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今年72歲的田阿姨,12月6日不慎摔傷股骨頸。面對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摔」的髖關節骨折,兒子徐先生倍感壓力。不過,當8日接受手術的母親在9日就下床行走時,拍攝視頻的他連稱「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的背後,是市一院骨科專家團隊的重大突破:鎮江骨科醫生在國內首創了髖關節微創手術的「中國入路」。這個英文簡稱被命名為CH—DSA的入路方式,改變了國內髖關節微創手術「只能學習效仿國外」的局面。
就醫後的檢查結果顯示,田阿姨右側股骨頸骨折,而高血壓、骨質疏鬆等慢性疾病又為手術方案的選擇設置了障礙。
綜合田阿姨的病情,市一院骨科主任醫師章洪喜、謝軍、唐品愷和副主任醫師姚翔商量後,給出了「醫院自主發明的CH—DSA髖關節微創置換」方案。再三權衡了田阿姨預後生活質量和手術所需花費等多重因素,徐先生和父親同意了這套方案。
8日12:30,田阿姨被推出手術室。「老太太手術切口只有8.7釐米,術中基本無出血,術後不到24小時,她已經能扶著助行器自主行走。」謝軍說,「安全、恢復快、預後好,是我們自創CH—DSA手術入路的最大優勢。」
「DSA,是西方髖關節微創手術入路的英文縮寫,在前面加上CH,就是為了表明這是屬於中國的全新微創手術入路,中國醫生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謝軍說,「而且它將永遠被標註上『鎮江印記』。」
謝軍說,西方對於髖關節手術的選擇方案,有已經沿用數十年的後方大切口入路,也有新推出10多年的SuperPath入路。雖然市一院對兩種手術入路掌握純熟,但始終會受限於購置國外昂貴器械等因素制約。如何找到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手術方式,成為團隊科研探索的方向。
幾經研究和模擬,今年1月份,市一院骨科團隊提出了切口位置、創口大小、手術路徑不同於西方的改良版手術入路新方案,並且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已經成功實施了100多例。
對於這樣的成效,謝軍說,它一方面激勵著團隊繼續探索,另一方面也為CH—DSA成功申報新技術、早日取得發明專利積累了臨床基礎,「接下來就是要繼續完善,讓這種手術入路在國內的適應面不斷擴大」。
(朱研 崔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