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戲曲劇目創作中的音樂思考

2021-01-18 大眾網

    ——中國戲劇節觀劇隨筆

  ◎戲曲創作中已常見文學、表導演、舞美較多通用的情況,唱腔音樂創作便成為一個關乎守住劇種藝術本體和底線的重大、甚至是最後的領域,顯得尤為重要。

  ◎戲曲要真正現代化,就必須讓戲曲音樂走到當代中國音樂的第一流水平線上。今天,如果我們的音樂演奏任由樂隊連音都不準、相互之間配合都不協調、與演唱之間也達不到默契、音響到了粗糙和刺耳的地步,包括我們的演唱中也只講情緒而不求美聽……戲曲是必然會被世人所淘汰的。

  有幸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評論委員會的工作,看戲不少,收穫頗多,思緒連連,隨筆記之。

  重視戲曲音樂建設問題

  當代戲曲劇目創作中是否能夠持有清醒的劇種意識,是每一次創作能否真正獲得對劇種藝術建設發展有效積累的一個重要前提;而劇種意識的體現,首先便是表現在唱腔音樂上,因為它是每個劇種的標誌性元素。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說過,世之腔調,凡三十年一變。既指明了劇種與聲腔的關聯,更說出了「戲以曲興」的道理;當代戲劇理論家張庚則說過,每個戲曲劇目的創作中,如果唱腔不過關,戲就留不住。這又說出了「戲以曲傳」的道理。其實,戲以曲興,戲以曲傳,這本是戲曲千百年來的一個重要現象,也是其發展的內在規律之一,應該引起普遍的重視。但是,當前不重視戲曲音樂的現象卻是很普遍的。突出現象之一就是,目前各地、各劇團連作曲都很稀缺,甚至有些劇種連一個專業作曲也沒有了!而在當前的實際創作中,往往是既缺乏藝術上的功力,也缺乏追求藝術完滿所應該下的功夫,這種功力與功夫「兩功皆缺」的現象令人堪憂。

  其實,我們只要關注一下目前在全國影響較大、流行較廣、成就較高的劇種,比如京、昆、越、豫、黃梅,往往正是因為它們在唱腔音樂上具有較大的成就,而且它們都曾經、甚至是至今擁有著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為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崑曲音樂成就很高,人們常會提到的是魏良輔,但是僅就近百年來看,除了專業作曲家、名樂師以外,那些精於音律的曲家、拍曲先生就數以百計!再如當代京劇,人們多知道作曲家劉吉典、關雅濃,其實還有于會泳、陸松齡、高一鳴、朱紹玉等,以及全國京劇院團一批有實力的作曲家,且更有一大批善於創作的京劇演員和樂師如王瑤卿、李慕良、張君秋、李金泉等。提到越劇,人們會想到同袁雪芬合作的劉如曾,但後面還有周大風、盧炳容、顧振遐、陳鈞、高鳴、劉建寬、胡夢橋、顧達昌等。黃梅戲,則人們多知道創作了「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時白林,但實際還有方紹墀、王文治、徐志遠、徐代泉、陳精耕、潘漢明等。對豫劇,人們知道《朝陽溝》的作曲王基笑,但至今還活躍著方可傑、耿玉卿、朱超倫、趙國安、範立方、左奇偉、湯其河等,甚至他們在近年還成立了河南豫劇音樂學會來專門關心豫劇音樂發展。可以說,正是上述這些音樂家的貢獻使這些劇種的唱腔音樂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並使這些劇種吸引和徵服了越來越多的戲曲觀眾。所以,高度重視戲曲音樂的建設,唱腔音樂即是戲曲劇種的立命之本,這樣的認知與態度,希望能夠成為戲曲界上上下下的共識。

  唱腔音樂創作中的繼承與創新問題

  在當前的唱腔音樂創作中,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問題,特別是對傳統的認知與把握,由於戲曲創作中已常見文學、表導演、舞美較多通用的情況,於是便成為一個關乎守住劇種藝術本體和底線的重大、甚至是最後的領域,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新作品的唱腔音樂又不能不做到「切題材、隨時代、合人心」,做出必要的創新發展。

  川劇《塵埃落定》的作曲王文訓功力深厚。這齣寫康巴土司的戲,在唱腔音樂上呈現出以川藏民間音樂與川劇聲腔緊密融合的鮮明特徵。這對於川劇來說,自然是一種突破與豐富,但應該注意,這恰恰是和血緣最近的一種吸收和發展戲曲音樂的方式,值得學習。當然,要做得好,依然還需要功力。

  今天戲曲音樂發展創新中特別要注意避免歌劇化、泛劇種化的現象,這尤其容易發生在序曲、合唱、器樂寫作之中。《塵埃落定》的序曲,起首便是一段乾淨純粹的川劇鑼鼓,使川劇的種性畢現;引出了號筒的長鳴,又準確點染了劇目的場景,以及宣示出整個戲劇情境的基調;然後起合唱,全然是川藏民歌與川劇的自如結合,整個序曲完全不同於時下常見的歌劇式的開場。而全劇中的合唱,除了首、尾以外,中間的諸多合唱,如「呀啦哩嗦」、「扎西德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等,都堪稱為是「川劇藏歌」,是一種妥帖的融合。

  該劇的音樂創新也表現在對幫腔的處理。這本是川劇中最傳統、最常用、也最典型的音樂方式,有所謂「幫、打、唱三位一體」之說。但是此戲則常處理成獨唱與合唱並用、甚至是男女聲重唱形式的幫腔。此戲在音樂上突破雖多,但用得好,融進了血肉之中,而且注意充分發揮川劇聲腔中最富特色的高腔作用,因此聽來,依然韻味濃鬱。

  湖南花鼓戲《我是馬翠花》的作曲歐陽覺文等都是高手,他們視野開闊,融通、融變的能力很強,而該劇獨特的喜劇題材與風格也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施展空間。開場音樂就以詼諧、輕鬆的喜劇風格為全劇的演出定下了基調。「賣紅薯咯」的合唱配以現代打擊樂和電聲,充滿了時代氣息。演出中雜腔小調信手拈來,還在唱腔中常常化入了歌曲諸如「月亮走我也走」、「打敗美帝野心狼」等,用得非常自然。當然,此戲也還可以對傳統有更多一點的回歸與發展,特別是對花鼓戲主調如弦子調和打鑼腔,可以作更多一點的運用與發展。

  豫劇《陳蕃》的作曲趙國安是頗有名氣的作曲家,對傳統駕馭極為嫻熟。在這齣新編歷史劇中,他充分調動了傳統聲腔的魅力,唱腔音樂流暢妥帖,韻味頗濃。但也應該注意現代題材忌過新、而歷史題材忌過舊的這樣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音樂演奏問題

  這次演出中非常令人矚目的是河南省豫劇三團那支40餘人雙管制中西混編樂隊。說他們極棒,不是指他們樂隊建制的齊全,而在於他們演奏上的出色。這種出色,也並非只是因為練樂認真的結果,關鍵在於它是劇院自己的樂隊。他們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才能逐漸培養和訓練出每一位中西樂器的演奏員所必備的雙重樂感!這是時下常見到在大型演出中臨時雜湊的大樂隊所完全不能比擬的,哪怕是中央級的樂團。當然,我並不認為所有的重點戲曲院團都必須做這樣的樂隊編制,但他們在戲曲樂隊編配與演奏藝術上的追求、認識及其成就非常值得重視。

  話劇《康有為與梁啓超》中的音樂分量並不重,但我注意到他們在音樂創作與後期製作上都顯得非常精緻,這種精緻,遠勝過一般性的戲曲演出。我以為,戲曲要真正現代化,就必須讓戲曲音樂走到當代中國音樂的第一流水平線上。從歷史上看,戲曲音樂在明、清兩代,都曾經領過當時中國音樂的風騷。進入近現代以來,專業音樂逐漸發展起來,戲曲落後了。但是,在「樣板戲」時期,無論是唱腔、器樂的創作還是演唱演奏,都曾達到了當時的一流水平。這不僅是因為具有一流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表演藝術家的陣容(諸如于會泳、李德倫、殷誠忠、俞麗拿、俞遜發、譚密子、譚元壽、袁世海、杜近芳、馬長禮、童祥苓、李麗芳、劉長瑜、李炳淑、楊春霞等),而且也是因為在創作、表演上曾達到了高峰狀態。

  今天,如果我們的音樂演奏任由樂隊連音都不準、相互之間配合都不協調、與演唱之間也達不到默契、音響到了粗糙和刺耳的地步,包括我們的演唱中也只講情緒而不求美聽……戲曲是必然會被世人所淘汰的。對此,我們應該有比較清醒和冷靜的認識。

相關焦點

  • 戲曲音樂創作高峰論壇 | 關於泛劇種化音樂現象的思考
    傳統寫意性、程式性藝術表現手段無法滿足現實題材的表現與審美需要,在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指導下,西方表現思維和手段的融入,推動了戲曲現代戲音樂創作走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為了真實地表現戲劇內容,把戲劇故事所產生的時代、地點、人物等特徵,通過音樂語言給予具體的描寫,音樂中出現許多非戲曲音樂語言和旋律。
  • 當代戲曲舞臺的十大問題
    於是,一種「戲曲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戲曲不創新就要消亡」的「革命論調」又一次出現了。凡冠以「改」和「新」字的,必為好戲、「精品」。誰的戲如果仍堅持中國戲曲那種獨有的傳統藝術原則,則被視為「保守」、「落後」。持這種觀點的,官方的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中有,各級文化、文藝研究單位的學術權威中有,各級戲劇匯演、調演、大賽的評委中有。
  • 戲曲三種類型走向的思考
    由於劇種年齡不同,古老劇種的傳統戲有明清傳奇、南戲等傳承下來的傳統劇目,在崑曲、弋陽腔等劇種中可以看到,其精彩的唱、念、做、打技藝令人讚嘆,其中有些戲成為經典劇目,有些戲還被其他劇種移植搬演;傳統戲還包括上世紀初的劇目,有三四十年代創編的劇目,如京劇「四大名旦」等前輩藝人創作的流派戲;還有五六十年代推陳出新的劇目,如京劇《白蛇傳》《野豬林》《楊門女將》、評劇《花為媒》、黃梅戲《天仙配》等;還有現代生活題材的
  • 呂劇經典劇目傳承:讓戲曲活起來
    為充分發揮經典劇目的示範作用,總結經典劇目創作、演出及人才培養經驗,山東省呂劇院開展「呂劇經典劇目傳承工程」,精選《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苦菜花》等經典劇目,整合最優資源,進行多版本、高水平復排。四代「李二嫂」同臺競技  復排中,省呂劇院邀請已退休的老藝術家們帶來精湛的表演,上演老、中、青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復排版本。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近十年來河北省唯一入選劇目
    原創現代評劇《安娥》,經中國劇協有關專家考評遴選,入選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是在同名舞臺劇的基礎上再次創作,這是近十年來河北省唯一入選劇目。該影片由劉興會、劉融融編劇,尹大為導演,袁淑梅、張超群主演。
  • 戲曲創作應注重「三個三」
    2.宜戲不宜文  戲曲的核心是舞臺,應該以舞臺表演為中心。就創作而言,戲曲和小說、散文不同,是一種團隊作戰,如果編劇只為自己寫戲,太看重文學追求,有時候舞臺呈現不好看,演員很難出來。在今天的創作中出現了一種傾向,就是過於看重文學追求,過於傾向於思想表達和理念意識,有事有理但少情缺戲,往往使作品沉重有餘而靈動不足,缺乏可看性。
  •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時間:10月16日-11月16日 每晚19:30票價:40元(學生票)、80元地點:繁星戲劇村壹號劇場&貳號劇場地址:西城宣武門內大街抄手胡同64號訂票電話:4000101889訂票網站:大麥網地鐵宣武門站 西北口下車即是本屆藝術節由戲曲和話劇交織組合而成的小劇場戲曲《
  • 小劇場大空間,當代戲曲嘗試更多「打開方式」
    ……在「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一批不拘於傳統表演程式的佳作集體亮相,刷新觀眾對戲曲舞臺理解的同時,不斷延伸拓展著戲曲藝術的表達邊界。當代戲曲創作者和演員們身體力行地用作品證明傳統戲曲所能達到的戲劇張力。大膽起用國外經典文本,碰撞出驚喜火花「世人謂我,風流萬種,情人謂我,冰冷寂空。父母謂我,難知難懂,孩兒謂我,溫慈愛濃。唯有郎君,淺喚呢噥,在你眼前,依稀孩童。前塵往事倏然過,今宵昨夕一夢中。」
  • 梅州戲曲的熱發展和冷思考
    身處熱潮冷靜思考,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中仍有不少亟待解決的難題。及時的文化自省和積極的文化自覺,才能激勵梅州戲曲界出戲又出人,創作出更多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藝術精品,不斷推動梅州戲曲走向繁榮和發展。 熱發展 「梅州現象」成文化熱點 「梅州創紀錄!
  • 戲曲「同質化」現象之思考
    在藝術領域方面,「同質化」也一樣存在,戲曲藝術概莫能外。 這裡的「同質化」,是指戲曲門類中不同劇種的音樂唱腔、表演程式與技藝、文本創作與導演處理上的相互模仿,以致逐漸趨同的現象,這種現象致使劇目無特色、演出無差異,也就失去了競爭力。 藝術貴在獨創,「同質化」是藝術創作的天敵。 中國戲曲擁有數以百計的不同劇種,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劇目與體制、作風和人才
    京劇要隨時代前進,要適應不同層次的欣賞者,它在創作中就需要有當代的「孔夫子」參加,使劇本具有文學性,具有詩情。張庚先生提出了「劇詩」說,其目的也就在於解決劇本的提高問題。他認為,把劇本當作一種詩的形式看,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對創作是很有好處的。張庚先生的「劇詩」說,是中國的戲劇美學。遵循「劇詩」精神進行戲曲創作,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講究情景交融,要有「情境",這是中國戲曲的傳統。
  • 國光劇團王安祈:不排斥話劇導演排戲曲,我們要把戲做成當代精緻藝術
    臺灣知名劇作家、戲曲研究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告訴記者。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上世紀80年代,王安祈為臺灣「雅音小集」京劇團寫劇本,見證傳統京劇與現代劇場的初遇。去年底,王安祈編創的第30部實驗京昆新戲在臺灣演出,今年春天還將在上海展演。「劇種類型不是框限,而是創作的手段。」王安祈將京劇、崑曲、舞臺劇等融為一爐,在每次創作中探索新的可能。
  • 喜見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張生與崔鶯鶯話別後,夜宿草橋客棧,昏昏欲睡,夢憶往昔,重溫春日普救寺中邂逅鶯鶯,難忘夏日夜半聽琴訴衷腸,直到長亭離別,依依難捨。在悽楚的月色中醒來,夢卻碎了一地,難覓佳人身影,千種風情無處安放。
  • 戲曲||淺談當代瀕危劇種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 ——以閩南打城戲為例
    加強劇目建設、加快劇團體制改革從「戲曲改革」一直提到現在,為何沒能扭轉戲曲沒落的命運?另一方面,針對劇種藝術生產提出的堅持「劇種個性」問題,本身概念就較為寬泛,實際操作起來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問題。那麼,我們是否可能另闢蹊徑,從其他的角度進行探討?「適者生存」的觀念固然不可取,但卻足以啟迪我們的思考。戲曲劇種的發展既然不能用自然生態來衡量,那麼是否可以從「文化生態」的角度來考察?
  • 傅謹: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三者互為表裡、相互支撐,是戲曲藝術歷數百年傳承不墜的主要原因。當代戲曲藝術家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再一次證明這一藝術規律。
  • 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 —— 五音戲《小謝與陶望三》導演闡述
    序幕中要交代小謝與陶望三之間的偶然相遇,然後陶望三救下小謝,小謝不幸身死魂留,看似要表述的很多,但我的導演追求是不能拖沓,要簡明扼要,場上的演員只做身段表演,輔以十句幕後伴唱,整個序幕表演要清晰,強化突出陶望三的救助的舉動,將受恩之情深深打在小謝心中,為後續劇情的快速進入,提供鋪墊。
  • 著名劇作家習志淦重陽節長沙開講 分享我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中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星辰在線10月25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中國戲曲是一種充滿了詩意的舞臺表演,它的程式化、寫意性的特點,決定了不能用小說、電視劇的寫實方法去刻畫人物、講述故事。」10月25日下午,眾多文學愛好者和戲迷們滿懷期待相聚長沙音樂廳,聆聽應長沙藝術講堂邀請、由著名劇作家習志淦主講的《中國當代戲曲的藝術魅力》。
  • 創作談:向世界展示中國戲曲的豐富可能性
    向世界展示中國戲曲的豐富可能性  ——以小劇場戲曲《椅子》《傷逝》為例  【創作談】  說到小劇場戲曲,我首先會想到小劇場戲劇。我們以往獲悉的小劇場戲劇樣貌是歐洲戲劇的黑匣子,那小劇場戲曲會是什麼呢?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
    當下,看似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已經解決,而事實上進入了更為激烈的論爭中,這其中有理論的分野,也多情緒的難以抑制。伴隨戲曲現代戲創作和戲曲現代化過程,這種事實上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會以各種方式和論題出現。劉禎 攝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創作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戲曲藝術在今天,如何做到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劉禎:從歷史上看,戲曲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它是大眾藝術,戲曲源於民間,也始終服務於大眾;二、它是與時俱進的藝術,「文變染乎世情」,在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雖屢有遞嬗變化,但唱念做打具備的戲曲始終挺立潮頭,引領時代風尚。
  • 袁淑梅主演的《安娥》獲中國戲曲電影展優秀戲曲電影獎
    原創現代評劇《安娥》,經中國劇協有關專家考評遴選,入選中國戲劇梅花獎數字電影工程,是在同名舞臺劇的基礎上再次創作,這是近十年來河北省唯一入選劇目。該影片由劉興會、劉融融編劇,尹大為導演,袁淑梅、張超群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