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提到方可傑,河南文藝圈的很多人都不會陌生,他的音樂創作,涵蓋交響樂、戲曲、聲樂、歌舞、古樂等不同門類,是名副其實的作曲家。
不過,相比作品的知名度,方可傑本人則低調得多,常說「我是作曲不是家」。也正因為低調,讓前不久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聞被家鄉媒體漏掉了。
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音樂學院等聯合主辦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系列音樂會11月26日晚在上海舉行了其中一場,演奏了6位作曲家的6部作品,其中就有方可傑的《熱巴舞曲》。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200餘位作曲家奉獻了數以千計的交響音樂作品。許多已隨著時光消逝,但仍有諸多優秀作品,歷經磨礪愈加璀璨,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方可傑的《熱巴舞曲》無疑是留下來的經典,這部交響樂作品自1999年誕生以來,曾被國內外數十家交響樂團演奏,2005年還入選了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
這位享譽全國的河南作曲家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作故事?他的經驗對年輕文藝工作者又有哪些啟迪?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了方可傑。
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動力
1992年,全國交響樂評比,方可傑去北京報送總譜。聽說他來自河南,傳達室大爺一臉驚訝,接過去來了一句北京腔:「好嘞!河南也寫交響樂啦!」
這個畫面讓方可傑記憶猶新,在當時一些人的心目中,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河南,似乎與當代新文藝形式有些遙遠。
這一年,方可傑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曲《故土》在中央樂團錄音。之所以定名「故土」,他說,「故土」指大故土,是中華兒女對華夏大地的情結,而不僅僅是個人一方水土的家鄉情結。
可以說,從一開始,方可傑就沒有將視野局限在河南,而是站在中原熱土上放眼世界。
交響樂是外來的音樂形式,但方可傑想用這種國際性的音樂語言,表達中原人的精氣神。「外國觀眾可能並沒有來過河南,見過河南人的模樣,但是能通過交響樂感受到河南人豪爽的性格。」
誰能想到,之後的20餘年,河南的地方老調也能轉換為交響音樂的表現形式,大而雅、厚而重地與世界名曲交相輝映。方可傑的《熱巴舞曲》《大起板》便是其中的代表。
「熱巴」原是對西藏民間歌舞藝人的稱呼,後來將他們的歌舞稱為熱巴舞。方可傑從小迷戀西藏的民間歌舞和才旦卓瑪的歌聲,他懷著對雪域風情的嚮往創作了這部作品。寫實與寫意並舉,著重渲染了民間歌舞表演中的情緒和氣氛。
可讓人意外的是,方可傑從未去過西藏。為何能讓人感受到作品中流淌出的生動西藏風情?答案是中原人的文化積澱,讓他有了相似的民間文化認知和情感。
方可傑說:「熱巴舞就相當於河南的豫劇一樣,都是留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民間藝術。河南大氣淳樸的民風,無拘無束的音調和情緒,和熱巴舞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原和西藏雖然相隔千山,但中華民族的豪放和熱情,一脈相承。」
「文化積澱的深厚,不能當成包袱或者談資,而應該當成動力。」在中原文化的滋養下,他相繼創作了交響幻想曲《聖光龍門》、交響音詩《小浪底》、交響組曲《江山多嬌》、定音鼓協奏曲《風》等。方可傑探索用交響樂這種國際音樂語言講述河南故事,奠定了不同於歐洲人的民族風格。
聽老藝人演奏是內心的體驗積累
方可傑創作的旋律,塗抹著中原人的文化底色。而這,其實早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就埋下了伏筆。
從小在劇團長大,接受戲曲音樂的薰陶。中學時,小提琴專業出身的音樂老師,引領他走上音樂之路。十五六歲時到郟縣,他將小提琴綁在架子車上,跟隨拉曲胡、吹笛子、吹笙的民間藝人組成文藝宣傳隊演出。郟縣是「曲子窩」,老百姓茶餘飯後喜歡唱曲劇,「那兩三年時間,培養了我對曲子戲的情感,特別喜歡老百姓唱戲的愜意勁兒」。
17歲時,方可傑考入許昌市文工團,中間到省城進修小提琴,師從滕茂隆。看到他作品分析能力強,既敏感又理性,滕老師建議他改學作曲。接著,方可傑自學「啃」了一本又一本作曲教材。26歲時,河南省曲劇團以小提琴演奏員名義將方可傑調入鄭州,上手為團裡演出劇目搞唱腔配器,寫情景音樂。擔心「坐吃山空」的他,1986年又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大專班充電,前後跟蘇夏教授學了5年。
從許昌到鄭州,再到北京,方可傑在向上接受專業音樂院校培養的同時,腳步也越來越深入地扎進中原大地的民間音樂。
河南省曲劇團每次下鄉演出,他都會抽出時間穿鄉過村尋訪老藝人,在茶館、社火裡感受民間音樂,記錄他們演奏的譜子。就這樣,方可傑20多歲就跑遍了南陽,採訪了眾多大調曲子老藝人。
「南陽民間藝人都是即興演奏,你方演罷我登場,無拘無束地演奏,就是用音樂表現他們的生活和心情,對我影響非常大。」方可傑說,聽老藝人演奏,和從教科書中找技法,從書本上找音樂來改編,完全是不同的感受,是發自內心和親身體驗積累的,融入血脈了。
方可傑的管弦樂作品《大起板》,原是河南曲劇民間演出前的鬧臺曲,他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河南民間音樂的演奏手法並加以展開,具有濃鬱的河南地方色彩和韻味,用音樂表現出河南人奔放、無拘無束的性格。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作曲家唐建平說,每個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東西滲透在血液裡,《大起板》體現的是建立在河南文化基礎之上的東西,能感受到創作者在追求完美。
傳承古樂文化要體現當代活力
近些年,方可傑扛起了「傳幫帶」的責任,當河南省曲劇團音樂創作人才面臨斷檔時,他主動尋找苗子分文不收在家中授課。在給學生講課時,方可傑依然會模仿民間藝人那樣,自己唱曲牌讓學生記譜,來感受這種樸素的民間情感力量,他一再強調「不當技術的奴隸」。
在方可傑看來,民間音樂以頑強的生命力發展到今天,民間藝人在長期實踐中,在中原文化的在滋潤下,所演奏的風格,就像河南人的語言一樣,是當今很多新的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
他常提醒年輕的藝術工作者:「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上搜索資料,在劇場感受藝術,在光碟裡感受影像,失去了到民間體驗的第一感受,尤其是沒有深入文化土壤去感受積累,創作很容易變得蒼白。」
當然,方可傑的目光並不局限於音樂領域,在擔任河南藝術研究院院長時,他發現河南作為民族藝術積澱深厚的大省,相關的河南戲曲、古代音樂、雜技、舞蹈等歷史和理論研究卻較為缺失,進而推動了相關空白的逐步填補。
河南的音樂文物資源豐富,方可傑還不斷挖掘河南古樂文化,長期擔任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音樂總監。
「傳承深厚的傳統文化,要以創作為引領,為原動力。」他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條有生命的河流,需要在傳統積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在當代傳承古樂文化,要體現當代的活力。
那些地下埋藏千年的古樂器,旋律早已消失在了歷史長河,方可傑大膽探索,讓金石之樂與豫劇板胡、西方樂器大提琴嘗試對話,展現中原文化的厚重與河南人開放的胸懷。近年來,他創作的古樂情景音樂劇《淇水戀歌》《鄭風》,融入合唱、歌劇藝術,讓古樂煥發出新的活力。
12月6日,河南理工大學承擔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作曲家方可傑創作思想與作品研究」在鄭州舉行了座談會。會上,著名文藝評論家黃海碧的這段總結頗為貼切:
方可傑以音樂家的靈性,尋著中原地域濃鬱的色彩和韻味,沿著老腔老調多年的路徑,把由時間醞釀正向著歷史深處隱沒的寶藏拉回來,從它的經驗中進入忘情的回憶或開啟朝氣蓬勃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