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至今沒有收到霍格沃茨的入學通知書,但我們不曾從這裡畢業過……
無聊了大半年,影院終於復工了。
一大波重映電影要來了,這幾天,最大驚喜一定是——時隔18年,記憶中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一部)即將重映,正式定檔 8月14號。
「爺青回」系列啊
獅院蛇院獾院鷹院的大寶寶們,當年大家沒在影院看的遺憾,這次可以補上啦。
其實,8年前就有人假想過,如果能做成3D進行重映……
這次可要成真了。
今年《哈利·波特》與觀眾重逢,將迎來4K高清重製的3D版,目測會更為精緻。
實際上,今年已經是哈利波特20周年,如果有平行時空,哈利波特今年已經滿40歲了。現實中,連羅恩的扮演者魯伯特·格蘭特都當爹了。
那個魔法世界,真的已經離我們那麼遠了嗎?
好像並沒有。
因為大家對記憶中的那個魔法世界,真的有太多情結。
畢竟這部電影常看常新,無論是第一次看,抑或是它的老朋友,都很難不被俘獲。
我們總是記得,這個住在樓梯間的眼鏡小男孩,看似平平無奇,小心翼翼又隱忍,在姨媽夫婦和表哥的欺壓下默默生活。
最漫長又枯燥的,是日復一日,那個普普通通的自己。
作為孩子,哈利略為早熟的是,他學會了麻木: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孩。
直到11歲生日那天,收到了貓頭鷹給他送來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錄取通知書,他眼裡終於有了屬於孩子的光,但還是不敢去相信。
即使知道了自己開了掛的身世,父母是偉大的魔法師,還「家裡有礦」。但長期的自我否定和壓抑天性,使他習慣做角落裡的配角,當他回到魔法世界,成為被打量和關注的主角,就顯得小心翼翼又新奇。
但,進了霍格沃茨,仿佛進入一個烏託邦,被所有人尊重、關愛著,被鼓勵著。
我們對這個世界,對周遭的善意,有太多的期望。
喜歡這個IP,正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天馬行空、比我們的期望還高的烏託邦。
看到在這個理想世界之下,那一點點釋放的小宇宙。
在魁地奇比賽上驚豔取勝
甚至勇鬥伏地魔
我們內心的真實,被投射到了哈利身上。有時候,自我否定和隱忍沉默,無論是小孩還是變成大人的我們,都有可能存在。
所以,在電影裡,我們找到了被肯定,找到了敢於勇敢的權利。跟著哈利一步步成長、釋放那份童真。
每個你,都對自由天生眷戀,對溫暖始終渴求,不是嗎?
所以,我們還是那麼心心念念,在對角巷逛街買過的魔杖,推著行李穿過九又四分之三月臺,肝臟味的比比多味豆,蹦跳的巧克力蛙,精緻的魔法師畫片……是這部養成類英雄主義電影的神奇佐料。
來去變化的樓梯,會說話的畫和報紙,坐著小船駛向月光下的城堡學校……
這些,是曾經驚豔了我們小小世界的寶藏呀。
戲劇照進現實,世界上當然沒有真正的烏託邦。
霍格沃茲這面鏡子也對映出我們這個麻瓜(人類)的世界,階級之分、血統歧視、濫權自私,何嘗不像我們。在學校,出身普通的韋斯萊一家被冷嘲熱諷,有麻瓜血統的赫敏被歧視……
所以,最美好的,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物不斷流露的真情和熱誠。
那時的《哈利·波特》「鐵三角」,就滿足了我們對夥伴關系所有的想像。
哈利心細,見羅恩家境普通不捨得買零食,就主動全買下來,不動聲色為朋友著想。
赫敏雖然是唯一的女孩,身為學霸對夥伴看似嫌棄,懟人振振有詞,但每次危險,都會為了同伴拼盡全力。
「我,只是靠書本和小聰明,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友情和勇氣。」 赫敏驕傲的背後,是對夥伴最大的認同和溫暖。
羅恩樣樣平凡,沙雕賣萌是日常,但關鍵時候從不掉鏈子,面對危險的巫師棋局,竟能鼓起勇氣穩控大局、指揮隊友。
明明很害怕,卻還是願意為了朋友做出犧牲。羅恩不僅僅是義氣,他還能坦然接納朋友的優秀,真心實意地鼓勵。
「哈利,你必須繼續前進,我覺得應該去的人,不是我,不是赫敏,是你。」
八部以來,「鐵三角」無論遇到任何性格矛盾、嫉妒爭執,都始終把彼此裝在心裡。為了共同的目標,願意為彼此做出成全,毫無顧忌,也毫無保留地相信你。
這是大家那麼愛這部電影的重要原因吧。
- 寫在最後 -
挺喜歡分院的設定,勇敢、智慧、公正、野心……
雖然,伏地魔等很多黑巫師都來自代表「野心」的史萊特林。
但霍格沃茨容許每一個學生有自己獨特的人格,包括「野心」,並沒有把學生馴化趨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點。
戴上分院帽,這位同學,你屬於哪一個學院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隨手點個讚吧,非常感謝!)
菠蘿:一枚95後悶騷文青,遊遍30+城市和地區,擅長美術和攝影,愛看電影愛追劇。關注我!一起交流藝術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