用中文「學來用」的。它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訓練目標:都是用來訓練用英語學英語,用英語理解英語的習慣和能力的。
這也正是這些表面看起來彼此獨立,毫不相關的英語之間存在了不管怎麼學,不管學得再多,其共性關係都是一樣的。
我們正是看到這個「共性」,用十年八年訓練這個「共性」,「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我們才會得到「老師」一樣的東西:英語不過就是你又一個方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