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紀念館匾額上幾個字頗有來歷,小小的四合院還藏不少講究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老舍先生說「愛古物的,人們自然喜歡北平」。我愛北京,愛他的古物多,總覺得北京就像一個大博物館。

作者:徐淳

梅蘭芳紀念館 袁璐 攝

北京的博物館多,我去過不少。以前,我參觀博物館總是走馬觀花,東瞧瞧,西轉轉,什麼都看了,又似乎什麼都沒看到,頗有到此一遊之感,不無附庸風雅之嫌。後經吳夢庵先生點化,我略得參觀之法。參觀前,要做到有備而來,在家做足「功課」,詳查資料:了解博物館歷史及藝術家生平,知曉核心展品、展品來源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參觀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時間中合理安排行程,還可以在參觀前初步思考,以便參觀時深入觀察。參觀不能僅是面對真跡展品看介紹、聽講解,這樣可能會錯過細賞珍品的機會。要在心中預定最想觀看的展品,試著在了解的基礎上和展品對話交流,要學會在參觀時聯想、想像、質疑、思辨……參觀後,要及時記下感受與發現,爭取達到「人人眼中有,而我得其神」的境界。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我走進位於北京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尋疏影暗香於芝蘭芳宅。

庭院深深深幾許

梅蘭芳紀念館是梅蘭芳在北京的一處寓所,他在這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十餘年。

這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共兩進院落。外院只有一排南房(倒座房),裡院北房(正房)和東西廂房有遊廊相連,裡外院之間用一座垂花門隔開。置身院中,可以感受到儒家「以禮為法」的秩序美。

小小的四合院,講究特別多。四合院大門大致分為: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大門等級規制嚴格,其形式、規模標誌著主人的社會地位,反映了社會關係中尊卑有分的觀念。梅宅大門當年是規格較高的「金柱大門」,不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等級較低的「蠻子門」。你可別小瞧裡外院之間的垂花門,它反映了家庭關係中內外有別的觀念。女眷住在裡院,外人不得隨意進入。裡院北房原是梅蘭芳夫婦和梅蘭芳嶽母居住的,東廂房原是餐廳和梅蘭芳女兒梅葆玥的臥室,西廂房三間原是梅蘭芳長子梅葆琛一家居住的。這種安排反映了家庭關係中長幼有序的觀念。四合院的建築充分顯示了儒家禮法秩序,就如同京劇表演中的程式,在舉手投足間儘是規矩、章法。

外院垂花門兩側分別植有一「春」(椿樹)一「秋」(楸樹)兩棵大樹,頗有「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之寓意。梅先生歌喉婉轉,也是天地間的一種清音。裡院植有兩棵柿子樹、兩棵西府海棠。棠花落雨,柿果壓枝,春華秋實,事事平安。在這院中,春聽鳥啼,夏聽蟬鳴,秋聽蟲唱,冬聽雪落,四季恆聽梅韻清音。無論街市怎樣熱鬧喧譁,只要一進這院子,便頓感幽靜安謐之美。梅宅屋宇精潔,花木扶疏,虛實掩映,動靜相宜,自然天成,盡顯道法自然之美。四合院是儒道互補的精神居所,梅蘭芳在這裡安度晚年,盡享天倫之樂。

馮驥才先生說過:「一個偉人去了。他的精神,他的往事,他的氣質,他獨有的人生內容,除去留在他的作品裡,還無形和無聲地散布在生活過的空間裡——這就是他的故居。」

暮年的梅蘭芳再攀高峰,超越自我,創排了他生命中最後一出經典大戲《穆桂英掛帥》,這齣戲是他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上的一份賀禮。這個小院裡,既陳列著豐富的有形展品,還散布著許多無形無聲且耐人尋味的東西。

在這裡,我的腳步不時地與爺爺當年留在這裡的足跡重合。奶奶說,1959年春天,梅先生白天忙工作,吃完晚飯,等大伙兒都散了,就和爺爺徐元珊在護國寺梅宅的院子裡沏上茶,聊著天,設計《穆桂英掛帥》中「捧印」一場的舞蹈動作。有一回,爺爺回家後,興奮地跟奶奶說:「今兒,梅表兄洗完澡,換上睡衣,逗了一會兒貓,然後跟我研究身段,他對我今天設計的動作很滿意……我們一邊抽菸,一邊聊戲。」只有在夜靜人散之時,只有在自己的家中,他卸下戲裝、西裝,抱著貓,吸著煙,才最為放鬆,這一刻才還原出一個自然、真切的梅蘭芳。皓月當空,清輝滿地,天地化作了氍毹(qú shū),「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風吹一庭花影動,花影人影兩相織。梅蘭芳那婀娜剛勁的舞姿裡沁著淡淡馨香。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田漢給梅蘭芳寫的一首詩:「蛾眉垂老請長纓,鼓角聲中捧印行。豈止桂英肝膽照,安危處處有先生。」

一粒沙裡看世界

每一件古物的背後都有一段浩闊的歷史。

護國寺街9號院的朱漆大門上懸掛著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這幾個字頗有來歷。梅蘭芳的二兒媳屠珍教授想請鄧小平同志為紀念館題寫匾額,就請鄧夫人卓琳轉達此意,鄧小平同志聞訊後欣然命筆。

1986年10月22日,梅蘭芳誕辰92周年之日,梅蘭芳紀念館正式開館。習仲勳同志親自為紀念館揭幕,宋任窮、夏衍、曹禺、英若誠等參加了開館典禮。

梅蘭芳紀念館為何如此受重視?其實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向都很尊重梅蘭芳,給予他很高的禮遇。1949年10月1日,梅蘭芳應邀參加開國大典並登上了天安門城樓。1961年8月8日,梅蘭芳病逝,10日上午,首都各界二千餘人在首都劇場舉行公祭。主祭人陳毅副總理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梅蘭芳的逝世表示哀悼。這些高規格的禮遇不僅是黨和人民對梅蘭芳個人的肯定,更是對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藝術的高度重視。

梅蘭芳紀念館裡院正房的客廳、書房、臥室和起居室內的陳設,基本按照梅蘭芳生前原樣布置。

客廳的陳設樸素大方。長沙發旁邊的一隻木几上安放著一尊銅質胸像。這尊銅像是1919年梅蘭芳首次訪日演出時,有「日本羅丹」之稱的雕塑家朝倉文夫為其製作的。這尊銅像留住了梅蘭芳青年時期的神韻——「雅潔明淨,得清新之致」。銅像靜靜地凝視著每一位到訪者,似乎要對我們訴說什麼。我默默地注視著銅像:100年前梅蘭芳的訪日公演,是他在國際舞臺上的首次亮相,那「傾城空巷看梅郎」的情景如在眼前。這尊銅像既是梅蘭芳國際文化交流的見證,又是中國京劇藝術首次跨出國門的見證。

客廳裡的隔扇前放著一座大穿衣鏡,鏡框四周是螺鈿鑲嵌的「八仙過海」圖案,螺鈿花片紋飾華美,光澤瑩潤,引人注目。晚年的梅蘭芳仍然對著這面鏡子走身段,力求形神漸臻完美。窺鏡自照,他總能檢視自己的不足,總能有所發現和創新。這面鏡子似乎告訴了我梅蘭芳成功的秘密。從這面鏡子中,我看見了深明大義的韓玉娘、雍容華貴的楊玉環、英姿颯爽的穆桂英、端莊淑靜的杜麗娘……還有那勤勉謙遜的梅蘭芳。這面鏡子是有形的,在梅蘭芳人生中有無數面無形的鏡子:齊如山、馮耿光、張謇、羅癭公、蕭長華、王瑤卿、徐蘭沅……每一位師友都是一面助他成功的鏡子。

正房最西邊一間屋是梅蘭芳的書房,臨窗擺放著一張大書桌。站在窗外,我仿佛看到梅蘭芳正在伏案書畫。梅蘭芳的繪畫造詣頗深,他曾隨王夢白先生學畫,後又得到許多名畫家的指點,如陳師曾、陳半丁、齊白石等。梅蘭芳曾多次贈畫給我曾祖父、曾祖母。我曾親眼見過梅蘭芳送給我曾祖父的一幅墨梅,上款題:東風破早梅。此畫雖尺幅不大,但筆精墨妙,令我見之難忘。

淡極始知花更豔

海棠花淡雅,正如這宅院主人的品格:謙和低調,溫良樸厚。

1949年之前,梅蘭芳有很長一段時間居住在上海。1949年,周恩來希望梅蘭芳回北京定居工作。關於住房問題,周恩來提議可以讓梅蘭芳住回他原來在東城區無量大人胡同的宅院。1920年梅蘭芳購買了無量大人胡同一座七進的豪華四合院,院內花木秀茂、山石堆疊,遊廊蜿蜒。這所宅子先後接待過瑞典王儲夫婦、美國前總統威爾遜的夫人、印度詩人泰戈爾、英國作家毛姆等名流政要。梅蘭芳同意回北京工作,但對住房的安排,他考慮後認為不妥,於是向周恩來表達謝意並婉拒。他認為,無量大人胡同的宅院是自己早年出售的,不能借政府之力重新搬回。周恩來非常尊重梅蘭芳的意見,派人選了3處房子供他挑選,並安排專人陪梅蘭芳去看房,首先看的就是護國寺街甲1號(現門牌號改為9號)的四合院。梅蘭芳看後很滿意,當場就拍板確定,都沒有去看其他兩處房。

此後,梅蘭芳一家和他身邊的部分工作人員陸續住進護國寺街9號,原本覺得比較寬敞的院子一下子就變得侷促起來。為此,梅蘭芳決定按照四合院的規制,自己出資,重建外院南房、增建跨院廂房和後罩房。他能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給國家添麻煩。

為什麼梅蘭芳不選擇搬回無量大人胡同的宅院呢?為什麼梅蘭芳不向國家申請更多的住房呢?以他的身份地位,國家一定會儘量滿足他提的要求。由此可看出他身上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成就越高越清醒自律。別人越是尊重你,拿你當回事兒,你自己可千萬別拿自己當回事兒;別人都不拿你當回事兒,你自己可不能不拿自己當回事兒。

去梅蘭芳紀念館,卻見不到梅家人,多少都會感到有些遺憾。幸好梅蘭芳的曾孫梅瑋是梅蘭芳紀念館館員。每次我陪朋友或帶學生去參觀,都要請梅瑋做講解。梅瑋待人總是那麼溫溫和和的。他曾動情地說:「姓梅真好!」是啊,他深知姓梅不僅是榮耀更是責任。聽梅家後人在梅家院子裡跟你說著梅家往事,別具韻味。

正如馮驥才先生在參觀完巴爾扎克故居後所寫的:「故居也是他的一種創造,一種生活創造和精神創造。在這裡,無處不曾掠過他的身影,吸附他包括呼吸在內的全部生命的聲響,浸入他的精神細節。即使一部大部頭的傳記,也只能記錄他人生歷程的一個梗概;即使再詳盡的記述,也只是記下那些可記述的一部分往事而已。活脫脫的他,依然可感和可知地留在他生活過的空間裡。等待著你去感受、理解與發現。」 每次到梅蘭芳紀念館,我都會在遊廊上靜靜地坐一會,聽著西廂房悠悠傳出的「海島冰輪初轉騰」,仿若覺得梅蘭芳沒有走,此刻正在吊嗓子呢……

清代張潮曾說:「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梅蘭芳如詩,等你細品;梅故居似畫,待你慢賞。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瞻仰梅蘭芳紀念館
    所居護國寺賓館距梅蘭芳紀念館很近,曾去瞻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現為2018年度國家哲社藝術學重大項目「梅蘭芳表演藝術體系及相關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文 / 王文婧圖 / 梅蘭芳紀念館本文5079字閱讀時間大約12分鐘有人說,他是美的創造者。還有人說,他就是美的化身。
  • 梅蘭芳剪彩,溥傑題匾額,京城這家湘菜館這麼"牛"!
    溥傑、田漢、齊白石、啟功等社會名人都是這裡的座上賓,開業時梅蘭芳先生還前來剪彩。 那這家湘菜館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為什麼老北京人對它情有獨鍾呢? 為什麼叫「馬凱餐廳」? 湘菜在北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初期,當時南方各省人士來京人數劇增。西長安街便產生了一批經營淮揚菜、閩菜、浙菜的餐館,但生意並沒有很景氣。
  • 沁陽一日:朱載堉紀念館和曹謹墓園
    跟著老楊走天下十多年前,我曾經去過朱載堉紀念館。當時沒有寫日誌,記憶已經十分模糊。只記得是一個很小的四合院。跟著老楊走天下紀念館有四個展廳,詳細介紹了朱載堉的學術貢獻。看到一個超級大算盤。看到一套編鐘和石磬。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
    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戲曲理論家劉禎記者: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也是戲曲發展的重要節點,請談談百年來戲曲得到了怎樣的發展?圖片由梅蘭芳紀念館提供記者:您如何看待戲曲藝術傳承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劉禎:戲曲之所以在舞臺上還那麼生動、熱鬧和鮮活,在於面對社會時代迅猛發展及科技信息的日新月異,我們很好地處理了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戲曲紮根於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經歷了逾越千年的歷史演進,作為綜合舞臺藝術它具有深厚的藝術積澱,歷朝歷代不斷遞嬗變化,但腳色行當、表演程式和音樂節奏臻於完備,自成一體。
  • 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9月中旬,「南通伶工學社」成立,成為我國第一所培養京劇人才的新型戲劇藝術學校,張謇擔任董事長,其子張孝若出任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就任主任並主持教學工作。歐陽予倩不僅舉家從上海來到南通親自教戲,還聘請了一批頗有名望的老師。歐陽予倩提議,學校還應建造一座演出場所,作為實施戲劇改革的實驗基地,並使之成為與伶工學社相配套的新型戲曲劇場。
  • 中國古建築中的匾額,有什麼文化象徵?
    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
  • 一塊匾額的故事(小說)
    胡德馨細心地聽著,眼裡閃著淚花,她感覺到,這個小木匠是個憨厚的實誠人,於是壓低了聲音,說出了真情:「你以為我願意把它咔了嗎,真的是沒辦法呀,前兩天,村上有戶人家因為藏了塊清代祖傳的匾額,紅衛兵砸了匾,還捆了人。
  • 老北京四合院少不了三樣「標配」,養金魚的「魚把式」講究真不少
    「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老北京人四合院中的「標配」。魚缸,就是養金魚的。養金魚,一是為觀賞,一是為吉慶。不是常說「吉慶有魚(餘)」麼!作者 宗春啟而且,名貴的金魚飼養起來也不容易,需要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舊北京的官宦人家,常僱有專門的魚把式來伺候金魚。清代的「養魚經」在清代學者姚元之(1776—1852)的《竹葉亭雜記》中,抄錄著近四千字的《養魚之法》。這四千字來自一位對養金魚頗有研究的武官,他名叫寶奎,字五峰,號文垣,官拜負責統領鑾儀衛或旗手衛的冠軍使。
  • 【雅昌專欄】朱浩雲:析萬千寵愛「梅蘭芳」
    在京劇領域內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形成雍容華貴的「梅派」的藝術風格,並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梅曾演過貴妃、虞姬、穆桂英等戲,代表作品有《貴妃醉酒》、《穆桂英掛率》、《霸王別姬》、《天女散花》、《宇宙鋒》等等。可以說,梅蘭芳是一個時代藝術界的傑出代表人物。1961年梅蘭芳去世後,為紀念和弘揚梅派藝術,江蘇泰州、北京建有梅蘭芳紀念館。
  • 最愛穿西裝,舞臺下的梅蘭芳有多時髦
    一位在梅蘭芳紀念館工作的老員工回憶起這樣一件事:他在梅蘭芳後人的家裡,曾經見過梅蘭芳用鉛筆標註「存」字的一張老報紙,報紙是民國十五年(1926)九月四日的《上海畫報》,梅蘭芳所標註的「存」字,是在頭版一則電影廣告右下角,廣告標題為《非非影片公司出品露佈》,內容是「章非導演兼主演《浪蝶》現已攝竣不日公映」(非非影片公司為薛覺先所創辦,章非就是薛覺先)。
  • 紅船、南湖紀念館、子城裡全都有他的作品...
    當時,嘉興許多商號、店鋪均委託凌德錩油漆作書寫並製作招牌字匾。公私合營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掛牌,名勝古蹟的匾對,商店學校招牌的製作的需求量非常多,凌老先生和凌德錩油漆作也書寫和製作了數不勝數的招牌匾額。而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1958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嘉興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南湖革命紀念館籌建委員會」。由嘉興市造船廠負責建造一艘仿製畫舫,定為「南湖紅船」。
  • 這裡有家藏在京城四合院裡的網紅越南餐廳,解禁之後趕緊約起來
    大北京周末怎麼吃,地道的東南亞菜了解下,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試試這家藏在京城胡同裡的網紅餐廳——菀wǎn,你沒看錯這家越南菜餐廳的名字就是一個菀字,從五道營胡同東邊入口走幾步,在一條狹長的胡同邊就能看到菀的大門,一樓一底的店面看似不大,裡面卻是別有洞天。
  • 古城歲月 ‖ 孟母之光照亮老城王氏——新密匾額(4)「仉氏遺風」
    這塊匾額原來懸掛於王氏大院大門上,後掛於堂屋正中。仔細探究,該匾額還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張玉梅老人指認當年掛匾的地方題字的楊泰起,是新密歷史上一位頗有政績的縣令,他是四川江津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任密縣知縣,一下子就幹了十四年。
  • 廣州文明路上低調小黃樓,從清代貢院到紀念館,藏進「文明歲月」
    文明路上有一座不起眼的黃色小樓,各大旅遊攻略都甚少提及,它現在是魯迅紀念館,然而它的前身卻是廣州中山大學,再往前追溯,它是宋朝時期的廣東貢院明遠樓的所在地。藏在中山大學校徽中的這座鐘樓,在現在的中山大學內是找不到,而它的原型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這座魯迅紀念館。
  • 央視正熱播大腕兒也不少!這部京味兒西城劇閉眼聽都舒坦!
    「順益興四合院」每日更新四合院信息、新鮮資訊,北京政策等……記得關注!各位親:最近正在央一熱播的《什剎海》您看了嗎?也都是一嘴京片子地道的北京人相信不少鄰居跟我一樣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楊師傅與某些視頻平臺上「姆們北京人都不上班兒」這種刻意的北京腔招人膩味不同這部劇裡面的北京話對白細膩自然「小髒爨兒」這樣不常見的土語也信手拈來毫不做作閉著眼聽劇都舒坦!
  • 京城名角都是吃主兒:梅蘭芳吃「少」,馬連良吃「好」
    如今講究科學吃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當下人們基本遵照這個規律,可北京城裡唱京劇的藝術家,挑大梁的角兒們,許多人卻是違背這個規律,不是這麼個吃法。過去有句話說梨園行裡的人們如何吃飯,叫「飽吹餓唱」。「飽吹」指那些京劇院團裡的音樂場面上的人,無論是吹笛的、吹嗩吶的,吃飽了,才有氣力好幹活。
  • 永嘉有位名垂千史的名人,左宗棠曾為他題詞,他的紀念館你去過嗎?
    徐定超紀念館被設在楓林鎮大門臺村,離鎮政府不過幾百米的距離。沿途一邊尋找,一邊問路,楓林鎮上老人們大多都知道幾個月前剛改建不久的紀念館。  御史祠有左宗棠、于右任、蔡元培、馬敘倫、魯迅、周作人、沈曾植等近代名人題寫的匾額與對聯,可謂大飽眼福。
  • 循規課堂|匾額匾額,你分得清什麼是匾、什麼是額嗎?
    據百度百科資料:匾額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
  • 梅蘭芳是怎樣走向世界的
    此前,留美同學會在外交部曾請芮恩施看過梅蘭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看後大為讚賞,還曾特地到梅蘭芳家拜訪。芮恩施說:「如欲中美國民感情益加親善,最好是請梅蘭芳帶了劇團赴美演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話傳到梅蘭芳好友及編劇、著名戲曲理論家齊如山耳中,他與梅蘭芳等人商議,「決意要把這件事情辦成」。    首先是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向來華的歐美人士展示梅蘭芳的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