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後,又一部圍繞校園暴力為主題的網劇《刺》開始播出。一直以來,我對這塊主題就比較關注,這部劇也必然不能錯過。我還是肉疼地充了VIP看了幾集,這部劇與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跨度很大。這意味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曾經的校園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她們十年後在生活、職場的模樣。不難看出,校園欺凌經歷會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它猶如影子,伴隨人的一生,是一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
去年,媒體曾爆出一則河南禹州一女童的眼睛被同學塞進紙片的新聞,在事後的採訪中,女童校長卻表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央視網青年在採訪22位90後談及他們那些年經歷的校園欺凌時,一位曾經被欺凌的女生說到,「其實我當時被校園暴力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那是一種校園暴力」。
那到底什麼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學生被一個或多個學生長期地、重複地以各種負面行為加以對待,包括直接欺負(肢體、言語)和間接欺負(人際關係)。根據參與校園欺凌事件的性質,一般分為: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
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原因。但往往從欺凌者身上,我們只能得到「不知道」、「就是看他不爽」……這種看似非常無釐頭的緣由。
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強調,他人所處環境的不同層次系統會影響個體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顯行為是由於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來。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在思考校園欺凌學生的原因時,我們不可忽視她們背後隱藏的故事,或許那裡有更多引人深度思考的地方。
《少年的你》和《刺》劇中飾演的魏萊、張蓓蕾就是帶頭的校園欺凌者。
先說說魏萊,她教唆同學,帶頭欺凌,先後使用的欺凌手段有:在廁所扔紙巾拍照、往椅子上倒墨汁、放學路上拿美工刀威脅、拳打腳踢、拿排球砸人、推人下樓梯、聚眾調戲拍裸照……是教唆別人、下手狠毒的欺凌者。在警察造訪魏萊家,我們看到客廳擺滿了各種獎項,說明她在學習方面蠻優秀,父母對她有著很高的期望。從魏萊母親的話語中,也始終透露著一種強烈的優越感,這份優越感與魏萊的欺凌行為息息相關。
魏萊的家裡很有錢,父母姿態傲慢,目中無人,透露著強烈的優越感。從小到大,父母只是一味關注魏萊的學習成績,而魏萊也習慣了偽裝成乖乖女來取悅父母。然而,在第一年高考失利之後,她的父親居然有一年都沒跟她說話。這樣的冷暴力對待,使得她一邊很在乎父母的態度,一邊卻又恐懼父母,內心極度自卑和不自信。這種自卑又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因而她將自己受到的委屈,對父母的不滿,通過欺凌的方式發洩出來。
我們再來看看張蓓蕾,她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又重組了一個家庭,注意力和關愛都在小兒子身上,張蓓蕾在家庭中猶如「小透明」。在影片中,十年之後的張蓓蕾(欺凌者)在沙灘上對韓曉婷(被欺凌者)道歉時說到,「其實沒有人愛我的,我在學校裡喜歡的男生,也不注意我,其實我特別恨這個世界,不知怎麼的,就把這份恨都發在你身上了……」。
在張蓓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親對她的漠視和挨打,讓她從小的內心就得不到關愛。長大後她希望喜歡的男生注意她、喜歡她,但仍然得不到回應。內心渴望得到關注和關愛的她,開始通過欺凌同學的方式刷存在感、找尋一絲的快樂。
欺凌者同樣也是受害者。
《犯罪心理學》認為,欺凌者往往來自專制型家庭。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總是一巴掌打過去,卻從來不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當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時,也同樣會傾向用暴力解決。長期被父母暴力的孩子,往往是校園霸凌者的「重災區」。魏萊和張蓓蕾由於受到父母的暴力對待,她們轉身便選擇比自己更弱的同學發洩不滿的情緒,這就是「踢貓效應」(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孩子的暴力傾向。除此之外,班級面對暴力的沉默和老師不重視的態度,滋生了欺凌者的胡作非為,最終導致慘痛犯罪。
從小到大,大多數父母都會教導孩子,不要多管閒事,而就是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讓校園暴力頻頻發生。班級同學面對校園欺凌,要麼選擇加入「強勢」的欺凌隊伍,成為協暴者;要麼成為默默不發聲的旁觀者,即使老師追問下來也要裝作不知道。這樣的事態走向,一方面讓欺凌者覺得自己有著很多的支持力量,只是代表廣大同學「除惡」,並沒有什麼過錯,反而讓她們更自信滿滿;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在校園中求助無門,感受到無助,於是她們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學校的一切,甚至產生了「生無可戀」的念頭。
不論在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一些教師面對被欺凌學生的求助,只是簡單找來欺凌者訓訓話,寫檢討,看到欺凌學生表面的積極認錯和保證,就不再深究。事後再和被欺凌者學生說,「好好學習,就要考試了,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話。不但讓被欺凌學生感到「失望」,就算是學校裡信任的老師也不能成為她們身後的那隻「保護傘」;而且助長了被欺凌者的胡作非為,「你居然敢打小報告,我要繼續欺負你」的想法,給狠毒、過分的欺凌行為找好了藉口。
從來就沒有天生的校園欺凌者,欺凌者的背後是家庭所創造,是環境所助長的悲劇。
隨著校園暴力的影視題材逐漸豐富,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希望每一個父母不要給孩子一個「傷害」的世界,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愛、關注和理解。希望學校中的每一個人,在校園暴力發生之初,都可以勇敢站出來制止,把悲劇扼殺在萌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