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映的最棒國產紀錄片→

2021-02-18 澎湃新聞

曾於裡

註:本文有劇透


《棒!少年》是今年公映的最棒的國產紀錄片。它在今年的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這兩項大獎;雖然2020年還沒過去,但《棒!少年》毫無疑問能夠佔據今年國產電影TOP10的一席之地。紀錄片在電影市場的處境一向頗為艱難,希望不要因為它是紀錄片就對它「敬而遠之」。

 《棒!少年》海報。

《棒!少年》記錄了一群少年學習棒球的經歷。棒球是世界上最受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賽事觀眾人數每年超過20億。但在國內,棒球運動頗為小眾。作為「中產運動」,棒球對場地、規則、人員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這讓它離普羅大眾更為遙遠了。《棒!少年》與我們以往看過的美國或日本一些棒球題材的影視劇大有不同,它講述的不是一群精英少年如何在棒球比賽中獲勝的又熱血又燃的故事,它記錄的是,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棒球成為他們人生唯一一條救贖渠道。 

《棒!少年》首先讓人感到的是苦澀。它讓觀眾看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一部手機走天下的都市生活以外的另一幅中國鄉村圖景:貧窮、閉塞、艱苦。我看的點映場結束後,有一個十幾分鐘的交流會。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觀看,有小朋友發言時說到:我都不知道,原來中國還有這麼窮的地方。


物質上的貧困,通過這幾年的大規模扶貧,會有很大的改善。但紀錄片中孩子遭遇的更多是家庭的破碎,是精神上的困頓。紀錄片著重記錄了兩個小男孩:馬虎與梁正雙。 

馬虎

因為父親愛喝酒、酒後會家暴,馬虎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馬虎是奶奶拉扯大的;馬虎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新媽媽也不曾承擔起母親的角色……馬虎來棒球基地後最開心的一件事是,「天天有肉吃」。因為他在家裡經常挨餓,剛來時他吃飯不懂得飽,一度撐到流鼻血和嘔吐,但還是想吃。 

梁正雙的母親在生下梁正雙和雙胞胎哥哥後也離家出走了,父親因酗酒而腦溢血身亡。哥哥在他小時候就送人了,本來是要把他送人的,但人家覺得他體格太小了,才把哥哥送人。梁正雙由大伯撫養,而大伯罹患癌症。 

梁正雙

來到棒球基地的每一個小孩,都有這樣一段苦澀至極的故事。他們都來自貧困家庭,都是「事實孤兒」: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意願撫養,也即「事實無人撫養的兒童」……如果不是來到這裡,我們基本上可以猜想到他們之後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梁正雙說起他的經歷。

這是《棒!少年》引人入勝的地方:這群原本陷入絕境、並且人生看起來沒有太多希望的孩子,是如何通過棒球改變自己人生的。對於這群孩子來說,來到北京、每天有肉吃、未來有著更豐富多元的選擇,都是一種「拯救」。觀眾都愛看大團圓的故事,沒有人忍心看到孩子受苦,所以《棒!少年》單從選題和立意上,它已經成功了。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大家關心孩子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原本紀錄片是打算記錄六個孩子的故事,在拍攝過程中決定以馬虎和梁正雙為「主角」。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他們分別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馬虎這條線相對而言更加活潑、生動,因為馬虎人如其名,他就是一個虎頭虎腦、性格也特別虎的孩子。在寧夏老家,他沒接受太多管教和約束,信奉的是蠻力和拳頭。來到棒球基地,他依舊拿著這套準則「橫行霸道」。他欺負別人,上課時吃粉筆,訓練時也常常不服管教…… 

但這裡沒有人當他是大哥,小夥伴都不喜歡他,教練也懲罰他。他經常感到孤獨,他說「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條流浪狗」;在被孤立的時候,他孤零零一人唱著,「媽媽呀媽媽呀我想你,你走後的天空一直下著雨……」 

看著很「虎」的馬虎,內心很孤獨。

馬虎內心有深深的孤獨。父母的缺位,讓他不曾感受到太多的愛,他也不懂得如何去愛人,但他又強烈渴望得到他人的愛與擁戴。拳頭成了他的盔甲和自我保護方式。好在經過棒球基地的「捶打」後,馬虎漸漸懂事了。「虎」的性格雖沒有太大的改變,但他懂得如何接納別人、如何被別人接納。


梁正雙的性格與馬虎恰好相反,他沉穩內斂,但敏感多思,什麼想法都是自己藏起來。懂事早慧的他,在棒球基地訓練一直很刻苦,也是隊裡的主力投手。 

但梁正雙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他希望在棒球隊出成績,這樣才能改善家庭的處境。所以當他們在美國的一場比賽慘敗後,梁正雙痛哭失聲。馬虎拿著漢堡安慰他說以後還有機會,梁正雙哭嚷著,「機會只有一次」。很難想像,這是從一個孩子口中說出的。從美國回去後,年紀小小的他就抑鬱了。 

在美國輸完比賽後,梁正雙痛哭。

梁正雙曾雲淡風輕地跟著小夥伴說自己哥哥被賣掉的過程,你以為他看得很開。實際上,他一直害怕大伯會丟下他不管。紀錄片最後,觀眾終於看到梁正雙難得的笑臉。他跟大伯在老家。他走到山崗的樹下,對著蹲在山坡的大伯喊道,「大伯,你不能丟下我不管。」然後把手舉得高高的,默默手指倒數五個數,「五……四……三……二……」大伯沒有回頭。 

「大伯,你不能丟下我不管」。

這一刻,真為他心疼。梁正雙細膩、敏感又脆弱的內心,無法不激起觀眾對他的憐愛。


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棒!少年》被很多觀眾稱讚,「比劇情片還好看」。這既得益於優質的選題、紮實的內容、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也離不開出神入化的剪輯。《棒!少年》的剪輯手法接近於劇情片。比如以平行剪輯凸顯馬虎個性、製造一些冷幽默;以明快的、充滿韻律的混剪體現競技訓練的燃;以一些硬切的剪輯插入補充一些社會背景,比如北京郊區的拆遷,中山訓練場旁的打樁機,讓我們看到時代的車輪駛過的痕跡;超越線性的時間敘事和一些恰到好處的蒙太奇使用,也豐富了影像的文學性。 

事實上,類似的講述邊緣少年故事的紀錄片並不少見。導演們在處理上一般就兩個基調,要麼悲觀晦暗,要麼過分凸顯燃和熱血的一面而流於雞湯。《棒!少年》在二者之間做了很好的調和和平衡。轟轟烈烈的北京拆遷與破落的北方農村形成對照,但鏡頭點到為止;親情缺失、農村消亡、階級差距、拆遷改造等議題都有涉及,但不是主題先行的憤怒控訴,而是冷靜坦然地講述;棒球基地的發起人和教練讓人欽佩,但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是否有「粗暴」之嫌,鏡頭也不避諱呈現……


最觸動我的,是導演對孩子們的捕捉和呈現時,鏡頭間的溫度和溫柔。有絕境中的希望——這個不難,但難得的是,希望中那縷惆悵的嘆息。有些苦頭本不必吃,有些傷害已經造成,有些希望仍然渺茫,有些道路太過艱苦漫長……心中始終有這一縷惆悵,我們才不會忘乎所以、盲目自大,不會因為發展而遺忘那些掉隊的人;我們才能經由馬虎和梁正雙,看到棒球基地的其他孩子,看到中國4000萬困境兒童。


《棒!少年》是一部沒有「結尾」的紀錄片,因為孩子們的人生還在繼續。我們要與《棒!少年》一道,把最好的祝福送給棒球基地的孩子,如導演許慧晶所說,「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帶給他們快樂,彌補內心的缺失,獲得生存的能力和尊嚴」。
也希望經由這部紀錄片,有更多的人幫助和關照困境兒童的成長,讓他們即將走過的道路都寬廣,橋梁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相關焦點

  • 這部今年最棒國產紀錄片再不看就下線了
    最近有這樣一部電影,上映以來獲得了豆瓣8.7、淘票票9.1、貓眼9.3的高分,被評為今年中國最棒的一部紀錄片。周迅、馬伊琍、大鵬、梁靜、易洋千璽、井柏然、周冬雨、謝飛、陳可辛、徐崢、文牧野、胡歌等數十位從業者力薦,引發了整個行業的關注。
  • 國產獨立紀錄片《囚》
    昨天,2020.10.8,今年十一假期的最後一天去北京看了馬莉的紀錄片《囚》,很喜歡這部近5個小時的、近似黑白色調的、獨立製作的國產紀錄片,這部等待了三年的電影,看完後才明確的意識到如果不是遠赴帝都觀看這場小範圍的、觀摩性質的觀影,那因為素材、時長都絕難大範圍正式公映的這部紀錄片肯定還是繼續難得一見的苦等狀態。
  • 《棒!少年》:今年最值得看的國產電影之一|荔枝娛評
    紀錄片在國內電影市場的處境一向頗為艱難。可以預見的是,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很難贏得像商業片那樣的話題度和票房。但如果從質感上看,《棒!少年》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之一,非常值得一看。《棒!《棒!少年》由此具備了一種反差感。孩子們學習的是一項在中國很冷門的運動;並且,他們都不是出身中產家庭,恰恰相反,他們都來自貧困家庭,都是「事實孤兒」——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撫養他們。棒球能為他們的困境人生,找尋到新的出路嗎?紀錄片主要聚焦了兩個孩子的故事:馬虎和梁正雙。
  • 愛奇藝自製紀錄片《棒!少年》全國公映
    12月11日,由愛奇藝出品的自製紀錄電影《棒!少年》正式登陸全國影院上映。《棒!少年》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70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徵戰的真實故事,展示了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該片斬獲2020年第14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兩項大獎。當前豆瓣評分8.7分,是目前2020年度豆瓣最高分國產片。
  • 終評評委:本屆參評國產紀錄片媲美國際一流水準
    12月16日晚,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成果發布會在廣州圖書館舉行,正式揭曉「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以及中國故事提案大會「十佳方案」、「最具市場潛力紀錄片方案」名單。此外,經國內外決策人的評選,本屆入圍「中國故事」國際提案大會的28個紀錄片方案中,最受矚目的「最具市場潛力紀錄片方案」最終由《暴走風塵》獲得。《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從「廣州節」走出來的導演「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棒!
  • 《棒!少年》,華語年度紀錄片如何誕生
    從2017年秋天開始拍攝,經歷了三年時間,2020年12月11日《棒!少年》終於在院線上映了。與以劇本作為基礎的劇情片不同,紀錄片在拍攝之前不會有過多的編排,前期拍攝主要是一個收集素材和調整敘事方向的過程,《棒!
  • 國產紀錄片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產紀錄片爆款頻出,湧現出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紀錄電影《二十二》實現了口碑票房雙豐收,《本草中華》《零零後》《尋找手藝》等也引發熱議。回顧2017年,國產紀錄片逐漸從冷門小眾走向大眾,尤其備受年輕人的喜歡。這些紀錄片不僅成功突破了市場各類商業片、劇情片包圍的困局,更有可能「拯救」傳統媒體,讓觀眾重回電視。
  • 《棒!少年》打破傳統紀錄片刻板印象,紀錄電影如何尋求突破?
    少年》於今年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以9.42分(總分10分)的高分位居觀眾投票第一名,斬獲「最佳紀錄長片」「觀眾選擇榮譽電影」雙料大獎。紀錄片進入內地院線並日漸受到矚目,在今天的華語片市場算是一份不小的驚喜。年度評分最高國產片《棒!
  • 國產紀錄片,如何持續向好(新語)
    希望優秀國產紀錄片越來越多,讓更多觀眾看到它們的美好近日,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在院線上映,以流暢的剪輯、動人的故事呈現引發熱議。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該片被評為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國產紀錄片的關注。
  • 豆瓣8.8,今年口碑最好的紀錄片,再不看,它就真的消失了!
    近期上映了一部紀錄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它就是: 《棒 少年》 該影片12月11號上映,上映時間僅僅六天,豆瓣評分高達8.8,是目前公映的國產華語片中的最高評分了!
  • 2020年最好的國產紀錄片,是挺感動的,然後呢?《棒!少年》
    《棒!少年》在第14屆FTRST青年電影展上,斬獲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獎。去年12月上映至今,在豆瓣獲得了8.8分的高分,在K星球的四維度評分中也都超過4.0(總分5),其中故事項最高:4.7分。圖源:K星球(app)不少人認為,這當之無愧是2020年最好的國產紀錄片。
  •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紀錄片《僑領單聲》在央視首次公映 2020年07月28日 14:48   來源:泰州日報   參與互動
  • 專訪|2020年高分院線紀錄片《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廣州是我的福地
    這部影片今年8月份入選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目前豆瓣評分維持在8.7。雖然院線排片不多,也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今年評分最高口碑最佳的國產片。
  • 今年最好看的國產紀錄片,講了個關於棒球的故事
    看,看了十幾分鐘,才意識到這是一部紀錄片,再看下去,又發現像一部故事片。導演許慧晶後來的解釋讓我釋然:「我一直想以故事片的方式拍攝紀錄片」。不同於比較平面的傳統紀錄片言說風格,導演採用多機位模式,試圖講述一個更為立體化的故事——在前中國棒球隊隊長、強棒基地創始人孫嶺峰的帶領下,一批來自全國各地邊緣殘破家庭的不幸兒童,如何通過訓練,去美國參賽,並一點點改變人生的故事。
  • 今年FIRST,《棒!少年》獲最佳,易烊千璽資助紀錄片實驗室
    劇情片《情詩》獲得「最佳影片」,紀錄片《棒!少年》摘得「最佳紀錄片」獎項。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易烊千璽承諾資助「山下紀錄片實驗室」。:《棒!紀錄片見證了祖墳遷移的過程,抗爭與無可奈何。導演一方面他是經歷者,另一方面他又是觀察者。這樣的視野下,冷靜而克制的記錄。文本,社會層面都挺足的,略微可惜的是,這個主題沒有繼續再往深處挖。可能放在獨立紀錄片的黃金時代他並不是最出眾的,但在當下,他顯得彌足珍貴。
  • 國產紀錄片有數量也有質量
    國產紀錄片有數量也有質量近年來,隨著觀眾的整體欣賞水平的提升,市場對紀錄片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助推高質量紀錄片不斷湧現,進一步吸引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背景的觀眾關注紀錄片、喜愛紀錄片,使得紀錄片逐漸從小眾的冷門藝術變成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 福建4部作品入選今年上半年全國優秀國產紀錄片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日前公布了2020年第一、第二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名單,其中,福建省廣電局選送的《海上福建》《一路相伴》《文學的日常》《大師的背影》4部作品上榜。紀錄片《海上福建》以海絲為背景,從海洋經濟、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生態等角度,將鏡頭對準「海上福建」普通勞動者和生活者的真實故事,是一部關於福建海洋的「百科全書」。
  • 國產紀錄片為何受追捧——來自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
    光明日報記者 牛夢笛  金秋九月,紀錄片行業的盛會不斷。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剛收鑼罷鼓,「夢想·見證」——第八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暨第四屆紀實影像周又在京拉開帷幕,過去一段時間內播下的創作種子終於結成累累碩果。  本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推優活動共有12類89項國產紀錄片、人才、機構入選,並獲得扶持和鼓勵。
  • 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棒!少年》拍完後,後期花了一年半,剪了四十多版,依然沒有找到最好的那一版。如何真正理解人物的困境?他陷入了僵局。六歲的兒子,那時上不了幼兒園,待在家裡。《棒!少年》開拍時兒子三歲,許慧晶形容「他跟留守兒童差不多,跟我不熟」。這半年,許慧晶參與到了兒子的日常起居,找回了久違的熟悉感。給兒子洗澡曾是一項特權——「沒辦法,除非完全接受你。只有媽媽能給他洗,其他人都不行」。
  • 《棒!少年》即將公映,很多熟悉鏡頭,主演與中山有故事
    最近,一部以棒球少年為主題的紀錄片電影《棒!少年》未映先熱,它由許惠晶執導,入選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本屆最佳紀錄片獎,即將於12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棒!少年》是以北京強棒愛心棒球基地的孩子和教練為主題拍攝的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被命運「拋棄」的少年,逆風揮拍,叫板命運。本報記者曾於3年前採訪過他們。這裡面的棒球少年,每個人背後都是一段心酸而艱辛的童年,都來自非常貧困的家庭,絕大多數沒有媽媽或者媽媽離家出走一去不返,父親生病喪失勞動能力或者父親在監獄服刑,成了「事實孤兒」,還有的父母均不在人世,輾轉於親戚之間寄人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