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校園「欺凌者」,首先也是受害人(丁柏恩)

2022-01-06 三人行名班主任工作室

有個朋友跟我講,他們學校規定學生書包裡不準放圓規,學生的圓規都被收起來由數學老師統一管理,上課用到時,再發給學生。因為之前這個學校發生過用圓規扎人的事件。

 

有一天上課,有個學生回過頭,把圓規狠狠地扎在後位學生的手上,剎那間,後位這個同學大聲尖叫,受傷的手鮮血直流。

 

看到這個事件,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這個用圓規扎人的學生真囂張,竟然敢在課堂上公然行兇。他做出這種行為,必須受到嚴懲,以示警戒!

 

這種想法沒有錯,因為旁觀者大都默認自己在行使法官的職權,對事件當事人的行為及後果做出判斷。對我們老師來說,站在這個角度做這種判斷也沒有錯。事實上,每當發生類似的事件,我們老師的反應跟大眾的反應基本一致,原因就在這裡。我要提醒的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做事後的判斷,更要追問事情的緣由,因為我們做教育,重在引導學生成長,能做到事前疏導,就省了事後嚴懲。

 

回到這次事件,進一步了解,原來這個課堂上行兇的學生性格內向,經常受後邊這個同學的欺負,不光對他有言語上的傷害,還對他動手動腳,讓他感到屈辱,忍無可忍,終於在課堂上爆發了。

 

是的,正常情況下,正常的學生不會無緣無故對同學行兇。前位這個學生用圓規傷人是行兇者,是一個校園「欺凌者」,究其根本,他首先是一個受害者。他的生命成長,受到了他後位同學的負面影響,沒能及時有效地化解,他選擇了用破壞性的行為釋放出來。

 

看到這裡,我們或許在同情手被扎傷的同學的同時,也會在心裡暗暗喊一聲「活該」,因為他長期「欺凌」前位同學,被人家奮起報復了,是咎由自取。

 

還是那句話,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學會追問為什麼,為什麼後位這個同學會有長期「欺凌」的行為?

 

原來,後位這個同學,從小家庭離異,他的媽媽因為經常遭受家暴,含恨離婚,從此沒回過這個家。他的爸爸經此打擊,經常借酒澆愁,喝醉後動不動就對他拳打腳踢。這個學生從小生活在缺乏愛、充滿暴力的家庭,不懂得怎麼尊重別人,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都較差,在班級裡也感受不到同學們的愛和尊嚴,所以會有意無意地欺負比他弱小的同學,尋求一種存在感。他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啊!

 

我知道,僅僅這一個例子,是無法說明所有「欺凌者」的問題。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在我們為出臺嚴懲「欺凌者」的措施叫好的同時,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要盲目樂觀,以為靠嚴懲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對大多數「欺凌者」來說,因為他們惡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嚴重偏差的行為,我們僅僅從堵的角度做工作,效果是很有限的。要想從根本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需要我們老師付出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對學生的成長做深入了解。我們可以通過做學生家長的工作,改善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建設好和諧幸福的班集體,用關愛溫暖撫慰學生的心靈。我們通過這些努力,會有效地幫助學生除掉他們生命成長中的障礙,化解他們心中的戾氣,就可以有效地減少校園欺凌事件。

 

這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重點所在啊。

延伸閱讀:

校園暴力成因及家長老師應對策略全解(丁柏恩)

愛的四個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班級因交流溝通而凝聚(丁柏恩)

校園悲劇,事前疏導比事後嚴懲更重要(丁柏恩)

相關焦點

  • 校園欺凌,青春不可言之之傷!
    其實類似於上述的校園欺凌案,近年來屢見不鮮,甚至在國內的一些小縣城,或者很多人的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經歷過或者面對過。近年來校園欺凌案愈演愈烈,甚至不斷地見諸報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原來很多沒有被曝出來的事件,隨著新聞網絡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展示在人們的眼前。 我們不禁要問?
  • 沒有誰是天生的校園欺凌者
    因此,在思考校園欺凌學生的原因時,我們不可忽視她們背後隱藏的故事,或許那裡有更多引人深度思考的地方。《少年的你》和《刺》劇中飾演的魏萊、張蓓蕾就是帶頭的校園欺凌者。內心渴望得到關注和關愛的她,開始通過欺凌同學的方式刷存在感、找尋一絲的快樂。欺凌者同樣也是受害者。《犯罪心理學》認為,欺凌者往往來自專制型家庭。孩子做錯事時,父母總是一巴掌打過去,卻從來不告訴孩子他錯在哪裡。當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時,也同樣會傾向用暴力解決。長期被父母暴力的孩子,往往是校園霸凌者的「重災區」。
  • 《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欺凌者不僅僅是施暴人,也是那些旁邊者
    校園暴力不僅僅是那些對其他學生的毆打,也包括那些孤立和語言上的攻擊,所以校園暴力者在施暴的時候,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是不可饒恕的人。很多施暴者不都不了解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校園暴力者也不僅僅只是那些施暴人,也包括那些旁觀者,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旁觀者的冷眼,才縱容了校園暴力的出現。
  • 校園欺凌受害者回訪調查:被欺凌改變的人生
    欺凌持續了2個小時。徐曉豔總共被打了一百多個耳光。視頻傳到網上後,很快震驚全國。  就在徐曉豔被打前一個月,一名連雲港電大女生遭遇了更加惡劣的欺凌。「衣服扒光,用打火機燒頭髮、拳打腳踢,打了一夜。」在連雲港市海州區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長李保群的記憶裡,被打的女孩臉都紫掉了,身上全是青的,施害者還揪著受害人頭髮,強迫受害人面對鏡頭拍裸照。
  • 欺凌者不用道歉?芬蘭卻靠這個辦法讓校園欺凌狂降了50%!
    因為這些旁觀者的改變,很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去阻止和舉發欺凌事件,達到及時止損,以及適時控制的目的。旁觀者不再是被動的證人,他們不僅會意識到自己可能是下一個潛在的被欺凌者,還能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使之成為被欺凌者的保護者。Kiva計劃負責人 Johanna Alanen 表示,「他們必須決定一件事,那就是站出來力挺被欺凌者,還是保持沉默。
  • 湖北監利縣英才學校出現校園欺凌事件,校長:什麼都不清楚
    校園欺凌或者說校園暴力一直都是個沉重的話題,翻開過去的報導,我們經常發現它的足跡。近日湖北荊州監利縣英才學校出現一起校園欺凌事件。其中打人者的狂笑尤其讓人憤怒。近日,網友爆料湖北省荊州市監利英才學校發生一起校園欺凌事件。
  • 專家談校園欺凌:被欺凌者若缺乏及時疏導 易轉為欺凌者
    在回答網友關於校園欺凌的提問時,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學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表示,學校應該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公平意識,不能倚強凌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提醒,被欺凌者若缺乏疏導幹預,容易轉變成欺凌者,因此,欺凌發生後要第一時間處理,傾聽孩子的痛苦、進行安撫,及時幫助解決。
  • 校園暴力欺凌再起,星二代棒球棍暴打同學,引發全韓網友聲討.
    這部劇中的大背景就是沒有地位沒有勢力的學生們受到校園欺凌排擠甚至暴力事件。而16日SBS新聞爆出的這起小學暴力事件,正符合劇中的情節。在受害人晚上想要喝水時,施暴者用謊稱是香蕉牛奶的沐浴露強迫受害者喝下。
  • 用愛融化校園欺凌,用愛鑄就防護牆|《少年的你》,校園欺凌
    網絡欺凌:社交網絡上的言語攻擊; 威脅恐嚇的郵件和簡訊;發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難堪。校園欺凌的表現各種各樣,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甚至毫無原因地,欺凌就發生了。三、校園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協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兇,也是最軟弱的。
  • ...2.5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這名學生刺傷3名施暴者上熱搜,校園暴力...
    確實,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統計數據,僅是2017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園霸凌和暴力犯罪的共3788人,5468人被提起公訴;而2018年至2019年5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的涉嫌校園欺凌犯罪的共3407人,起訴5750人。 王學軍老師表示,校園欺凌的形式很多。
  • 在學校裡遭遇校園欺凌,學生應該如何應對?
    不過,因為校園欺凌的存在,使得部分人的學生時期並不那麼美好。關於校園欺凌,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所謂校園欺凌,指的就是校園內學生間一方對另一方通過肢體、語言等行為實施蓄意的欺凌、侮辱或挑釁,對另一方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甚至還伴隨著財產上的損失或者心理上的傷害。
  • 《少年的你》再現校園欺凌,為何屢禁不止?
    是以校園欺凌的話題展開故事的,雖是老調重彈,卻也側面反映了校園欺凌現象不容小覷。 校園欺凌指的是一個或一群學生單次或多次有意或惡意通過動作、語言(包括網絡語言)等欺負、侮辱另一個或一群學生,造成身體、精神傷害或者財產損失的事實。
  • 從被欺凌者到欺凌者:每個孩子都是受害者
    過了20年,黎曾玲告訴我說,那些被孤立、被鄙夷、被嘲笑的場景與聲音已被她鎖入了記憶深處,從未被遺忘。雖多年「不敢觸碰」,但那段經歷給她帶來的改變幾乎是根本性的,從那之後,她很少參加班集體的活動,變得獨來獨往,在高中和大學階段都沒有了那種關係特別好的同學,連同學會都不去參加。她自己總結說,原因不在別人,就在她自己,因為她變得不會再那麼信任友情。
  • 烏合之眾的狂舞:從馬思純自述看校園欺凌
    這是對校園欺凌慘烈的最後反抗。有人因為校園欺凌失去了生命和活下去的勇氣,但更多的人,背負著校園欺凌的傷口卑微的活著。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被欺凌的孩子並沒有經歷像電影裡所描述的曲折情節,網上一個關於語言暴力的話題下,網友的留言讓人看後十分難過。他們甚至講不出讓你憤怒的細節,但就像喝下了慢性毒藥,被欺凌者的生命和活力一點點被侵蝕,中毒的痛苦往往伴隨一生。
  • 預防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
    陽光自護 預防校園欺凌 為積極響應2020中央專項「陽光自護」困境青少年安全教育服務項目精神及進一步做實做細校園安全教育工作,全面保障學生身心健康,防範杜絕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發生,構建平安和諧校園,2020年11月23日上午,牛家口小學特邀請晉源區人社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王採平同志和高美娜同志為該校全體師生帶來了一場
  • 《少年的你》,是寫給被欺凌、被侮辱少數派的情書
    正如片中警察鄭易所說的,以前似乎並沒有鬧得如此嚴重,校園欺凌到現在演變成群體欺凌,更有甚者,伴隨著刑法定義的三種嚴重惡性暴力行為。這個不好寫啊,我怕被……你懂的,那麼舉幾個例子好了。韓國影片《韓公主》,本質上也是校園欺凌延伸到校外的極端案例;日本影片《告白》,則把重點放在了被害人母親動用私刑報仇上。
  • 校園欺凌現象頻出,香港是這樣應對的
    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網絡上經常會有各種青少年欺凌視頻流傳,校園欺凌話題也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 民法典之未成年人權力你知多少(二)——校園欺凌與人格權
    思考:小葉的行為屬不屬於校園欺凌?小葉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小陽的什麼權利? 答 小葉的行為屬於校園欺凌,小葉的行為侵犯了小陽的人格權。 看看 你答對了嗎?
  • 普法這件事兒它也來參與啦〜《對校園欺凌say「no」》!
    普法這件事兒它也來參與啦〜《對校園欺凌say「no」》!有人說,童年時光充滿著詩意和希望但是有些人的童年卻並不美好被嘲笑、被毆打、被孤立……校園欺凌給本該快樂的童年蒙上了陰霾《對校園欺凌say「no」》新新說法—普法手偶劇教你如何分辨及應對校園欺凌
  • 乖巧的女孩子如何成了欺凌者 ?
    提到女孩子,大多數人想到的是「乖巧」、「可愛」、「溫柔」、「善良」,然而,近年來女生參與校園欺凌的案例越來越多,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固有印象。有統計資料顯示,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近7成有女生參與,其中,女生之間的欺凌事件佔了32.5%,少女之間的凌虐現象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乖巧的女孩子成了欺凌者,這背後有著怎樣的心理動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