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了,時隔 20 年。
票一出來被搶空了。才 4 天,票房已經過億,破了自己的紀錄。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作為系列電影的第一部,改編於J·K·羅琳的同名小說,可以說是拍的最好的一部。
這個好不僅體現在票房,更體現在口碑上。
2001年,剛剛上映的它,迅速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票房神話,打破了北美多項的票房記錄。
而它的口碑更不必說了,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分,可以說是很多影視劇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作為第一部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更是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20年前,我們年紀還小,只是驚嘆於特效的先進、魔法的奇妙、三人組的友誼......
20年間數次回味,我們早已對劇情和臺詞了如指掌,卻仍然在電影重映時懷抱著宛如初見般的熱情。
「童話不是真的,但哈利·波特除外。」
舉個最簡單的列子,每年一到開學的時候,各個社交平臺就會有很多開玩笑的發問:
「為什麼我還沒收到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書?」
而現在,時隔多年,它在國內重映,也依舊讓無數粉絲熱血沸騰。
《哈利波特》裡的世界並不是真善美的假大空,而是成年人的烏託邦。
我們陪著劇裡的每一個孩子成長,他們是我們每個人的投射。
有人是天資一般的羅恩,有人就是生來就非同一般的哈利,也正是通過這些孩子的成長,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無限可能。
無論是童話還是電影,都會有結束的一刻,但霍格沃茲卻是永遠不會畢業的。
哈利波特的電影拍了 10 年,講了他們 11 歲到 40 歲的人生。
如果你把這 10 年連起來看,會發現一個挺殘忍的事實:
開頭的 logo 越來越暗。
這意味著,你越長大,面對的世界就越殘酷。
它提醒你,成長就是要經歷不可避免的失去。
從哈利波特 14 歲開始,電影每更新一部,就有一個人死去——
哈利的貓頭鷹、哈利的校長、哈利的朋友們……
霍格沃茨最後一戰時,哈利發現了最痛苦的秘密——
殺死伏地魔,必須要先殺死自己。
看到這裡很多人哭得更慘了,這是什麼設定?但這恰恰是勇氣生長的時刻:
你是選擇堅持,還是選擇逃避?
哈利赴戰了。毫無意外,被打趴了,但他沒敗。
我還記得他曾經對伏地魔的一句嘲諷:
「你才軟弱,
你永遠不會懂得愛和友誼,
我真為你感到悲哀。」
霍格沃茨之戰是他的最後一場考驗,他贏了。
這一年他 17 歲,是魔法世界裡成年的年紀。
他可以從霍格沃茨畢業了。
而當初那些小孩子,現在也在各自的世界裡活出了不同的精彩。
羅恩當上了爸爸,赫敏在《美女與野獸》中再次驚豔眾人,在生活裡更是一個始終奔走在為女性發聲的路上。
哈利則是瀟瀟灑灑,雖然總被人說長殘了,但也是活得自在。
而那個斯內普教授,卻永遠地離開了這個現實世界,也告別了那個神奇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的故事完結了,演員也活出了新的人生。
只有看戲的我們在不該做夢的年紀裡高喊著霍格沃茲永不畢業,在心裡給自己留下了一份獨屬於孩子的天真。畢竟,這個魔法世界更像是內心裡一片固執的天空。
和孩子不一樣,我們不會痴迷於故事裡的炫酷的魔法,卻會希望自己某一天也收到一封來自遠方的錄取信。
那是對魔法世界的相信,更是對自己僅剩的童心的堅守。
這一次重映,你去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