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

2021-02-22 北方戲曲傳媒

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

記者: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也是戲曲發展的重要節點,請談談百年來戲曲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劉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現代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100年,包括文化思潮:隨著西風東漸,一個封閉的封建制度體系,受到外來特別是西方文化強烈的衝擊,使得中國社會、中國人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和交集中。以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激進者猛烈的抨擊,認為戲曲是封建的、非人性的、毫無美學價值的「遺形物」,需徹底拋棄。中國共產黨批判性地繼承民族文化,延安時期即重視平劇(京劇)、秦腔、眉戶、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的改革,毛澤東還為戲曲改革團體延安平劇研究院書寫了「推陳出新」的題詞。而使戲曲真正得到發展和傳承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70多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即成立專門的研究和實驗機構,確立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發布了《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開啟了史無前例的「戲曲改革」。這一改革奠定了此後戲曲發展的新格局和新面貌,戲曲成為真正的藝術,演員成為真正的藝術家。70年來,戲曲依然是人民群眾所喜愛的重要的舞臺藝術形式,不僅出現了大批享有盛譽的藝術家,大量優秀劇目,迄今仍存活有348個劇種,這是百花齊放所結出的豐碩成果。而最艱巨和最偉大的工作,在於對戲曲這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努力探索上,真正認識和掌握戲曲發展規律,使戲曲具有長久的舞臺生命力,這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任務。這同樣是一件偉大的事業。

     梅蘭芳在蘇聯拍攝《虹霓關》電影片斷,導演為愛林斯坦(中)。圖片由梅蘭芳紀念館提供

記者:您如何看待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係?

劉禎:戲曲之所以在舞臺上還那麼生動、熱鬧和鮮活,在於面對社會時代迅猛發展及科技信息的日新月異,我們很好地處理了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戲曲紮根於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經歷了逾越千年的歷史演進,作為綜合舞臺藝術它具有深厚的藝術積澱,歷朝歷代不斷遞嬗變化,但腳色行當、表演程式和音樂節奏臻於完備,自成一體。

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時代,新的意識形態發展,勢必對戲曲有新的要求,所以,傳承與發展是戲曲最重要的命題。「推陳出新」方針的確立,是基於中國戲曲發展歷史和時代社會發展新需求的必然選擇,我們遵循了這一方針,使得當代中國戲曲發展取得輝煌的成就。

傳承與發展是一個事物的兩端,是辯證統一的,是否做到辯證統一,則是考驗我們做好做不好的試金石。從70年的實踐來看,相對地會更強調「發展」問題,急於求成,更快更好地為現實服務,也走過彎路。而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開展和實施,無疑是戲曲「傳承」的藝術回歸,是一種探討戲曲發展規律的宏觀校正。經過70年來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左右兼顧,特別是進入非物質文化藝術保護時期,對21世紀戲曲的命運極其重要,戲曲既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面向現實生活的當代藝術,看不到戲曲的這兩個方面,執其一端,恐怕就不能真正認識戲曲的使命擔當。「非遺」保護對全面理解和認識戲曲傳承和發展的辯證關係,讓戲曲回歸本體,重新檢視戲曲的本質和精神,都是十分重要的。

鑑於戲曲在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傳承」的忽略和本體的流失,提倡和強調傳承無疑是刻不容緩的,但也不能走向故步自封,膠柱鼓瑟,如對有的劇種如某些人所計較的一字一腔都不能動;或如有的人提倡「現代戲曲」,過於急功近利,對戲曲傳承的漠視,要去程式化,視戲曲本體和精神的可有可無。當下,看似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已經解決,而事實上進入了更為激烈的論爭中,這其中有理論的分野,也多情緒的難以抑制。伴隨戲曲現代戲創作和戲曲現代化過程,這種事實上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會以各種方式和論題出現。

     京劇《廉吏于成龍》,前排左一為尚長榮。劉禎 攝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藝創作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戲曲藝術在今天,如何做到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

劉禎:從歷史上看,戲曲有兩個鮮明的特徵,一、它是大眾藝術,戲曲源於民間,也始終服務於大眾;二、它是與時俱進的藝術,「文變染乎世情」,在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雖屢有遞嬗變化,但唱念做打具備的戲曲始終挺立潮頭,引領時代風尚。戲曲之發展至今日,時代環境與觀眾百姓審美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何做到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確實是廣大戲曲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應該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戲曲工作者具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由黨對戲曲功能、地位的認識所決定的,故而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進入21世紀,時代發展的步伐,特別是科技信息的爆炸式推進,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觀念包括審美思維、審美方式產生前所未有之衝擊,更趨多元多樣。

面對時代如此深刻的變革,戲曲傳承無疑是DNA基因的保持,是前提,同時從思想內容追求表達到舞臺藝術呈現都不能停留和滿足於已有的定式定理,當代戲曲是一部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歷史,承載了戲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相對於其他藝術門類,無疑戲曲所面臨的更為艱難,它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得以傳承,而且還負有隨時代變化戲曲的現代轉型,「三並舉」劇目政策中,現代戲創作的提倡,最終指向的應該是戲曲在21世紀信息科技時代的華麗轉身,使得誕生和流行於農業文明的綜合藝術實現信息科技時代文化的再生和發展,如同鳳凰涅槃,從內容到形式烙有戲曲程式鮮明的印記,是戲劇大家庭獨一無二的成員。這是戲曲最艱巨的變革,它是戲曲整體性和時代性的變革,實現了這一變革目標,戲曲的命運將得到根本性改變,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一種時代藝術和鮮活的藝術。

新中國真正使戲曲走向文化自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戲曲傳承與改革,也是文化擔當和文化自信的表現,戲曲改革在每一時期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實現戲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還在攻堅克難的路上。70年的實踐和積累,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戲曲屬於未來。恐怕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政黨對一種傳統藝術,如同中國共產黨對戲曲及其他傳統藝術表現出這樣一種重視和敬畏,傳承之、改革之、發展之,使之成為當代的藝術。從創作上看,現實題材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紅色革命題材選擇成為戲曲人的自覺和共同心願,這些創作積極反映現實生活,站在時代和藝術創作的前沿,拉近了戲曲與百姓的關係,看到了戲曲所具有的能力和魅力,戲曲作為最為大眾所喜聞樂見藝術的影響和地位沒有改變。

     京劇《安國夫人》,董圓圓(中)飾演梁紅玉。劉禎 攝

記者:我們知道,梅蘭芳先生對京劇藝術做了許多成功的改革創新,引領了當時的時代潮流,您作為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對此有著深入的了解。能否請您談談梅蘭芳當年對京劇藝術做了哪些成功的變革?創排了哪些成功的劇目?這些改革都涉及京劇的哪些方面?這些變革給戲曲發展以怎樣的啟示?我們今天是否還能夠沿襲他的改革創新?

劉禎:這100年戲曲跌宕起伏所經歷的,是過去所不曾有過的大變動。以京劇來說,這100年也是京劇走向鼎盛進而不斷探索、改革的時代,劇目繁多,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京劇地位得以進一步彰顯。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然是梅蘭芳。梅蘭芳所以成為20世紀一代戲曲大師,彪炳史冊,是因為梅蘭芳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在京劇傳承與革新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他出身梨園世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京劇演員梅巧玲,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著名琴師,梅蘭芳從小受到系統的京劇、崑曲培養,10歲登臺演出,19歲時已經享譽南北。梅蘭芳不僅學習刻苦,而且聰慧,有思想。

我們知道,戲曲題材多為歷史故事,中國人的歷史知識很大程度上也是藉戲曲演出而獲得的,這是中國戲曲的一大傳統。梅蘭芳所處的時代,經歷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國門洞開,清王朝覆滅,社會急劇動蕩變化,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他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開始了時裝新戲的策劃,他「覺得我們唱的老戲,都是取材於古代的史實。雖然有些戲的內容是有教育意義的,觀眾看了,也能多少起一點作用。可是,如果直接採取現代的時事,編成新劇,看的人豈不更親切有味?收效或許比老戲更大。」(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從策劃到劇目的選擇都是梅蘭芳親自操持的,也與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受到海派文化影響有關,才有了《孽海波瀾》《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童女斬蛇》等系列時裝新戲,上演後受到觀眾好評。

他的古裝新戲更側重於藝術形式的改革,從1915年起,梅蘭芳陸續編演了《天女散花》《西施》《嫦娥奔月》《洛神》《麻姑獻壽》等14出古裝新戲,它們取材於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從傳統文化、形象圖案汲取資源,對傳統旦角的扮相,主要是從頭面與服飾,到唱腔身段進行了全方位革新,也包括對舞臺布景與燈光的考量運用,而唯美為其革新所依據的重要標準,它是旦角的一次解放和升華。他在《嫦娥奔月》中創造的「花鐮舞」、《天女散花》中的「長綢舞」、《麻姑獻壽》中的「盤舞」、《上元夫人》中的「雲帚舞」、《紅線盜盒》中的「拂塵舞」、《霸王別姬》中的「雙劍舞」、《西施》中的「羽舞」等,都打上了梅蘭芳表演獨特的個性符號,也將京劇旦角表演藝術推到新的階段。

      推薦一個有意思的公眾號——擲地有聲——搜索或者直接長按二維碼關注。

傳統戲中他對《貴妃醉酒》《宇宙鋒》的加工、提煉,尤其是對女主角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理解、把握和處理,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經典事例。梅蘭芳旦角表演,融合青衣、刀馬旦和花旦於一體,改變了青衣只重唱功,忽視身段表演的傳統,即「抱肚子」的舊習,唱做並重,載歌載舞,舞臺面貌為之一新。梅蘭芳的京劇革新是全方位的,包括劇目、表演、唱腔音樂、化妝服飾和布景等等,系統的改革,這是他成為20世紀戲曲傑出代表人物的成就所在。

梅蘭芳舞臺實踐是我們寶貴的經驗財富,他的時裝新戲創作是當代現代戲的先聲。他在20世紀50、60年代的許多認識和經驗,特別是在傳承與改革問題上、現代戲創作上的體悟和文章,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梅蘭芳認為「創造現代人物形象,也必須繼承傳統」(《運用傳統技巧刻劃現代人物——從〈梁秋燕〉談到現代戲的表演》),關於提倡現代戲與傳統戲的關係,梅蘭芳認為「把現代戲演好了,對原有的傳統戲不但不會降低其藝術水平,同時更能用新的觀點、新的藝術水平,把我們的優秀傳統劇目帶動得更精彩,不僅單純的產生古為今用的作用,同時還能把古的東西加上新的光彩。」(梅蘭芳《一定要下苦工演好現代戲——在戲曲表現現代生活座談會閉幕式上的講話》),這種認識不僅辯證,而且頗具現代意識。

特別是20世紀40年代末梅蘭芳「移步不換形」提出,是一位有思考的舞臺藝術家幾十年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對它的解讀一定要客觀、準確。今天它也成為了我們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相信對它的真正理解和吸收,會對未來戲曲如何傳承與改革具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戲曲今天的改革創新已經比梅蘭芳時代向前邁出了很多步,這是毋庸諱言的,但我們面臨和需要攻克的問題難度硬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戲曲改革發展前進的道路上,一切有益的實踐、探索、經驗和思想都是我們進取的資源,會匯聚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強國的戲曲力量。 

——山西戲劇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投稿——郵箱:422345221@qq.com

聯繫方式——電話.微信:13780517244

本平臺承接各類廣告文案信息推廣!

相關焦點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劉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書記。曾多年(2002—2013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戲曲研究》主編。現兼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主要從事戲劇史論及民族戲劇、宗教祭祀戲劇等方面的研究。
  • 中國戲曲:既是歷史的故事,也是當下的寓言
    「梅派的「沒」,是吸收後的融會貫通」上書房:現在的年輕人對京劇和梅蘭芳可能較有興趣。作為梅蘭芳紀念館的館長,您會如何推廣介紹梅蘭芳和京劇梅派藝術?劉禎:梅蘭芳是京劇藝術發展達到巔峰、京劇表演藝術走向爐火純青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表演之美在於思想內容的揚善進步、人物塑造與人物關係的鮮明、合理以及表演的雅致中和。梅蘭芳集50年之力打造的梅派,是「美派」;美是梅派藝術最高的境界和追求,梅蘭芳也就成了「美的創造者」。
  • 跟著館長一起逛展覽吧!
    梅蘭芳不僅是京劇藝術家,對服飾化妝還有研究?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跟著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一起來逛逛「徽調京韻——紀念徽班進京230周年京劇專題展」吧!那麼展覽的現場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哪些絕對不能錯過的文物,一起來看看吧~曲譜藏本從梅巧玲到梅蘭芳所藏的這些戲曲抄本,一方面是數量非常之大,另外一方面,這批藏本的珍貴度也非常高。(藏本)使得我們能夠看到,京劇形成初期到京劇的發展,文本的發展和變化的脈絡。
  • 瞻仰梅蘭芳紀念館
    所居護國寺賓館距梅蘭芳紀念館很近,曾去瞻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 戲曲評論應直面新時代新格局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在日前於江蘇南京舉辦的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上,江蘇省劇協名譽主席、戲曲理論家汪人元表示,今天的戲曲發展需要認真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格局。與民眾之間的精神聯繫是戲曲的命脈;而關注並把握時代的需求和機遇,與時代同行,方能保持戲曲的生機。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倡導『百花齊放』,京劇始終處於戲曲發展前沿。」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說。  以2010年11月京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為線索,劉禎把近20年京劇創作和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京劇創作注重舞臺的時尚感和現代感,大膽加入了國外芭蕾舞、歌劇元素。京劇被列入世界非遺代表性名錄後,更加重視繼承傳統,舞臺呈現方面比較本色,同時也沒有放棄創新和發展。」
  • 文海擷英 | 楊志敏:梅蘭芳與《思志誠》考述
    [23]何如,論楊小樓的藝術,載田黎明、劉禎.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戲曲表導演研究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24]任二北.優語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25]傅謹,陳恬.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肆·申報[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26]陶思炎.江蘇文化特色[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 人物畫家張忠安‖戲曲舞臺繪丹青
    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兼戲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西舞臺美術學會會長,廣西美術家協會會員,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梅蘭芳紀念館榮譽館員,江蘇泰州梅蘭芳紀念館榮譽館長、文化顧問,世界華人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戲曲人物畫藝委會主席,南寧市盧陵書院國畫館館長,廣西京劇團原團長。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進而成為京劇乃至中國戲曲的代表與旗幟。1955年,文化部、全國文聯和全國劇協又舉行了隆重的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五十年紀念活動。1953年他又赴朝鮮慰問志願軍戰士,1952年和1956年,梅蘭芳又先後代表國家訪問蘇聯和日本,並於1959年以65歲的高齡,排演了最後一出新戲《穆桂英掛帥》。
  • 劉禎:張建國與「奚派」京劇《奚嘯伯》
    其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奚嘯伯的加盟,使該團藝術風格更趨多元而形成「四大鬚生」奚派傳承中心,奚嘯伯的戲曲人生也與該團難解難分。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石家莊市京劇團演出的京劇《奚嘯伯》,演繹的就是奚派主人公奚嘯伯那個年代艱難坎坷而壯麗輝煌的一生。
  • 梅蘭芳紀念館匾額上幾個字頗有來歷,小小的四合院還藏不少講究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我走進位於北京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尋疏影暗香於芝蘭芳宅。庭院深深深幾許梅蘭芳紀念館是梅蘭芳在北京的一處寓所,他在這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十餘年。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共兩進院落。
  • 民國時期梅蘭芳在日本的日文歷史文獻及其整理(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江棘)
    這個工作是梅蘭芳紀念館主持的一個項目——「梅蘭芳在世界」。我從事其中一個名為「梅蘭芳在日本」的子課題。參加研討會一天下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很有基礎的熟題。雖然前輩們為我們積累下了很好的基礎,但也還有一些可以繼續挖掘的空間。下面,我先對梅蘭芳在日本的日文歷史文獻譯介的現狀進行簡單介紹(可能大家對這部分內容也比較熟悉)。
  • 梅蘭芳,憑什麼成為中國戲曲的代名詞
    梅蘭芳,在某種意義上幾乎是中國戲曲的代名詞。但,梅蘭芳,他憑什麼成為這樣的傳奇?從某種意義上說梅派藝術唱腔的美學風格在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中,最接近我國傳統美學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梅派音寬清亮,圓潤甜脆。梅派唱腔以大方自然為主,平易近人,雅俗共賞,平穩之中蘊藏著深厚的功力,簡潔之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情。梅蘭芳大師演唱藝術的風格在於:生活的真與藝術的美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 戲曲大師梅蘭芳10幅書法欣賞,勁健秀雅、剛柔相濟!真藝術大家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許多近代當代的「跨界」書法家了,而今天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著名戲曲大師梅蘭芳先生的書法作品。梅蘭芳與妻子梅蘭芳先生除了廣為人知的、一流的戲曲,他的書法也寫得非常好。大字勁健瀟灑,小字端莊秀雅、剛柔相濟,確有梅蘭之姿!翰墨之香!
  • 對話|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在魯迅研究中,用文物「說話」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近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藝苑」對外展出,這是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第七十年,展覽呈現了關於建築的建造、搬遷、擴建,也記錄了社會各方面對魯迅紀念館的支持與付出。
  • 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 曾蓄鬚明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在中國,「梅蘭芳」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位居「四大名旦」之首,通過不懈努力將京劇藝術發揚光大。梅蘭芳於1961年辭世。他的一生,也如同一出餘韻悠長的戲曲,值得後人品味、懷念。八歲學戲,十一歲登臺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
  • 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
    2020年8月8日是梅蘭芳先生的59周年忌日「梅花從來有傲骨,蘭草何處不幽芳」讓我們共同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梅蘭芳中國文藝 · 向經典致敬梅蘭芳,名瀾,字畹華,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是京城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