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20年高分院線紀錄片《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廣州是我的福地

2020-12-22 騰訊網

最近,一部講述一支特殊的少年棒球隊在70歲國家隊老教練的帶領下學習棒球、自我成長的紀錄片《棒!少年》正在國內院線上映。

這部影片今年8月份入選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單元並獲得最佳紀錄片和觀眾選擇榮譽,目前豆瓣評分維持在8.7。雖然院線排片不多,也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今年評分最高口碑最佳的國產片。

近日,《棒!少年》導演、編劇許慧晶接受南方+記者的採訪,分享了影片拍攝前後的故事。許慧晶2004年入讀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後幾經輾轉,2016年回到廣州定居,他的命運再次和這座城市發生聯結。許慧晶說,廣州是我的福地,希望下一部紀錄片能夠以廣州的外貿服裝行業為主題,記錄這座城市的包容。

繞過議題,反映更深層次的真實

「這個片子首先是一個載體,提供的是一個接入口。」許慧晶在談及《棒!少年》時說。

影片上映後,片中的主角「強棒天使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出品方給棒球隊的孩子們捐助了大量書籍,當地政府也為他們解決了安置和學籍的問題,在許慧晶看來,這正是創作團隊最初期望的。

許慧晶說,這種拍攝對象獲得實質性幫助的「互動」的可能性,正是《棒!少年》與其他題材的不同之處。相較於其他紀錄片著力於呈現社會議題,表達「看到了什麼」與「發現了什麼」,《棒!少年》在此之外,更是在討論「我們能做什麼」、「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辦」。

繞過議題本身,讓它變成背景,不去講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講這個問題裡邊的人,那些正在經歷這些問題的人、正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人,或者說因為這些問題可能帶來一些影響的人。許慧晶認為,這是更貼近現實的原貌的做法,是紀錄片應該反映的深層次的真實。

事實上,「強棒天使隊」早已獲得媒體的關注,境內外的紙媒、電視臺都報導過很多次。

「社會議題就在那放著,大家都會關注到它,但是你用什麼樣的切入方式、呈現方式去做,它就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許慧晶說。

2017年開始,許慧晶每個月都會花15天左右的時間跟拍棒球隊。但是他沒有把自己變成「牆上的蒼蠅」,而是採取一種更具創造性地介入式的拍攝。

正因如此,影片公映之後,不少觀眾發出類似的疑問:「個人化的表達太多。」「是一部偽裝的紀錄片。」……

面對觀眾的質疑,許慧晶很坦然,他認為,《棒!少年》成功引發了討論,就是其價值所在。

「紀錄片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而是什麼方式合適。在片場最重要的是你的發現問題能力和創造能力。」許慧晶說,700多個小時的拍攝素材,最終在剪輯的過程中被不斷重組,濃縮成為100多分鐘的長片。這個過程讓他明白了什麼是人物、什麼是事件,他說:「我在這過程中成長了,對此我不會懷疑。」

只有紀錄片是堅固的,不是易碎品

《棒!少年》一步步走到公映,背後的辛酸和付出,只有許慧晶體會最深。「這個片子實際上就是大家不停地在接力,很多方進來,促成這樣的事情。」

投資方往往會衡量紀錄片的投入產出比,由於盈利空間逼仄,難以獲得市場的關注。所以國內的紀錄片是真正意義上的「小眾影片」,鮮有在院線上映,大多是小範圍發行只能依託機構放映、校園放映、賣DVD、或在境外發行。

2013年,許慧晶完成了紀錄片《媽媽的村莊》,並在國內外獲得一些獎項。聚光燈之後,他旋即陷入一種懷疑之中。

「畢業後走了創投,獲得8萬元的資助。片子一拍,前期後期加起來差不多兩年,所有的費用加起來就這點錢。所以如果你說有選題想做,誰去支撐你的生活?」

紀錄片製作的每一步都需要面臨經費的現實問題,依賴投資方的支撐,然而,製作完成後影片盈利希望的渺茫,又逼退投資者的下一次合作,難以形成紀錄片行業的良性循環。

十年間,許慧晶拍片、轉行、遷徙,按照他的說法,是尋找一個「安身之所」。他沒有刻意去拔高《棒!少年》對他的意義,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做紀錄片,按照他自己想要的走的路。

作為影片的投資方,愛奇藝聯合CNEX(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影視文化工作委員會執行的一個紀實影像項目),為《棒!少年》請來了周強,廖慶松,徐小明等三位電影剪輯領域的大師,和許慧晶通力合作,才有了影片最後呈現的效果狀態。許慧晶也提到,投資方對影片的介入都是積極的,給了他和創作團隊很大的創作空間。

「紀錄片這個媒介很有意思,它是一個很大的容器,所有東西都可以往裡面裝,都不會影響它本來的形態。」許慧晶指著桌子上一個花瓶說:「只有紀錄片是堅固的,不是易碎品。」

這是一個堅守了十年的老紀錄片人的內心想法,奇妙而又弔詭的是,紀錄片創作者與片中的棒球少年實際上命運是相互捆綁的。

許慧晶略帶著自嘲地說:「創作者跟我們拍攝的那些小朋友一樣,都需要關愛,都需要產業大一點,大家在裡面生存。我們和我們拍攝的那些小朋友,處境、問題的都是一樣的。他們要看到這種希望,我們也一樣。」

下個備選題材:廣州外貿服裝行業

2004年,許慧晶以同等學力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成為入住廣州大學城的第一屆大學生。

拍電影並不是他的專業,他是從一個DV開始和這個行業結緣。

為了完成影像課的課程作業,許慧晶那年暑假沒有回家,而是選擇留在剛剛啟用的廣州大學城,用DV跟拍了在廣州美術學院天橋工地幹活的農民工朋友。

之所以選擇拍攝這個行業,因為從他的祖父輩往下,都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許慧晶回憶起小時候在他父親工地幫忙幹活的場景,一舉一動依然歷歷在目。

從那之後,許慧晶的紀錄片創作中,總是帶有濃厚的個人情結,無形中透出自己生活經歷的影子。

像所有「愛折騰」的年輕人一樣,2008年大學畢業之後,許慧晶拍過紀錄片,幹過服裝企業的行政總監,也在媒體待過一段時間,但是如其所說,人生總是在尋找一個「安身之所」。

2016年,他帶著全家從北京來到廣州,選擇定居在這座最初包容他的城市。2017年,他開始了對「天使棒球隊」的跟拍,同期拍攝的還有不少團隊,但是後來逐漸少了,消失了,只有他還在堅持。

「廣州是我的福地,在這裡我的運氣就特別好。」許慧晶說。憑著這份堅持,才有了後來投資方的加入,才有了各方資源的支持,才有了《棒!少年》。

採訪中,許慧晶反覆說到自己是個「無趣」的人。但是,願意花心思記錄別人長達一個月甚至幾年的生活經歷,很難想像一個真正無趣的人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只有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算真正活在這個世界上了。」泰戈爾的這句詩,被許慧晶記錄在個人微信的名片上。他說自己有段時間很迷戀泰戈爾的詩,當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需要思考的東西和思考的方式都在轉變。許慧晶說,人總是在某個時期選擇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去做,那就可以了。

如今,許慧晶可以把自己的堅持和紀錄片更多地聯繫在一起,但是這個是不是他所謂的「安身之所」,現在做判斷也為時過早。

對於下一部紀錄片的計劃,許慧晶早有構思。他最感興趣的是廣州的外貿服裝產業,他說:「這個行業容納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大企業主、有生產商、有賣場和檔口老闆、有拉貨運輸……它的產業足夠大,提供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層次非常豐富。」

正如紀錄片包容了萬物,外貿服裝行業包容了販夫走卒,誰包容了許慧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物介紹】

許慧晶

山西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曾就職於南方周末電視部,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十年獨立紀錄片創作經歷。導演作品曾榮獲第20屆謝菲爾德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第50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入選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等多個國內外影展。

【記者】杜瑋淦 實習生劉靈燕

圖片由愛奇藝提供

【作者】 杜瑋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棒球少年在訓練場揮棒瞬間。(受訪者供圖/圖)2020年,因為疫情,許慧晶有半年時間在家剪片。《棒!少年》拍完後,後期花了一年半,剪了四十多版,依然沒有找到最好的那一版。《棒!少年》開拍時兒子三歲,許慧晶形容「他跟留守兒童差不多,跟我不熟」。這半年,許慧晶參與到了兒子的日常起居,找回了久違的熟悉感。給兒子洗澡曾是一項特權——「沒辦法,除非完全接受你。只有媽媽能給他洗,其他人都不行」。半年後,許慧晶終於獲得了這個特權,像是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這讓許慧晶意外找到了理解片中小孩的鑰匙。
  • 「轉變是為了生存」——導演許慧晶與紀錄片《棒!少年》的來路
    許慧晶是山西人,曾就職於媒體,有十年獨立紀錄片經歷。2020年12月11日,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少年》上映,這部作品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斬獲了「最佳紀錄長片」和「觀眾選擇榮譽獎」兩項大獎。陳可辛導演評價,這是他今年擔任FIRST電影節評委「最讓我感動的一部電影」。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拍事還是拍人,我理解了十年
    2020年,是很多人不得不向命運低頭的一年,慶幸年底《棒!少年》的上映,這樣一部「向命運叫板」的紀錄電影,有著殘酷現實的底色,卻充滿鬥志和暗湧的暖。這部被稱作「今年最黑馬的紀錄片」,在FIRST世界首映後,獲得了2020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還贏得了一眾明星的力挺。12月11日,《棒!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棒!少年》海報「我未來的目標,是當一名職業棒球手!」日前,在即將於12月11日上映的紀錄片《棒!少年》的首映式上,男主角馬虎站在影廳的舞臺前,聲音不大卻篤定地許下這句諾言。「我之所以要拍這部電影,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到這些平日我們很容易忽視的邊緣人群,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對他們產生一種正向的、實質的影響。」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
  • 專訪《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棒!少年》海報「我未來的目標,是當一名職業棒球手!」日前,在即將於12月11日上映的紀錄片《棒!少年》的首映式上,男主角馬虎站在影廳的舞臺前,聲音不大卻篤定地許下這句諾言。「我之所以要拍這部電影,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到這些平日我們很容易忽視的邊緣人群,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對他們產生一種正向的、實質的影響。」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努力生存
    少年》上映首日,導演陳可辛微博發聲:紀錄片能走上大銀幕太難了,現在的排片量只有1%。紀錄片面臨的現實和影片中孩子們要衝破的命運,是一樣的殘酷與孤獨。少年們,咱們影院見!儘管難,但這兩年的電影市場斷斷續續總有優秀的作品冒尖、破圈,《二十二》《我們誕生在中國》《重返狼群》……2020年是《掬水月在手》和《棒!少年》。讓一眾「大V」感動「打CALL」的,是一群有著顛沛童年和揮棒改變命運勇氣的少年。他們大都來自貧困家庭,因為「有肉吃」「不挨打」「養到18歲」三個簡單的理由來到基地學習棒球,走向棒球賽場。
  •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燃」的背後是對少年命運的關注
    少年》導演許慧晶:「燃」的背後是對少年命運的關注 2021-01-14 04:18:04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卞立群 責任編輯:卞立群 2021年01月14日 04:18 來源:華西都市報
  • 許慧晶,與少年一起揮棒命運 | 導演錄
    《媽媽的村莊》從2005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到2017年籌備《棒!少年》之前,他的紀錄片生涯中的瓶頸早就出現過了。在拍完《媽媽的村莊》後,他不想做了,他覺得無聊,看不到意義在哪裡。他當時對紀錄片產生一種懷疑,不知道做下去的意義在哪裡,也找不到持續創作的動力,想不明白為什麼要做,做完之後對自己沒什麼用,對拍攝對象也沒什麼用,就只是在影展上放映一下就消失了。2017年,周浩給許慧晶介紹了一份工作,《棒!少年》產生的可能性由此而來。之前那些年,不同地域的拍攝,讓他解決了自我認知的問題。到了《棒!
  • 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
    少年》導演許慧晶新華社記者鄭昕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
  • 院線紀錄片《棒!少年》:抬頭挺胸地面對生活
    來源:新京報院線紀錄片《棒!少年們正在球場訓練。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棒!導演許慧晶在採訪中表示,拍紀錄片挺耗人的,棒球少年的日常就是訓練學習很枯燥,攝製組會陷入一個疲倦期。好在片中的兩位核心主人公馬虎和小雙,一動一靜,性格互補,有足夠多的素材供攝製組抓取。導演也一直在用故事片的方式做紀錄片,將國內很小眾的棒球題材,拍得妙趣橫生。
  • 熱血青春片《棒!少年》:當院線紀錄片成為可能
    少年》獲得了最佳紀錄片大獎。該片的導演許慧晶,曾經拍攝過《河岸》《媽媽的故事》等獨立紀錄片作品,關注的都是比較尖銳的社會話題:前者記錄的是廣州城中村的改造,後者聚焦於山西農村的計劃生育往事。許慧晶曾就職於南方周末電視部和鳳凰衛視中文臺,拍攝過不少的媒體紀錄片,也參與過《鳳凰大視野》《社會能見度》等欄目的製作。
  • 當《棒!少年》遇到,棒!導演
    FIRST青年電影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接近半程的展映過程中,最受人關注的紀錄片,無疑是許慧晶導演耗時多年攝製的講述兒童棒球題材的《棒!少年》,這部紀錄片憑藉精良的製作,生動的人物,成功俘獲觀眾的芳心,高居觀眾投票第一名,9.42分(總分10分),可以說是口碑爆棚。
  • 12月27日《棒!少年》剪輯創作交流會,廖慶松 x 許慧晶在直播間等你哦!
    少年》沒有入選,心有不忍。這種不忍很複雜,不是遺憾它沒有入選,不是因為要比較劇情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電影-和紀錄片的不同或者一較高低,更多是《棒!少年》的足夠優秀和它面臨的困境:作為2020 年國內院線上映最高評分作品,在諸多知名影人、公眾人物、自媒體、觀眾持續為其「奔走呼號」後,排片和票房才有所改善。
  • 《棒!少年》,華語年度紀錄片如何誕生
    從2017年秋天開始拍攝,經歷了三年時間,2020年12月11日《棒!少年》終於在院線上映了。與以劇本作為基礎的劇情片不同,紀錄片在拍攝之前不會有過多的編排,前期拍攝主要是一個收集素材和調整敘事方向的過程,《棒!
  • 對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用棒球「叫板命運」,需要給困境兒童一...
    歷時三年,積攢了七八百個小時的素材,導演許慧晶與他的團隊將這個愛心棒球基地的故事搬上了大熒幕——《棒!少年》。早在今年7月,這部電影便在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和「觀眾選擇榮譽獎」 ;影片一經上映,12月12日,觀影平臺上該片更是得到9.3分的開分。 聚焦邊緣少數群體的影片很多,可《棒!少年》不僅僅局限於聚焦於少年兒童的悲情命運,它更像一隻冷靜的放大鏡,以馬虎、梁正雙兩個棒球少年為代表,真實地展現了留守兒童和孤兒的群像狀態。
  • 電影《棒!少年》能帶動體育電影的春天嗎?
    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作為近年來國內院線少有的一部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以黑馬之姿拿到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又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摘走「評審團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獎項。
  • 《棒!少年》導演專訪 | 棒球是回家的運動,人生是不斷告別的過程
    這是強棒天使隊沒有遇到導演許慧晶之前的故事,也是紀錄片《榜!少年》沒有開拍時,隊內的大致情況。   「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然後就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12歲的馬虎臉有些圓,冬日寒冷的北京,他臉上常掛著兩片高原紅。他反戴帽子,看到鏡頭後,爽快一摘,開始突如其來的介紹自己。
  • 《棒!少年》 成2020院線口碑黑馬 愛奇藝的高品質內容「上壘」策略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裡,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溫暖的「意外」——一部集齊了紀錄片、兒童題材、體育三大「冷門」元素的電影《棒!少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黑馬。這部紀錄電影不僅拿下了今年國產院線電影最高豆瓣評分,也激發了社會各界透過電影對兒童成長話題的討論,最近兩周一群棒球少年佔據了各類媒體頭條。
  • 《棒!少年》成2020院線口碑黑馬 愛奇藝的高品質內容「上壘」策略
    年的最後一個月裡,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溫暖的「意外」——一部集齊了紀錄片、兒童題材、體育三大「冷門」元素的電影《棒!少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黑馬。這部紀錄電影不僅拿下了今年國產院線電影最高豆瓣評分,也激發了社會各界透過電影對兒童成長話題的討論,最近兩周一群棒球少年佔據了各類媒體頭條。這樣一部沒有所謂「賣相」的紀錄片,為什麼能夠順利與觀眾見面、並最終收穫高口碑?《棒!
  • 《棒!少年》成2020院線口碑黑馬 愛奇藝的高品質內容「上壘」策略
    來源:時代周報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裡,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溫暖的「意外」——一部集齊了紀錄片、兒童題材、體育三大「冷門」元素的電影《棒!少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口碑黑馬。這部紀錄電影不僅拿下了今年國產院線電影最高豆瓣評分,也激發了社會各界透過電影對兒童成長話題的討論,最近兩周一群棒球少年佔據了各類媒體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