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紀錄片《聽見臺灣》即將公映

2021-02-17 鮑元愷

紀錄片《聽見臺灣》預告片

記錄我的十年臺灣之旅和創作《臺灣音畫》歷程的紀錄片《聽見臺灣》,從2013年開機,歷經八年在北京、廈門、天津、臺北、臺中、臺南、彰化、嘉義、宜蘭拍攝和反覆剪輯、修訂,將於今年3月5日在臺灣各主要城市同時公映。

在北京拍攝國家交響樂團

排練演出《臺灣音畫》

在廈門東坪山

在廈門大學拍攝

鮑元愷研討會

         在臺中研究拍攝計劃

臺灣「文化部長」推薦的22部本地電影中,《聽見臺灣》是「最感動的紀錄片」。

左為《聽見臺灣》導演崔永徽女士,右為本片製片人巫光華先生。


謝錦讀書會包場力挺

中為謝錦(注)和本片導演崔永徽。

註:謝錦,名師,輔仁大學英語系國文教授。崔永徽導演拍攝的《謝錦》紀錄片在大陸「豆瓣」影評為8.9分。謝錦名言:人必須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發現自己,了解存在的意義。



臺灣音樂界聯合推薦影片《聽見臺灣》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1)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2)

臺灣社會名人推薦《聽見臺灣》(3)

2021年1月24日臺灣報紙的報導—————

由崔永徽導演的記錄我的十年臺灣之旅的紀錄片《聽見臺灣》,日前由臺北「謝錦讀書會」在臺灣真善美劇院包場觀看影片。《自由時報》發表了記者許世穎的報導——

張清芳勾動鮑元愷創作靈感

200位觀眾包場力挺

又哭又笑

聽見臺灣

全文如下:

「只有大海知道」導演崔永徽最近推出新片「聽見臺灣」,再度感動觀眾。前晚(1/22)率先獲「謝錦讀書會」200多觀眾包場力挺,影廳人潮洶湧,大家看得又哭又笑。

該片藉77歲的音樂大師鮑元愷在臺教書的十年採風,發現連臺灣人都未察覺的臺灣之美,被形容為「400年來最美麗的音緣」。片中鮑元愷對臺灣已故恆春歌手陳達以月琴彈奏的民謠「思想起」驚為天人,盛讚「藝術水準非常高」,讓他十分感動。有趣的是,鮑元愷自2000年發表完「臺灣音畫」交響曲後,卻一直對第四樂章「恆春鄉愁」不甚滿意。六年後他順應臺灣音樂家黃輔棠建議修改時,忽然在北京家中聽見張清芳演唱的「月琴」,「從恆春……鵝鑾鼻,一路到太平洋……花蓮……」霎時竟勾起滿滿「鄉愁」,終將「恆春鄉愁」完美修改完畢,該曲已收錄在電影「聽見臺灣」中。將於3月5日全臺上映。

中國時報網報導

與導演崔永徽女士、製片人巫光華先生在花蓮太平洋岸

在廈門家中採訪

在畫家李志強畫室

在湖畔 研究生高劼單人課

在海邊樓頂 研究生陳強單人課

      廈門大學教室的大課

和於京君張藝研究總譜

在阿里山拍攝採風現場

導演和指揮溝通音樂會實況拍攝




關於紀錄片《聽見臺灣》

(鮑元愷和他的《臺灣音畫》)

 

紀錄片《聽見臺灣》導演 崔永徽

 

鮑老師是塊寶,一個可以無限挖掘的寶藏。

當年有位臺商想為《臺灣音畫》出版影音光碟,找我的製片公司幫他拍攝演奏會和樂曲MV,因為這個原故,我認識了鮑老師。

初識他就非常驚訝,何以有一位大師卻如此謙和親切又這麼真誠,而且對每個人都同樣熱情的對待。

和他聊創作、聊他的人生、聊他對藝術的看法;即使我是個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也覺得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很多的啟發。鮑老師就像一本書,越翻越深、處處驚喜。

2013年,想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要求我們先至廈門拍攝一支3分鐘的宣傳影片,我們為此帶著拍攝團隊前往廈門大學拍了四天,回來後剪成7分鐘的短版人物介紹,那次剪接我為了整理鮑老師的訪談文字稿,好幾回感動得淚溼眼眶。尤其當他講到13歲那年以一個音樂白丁的身分成為唯一錄取的插班生,受到當時中國音樂界頂級大師的栽培和教導,我就覺得特別的感動⋯想到這些音樂界的前輩先賢這麼有眼光,見識高遠,而且充滿了無私的教育愛,鮑老師自己又是一個那麼認真肯下苦功學習的人,最後果然造就了一代大師。而鮑老師說起這些故事時,70歲的他仍然對當年的老師們有著無限的懷念和感謝。

那樣的一個時代我們這輩人是無緣得見了,但鮑老師人就在我的眼前,他的言談和風範總是使我如沐春風,得到許多的激勵。

爾後,要出版光碟的客戶要我們安排在臺灣拍攝《臺灣音畫》演奏會的錄像和錄音,他也把鮑老師從廈門請到臺灣來,一方面總監整個錄製工作,一方面他希望能回到樂章中的臺灣八景,讓鮑老師一一錄製樂曲導聆。

我當時就想,這樣等於都讓鮑老師整個臺灣跑一圈了,這麼難得的機會只是拍攝樂曲導聆實在太可惜,於是我主動加碼安排拍攝鮑老師當年為了寫《臺灣音畫》在各地採風的情境回溯。但因為這部分的內容原不在合約規範內,所以我跟那位客戶協議這些東西拍出來後我們雙方版權共享。另外原本演奏會的影音錄製,我這邊也另外增加了一組攝影機跟拍鮑老師在幕後工作的情景。

因為這些原因我們陸陸續續已經拍了不少東西;鮑老師七十大壽在廈門大學辦學術研討和音樂會,我們也前往義務幫忙拍攝。

拍了這麼多,我越來越覺得為什麼不為這位大師做一支紀錄片呢?他年事漸高,再不趕緊拍也許就來不及了,而不管客戶委託的或是我們自己義務幫忙拍攝的,也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的影音資料,這些其實都是很有價值的紀實。

2015年初,我靈機一動,向文化部申請了紀錄片拍攝的補助;我們因此有了一筆經費,靠著這筆經費我們又去了幾趟大陸,加上中間鮑老師也剛好來臺灣,計劃出版影音光碟的客戶也同意授權我們在紀錄片中使用部分的演奏會實景,這支紀錄片就這樣慢慢完成了。

完成之後,在上映推動上又是另外一個課題,畢竟上映攸關觀眾願不願意買票進場觀賞,院線電影院給不給一部片子機會,考量的是這部片有沒有宣傳點、有沒有能賣門票的商業實力。

尋尋覓覓又經過兩三年,好不容易才在去年找到能欣賞這部作品、有意願發片的發行商,才敲定了在2020年上映發行的計劃;不料年初又發生了疫情,所有的計劃再度充滿變量。

《聽見臺灣》這部紀錄片電影,說的是一位外地來的作曲家如何愛上臺灣、用耳朵聆聽臺灣,進而花費了十年光陰做出交響樂《臺灣音畫》的故事;同時也是鮑元愷老師家庭、求學、經歷文革、尋尋覓覓終於底定自己創作方向的人生故事,也包含他年少時如何受教於中國頂級名師,而今如何把自己的一生所學傳承給下一輩的莘莘學子。

片中也遍訪了臺灣音樂界人士,談論鮑元愷這個人以及他的音樂創作。

楊忠衡老師曾以「不讓青史成灰」形容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和產出,這句話也和我的初衷和一路走來的心情最為貼切。

在這個全球政治情勢詭譎多變、疫情的烏雲籠罩揮之不去的時代,這樣一部紀錄片電影帶來的或許不是高端科技的聲光享受或娛樂效果,但卻能夠讓人們在藝術和主角的情志中得到一份能量和撫慰,讓一般人以為高不可攀的交響樂變得親切易懂。也讓我們透過鮑元愷老師的故事,重新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為何?活在這個世間真正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周美青觀賞《聽見臺灣》,推薦《臺灣音畫》
    記錄我十年臺灣之旅和交響篇章《臺灣音畫》創作歷程的紀錄片《聽見臺灣》,從2013年開機,歷經八年,在北京、廈門、天津、臺北、臺中、臺南、彰化、嘉義、宜蘭反覆拍攝、剪輯、修訂,將於今年3月5日在臺灣各地相關影院同時公映。
  • 方文山處女作電影公映 帶你《聽見下雨的聲音》
    這一次,他以電影導演的身份面世。目前,方文山的處女作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已經公映。首映禮當天,除方文山率主演徐若瑄、柯有倫、韓雨潔出席活動外,方文山的「黃金搭檔」周杰倫也前來站臺助威。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出席並為方文山送上了片名的書法捲軸。
  • 臺灣歷史學家湯錦臺:他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臺灣——《聽見臺灣》觀後
    鮑元愷在臺期間與臺灣樂界重量級人物陳澄雄、黃輔棠、賴文福、劉玄詠、周純一、明立國等人以樂會友,至誠結交,他也自稱因為臺灣朋友人的支持和協助,始能廣為採風,終至完成,所以《臺灣音畫》乃是他感念臺灣真摯友誼,獻給臺灣友人的一份禮物。      電影《聽見臺灣》宛若展開一幅以音樂演繹、專於臺灣的「清明上河圖」長軸畫卷。
  • 「臺灣聲音地圖」帶你聽見臺灣
    ▸ SoUndTrack音跡還記得攝影師齊柏林透過空拍紀錄的紀錄片電影《看見臺灣》嗎?如果你曾經透過上帝視角,看見寶島的美景,重溫了對這塊土地的回憶而被觸動,你肯定要花點時間打開「臺灣聲音地圖」,親耳體驗「聽見臺灣」的純粹感動!
  • 中國首部抗疫題材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即將公映
    ▲《武漢日夜》電影海報。(圖片來自電影《武漢日夜》官方微博)  西安《文化藝術報》報導,《武漢日夜》基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真實背景,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900萬武漢人與來自全國各地醫療系統及其他行業的一線人員,一起打響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
  •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2020年07月28日 14:48   來源:泰州日報   參與互動
  • 2020年度最爛華語電影,要在臺灣上映了【本月新片】
    簡單說,就是登陸影院網站購票,兩天內就可以在網站無限次觀看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在線視頻的另一種播映方式。大陸電影《姜子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和臺灣觀眾見面的。3月5日,紀錄片《聽見臺灣》上映,海鵬影業發行。
  • 觀賞電影 《聽見臺灣》丨阿鏜
    經過思考,想到它另外幾個獨特好處:1、不單止拍出了《臺灣音畫》之美,還拍出了臺灣民俗、民情、人情之美,更拍出了作品寫作與演出過程中的一些經典場景。例如: 作曲者深入到臺灣原住民部落,吸收原住民音樂營養; 在鹿港看廟會,遇知音; 作品排練時對演奏方法給予的指導等。這些畫面,讓人如身在其中,看到、學到一些平時不易看到、學到的東西。
  • 聽見下雨的聲音什麼時候上映
    【導語】:《聽見下雨的聲音》幾時上映?《聽見下雨的聲音》上映時間?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上映日期?由方文山首執導筒的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將於13號起正式在內地各大影城全面公映。》》聽見下雨的聲音主題曲叫什麼?
  • 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
    阜平縣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數字電影《扶貧路上》即將公映2020年8月,電影《扶貧路上》拍攝製作全部完成,11月取得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2020年12月30日,阜平縣在駱駝灣村人民劇場舉行觀摩會,觀看當地百姓自編自導自演的數字電影
  • 耗時8年攝製完成,《聽見臺灣》展現400年最美麗音緣
    由《只有大海知道》導演崔永徽拍攝8年的音樂紀錄片《聽見臺灣》,藉由77歲的音樂大師鮑元愷在臺的所見所聞,逐一刻畫出連臺灣人都未察覺的臺灣之美,被形容為 「400年來最美麗的音緣」。有趣的是,電影《聽見臺灣》一開場鮑元愷造訪鹿港,在當地「阿振肉包」巧遇老闆鄭永豐,竟從柴可夫斯基(俄國大師)侃侃談到捷克大師德沃夏克,讓 他驚呼「高手在民間!」大陸音樂家鮑元愷在2013年夏天為拍攝紀錄片《聽見臺灣》來臺,當他逛鹿港老街時,突感肚子餓,於是走進「阿振肉包」買包子,還跟該店第八 代傳人老闆鄭永豐聊了起來。
  • 少年》即將公映,很多熟悉鏡頭,主演與中山有故事
    最近,一部以棒球少年為主題的紀錄片電影《棒!少年》未映先熱,它由許惠晶執導,入選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本屆最佳紀錄片獎,即將於12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電影的主演之一郭忠健負責孩子們日常的學習和訓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曾是清華大學棒壘球協會會長。作為基地的志願者,他不拿一分錢,多次開著車大老遠地把孩子接到基地。他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狀況,對他們既嚴厲又慈愛,在保證他們吃飽穿暖的同時嚴格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訓練。
  • 現在臺灣最拿得出手的女星,不是舒淇--關於臺灣電影2017最全總結
    底層小人物的生存圖景,既如之前諸多臺灣電影中的一般日常,又不乏刺激的性腥點《血觀音》臺灣上映時間:2017年11月24日大陸公映預測:剪掉床戲,其實是可以大陸公映的導演:楊雅喆主演:惠英紅、 吳可熙、 文淇、陳珮騏、陳莎莉、 傅子純、柯佳嬿、溫貞菱 推薦詞:將金馬獎最高獎項留在了臺灣
  • 「柔蠶老去應無憾」:葉嘉瑩文學紀錄片全國公映
    10月16日,方所文化首次聯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於全國公映。《掬水月在手》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更是中國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
  • 方文山《聽見下雨的聲音》巡講 曝歌曲創作故事
    搜狐娛樂訊 12月13號,由周杰倫擔任音樂總監、人方文山首執導的電影《聽見下雨的聲音》,將在全國各大影城公映。最近一段時間,方文山導演正輾轉臺灣、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十多座城市、多所著名高校,與學子們進行交流,同時介紹自己的新電影。
  • 今年公映的最棒國產紀錄片→
    少年》是今年公映的最棒的國產紀錄片。它在今年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這兩項大獎;雖然2020年還沒過去,但《棒!少年》毫無疑問能夠佔據今年國產電影TOP10的一席之地。紀錄片在電影市場的處境一向頗為艱難,希望不要因為它是紀錄片就對它「敬而遠之」。 《棒!少年》海報。《棒!少年》記錄了一群少年學習棒球的經歷。
  • 十部紀錄片了解臺灣
    《看見臺灣》算是臺灣紀錄片的奇蹟,不僅有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頭銜的加持,最後票房還超過兩億,而且還跟表演藝術團體合作在小巨蛋放映,算是臺灣紀錄片史上空前絕後的叫好又叫作的影片。電影《十二夜》將五隻流浪狗在收容所十二天發生的事娓娓道來,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渲染,反而更突出臺灣社會對流浪狗的冷淡。這聽起來好像恐怖片的故事,卻時時刻刻在真實的社會中上演。希望這部影片能讓喜歡養狗、準備買狗的讀者看看,更期望以此影片向社會大眾傳達「認養代替購買」的。  導演:RayeNo.3 蘆葦之歌
  • 「喜訊」石島本土電影《媽媽一樣的愛》即將公映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石島本土首部人文關懷電影《媽媽一樣的愛》,最近取得了國家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即將正式亮相大銀幕。在公映之前,讓我們欣賞一下該部影片的微電影版本,先睹為快。電影《媽媽一樣的愛》,由管理區宣傳部門與榮成市大天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是石島首部反映本土好人好事的公益數字電影。
  • 佛光普照、女人當家、新人當道:2017年臺灣電影大總結
    臺灣紀錄片長久以來一直在用「大切口」落腳在「大命題」上,當導演黃惠偵以一臺手持攝影機,對著她的同志母親,展開一場又一場對談時,盤旋在高空的鏡頭終被拉回平等的視角。儘管切口很小,但透過這個家庭紀錄片,個體生命經驗所帶來的反思,卻牽引出讓整個臺灣社會關注的力量《白蟻:欲望迷網》
  •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展映
    正月初四,我收到了來自臺灣電影資料館劭甄寄來的「臺灣電影工具箱」2016年的影碟,無限感恩。在這套工具箱裡,除了劇情片外,還包含了6部近年臺灣拍攝的紀錄片,如《阿罩霧風雲》《麵包情人》等。幾天後,我又收到了一個來自臺灣的包裹,裡頭是去年金馬獎期間我在臺灣採購的影碟與書籍。輾轉數月,漂洋過海,終於到達我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