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方可傑:用音樂表現河南人的性格

2021-01-18 大河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提到方可傑,河南文藝圈的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的音樂創作,涵蓋交響樂、戲曲、聲樂、歌舞、古樂等不同門類,是名副其實的作曲家。

    不過,相比作品的知名度,方可傑本人則低調得多,常說「我是作曲不是家」。也正因為低調,讓前不久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聞被家鄉媒體漏掉了。

    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等聯合主辦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系列音樂會11月26日晚在上海舉行了其中一場,演奏了6位作曲家的6部作品,其中就有方可傑的《熱巴舞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200餘位作曲家奉獻了數以千計的交響音樂作品。許多已隨著時光消逝,但仍有諸多優秀作品,歷經磨礪愈加璀璨,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方可傑的《熱巴舞曲》無疑是留下來的經典,這部交響樂作品自1999年誕生以來,曾被國內外數十家交響樂團演奏,2005年還入選了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

    這位享譽全國的河南作曲家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他的經驗對年輕文藝工作者又有哪些啟迪?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了方可傑。

    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動力

    1992年,全國交響樂評比,方可傑去北京報送總譜。聽說他來自河南,傳達室大爺一臉驚訝,接過去來了一句北京腔:「好嘞!河南也寫交響樂啦!」

    這個畫面讓方可傑記憶猶新,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河南,似乎與當代新文藝形式有些遙遠。

    這一年,方可傑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曲《故土》在中央樂團錄音。之所以定名「故土」,他說,「故土」指大故土,是中華兒女對華夏大地的情結,而不僅僅是個人一方水土的家鄉情結。

    可以說,從一開始,方可傑就沒有將視野局限在河南,而是站在中原熱土上放眼世界。

    交響樂是外來的音樂形式,但方可傑想用這種國際性的音樂語言,表達中原人的精氣神。「外國觀眾可能並沒有來過河南,見過河南人的模樣,但是能通過交響樂感受到河南人豪爽的性格。」

    誰能想到,之後的20餘年,河南的地方老調也能轉換為交響音樂的表現形式,大而雅、厚而重地與世界名曲交相輝映。方可傑的《熱巴舞曲》《大起板》便是其中的代表。

    「熱巴」原是對西藏民間歌舞藝人的稱呼,後來將他們的歌舞稱為熱巴舞。方可傑從小迷戀西藏的民間歌舞和才旦卓瑪的歌聲,他懷著對雪域風情的嚮往創作了這部作品。寫實與寫意並舉,著重渲染了民間歌舞表演中的情緒和氣氛。

    可讓人意外的是,方可傑從未去過西藏。為何能讓人感受到作品中流淌出的生動西藏風情?答案是中原人的文化積澱,讓他有了相似的民間文化認知和情感。

    方可傑說:「熱巴舞就相當於河南的豫劇一樣,都是留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間藝術。河南大氣淳樸的民風,無拘無束的音調和情緒,和熱巴舞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原和西藏雖然相隔千山,但中華民族的豪放和熱情,一脈相承。」

    「文化積澱的深厚,不能當成包袱或者談資,而應該當成動力。」在中原文化的滋養下,他相繼創作了交響幻想曲《聖光龍門》、交響音詩《小浪底》、交響組曲《江山多嬌》、定音鼓協奏曲《風》等。方可傑探索用交響樂這種國際音樂語言講述河南故事,奠定了不同於歐洲人的民族風格。

    聽老藝人演奏是內心的體驗積累

    方可傑創作的旋律,塗抹著中原人的文化底色。而這,其實早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就埋下了伏筆。

    從小在劇團長大,接受戲曲音樂的薰陶。中學時,小提琴專業出身的音樂老師,引領他走上音樂之路。十五六歲時到郟縣,他將小提琴綁在架子車上,跟隨拉曲胡、吹笛子、吹笙的民間藝人組成文藝宣傳隊演出。郟縣是「曲子窩」,老百姓茶餘飯後喜歡唱曲劇,「那兩三年時間,培養了我對曲子戲的情感,特別喜歡老百姓唱戲的愜意勁兒」。

    17歲時,方可傑考入許昌市文工團,中間到省城進修小提琴,師從滕茂隆。看到他作品分析能力強,既敏感又理性,滕老師建議他改學作曲。接著,方可傑自學「啃」了一本又一本作曲教材。26歲時,河南省曲劇團以小提琴演奏員名義將方可傑調入鄭州,上手為團裡演出劇目搞唱腔配器,寫情景音樂。擔心「坐吃山空」的他,1986年又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大專班充電,前後跟蘇夏教授學了5年。

    從許昌到鄭州,再到北京,方可傑在向上接受專業音樂院校培養的同時,腳步也越來越深入地扎進中原大地的民間音樂。

    河南省曲劇團每次下鄉演出,他都會抽出時間穿鄉過村尋訪老藝人,在茶館、社火裡感受民間音樂,記錄他們演奏的譜子。就這樣,方可傑20多歲就跑遍了南陽,採訪了眾多大調曲子老藝人。

    「南陽民間藝人都是即興演奏,你方演罷我登場,無拘無束地演奏,就是用音樂表現他們的生活和心情,對我影響非常大。」方可傑說,聽老藝人演奏,和從教科書中找技法,從書本上找音樂來改編,完全是不同的感受,是發自內心和親身體驗積累的,融入血脈了。

    方可傑的管弦樂作品《大起板》,原是河南曲劇民間演出前的鬧臺曲,他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河南民間音樂的演奏手法並加以展開,具有濃鬱的河南地方色彩和韻味,用音樂表現出河南人奔放、無拘無束的性格。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唐建平說,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東西滲透在血液裡,《大起板》體現的是建立在河南文化基礎之上的東西,能感受到創作者在追求完美。

    傳承古樂文化要體現當代活力

    近些年,方可傑扛起了「傳幫帶」的責任,當河南省曲劇團音樂創作人才面臨斷檔時,他主動尋找苗子分文不收在家中授課。在給學生講課時,方可傑依然會模仿民間藝人那樣,自己唱曲牌讓學生記譜,來感受這種樸素的民間情感力量,他一再強調「不當技術的奴隸」。

    在方可傑看來,民間音樂以頑強的生命力發展到今天,民間藝人在長期實踐中,在中原文化的在滋潤下,所演奏的風格,就像河南人的語言一樣,是當今很多新的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

    他常提醒年輕的藝術工作者:「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上搜索資料,在劇場感受藝術,在光碟裡感受影像,失去了到民間體驗的第一感受,尤其是沒有深入文化土壤去感受積累,創作很容易變得蒼白。」

    當然,方可傑的目光並不局限於音樂領域,在擔任河南藝術研究院院長時,他發現河南作為民族藝術積澱深厚的大省,相關的河南戲曲、古代音樂、雜技、舞蹈等歷史和理論研究卻較為缺失,進而推動了相關空白的逐步填補。

    河南的音樂文物資源豐富,方可傑還不斷挖掘河南古樂文化,長期擔任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音樂總監。

    「傳承深厚的傳統文化,要以創作為引領,為原動力。」他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條有生命的河流,需要在傳統積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在當代傳承古樂文化,要體現當代的活力。

    那些地下埋藏千年的古樂器,旋律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方可傑大膽探索,讓金石之樂與豫劇板胡、西方樂器大提琴嘗試對話,展現中原文化的厚重與河南人開放的胸懷。近年來,他創作的古樂情景音樂劇《淇水戀歌》《鄭風》,融入合唱、歌劇藝術,讓古樂煥發出新的活力。

    12月6日,河南理工大學承擔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作曲家方可傑創作思想與作品研究」在鄭州舉行了座談會。會上,著名文藝評論家黃海碧的這段總結頗為貼切:

    方可傑以音樂家的靈性,尋著中原地域濃鬱的色彩和韻味,沿著老腔老調多年的路徑,把由時間醞釀正向著歷史深處隱沒的寶藏拉回來,從它的經驗中進入忘情的回憶或開啟朝氣蓬勃的新生。

相關焦點

  • 如何用音樂表現跳蚤市場丨英國作曲家凱特爾比《波斯市場》(Persian Market)
    透過音樂形象的表現,波斯集市繁華喧鬧、五彩繽紛的景象被生動地呈現出來。在這裡,春風般柔美的旋律代表公主溫順優雅的儀態;由弱變強的三角鈴聲則代表載著商人的駱駝由遠而近的單調腳步和隨風飄蕩的駝鈴;非常嘹亮的男聲合唱以及令人亢奮的進行曲風格,更令人想到眾人列隊走過集市時,平穩莊重的行進步態。當然,集市中輕捷俏皮的「魔術師」主題,流暢活潑的「玩蛇藝人」主題,亦被鮮明地表達出來。
  • 音樂季|「中國四川·天府之國」2020-2021音樂季——「音樂燃燒著激情的火焰」
    掃描二維碼進入「音樂燃燒著激情的火焰」音樂會購票頁面精彩的音樂會遇上雙十一,不需要滿減,沒有任何套路,直接7.8折優惠價!荷包包掏空了可以填滿,精神食糧不可缺!讓音樂與靈魂一同上路~方可傑: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師從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蘇夏教授學習作曲。現任河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舍長、河南省藝術研究院長。其作品體裁廣泛,包括交響樂、室內樂、舞蹈音樂、合唱及大量戲曲音樂作品,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其交響樂專輯。曾完成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論河南曲劇音樂的調性擴展》。近年來。
  • ...大劇院將上演「戲曲盛宴」 老中青三代曲劇人邀您9月5日不見不散
    9月5日,一場戲曲盛宴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這場盛宴是「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河南省曲劇團)成立60周年慶典」專場演出,老中青三代曲劇人將為現場觀眾奉獻各自拿手節目。此外,9月6日—9日,河南省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還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廣場演出四場精彩大戲。
  • 當代戲曲劇目創作中的音樂思考
    重視戲曲音樂建設問題  當代戲曲劇目創作中是否能夠持有清醒的劇種意識,是每一次創作能否真正獲得對劇種藝術建設發展有效積累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劇種意識的體現,首先便是表現在唱腔音樂上,因為它是每個劇種的標誌性元素。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說過,世之腔調,凡三十年一變。
  • 李閏珉 用音樂講述童話的韓國作曲家
    如果我沒猜錯,你應該曾無數遍地聽過這首鋼琴曲
  • 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
    1、雷振邦(1916—1997)中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副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 1942年畢業於東京日本高等音樂學校作曲科。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國,先後在北平女子中學和惠中女子中學做音樂教員。
  • 作曲家金復載:兒童音樂的純真,去哪兒了
    金復載:兒童歌曲要用兒童的眼光、兒童的心理來反映現實,少一些抽象的概念,少一些灌輸。比如我們小時候聽的「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它不是「我要學雷鋒」式的口號;《讓我們蕩起雙槳》也不是簡單的「我愛祖國」。這些膾炙人口的兒童歌曲都是用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事物來傳達助人為樂、熱愛祖國等精神的,都很符合兒童的心理。
  • 孟德爾頌:超級富二代作曲家的音樂人生
    在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他是史上最著名的富二代作曲家,也不知道「高帥富」這種說法。那時候我們用一個詞概括孟德爾頌:完美。完美到了遭老天嫉妒,三十八歲英年早逝了。在維基百科上搜孟德爾頌,會跳出來四位孟德爾頌。一位是摩西·孟德爾頌,德國啟蒙時代的哲學家,他是音樂家孟德爾頌的祖父。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導讀: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說:巴赫是這樣的偉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強大的創作實驗室,其中鍛鍊著當時所有音樂上的創作技能、風格、傾向和嘗試。
  • 作曲家許鏡清談「西遊記音樂」創作
    他們給我留言,好奇地問,我當年是怎麼創作出那麼多膾炙人口且流傳至今依然深受大眾喜歡的歌曲和音樂。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作曲是我幾十年來的日常工作,我一直認為,無論用什麼音樂,只要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合適,那就是最好的。當年我為《西遊記》作曲純屬偶然。劇組的音樂編輯經朋友推薦找到我,那時我名不見經傳。真正讓楊潔導演賞識我,確定我進《西遊記》劇組的是一段輕快、精巧的配樂《歡樂的花果山》。
  • 《霍夫曼的故事》作曲家奧芬巴赫 電影中的音樂
     《紅磨坊》:就算不知道《霍夫曼的故事》的作曲家雅克•奧芬巴赫,你也一定聽過他的「康康舞曲」,在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紅磨坊》中,巴黎舞女在康康舞曲的伴奏下跳的踢腿舞恐怕是很多人對紅磨坊最初的印象。
  • 【音樂百科】最為健康的作曲家——海頓
    他的一生跟隨著新的音樂觀念一起成長蛻變,而且在風格塑造上居功厥偉,非他人所能比擬,可算是啟蒙時代的典範。簡言之,海頓是一位各方面都良好的人,這一點也表現在他的音樂上——少有作曲家能像他一樣, 全然擺脫神經過敏的折磨 (或許在這方面能和他媲美的只有德弗札克)。
  • 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十大作曲家
    中國音樂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古代名曲享譽國際,我國的近、現代的音樂創作也豐富多彩,許多優秀的作曲家蜚聲世界音樂界。然而,要在眾多優秀作曲家中篩選出百年十大作曲家,卻是難事。為了比較準確地舉出百年十大作曲家,就要根據其創作的作品和流傳的時間、影響的廣度來區分。鑑於這些原因,特列舉以下十大作曲家。
  • 洪聲音樂 日本作曲家伊福部昭
    不僅僅是劇情,這部影片悲愴的背景音樂,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很多年來,我並不知道為這部影片配樂的作曲家是誰——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直到兩年前,我才如夢初醒一般,在《望鄉》上譯版的片尾看到了一行字幕——音樂 伊福部昭。坦率地說,如果不是因為對電影《望鄉》的追溯,我完全不知道這位日本作曲家。
  • 作曲家要失業了!AI要顛覆音樂產業?
    歷史上的藝術家和作曲家使用隨機統計方法來創作音樂。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泰·羅伯茨(Ty Roberts)合作開發了Verbalizer,鮑伊可以輸入多達25個句子和大量詞組。然後,Verbalizer會隨機將單詞重新排列組合。鮑伊用這個工具對他的《柏林三部曲》(Berlin Trilogy)產生了巨大影響。
  • 一些被音樂遊戲「耽誤」的作曲家
    當年很多人為了玩DJMAX而入手PSP,無論是1,2還是之後的續作酷懶之味,黑色方塊,都給很多老玩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記憶。作為一款音遊,DJMAX裡曲風各異的歌曲才是吸粉的關鍵。一批日韓非常有才華的作曲家,通過這個遊戲將大量的經典作品帶給玩家,堪稱經典。
  • 十大「行為不端」的作曲家 《音樂愛好者》趣文選讀
  • 中國早期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及他們的作品
    民國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捧紅了一批著名影星,這些電影能成為經典,除編劇、導演和演員等等的藝術創作外,當時的一批著名作曲家也功不可沒。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民國時期的那些著名作曲家和他們創作的電影音樂~王雲階(1911~1996),中國電影音樂創作的先驅者之一。
  • 這位河南老鄉為孫楠、李宇春的歌作曲,還曾為《琅琊榜》創作音樂
    1月24日晚,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了作曲家孟可,聽他講述今年春晚鄭州分會場的音樂創作故事。 從小喝黃河水長大,想把中原的博大精深通過黃河為切入點來頌揚 孟可從小在黃河邊喝黃河水長大,幾乎每年都去黃河邊遊覽,「可以說,黃河的內涵從骨髓就遺傳給了我們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