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天生的校園欺凌者

2021-02-18 魚靜靜的心理旅程

繼《悲傷逆流成河》、《少年的你》後,又一部圍繞校園暴力為主題的網劇《刺》開始播出。一直以來,我對這塊主題就比較關注,這部劇也必然不能錯過。我還是肉疼地充了VIP看了幾集,這部劇與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跨度很大。這意味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曾經的校園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她們十年後在生活、職場的模樣。不難看出,校園欺凌經歷會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它猶如影子,伴隨人的一生,是一輩子難以磨滅的傷害。

去年,媒體曾爆出一則河南禹州一女童的眼睛被同學塞進紙片的新聞,在事後的採訪中,女童校長卻表示這只是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有惡意。

央視網青年在採訪22位90後談及他們那些年經歷的校園欺凌時,一位曾經被欺凌的女生說到,「其實我當時被校園暴力的時候,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那是一種校園暴力」。


那到底什麼是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學生被一個或多個學生長期地、重複地以各種負面行為加以對待,包括直接欺負(肢體、言語)和間接欺負(人際關係)。根據參與校園欺凌事件的性質,一般分為: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觀者

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原因。但往往從欺凌者身上,我們只能得到「不知道」、「就是看他不爽」……這種看似非常無釐頭的緣由。

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強調,他人所處環境的不同層次系統會影響個體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顯行為是由於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來。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在思考校園欺凌學生的原因時,我們不可忽視她們背後隱藏的故事,或許那裡有更多引人深度思考的地方。

《少年的你》和《刺》劇中飾演的魏萊、張蓓蕾就是帶頭的校園欺凌者。

先說說魏萊,她教唆同學,帶頭欺凌,先後使用的欺凌手段有:在廁所扔紙巾拍照、往椅子上倒墨汁、放學路上拿美工刀威脅、拳打腳踢、拿排球砸人、推人下樓梯、聚眾調戲拍裸照……是教唆別人、下手狠毒的欺凌者。在警察造訪魏萊家,我們看到客廳擺滿了各種獎項,說明她在學習方面蠻優秀,父母對她有著很高的期望。從魏萊母親的話語中,也始終透露著一種強烈的優越感,這份優越感與魏萊的欺凌行為息息相關。

魏萊的家裡很有錢,父母姿態傲慢,目中無人,透露著強烈的優越感。從小到大,父母只是一味關注魏萊的學習成績,而魏萊也習慣了偽裝成乖乖女來取悅父母。然而,在第一年高考失利之後,她的父親居然有一年都沒跟她說話。這樣的冷暴力對待,使得她一邊很在乎父母的態度,一邊卻又恐懼父母,內心極度自卑和不自信。這種自卑又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因而她將自己受到的委屈,對父母的不滿,通過欺凌的方式發洩出來。

我們再來看看張蓓蕾,她生於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離婚了,爸爸又重組了一個家庭,注意力和關愛都在小兒子身上,張蓓蕾在家庭中猶如「小透明」。在影片中,十年之後的張蓓蕾(欺凌者)在沙灘上對韓曉婷(被欺凌者)道歉時說到,「其實沒有人愛我的,我在學校裡喜歡的男生,也不注意我,其實我特別恨這個世界,不知怎麼的,就把這份恨都發在你身上了……」。

在張蓓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親對她的漠視和挨打,讓她從小的內心就得不到關愛。長大後她希望喜歡的男生注意她、喜歡她,但仍然得不到回應。內心渴望得到關注和關愛的她,開始通過欺凌同學的方式刷存在感、找尋一絲的快樂。

欺凌者同樣也是受害者。

《犯罪心理學》認為,欺凌者往往來自專制型家庭。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總是一巴掌打過去,卻從來不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當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時,也同樣會傾向用暴力解決。長期被父母暴力的孩子,往往是校園霸凌者的「重災區」。魏萊和張蓓蕾由於受到父母的暴力對待,她們轉身便選擇比自己更弱的同學發洩不滿的情緒,這就是「踢貓效應」(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孩子的暴力傾向。除此之外,班級面對暴力的沉默和老師不重視的態度,滋生了欺凌者的胡作非為,最終導致慘痛犯罪。

從小到大,大多數父母都會教導孩子,不要多管閒事,而就是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讓校園暴力頻頻發生。班級同學面對校園欺凌,要麼選擇加入「強勢」的欺凌隊伍,成為協暴者;要麼成為默默不發聲的旁觀者,即使老師追問下來也要裝作不知道。這樣的事態走向,一方面讓欺凌者覺得自己有著很多的支持力量,只是代表廣大同學「除惡」,並沒有什麼過錯,反而讓她們更自信滿滿;另一方面被欺凌者在校園中求助無門,感受到無助,於是她們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學校的一切,甚至產生了「生無可戀」的念頭。

不論在劇中還是現實生活,一些教師面對被欺凌學生的求助,只是簡單找來欺凌者訓訓話,寫檢討,看到欺凌學生表面的積極認錯和保證,就不再深究。事後再和被欺凌者學生說,「好好學習,就要考試了,不要想太多」之類的話。不但讓被欺凌學生感到「失望」,就算是學校裡信任的老師也不能成為她們身後的那隻「保護傘」;而且助長了被欺凌者的胡作非為,「你居然敢打小報告,我要繼續欺負你」的想法,給狠毒、過分的欺凌行為找好了藉口。

從來就沒有天生的校園欺凌者,欺凌者的背後是家庭所創造,是環境所助長的悲劇。


隨著校園暴力的影視題材逐漸豐富,社會對校園欺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希望每一個父母不要給孩子一個「傷害」的世界,多給予孩子一些關愛、關注和理解。希望學校中的每一個人,在校園暴力發生之初,都可以勇敢站出來制止,把悲劇扼殺在萌芽的時候。

相關焦點

  • 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 校園欺凌,青春不可言之之傷!
    女孩子被打的滿口是血,已經言語不清,然而施暴者,卻已經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仿佛在看電影,看笑話一般的矗立在旁邊,而最後的施暴者擺拍,更是讓人感覺到頭暈目眩。
  • 從被欺凌者到欺凌者:每個孩子都是受害者
    記者 | 王梓輝「夢到自己沒穿衣服,站在講臺上」35歲了,黎曾玲終於開始嘗試面對那段殘酷的青春。讓她邁出第一步的是她現在的工作,因為是天津市青少年事務社工管理服務中心的項目部負責人,黎曾玲過往三年都在從事青少年相關的社會服務工作,比如針對青少年開展的禁毒防艾、法制教育等宣講活動。
  • 校園欺凌受害者自述: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其實我常常會懷疑,我也不是無辜的,我也是她們口中的「活該」、「婊子」、「賤人」、「勾引男生的狐狸精」,我活該受虐,我勾引了她們。——L  本文前半部分的內容來自於對一個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數次訪談,經由被訪談者同意,整理記錄後作一次較完整的呈現。遵循保密原則,文中不涉及L的任何隱私信息。被訪談者匿名為L,她是一名女性,在初中時曾遭受女性施暴者的欺凌。
  • 欺凌者不用道歉?芬蘭卻靠這個辦法讓校園欺凌狂降了50%!
    校園欺凌,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廣泛的重視和討論。隨著大眾對教育公平和社會倫理的越發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校園欺凌,試圖找到科學的解決方案。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就用一個方法讓校園欺凌案件狂降50%,引得世界各國紛紛向其取經,它就是「KiVa計劃」。
  • 很多校園「欺凌者」,首先也是受害人(丁柏恩)
    這種想法沒有錯,因為旁觀者大都默認自己在行使法官的職權,對事件當事人的行為及後果做出判斷。對我們老師來說,站在這個角度做這種判斷也沒有錯。事實上,每當發生類似的事件,我們老師的反應跟大眾的反應基本一致,原因就在這裡。我要提醒的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做事後的判斷,更要追問事情的緣由,因為我們做教育,重在引導學生成長,能做到事前疏導,就省了事後嚴懲。
  • 《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欺凌者不僅僅是施暴人,也是那些旁邊者
    ,和人民教師的保護以及家長的撐腰,可以沒有辦法阻止校園暴力的發生。校園暴力不僅僅是那些對其他學生的毆打,也包括那些孤立和語言上的攻擊,所以校園暴力者在施暴的時候,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是不可饒恕的人。很多施暴者不都不了解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校園暴力者也不僅僅只是那些施暴人,也包括那些旁觀者,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旁觀者的冷眼,才縱容了校園暴力的出現。
  • 用愛融化校園欺凌,用愛鑄就防護牆|《少年的你》,校園欺凌
    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並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欺凌次數的增多而提高。2.心理失常。 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鬱水平顯著高於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3.缺乏自信,自尊降低。被欺凌經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4.影響正常學習。欺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5.嚴重行為問題。
  • 校園嚴重欺凌者可開除學籍!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欺凌
    給他人起侮辱性綽號也屬欺凌 《實施辦法》適用於我省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下稱「學校」)校園內外的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工作。《實施辦法》所稱中小學生欺凌(下稱「學生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實施辦法》明確,欺凌事件分為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情節比較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
  • 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上映,直面校園欺凌:沒有旁觀者,都是施暴者
    不同於以往的青春電影將故事集中在愛情層面,此番《悲傷逆流成河》將目光聚焦到「校園欺凌」這一社會話題。作為國內極少的關注「校園欺凌」的影片,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回歸原著故事本身,大膽啟用新人演員,展現了青春不為人知的殘酷一面。
  • 《少年的你》再現校園欺凌,為何屢禁不止?
    是以校園欺凌的話題展開故事的,雖是老調重彈,卻也側面反映了校園欺凌現象不容小覷。 校園欺凌指的是一個或一群學生單次或多次有意或惡意通過動作、語言(包括網絡語言)等欺負、侮辱另一個或一群學生,造成身體、精神傷害或者財產損失的事實。
  • 烏合之眾的狂舞:從馬思純自述看校園欺凌
    這是對校園欺凌慘烈的最後反抗。有人因為校園欺凌失去了生命和活下去的勇氣,但更多的人,背負著校園欺凌的傷口卑微的活著。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被欺凌的孩子並沒有經歷像電影裡所描述的曲折情節,網上一個關於語言暴力的話題下,網友的留言讓人看後十分難過。他們甚至講不出讓你憤怒的細節,但就像喝下了慢性毒藥,被欺凌者的生命和活力一點點被侵蝕,中毒的痛苦往往伴隨一生。
  • 「防治校園欺凌」第一講: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和危害——調研數據如...
    校園欺凌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和心理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一般符合有意傷害性、力量的不均衡性和重複發生性等特點即可判斷發生了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受害者回訪調查:被欺凌改變的人生
    記者輾轉聯繫的12起典型校園欺凌事件中,受害方大多不願提及往事。  封存記憶或許會讓人更有安全感。「這種經歷就像心底深藏了一座車諾比,一不小心打開那扇門就會窒息。」一位遭遇欺凌的受害者說。  持續一生的後遺症  不斷出現的校園欺凌事件引爆了公眾情緒。
  • 校園欺凌,為什麼家長總是最後才知道
    在初中階段,遭受過言語欺凌的學生比例為52.3%,遭受過社交欺凌的比例為41.8%,遭受過肢體欺凌的比例為21.7%,遭受過網絡欺凌的比例為16.8%,有61.2%的學生受到過至少一種形式的校園欺凌,40.1%的學生曾受到過不止一種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受到過校園欺凌。而到了高中階段,這些情況才會略有好轉。
  • 校園欺凌問卷調查 結果讓你意想不到
    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校園欺凌面前,無論是「魏萊們」為首的霸凌者還是屢遭欺凌的「陳念們」,之所以捲入校園欺凌,都有其背後深刻的因素。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何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更容易捲入校園欺凌?校園環境又會對校園欺凌產生何種影響?
  • 校園欺凌 你的不以為然,就是助鄒為虐
    可見中國校園欺凌的嚴重性。當然,導致中國校園欺凌和美國校園欺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的。因為集體主義的原因,在中國,被欺凌方更多的時候是「不和群」的那個,而不是單純的以大欺小的權力關係。比如,對日本校園欺凌現象的研究表明,他們會對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群體而苦惱。他們經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認為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融入集體。
  • 面對校園欺凌,不要總是等到孩子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才醍醐灌頂
    我是一位教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媽,還是一位曾經也受過校園欺凌的孩子,面對校園欺凌,我深惡痛絕。我想吶喊,我想申訴,我想救救被同學欺凌的孩子們。作為教師,我想保護我的學生,作為媽媽,我想保護我的孩子,作為曾經遭受校園欺凌的一員,我更想保護自己。
  • 校園欺凌何時休?每次欺凌事件都令人觸目驚心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欺凌者不僅對被欺凌者動粗、辱罵,甚至在這過程中還用手機記錄下,上傳到社交平臺,以進行炫耀。不僅不以之為恥,反而以之為榮,對被欺凌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侵害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成長。
  • 香港校園欺凌比例全球第一!
    香港校園欺凌早已屢見不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今年早些時候,發布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專題報告《校園欺凌問題有多嚴重》。通過對來自其中72個國家或地區的54萬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香港遭受校園欺凌的比例全球最高,有32.3%學生稱在一個月內最少受到數次不同形式的欺凌,即每3名學生中,就有1人自稱每月被欺凌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