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和派克,深愛而不曖昧,止於朋友,卻勝過朋友,沒能成為戀人,卻是一輩子的知己。
赫本成為了好萊塢大明星後,狗仔隊一直偷偷跟蹤她,想挖出她的新聞,但是,多年來,卻一無所獲。
生活中的赫本,一如她在鏡頭前,乾淨美好,眨著純真的大眼睛,美好如璞玉。
人們說:「是個人都會有醜聞。但,赫本是例外。」
《羅馬假日》男主角派克說:「她從不說人壞話、道人短長,從不笑裡藏刀、陽奉陰違……要愛上赫本,實在太容易了……」
是地,愛上她,太容易了。從第一眼看到她,他就愛上了她,從此,一生一世。
壹
赫本和派克,相識於一部電影《羅馬假日》。
當時的他,剛過完36歲生日,早已是大明星。她的內心,揣著對他的崇拜,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當時的她,只有23歲,初出茅廬,瘦削的身材,內斂的性格,一雙美麗的有大眼睛安靜而憂傷,讓人都生憐愛。第一眼看見她,他的心有了一種微微的顫動。
其實,赫本能夠出演《羅馬假日》,完全是出於一個偶然。
在母親的勸說下,赫本參加了《羅馬假日》的試鏡。試鏡結束後,攝影師因為忙亂,忘記了關鏡頭,就這樣,最真實的赫本出現在了鏡頭中。人們發現了這個天然純真的女孩,她的氣質,她的美麗,就是一個最完美的安妮公主。
第一次演戲的赫本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幸好,在片場,有一個人對她照顧有加。這個人,就是大明星格裡高利派克。
導演威廉·惠勒精益求精,總是要求演員一遍又一遍重複表演,甚至拍上幾十條才會滿意。當拍到記者將公主帶到「真理之口」這場戲時,劇情是一個人把手伸進「真理之口」,如果說了假話,他的手就會被咬掉。
派克在拍這場戲之前和導演商量,打算假裝把手咬掉嚇唬赫本。導演同意保密,這樣的設計果然收到了非常逼真的效果。派克回憶道:
對她保密當然是為了更真實。果然,她那驚恐的表情躍然銀幕,先是尖叫轉而又大笑,這無疑是《羅馬假日》中最逼真可信的鏡頭。」
在派克的幫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赫本和派克完美的演繹了一個發生在浪漫之都羅馬的愛情故事。而真實世界裡,他們也同樣,在纖塵不染的豆蔻年華裡,彼此相遇,互相愛戀,開啟了一段塵世間最純真最美好的愛情。
拍攝過程的每一天,對於他們來說,都格外的美好。片場上,他都對她百般照顧,細心而充滿柔情的呵護,像一個哥哥,也像一個愛人。片場外,他們一起外出散步,一起享受那寧靜而美好的時光。他喜歡看著她,她喜歡聽他說話。偶爾,她會將冰冷的小手放進他寬厚溫暖的手掌中。
1953年8月,《羅馬假日》上映,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赫本一夜之間徵服了全世界。
1954年3月25日,是赫本終生難忘的日子。24歲的她因在《羅馬假日》中的精彩表演,獲得了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那天晚上,在頒獎典禮上,在萬眾矚目下,激動得赫本說:
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在這之後,赫本真正的成為了大明星,所到之處,到處是掌聲和鮮花。但是,這些,都不是赫本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內心深處,她渴望一份真摯永恆的愛情。派克知道赫本的心思,給她介紹了她的好朋友,好萊塢著名的導演、演員兼作家梅厄·菲熱。
梅厄當時36歲,瘦高的身材,面部稜角分明,多才多藝,溫柔體貼。赫本也對具有領袖風範的梅厄有了依戀之情。1954年3月梅厄和赫本合作出演了百老匯的名著《莎布琳娜》後,梅厄飛往瑞士向赫本求婚。1954年9月,赫本和梅厄結婚,她成了幸福的新娘。
赫本結婚後的幾個月之後,派克結束了他痛苦的婚姻,而此時的赫本,正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之中,她不時給派克寄去幾張明信片,告訴他自己有多麼的快樂。
這時,赫本住在瑞士,派克則住在美國。遠隔千裡的他們,很少見面,但是他們經常通過電話和信件彼此聯繫,互助問候。派克始終關心著遠方的赫本,期望她的婚姻幸福。但是,赫本的婚姻卻遠沒有派克那麼幸運。1968年秋天,赫本結束了為期14年的婚姻。她的心仿佛被帶走了,空蕩蕩的,好像失去了靈魂,生活都變得毫無意義。
在赫本最為困難的時候,她接到了派克打來的越洋電話。這一次,她徹底褪去了自己的外衣,敞開了心胸,和派克訴說著她心裡的苦悶:「在這個圈子裡,婚姻真的很難維持啊!請你堅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的。我本來想白頭偕老,但太難了,太難了!」
1974年,派克30歲的大兒子自殺身亡。遭受失兒之痛的派克整日以淚洗面,一籌莫展。這時,赫本匆匆趕來,安慰多年的好朋友,幫助他早日站立起來。
晚年的赫本,將主要精力用於公益。她的足跡,遍布索馬利亞、蘇丹、薩爾瓦多、孟加拉國、瓜地馬拉、肯亞…….等幾十個國家。她就像一個天使,所到之處,帶著溫暖,帶著光芒。她以一己之力,拯救了無數孩子。
可惜,她的時間也不多了。
1992年,在洛杉磯的醫院裡,赫本被確診癌症晚期。手術後,從麻醉中醒來的赫本喃喃的說:「好可惜啊,我還有好多事沒有做……」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她回到「和平之邸」,回到家。彼時大雪紛飛。一切風聲、人聲都在千裡之外。大廳裡,是紀梵希精心準備的滿屋子白百合。他說:那是與她靈魂最配的花。
那天,終於還是來了。
1993年1月,赫本從昏迷中睜開眼睛,看見床邊的羅伯特,輕輕說:「我沒有遺憾,謝謝你們,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在受苦。」這是她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赫本走的當天,派克出現在媒體前,讀了一首泰戈爾的《永不止息的愛》,這是赫本生前最愛的一首詩:
仿佛我已以無窮的方式愛你無數次,
前生後世,歲歲年年,亙古的時間。
我的心魔咒似的一次又一次,
以歌反覆重織愛的項圈。
你珍愛地將它變化著式樣,戴在頸間。
……
我從過去一路走來,直到你的出現。
沐著極星燦光,你穿越黑夜走來。
你由此變成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象。
所有的愛的記憶,
都融入到此刻我們對彼此的愛中,
而這愛之歌,將一直被每位詩人吟唱,
過去,永遠……
曾經,很多人在說,赫本和派克之間的蝴蝶胸針的美好故事,還有人說,赫本去世後,派克趕來,在赫本的棺木上輕輕印下一吻,深情地說道:「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這些故事美好,動人,只是,這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善良的人們,更願意將羅馬假日的故事搬到現實中來。
「愛是想觸碰卻又收回手」,赫本與派克的情誼,不是愛情,卻超乎愛情。
赫本的一生,經歷過戰亂、貧苦、恐懼、孤獨,遭受過病痛的折磨,她嚮往過愛情,卻無情的被拋棄被辜負。
所幸,她還有派克,有紀梵希,有一世的友情,這已經足夠了。
她很努力的,將自己,活成了人間最美的那個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