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講述一支特殊的少年棒球隊在70歲國家隊老教練的帶領下學習棒球、自我成長的紀錄片《棒!少年》正在國內院線上映。
這部影片今年8月份入選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目前豆瓣評分維持在8.7。雖然院線排片不多,也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今年評分最高口碑最佳的國產片。
近日,《棒!少年》導演、編劇許慧晶接受南方+記者的採訪,分享了影片拍攝前後的故事。許慧晶2004年入讀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後幾經輾轉,2016年回到廣州定居,他的命運再次和這座城市發生聯結。許慧晶說,廣州是我的福地,希望下一部紀錄片能夠以廣州的外貿服裝行業為主題,記錄這座城市的包容。
繞過議題,反映更深層次的真實
「這個片子首先是一個載體,提供的是一個接入口。」許慧晶在談及《棒!少年》時說。
影片上映後,片中的主角「強棒天使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出品方給棒球隊的孩子們捐助了大量書籍,當地政府也為他們解決了安置和學籍的問題,在許慧晶看來,這正是創作團隊最初期望的。
許慧晶說,這種拍攝對象獲得實質性幫助的「互動」的可能性,正是《棒!少年》與其他題材的不同之處。相較於其他紀錄片著力於呈現社會議題,表達「看到了什麼」與「發現了什麼」,《棒!少年》在此之外,更是在討論「我們能做什麼」、「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辦」。
繞過議題本身,讓它變成背景,不去講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講這個問題裡邊的人,那些正在經歷這些問題的人、正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或者說因為這些問題可能帶來一些影響的人。許慧晶認為,這是更貼近現實的原貌的做法,是紀錄片應該反映的深層次的真實。
事實上,「強棒天使隊」早已獲得媒體的關注,境內外的紙媒、電視臺都報導過很多次。
「社會議題就在那放著,大家都會關注到它,但是你用什麼樣的切入方式、呈現方式去做,它就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許慧晶說。
2017年開始,許慧晶每個月都會花15天左右的時間跟拍棒球隊。但是他沒有把自己變成「牆上的蒼蠅」,而是採取一種更具創造性地介入式的拍攝。
正因如此,影片公映之後,不少觀眾發出類似的疑問:「個人化的表達太多。」「是一部偽裝的紀錄片。」……
面對觀眾的質疑,許慧晶很坦然,他認為,《棒!少年》成功引發了討論,就是其價值所在。
「紀錄片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而是什麼方式合適。在片場最重要的是你的發現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許慧晶說,700多個小時的拍攝素材,最終在剪輯的過程中被不斷重組,濃縮成為100多分鐘的長片。這個過程讓他明白了什麼是人物、什麼是事件,他說:「我在這過程中成長了,對此我不會懷疑。」
只有紀錄片是堅固的,不是易碎品
《棒!少年》一步步走到公映,背後的辛酸和付出,只有許慧晶體會最深。「這個片子實際上就是大家不停地在接力,很多方進來,促成這樣的事情。」
投資方往往會衡量紀錄片的投入產出比,由於盈利空間逼仄,難以獲得市場的關注。所以國內的紀錄片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眾影片」,鮮有在院線上映,大多是小範圍發行只能依託機構放映、校園放映、賣DVD、或在境外發行。
2013年,許慧晶完成了紀錄片《媽媽的村莊》,並在國內外獲得一些獎項。聚光燈之後,他旋即陷入一種懷疑之中。
「畢業後走了創投,獲得8萬元的資助。片子一拍,前期後期加起來差不多兩年,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就這點錢。所以如果你說有選題想做,誰去支撐你的生活?」
紀錄片製作的每一步都需要面臨經費的現實問題,依賴投資方的支撐,然而,製作完成後影片盈利希望的渺茫,又逼退投資者的下一次合作,難以形成紀錄片行業的良性循環。
十年間,許慧晶拍片、轉行、遷徙,按照他的說法,是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他沒有刻意去拔高《棒!少年》對他的意義,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做紀錄片,按照他自己想要的走的路。
作為影片的投資方,愛奇藝聯合CNEX(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影視文化工作委員會執行的一個紀實影像項目),為《棒!少年》請來了周強,廖慶松,徐小明等三位電影剪輯領域的大師,和許慧晶通力合作,才有了影片最後呈現的效果狀態。許慧晶也提到,投資方對影片的介入都是積極的,給了他和創作團隊很大的創作空間。
「紀錄片這個媒介很有意思,它是一個很大的容器,所有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都不會影響它本來的形態。」許慧晶指著桌子上一個花瓶說:「只有紀錄片是堅固的,不是易碎品。」
這是一個堅守了十年的老紀錄片人的內心想法,奇妙而又弔詭的是,紀錄片創作者與片中的棒球少年實際上命運是相互捆綁的。
許慧晶略帶著自嘲地說:「創作者跟我們拍攝的那些小朋友一樣,都需要關愛,都需要產業大一點,大家在裡面生存。我們和我們拍攝的那些小朋友,處境、問題的都是一樣的。他們要看到這種希望,我們也一樣。」
下個備選題材:廣州外貿服裝行業
2004年,許慧晶以同等學力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成為入住廣州大學城的第一屆大學生。
拍電影並不是他的專業,他是從一個DV開始和這個行業結緣。
為了完成影像課的課程作業,許慧晶那年暑假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在剛剛啟用的廣州大學城,用DV跟拍了在廣州美術學院天橋工地幹活的農民工朋友。
之所以選擇拍攝這個行業,因為從他的祖父輩往下,都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許慧晶回憶起小時候在他父親工地幫忙幹活的場景,一舉一動依然歷歷在目。
從那之後,許慧晶的紀錄片創作中,總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結,無形中透出自己生活經歷的影子。
像所有「愛折騰」的年輕人一樣,2008年大學畢業之後,許慧晶拍過紀錄片,幹過服裝企業的行政總監,也在媒體待過一段時間,但是如其所說,人生總是在尋找一個「安身之所」。
2016年,他帶著全家從北京來到廣州,選擇定居在這座最初包容他的城市。2017年,他開始了對「天使棒球隊」的跟拍,同期拍攝的還有不少團隊,但是後來逐漸少了,消失了,只有他還在堅持。
「廣州是我的福地,在這裡我的運氣就特別好。」許慧晶說。憑著這份堅持,才有了後來投資方的加入,才有了各方資源的支持,才有了《棒!少年》。
採訪中,許慧晶反覆說到自己是個「無趣」的人。但是,願意花心思記錄別人長達一個月甚至幾年的生活經歷,很難想像一個真正無趣的人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只有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算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了。」泰戈爾的這句詩,被許慧晶記錄在個人微信的名片上。他說自己有段時間很迷戀泰戈爾的詩,當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需要思考的東西和思考的方式都在轉變。許慧晶說,人總是在某個時期選擇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去做,那就可以了。
如今,許慧晶可以把自己的堅持和紀錄片更多地聯繫在一起,但是這個是不是他所謂的「安身之所」,現在做判斷也為時過早。
對於下一部紀錄片的計劃,許慧晶早有構思。他最感興趣的是廣州的外貿服裝產業,他說:「這個行業容納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大企業主、有生產商、有賣場和檔口老闆、有拉貨運輸……它的產業足夠大,提供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層次非常豐富。」
正如紀錄片包容了萬物,外貿服裝行業包容了販夫走卒,誰包容了許慧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物介紹】
許慧晶
山西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曾就職於南方周末電視部,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十年獨立紀錄片創作經歷。導演作品曾榮獲第20屆謝菲爾德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第50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入選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影展。
【記者】杜瑋淦 實習生劉靈燕
圖片由愛奇藝提供
【作者】 杜瑋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