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大叔獨家稿件,已與維權騎士籤約,抄襲搬運會帶來封號風險!阿碧在《天龍八部》算是一個很小的角色,就像她的名字阿碧一樣,綠葉配紅花始終是個配角。若不是《天龍八部》苦情的結尾,很多讀者早已忘卻還有阿碧這個角色。
《天龍八部》苦情的結尾,可謂是全書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反映出眾生相的悲情和困苦。金庸借段譽的心聲,說出《天龍八部》四個字的真實含義:各有各的緣法。
痴情既是苦情,甜蜜的背後
阿碧這個人物,其實和《鹿鼎記》中的雙兒十分相似,都是很有爭議的人物。她們身上都有古時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身影,但她們在小說之中,是受人尊敬,有人身自由的。她們的身份只不過是,古時封建社會現實制度下的真實寫照。
阿碧對慕容復的傾心和痴情,並不亞於王語嫣對表哥的情感付出。阿碧和王語嫣的情感付出不一樣,阿碧不求任何回報和結果,只求慕容復能心想事成光復大燕。
甚至慕容復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也能得到阿碧的支持和諒解,以此看來阿碧對慕容復的痴情,註定是苦情的結局。
看似痴情苦情的陪伴,阿碧覺得是甜蜜的,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又覺得是苦的,這個苦並不是她內心中的苦,而是憐憫慕容復悲慘結局的苦。
慕容復沉浸美夢,阿碧如願以償,糖是甜的心是苦的
阿碧的出場,一口蘇州話,早已讓讀者記住,這個天真無邪的江南女子。往往看金庸武俠作品,到結尾都會有無限的遐想。
阿碧這個人物,早已在開頭,設下了精妙的伏筆,這個伏筆就是為了突出,《天龍八部》結尾的苦情。
金庸老爺子,怕讀者日久天長,忘了阿碧這個角色,特意賦予她兩大特點,可以彈奏軟鞭和算盤,彈幾句《採桑子》,唱一曲《二杜良辰》,更加穩固這個江南女子的形象。尤其阿碧因內急天真無邪的個性,更讓人記住了這個個性十足的江南女子。
慕容復光復大燕的美夢被現實打破,他的悲慘結局是命中注定之事,但他也是幸運的。慕容復沉浸在異想天開的美夢之中,不僅保住了性命,也得償所願阿碧的心願。
《天龍八部》結尾,慕容復興高採烈心曠神怡,沉浸在一群小孩的朝拜之中,這也是他一生夢寐以求的願望。只不過如今這一切,都是阿碧用心良苦的安排。
小孩手中的糖果,永遠是甜甜蜜蜜的,阿碧對慕容復的痴情,也永遠是甜蜜的回憶。阿碧雖得不到慕容復的心,但最終卻如償所願,永遠陪伴在慕容復的身邊,這也是《天龍八部》最大的悲情。
有讀者認為阿碧在《天龍八部》可有可無,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金庸武俠作品注重於中華美德,和人生哲理,單一注重五花八門的武功,這是不理解金庸武俠真正的武俠含義。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一個正義之士必備的準則。
阿碧看似在《天龍八部》若有若無,毫無意義,但其是《天龍八部》最關鍵的畫龍點睛之筆。各有各的緣法,正是《天龍八部》演繹眾生疾苦的真實含義,也是一切因果皆由自己而起的真實寫照。
慕容復的悲慘結局,是其為其惡應有的買單,阿碧最終的選擇,也是她內心深處真實的意願。就更《天龍八部》結尾,阿碧對一群小孩說的一番話,明天還來還有糖吃。糖是甜的,心是苦的,這也是最終自己的抉擇。
說白了,小孩選擇的是甜蜜的糖,阿碧選擇的是心中疾苦。晶晶大叔也一樣,認為正義思想觀點,是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心態。(圖片來源金庸武俠網絡影視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