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受害者自述: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2021-02-26 燃燒啊大火

比起辱罵我、打我、羞辱我的那群人,讓我更痛苦的是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卻不再和我說話的全班同學。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其實我常常會懷疑,我也不是無辜的,我也是她們口中的「活該」、「婊子」、「賤人」、「勾引男生的狐狸精」,我活該受虐,我勾引了她們。

——L  

本文前半部分的內容來自於對一個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數次訪談,經由被訪談者同意,整理記錄後作一次較完整的呈現。遵循保密原則,文中不涉及L的任何隱私信息。被訪談者匿名為L,她是一名女性,在初中時曾遭受女性施暴者的欺凌。感謝L的勇敢講述,感謝相遇。


初二上學期,我轉學到一個寄宿制的封閉中學,學校在郊區,是一個新辦才三年的私立學校。而那一群欺負我的女生,相當於是這個學校招的第一批學生。

一開始,她們在路上或者食堂等等地方碰到我的時候會辱罵幾句。那個時候我還不認識她們,只知道是高年級的初三學生,覺得莫名其妙,心裡也有一些害怕吧,並沒有搭理,不十分在意。

__

第一次是在宿舍圍堵我。一群女生出現在我宿舍,大概八九個人,把我圍在中間。宿舍的同學都不敢招惹她們,默默出去把門關上了。

她們用很難聽的粗話罵我,用手指著我,推我的肩膀,有意無意地拉扯我的衣服。

我低著頭,聲音很小,在發抖,說找我有什麼事嗎?

其中兩個女生說我勾引某某。她們說,你這個不要臉的婊子,賤人,勾引男生的狐狸精。

我說我不認識他,我確實不認識。

她們說,在學校隨時都可以找你,在宿舍隨時都可以堵你,你再勾引男生,下次就在你洗澡的時候把你從洗澡房拖出來。你要是敢告訴老師,告訴家長,我們就搞死你,你最好乖乖的,免得要你爸媽來收屍。

__

第二次,是在晚自習之前,她們到我班上放話讓我馬上去四樓天台。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去,應該是不敢不去,怕她們晚上還會到宿舍找我吧。

天台上,一群高年級男生也在。那群女生中比較主導、強勢的兩個開始一邊辱罵我,一邊扇我巴掌。她的手臂奮力往後一擺,再借著慣性狠狠扇到我臉上,一切就像慢動作一樣,耳朵一聲悶響。

裝清純,一巴掌。裝可愛,一巴掌。裝可憐,一巴掌。婊子,一巴掌。賤人,一巴掌。騷逼,一巴掌。狐狸精,一巴掌。還有一些不記得了。

一個男生過來勸說不要打人,但她們罵了幾句男生就不再作聲了,只在旁邊站著。後來我才知道,這些男生就是在背後所謂「喜歡」我的男生。

那個天台沒有圍欄,只有一圈高到腳踝的不知道什麼東西,我平時都不敢走近,有點恐高,害怕不小心掉下去。

她們威脅我說,信不信把你扔下去摔死?都是未成年人,進去兩年就出來了。

當時我整個人緊張敏感到了麻木的地步,她們是一群激昂的瘋子,如果我激惹了她們,真的會把我扔下去的。下面是水泥地,就算不死,我這一輩子也完了。

於是我不說話,不敢說話,只是默默忍受,默默等待一切可以結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遭受不可逆的傷害。

最後她們笑著說,這婊子是不是傻逼,被打成這樣還不哭,然後就散了。

我一個人往洗手間走,想要洗洗臉。初冬了,我不知道是緊張,還是風吹得有些冷,一直打著哆嗦。鏡子中的我,是什麼樣子已經記不清了。只看了一眼,鼻子發酸,眼淚譁一下流出來了。

__

挨打的時候沒有哭,這是我唯一保有尊嚴的方式,是我唯一的反抗,唯一的意志。

__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半年。這段經歷以後,我變得不再相信人了,對人失望了。我不相信「大多數人」,不相信「還是好人多」,不相信人是好的。

比起辱罵我、打我、羞辱我的那群人,讓我更痛苦的是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卻不再和我說話的全班同學。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我也會想,當時由於種種原因大家沒有站出來,最重要的是出於自保,那時候一切都太混亂了,心裡可以說是原諒了他們吧。

但此後在接觸一個人的時候,現在也是如此,我會下意識地評判,我會想,如果時空穿梭回到那個時候,這個人會怎麼做?他/她會不會站出來保護我?

__

其實我常常會懷疑,我也不是無辜的,我也是她們口中的「活該」、「婊子」、「賤人」、「勾引男生的狐狸精」。

或者說我會懷疑,我內心有所謂的受虐的部分,勾引她們來傷害我,我是有錯的。就像那種很惡意的言論,被強姦怪女孩子穿的少一樣,我想被強姦的女孩子到最後也許真的會怪罪起自己,這是很可怕的。

整個社會其實不友好,在身邊就可以看到有一些幸災樂禍、居心叵測的人,在中國的一個大環境下的確是這樣。



    校園欺凌:研究和現狀

 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其他學生的負性行為下,這就是校園欺凌。欺凌可由三個具體特徵定義:故意的、不斷重複的、權力不平衡。

欺凌形式最常見的是身體的(例如攻擊,擊打),關係的(例如傳播謠言,社會排斥),言語的(例如叫外號),以及網絡欺凌(通過電子途徑)。

__流行率高,影響嚴重、深遠


世界範圍的大規模研究表明多達25%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欺凌。

校園欺凌發生在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生物—心理—社會系統的發展時期,這些系統調節兒童的行為,重複的欺凌經驗會對這些系統的發展造成阻滯,對兒童的發展尤為有害。

被欺凌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會產生包括自尊降低、抑鬱、焦慮、孤獨、自殺意向、自殺嘗試、自殺等嚴重的心身後果,影響程度遠遠超過基因背景、家庭因素、已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症狀這些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欺凌可以導致大範圍、長時程的影響,被欺凌的頻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症狀之間有較強相關,被欺凌的學生中達到PSTD的臨床診斷標準的高達三分之一以上。同伴侵害經歷與成年後社交焦慮之間相關的平均效應量為.25(p小於.0001)。

不僅是被欺凌,欺凌他人的經歷也與適應不良相關聯,施暴者普遍存在較高水平的外化問題,有物質濫用和犯罪行為的風險。欺凌行為對牽涉欺凌的受欺凌者、欺凌者、幫兇和旁觀者在人格成長上都有長遠的影響。一個在芬蘭進行的大型研究表明,8歲時經常牽涉欺凌可以預測18-23歲時的物質濫用、抑鬱症和焦慮症、反社會人格。

__群體過程理論

國外學者提出欺凌是一個群體過程,是一種「小社會」,而不僅僅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間的二元關係。

施暴者用攻擊性行為去獲得更高的同伴群體地位,而這種行為持續地被旁觀者的冷漠或慫恿所強化。

牽涉者角色

指牽涉身體或關係欺凌的人。

七種牽涉者角色包括:純施暴者(積極主動施暴),純受害者(欺凌的目標對象),施暴—受害者(不同場景下切換),幫兇者(跟隨或者助攻施暴者),強化者(慫恿施暴者),保衛者(幫助或站在受害者的一邊),以及外人/旁觀者(什麼也不做,不牽涉,或者不知道)。

角色具有流動性,不同的牽涉者在不同的時間實現不同的角色。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和動機,不同的欺凌情境也有不同的激活潛能,可以誘導出每個人不同的行為,比如攻擊行為和保護行為。


旁觀者

  旁觀者佔校園人口85%之多。旁觀者可以通過對欺凌的反應來提供或者撤回對施暴者的社會獎賞。群體成員對欺凌的反應可以使欺凌發生或停止,據觀察57%的欺凌會在旁觀者幹預欺凌後的幾秒內停止

  除了純施暴者、施暴—受害者和純受害者,其餘同班同學經常在旁觀者、幫兇,強化者,和保衛者這些其他角色之間轉換。因此,對旁觀者進行工作是反欺凌方案的一個主線,在歐美已經有相當成熟有效的反欺凌方案。

  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當欺凌是被鼓勵的,而受害者沒有得到保衛的時候,欺凌受害與班級內的社會焦慮和同伴拒絕有更強的相關;當受到欺凌的學生報告說至少有一個班級同學在他們受害時保衛了、或僅僅安慰了他們,這些學生比沒有支持的學生有更高的自尊,更少被同伴拒絕。


在歐美,群體過程理論是比較普遍流行的一個關於校園欺凌的理論,最大的優點是應用性非常好,支持了一些有效的反欺凌方案。

群體過程理論有一個實用主義的偏向,比起「更貼近真實」,關注的是「更有用處」,「做出改變」。這也是能夠改善校園欺凌狀況的一個重點,深刻理解卻無從改變,這種無力的情況是非常痛苦的。但真實和實用兩者並沒有哪個更偏重之說,它們在最終是會互相支撐的。

根據見聞,我初步假設男性的欺凌更多是一個權力爭奪,女性對女性欺凌則很大程度上與嫉妒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最後摘錄一則對知乎日報上《小事|被羞辱的女同學》的評論,對女性受辱的理解非常棒。想要看看這條知乎,在後臺回復「校園欺凌」即可得到網頁連結。

__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曾經說過:未成年人是最殘忍的群體。因為他們充滿了暴力、攻擊和傷害性,卻還沒有受到文明的馴化。我覺得她從某個角度描述了一個真實的現象。這種針對女性的「蕩婦羞辱」尤其卑劣,當一個女孩兒胸部開始發育,她就很可能會因為自然的女性特質而被羞辱,貼上蕩婦標籤。甚至有的女孩僅僅因為長得美,就被污衊為「公交車」。這種侮辱充滿了對女性的攻擊和歧視,最可悲的是,發起者往往也是女性。在其背後,是對女性身體魅力的貶低和攻擊,是對女性基本人性權利的剝奪。

——藍薇,心理諮詢師


再一次感謝L。

感謝藍薇前輩。

參考文獻

《校園欺凌:群體過程及預防幹預》因已被雜誌錄用,尚未出版,不方便提供相關參考文獻。

圖片來自Bing。

長按二維碼關注


公眾號內容版權歸心田一味所有,不得擅自轉載或二次修改。轉載聯繫郵箱wuyiwen511@hotmail.com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受害者回訪調查:被欺凌改變的人生
    記者輾轉聯繫的12起典型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害方大多不願提及往事。  封存記憶或許會讓人更有安全感。「這種經歷就像心底深藏了一座車諾比,一不小心打開那扇門就會窒息。」一位遭遇欺凌的受害者說。  持續一生的後遺症  不斷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引爆了公眾情緒。
  • 《魔女嘉莉》:校園暴力面前,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少年的你》中,被校園暴力摧毀身心的胡曉蝶從教學樓頂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滿校園圍觀的學生中,只有周冬雨飾演的陳念走上前,給胡曉蝶的屍體蓋上了一件外套。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遭受過校園暴力或者正在忍受校園暴力。
  • 沒有誰是天生的校園欺凌者
    不難看出,校園欺凌經歷會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它猶如影子,伴隨人的一生,是一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去年,媒體曾爆出一則河南禹州一女童的眼睛被同學塞進紙片的新聞,在事後的採訪中,女童校長卻表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 烏合之眾的狂舞:從馬思純自述看校園欺凌
    這是對校園欺凌慘烈的最後反抗。有人因為校園欺凌失去了生命和活下去的勇氣,但更多的人,背負著校園欺凌的傷口卑微的活著。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被欺凌的孩子並沒有經歷像電影裡所描述的曲折情節,網上一個關於語言暴力的話題下,網友的留言讓人看後十分難過。他們甚至講不出讓你憤怒的細節,但就像喝下了慢性毒藥,被欺凌者的生命和活力一點點被侵蝕,中毒的痛苦往往伴隨一生。
  • 校園暴力受害者自述:我被老師罵「不要臉」
    唐文皓告訴記者,無論是受害者家長,還是施暴者的家長,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們的行為屬於「小打小鬧」,一些施暴者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更沒有發現這些錯誤行為背後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而作為受害者的家長,在孩子被打後也沒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更沒告訴他們,應該怎麼保護自己。
  • 少年的你:在欺凌中,沒有一個人能置身事外
    然後家長就常常教育孩子:「你不要表現得那麼軟弱,你不要招惹那些高年級的孩子,你不要...」在欺凌發生的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被捲入其中。心理學家Salmivalli把參與欺凌的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除欺凌者與受害者外):協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兇,也是最軟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實施欺凌行為之後,協助者會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
  • 對於校園欺凌,請別輕描淡寫
    根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校園中,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絕大多數欺凌者也是被欺凌者;關係欺凌的長期性、反覆性特點明顯;隱瞞校園欺凌事實成為被欺凌學生的「第一選擇」;校園欺凌主要來源於同班同學;男生是欺凌行為的主要參與者。校園欺凌的手段逐漸增多,行為數量逐年增加,已成為社會無法迴避的問題。
  • 校園欺凌,青春不可言之之傷!
    女孩子被打的滿口是血,已經言語不清,然而施暴者,卻已經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仿佛在看電影,看笑話一般的矗立在旁邊,而最後的施暴者擺拍,更是讓人感覺到頭暈目眩。
  • 用愛融化校園欺凌,用愛鑄就防護牆|《少年的你》,校園欺凌
    ,即一群人對於某一個人的霸凌。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並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欺凌次數的增多而提高。2.心理失常。 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鬱水平顯著高於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3.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經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4.影響正常學習。欺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5.嚴重行為問題。
  • 校園欺凌 你的不以為然,就是助鄒為虐
    可見中國校園欺凌的嚴重性。當然,導致中國校園欺凌和美國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的。因為集體主義的原因,在中國,被欺凌方更多的時候是「不和群」的那個,而不是單純的以大欺小的權力關係。比如,對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的研究表明,他們會對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群體而苦惱。他們經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認為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融入集體。
  • 亮劍2020 | 敢於向校園欺凌說不!
    近日,開發區公安分局治安大隊開展了「維護校園安全 杜絕校園欺凌」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期間共懸掛宣傳條幅50餘幅,發放電子版校園欺凌調查問卷3707份,擺放舉報箱6個,覆蓋轄區中心學校、風化店小學、小園小學、劍橋中學、渤海學院、技師學院等6所學校。敢於向欺凌說不!
  • 預防校園欺凌 共創和諧校園——海鹽縣三毛小學開展預防校園欺凌...
    預防校園欺凌 共創和諧校園——海鹽縣三毛小學開展預防校園欺凌主題教育活動 發布日期:2020-11-09 09:02 信息來源:市教育局瀏覽次數:
  • 15歲少年死亡疑遭毆打被埋,嫌疑人是6名學生,醫生:校園欺凌沒有...
    相關研究顯示,校園欺凌對當事人雙方都會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造成心靈的創傷和扭曲。 而在校園欺凌中受傷害最大的當然是被害者。 校園欺凌除了直接的暴力攻擊之外,更為常見的其實是通過教唆等方式使其他同學疏遠、排擠受害者,使受害者無法正常融入集體。
  • 日本校園欺凌:比影視更加殘酷的是現實!
    然而現實很殘酷,校園欺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認為,相關部門失察、學校的成果主義及IT社會迅猛發展,是產生校園欺凌的誘因。日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評價體系上存在的問題,是產生校園欺凌的根源。日本學校封閉性很強,而且日本民族重視集團主義及一致性,因此排除「異類」的校園欺凌會屢屢發生。
  • 校園欺凌問卷調查 結果讓你意想不到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校園欺凌面前,無論是「魏萊們」為首的霸凌者還是屢遭欺凌的「陳念們」,之所以捲入校園欺凌,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因素。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何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校園環境又會對校園欺凌產生何種影響?
  • 校園欺凌調查:哪些孩子容易被欺凌?如何防治?
    校園欺凌近年來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廣泛關注。觸目驚心的案例讓我們意識到校園欺凌就發生在身邊,周圍的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他們的身心健康、人格與行為方式、價值觀和世界觀等都可能由於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而受到深遠的影響。對於校園欺凌,除了用典型事例來讓社會公眾認識到其惡劣性和嚴重性以外,也需要科學的數據來揭示我國校園欺凌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諸多方面的後果。
  • 京阿尼電影票房榜首聲之形:校園霸凌的背後,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我想說:這是一部佳作,女主人公看似「做作」的行為其實是她對友情的渴望,而電影本身呼籲的,是我們對於校園霸凌這一事件應該加以關注。我是童青蛙,一個喜歡動漫的大學生,喜歡我的文章不要忘記關注我~校園霸凌,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動漫電影,《聲之形》很大膽,它敢於揭露這一事件,再一次把它拉到大眾視野。
  • 在學校裡遭遇校園欺凌,學生應該如何應對?
    其實,校園欺凌似乎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如果能夠留心逛一逛網上相應的一些帖子,就不難發現,受到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的學生或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少,只是校園欺凌的程度不同罷了。那麼,為什麼會有校園欺凌的存在?
  • 日本校園欺凌有多嚴重?通過這幾部電影可以看出來!
    在當今社會,校園欺凌作為一種惡性行為依然廣泛存在。受害者往往會在一場深刻的欺凌行為中遭受身心的巨大打擊,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否定自己的存在,結束生命。即使人們對欺凌者深惡痛絕,但由於一方圍牆的阻隔,第一時間難以制止欺凌行為,很多悲劇悄悄上演,挽救為時已晚。
  • 到底是什麼情況引發了校園欺凌呢?
    近年來校園暴力欺凌事件不斷發生,今天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轟動最惡劣最著名的校園暴力事件施暴者手段殘忍令人髮指。絕非孩子之間的嬉戲打鬧。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校園暴力。在校園裡給別人取外號,罵別人,用拳頭開口等,這些都是校園欺凌嗎?是的,這些是校園欺凌,說不說就動手打人的,這樣的人都是沒心沒肺的,我們不能和他們做夥伴,我們要去體諒體諒受害者,理解理解受害者的心情。到底是什麼情況引發了校園欺凌呢?校園裡的人不和諧,見到同學受欺負,就在當旁人,不去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