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改編自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小說,由蘭納德·阿伯拉罕森執導,布麗·拉爾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主演,2016年在愛爾蘭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女孩喬伊被鄰居老尼克的謊言所欺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不到十平米的房間裡並遭到強姦,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傑克。在傑克五歲的時候,喬伊鼓起勇氣帶著傑克逃出了那個囚禁他們的房間。然而,逃出來後面臨的現實世界更讓他們感到恐懼與不知所措。
雖然影片整體色調比較冷,但是卻並沒有特別的壓抑感。母親在那個狹小的房間裡依然盡全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有序的環境,保護著孩子眼中的每一處美好。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從沒走出那個房間,從沒剪過他的頭髮,然而在他自己看來,這並不算什麼,這是他的「力量」所在,而這個力量在改變母親的內心,促使她真正走出內心囚禁的房間。
影片故事的構成很簡單,一間狹小的房間,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一個殘忍變態的鄰居,這就是新聞報導的案件中會看到的事件,在觀看電影中就會不自覺地想像之後的情節,而影片確實留給了我一些預想之外的思考空間。
一是預想中母子的逃出是整個片子的高潮,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那樣,逃出監獄,在夜色中淋著雨釋放自己。然而兩人的逃出只是個開端而已,重點放在了逃出後孩子和大人如何適應現實中的生活,把關注點聚焦在受害人的身上,外界對於受害者精神世界的影響。
二是孩子逃出成功被救後,我以為老尼克會返回到那個房間,將母親解決掉,等到警察趕到時,房間裡已經沒有人了。但是,劇情走向不是我想像的那樣,在孩子的隻言片語中,警察立刻找到了那個房間,母親奔跑著衝了出來。兩人順利地回到了現實生活中,老尼克也沒有報復,他自從扔下傑克後就逃走了,再沒有在影片中出現了。
以上的預想如果任何一個變成電影的片段的話,那影片的重點就會完全不一樣了。這部電影只是展現了一個可以說最好的、值得慶幸的情節,沒有可以看得見的外力再對兩人造成傷害,而是在發掘人物內心的世界變化,引申出人生、人性、自我救贖等主題。
小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走出來,走出房間。剛開始,母親喬伊保護著孩子傑克,讓他接受其他的人。一個從出生就沒有走出過房間的小孩子,在他的眼中,世界只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當他走出房間後,世界變得大到超過自己的認知,即便是這樣,他依然走了出來,他先對那個房間,他曾經的全世界說了再見。
喬伊剛走出房間,她面對自己熟悉的世界是沒有任何的接受難度的。可是,她慢慢地發現了心裡的失落與自卑。照片上曾經的好朋友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失蹤影響到什麼,她們依然過著自己的生活;喬伊的母親與父親早已分手,母親又找到了另一半,看似他們的生活也在繼續著。
在喬伊的眼裡,只有自己的生活是停滯的,是黑暗的,是被禁錮的,自己被遺忘在了那個讓她絕望的房間裡,她責備自己的母親,是她教育她要善良,輕而易舉地相信了別人。除此之外,她發現自己並沒有活著的意義,她接受採訪,可能是為了找點事做,找到自己被需要的一面。直到她在採訪中被問到為什麼不將傑克先送出去,讓他有一個正常些的童年,她作為一個母親的需要也被否認了,她看似是不合格的。社會輿論將她的心靈囚禁,這是一個她找不到出口的「房間」。
於是,那麼堅強的她,選擇了吞藥自殺,想要逃離,逃離這個千辛萬苦回來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熟悉的,而內心卻是陌生的,她的心已經被七年的折磨改變了,往往心靈上的打擊是最為致命的。
「從零開始」和「重新開始」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的。「從零開始」意味著你可以一步一步地來,是一個接受世界的過程,有什麼就吸收什麼,沒有比較就不會有不快樂。然而「重新開始」就需要推翻之前的所有,重新建立新的思考方式,你會感受到周圍的溫差,因為曾經的你知道什麼是溫暖,所以,「重新開始」往往更難,越站在離現實近的地方越容易感到恐懼與無助。
房間裡的是現實,房間外的也是現實,究竟現實的哪一面更可怕?還好,還有一些可愛的人,牽著狗的男人、機智耐心的女警察、女主母親和她愛人,幸運的是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對的時間出現了,將女主和孩子的不幸逐漸溫暖過來,喬伊又回到了生活中,回到了七年之前。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