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聽見臺灣》預告片
記錄我的十年臺灣之旅和創作《臺灣音畫》歷程的紀錄片《聽見臺灣》,從2013年開機,歷經八年在北京、廈門、天津、臺北、臺中、臺南、彰化、嘉義、宜蘭拍攝和反覆剪輯、修訂,將於今年3月5日在臺灣各主要城市同時公映。
在北京拍攝國家交響樂團
排練演出《臺灣音畫》
在廈門東坪山
在廈門大學拍攝
鮑元愷研討會
在臺中研究拍攝計劃
臺灣「文化部長」推薦的22部本地電影中,《聽見臺灣》是「最感動的紀錄片」。
左為《聽見臺灣》導演崔永徽女士,右為本片製片人巫光華先生。
謝錦讀書會包場力挺
中為謝錦(注)和本片導演崔永徽。
臺灣音樂界聯合推薦影片《聽見臺灣》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1)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2)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3)
2021年1月24日臺灣報紙的報導—————
由崔永徽導演的記錄我的十年臺灣之旅的紀錄片《聽見臺灣》,日前由臺北「謝錦讀書會」在臺灣真善美劇院包場觀看影片。《自由時報》發表了記者許世穎的報導——
張清芳勾動鮑元愷創作靈感
200位觀眾包場力挺
又哭又笑
聽見臺灣
全文如下:
「只有大海知道」導演崔永徽最近推出新片「聽見臺灣」,再度感動觀眾。前晚(1/22)率先獲「謝錦讀書會」200多觀眾包場力挺,影廳人潮洶湧,大家看得又哭又笑。
該片藉77歲的音樂大師鮑元愷在臺教書的十年採風,發現連臺灣人都未察覺的臺灣之美,被形容為「400年來最美麗的音緣」。片中鮑元愷對臺灣已故恆春歌手陳達以月琴彈奏的民謠「思想起」驚為天人,盛讚「藝術水準非常高」,讓他十分感動。有趣的是,鮑元愷自2000年發表完「臺灣音畫」交響曲後,卻一直對第四樂章「恆春鄉愁」不甚滿意。六年後他順應臺灣音樂家黃輔棠建議修改時,忽然在北京家中聽見張清芳演唱的「月琴」,「從恆春……鵝鑾鼻,一路到太平洋……花蓮……」霎時竟勾起滿滿「鄉愁」,終將「恆春鄉愁」完美修改完畢,該曲已收錄在電影「聽見臺灣」中。將於3月5日全臺上映。
中國時報網報導
與導演崔永徽女士、製片人巫光華先生在花蓮太平洋岸
在廈門家中採訪
在畫家李志強畫室
在湖畔 研究生高劼單人課
在海邊樓頂 研究生陳強單人課
廈門大學教室的大課
和於京君張藝研究總譜
在阿里山拍攝採風現場
導演和指揮溝通音樂會實況拍攝
關於紀錄片《聽見臺灣》
(鮑元愷和他的《臺灣音畫》)
紀錄片《聽見臺灣》導演 崔永徽
鮑老師是塊寶,一個可以無限挖掘的寶藏。
當年有位臺商想為《臺灣音畫》出版影音光碟,找我的製片公司幫他拍攝演奏會和樂曲MV,因為這個原故,我認識了鮑老師。
初識他就非常驚訝,何以有一位大師卻如此謙和親切又這麼真誠,而且對每個人都同樣熱情的對待。
和他聊創作、聊他的人生、聊他對藝術的看法;即使我是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也覺得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很多的啟發。鮑老師就像一本書,越翻越深、處處驚喜。
2013年,想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要求我們先至廈門拍攝一支3分鐘的宣傳影片,我們為此帶著拍攝團隊前往廈門大學拍了四天,回來後剪成7分鐘的短版人物介紹,那次剪接我為了整理鮑老師的訪談文字稿,好幾回感動得淚溼眼眶。尤其當他講到13歲那年以一個音樂白丁的身分成為唯一錄取的插班生,受到當時中國音樂界頂級大師的栽培和教導,我就覺得特別的感動⋯想到這些音樂界的前輩先賢這麼有眼光,見識高遠,而且充滿了無私的教育愛,鮑老師自己又是一個那麼認真肯下苦功學習的人,最後果然造就了一代大師。而鮑老師說起這些故事時,70歲的他仍然對當年的老師們有著無限的懷念和感謝。
那樣的一個時代我們這輩人是無緣得見了,但鮑老師人就在我的眼前,他的言談和風範總是使我如沐春風,得到許多的激勵。
爾後,要出版光碟的客戶要我們安排在臺灣拍攝《臺灣音畫》演奏會的錄像和錄音,他也把鮑老師從廈門請到臺灣來,一方面總監整個錄製工作,一方面他希望能回到樂章中的臺灣八景,讓鮑老師一一錄製樂曲導聆。
我當時就想,這樣等於都讓鮑老師整個臺灣跑一圈了,這麼難得的機會只是拍攝樂曲導聆實在太可惜,於是我主動加碼安排拍攝鮑老師當年為了寫《臺灣音畫》在各地採風的情境回溯。但因為這部分的內容原不在合約規範內,所以我跟那位客戶協議這些東西拍出來後我們雙方版權共享。另外原本演奏會的影音錄製,我這邊也另外增加了一組攝影機跟拍鮑老師在幕後工作的情景。
因為這些原因我們陸陸續續已經拍了不少東西;鮑老師七十大壽在廈門大學辦學術研討和音樂會,我們也前往義務幫忙拍攝。
拍了這麼多,我越來越覺得為什麼不為這位大師做一支紀錄片呢?他年事漸高,再不趕緊拍也許就來不及了,而不管客戶委託的或是我們自己義務幫忙拍攝的,也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影音資料,這些其實都是很有價值的紀實。
2015年初,我靈機一動,向文化部申請了紀錄片拍攝的補助;我們因此有了一筆經費,靠著這筆經費我們又去了幾趟大陸,加上中間鮑老師也剛好來臺灣,計劃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也同意授權我們在紀錄片中使用部分的演奏會實景,這支紀錄片就這樣慢慢完成了。
完成之後,在上映推動上又是另外一個課題,畢竟上映攸關觀眾願不願意買票進場觀賞,院線電影院給不給一部片子機會,考量的是這部片有沒有宣傳點、有沒有能賣門票的商業實力。
尋尋覓覓又經過兩三年,好不容易才在去年找到能欣賞這部作品、有意願發片的發行商,才敲定了在2020年上映發行的計劃;不料年初又發生了疫情,所有的計劃再度充滿變量。
《聽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電影,說的是一位外地來的作曲家如何愛上臺灣、用耳朵聆聽臺灣,進而花費了十年光陰做出交響樂《臺灣音畫》的故事;同時也是鮑元愷老師家庭、求學、經歷文革、尋尋覓覓終於底定自己創作方向的人生故事,也包含他年少時如何受教於中國頂級名師,而今如何把自己的一生所學傳承給下一輩的莘莘學子。
片中也遍訪了臺灣音樂界人士,談論鮑元愷這個人以及他的音樂創作。
楊忠衡老師曾以「不讓青史成灰」形容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和產出,這句話也和我的初衷和一路走來的心情最為貼切。
在這個全球政治情勢詭譎多變、疫情的烏雲籠罩揮之不去的時代,這樣一部紀錄片電影帶來的或許不是高端科技的聲光享受或娛樂效果,但卻能夠讓人們在藝術和主角的情志中得到一份能量和撫慰,讓一般人以為高不可攀的交響樂變得親切易懂。也讓我們透過鮑元愷老師的故事,重新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為何?活在這個世間真正重要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