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2020-12-19 新華日報

一百多年前,清末狀元張謇以「實業救國」為己任,致力於民族工業的發展,他認為:「實業可振興經濟,教育能啟發民智,而戲曲不僅繁榮實業,抑且補助教育之不足」,「教育以戲劇為易觀感」。為此,他在南通不遺餘力地投身教育和戲曲事業,創建戲曲學校,培養戲曲人才,振興國粹京劇。

張謇和梅蘭芳相識於1914年。1917年,時年65歲的張謇詩贈24歲的梅蘭芳:「老夫青眼橫天壤,可憶佳人只姓梅。」抒寫了內心對這位京劇奇才的高度賞識。他多次寫信給梅蘭芳,表示自己將創辦戲校,誠請當時已譽滿梨園的梅蘭芳鼎力相助:「可奮袂而起,助我之成也。」彼時,中國戲劇界有「南歐北梅」之稱,「南歐」指歐陽予倩,「北梅」即梅蘭芳。梅蘭芳非常感激張謇的信任,但他婉言相謝。他在回信中說:「……代組學校,本應勉效綿薄,只以知識短淺,未克如願,實深愧歉。」

1919年5月,張謇在戲劇家歐陽予倩的支持和協助下,在南通籌建戲劇學校。9月中旬,「南通伶工學社」成立,成為我國第一所培養京劇人才的新型戲劇藝術學校,張謇擔任董事長,其子張孝若出任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就任主任並主持教學工作。歐陽予倩不僅舉家從上海來到南通親自教戲,還聘請了一批頗有名望的老師。歐陽予倩提議,學校還應建造一座演出場所,作為實施戲劇改革的實驗基地,並使之成為與伶工學社相配套的新型戲曲劇場。不久,張謇在南通城西南、桃塢路西端建造了「更俗劇場」,它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孫支廈仿上海新舞臺設計,外觀呈馬蹄形,由觀眾廳、舞臺、四合院、演員宿舍等構成,所謂「更俗」,意指「更除惡習舊俗,樹立文明新風」。

伶工學社成立後,梅蘭芳在給張謇的一封信中寫道:「……有予倩先生出來辦理甚妙。久知予倩先生品學兼優,藝通中外,將來劇場、學校均必盡美盡善,較瀾(梅蘭芳在信末署名『梅瀾』)為之勝萬倍矣。」而對於張謇盛邀他赴南通演出,更是欣然應允。

為迎接梅蘭芳的到來,張謇在郊外專門修建了一座牌樓,取名「候亭」,以示對梅蘭芳的尊重。他又在更俗劇場的前臺大門樓上,新闢「梅歐閣」,藉以紀念梅蘭芳和歐陽予倩相會於南通。梅歐閣由三間青磚瓦房及東西兩個陽臺組成,約80平方米,窗明几淨,清雅脫俗。張謇親筆題寫了匾額「梅歐閣」三字,筆法遒勁,氣勢雄健,旁邊還張掛了一副他自撰自書的對聯:「南派北派會通處,宛陵廬陵今古人。」聯語借用梅聖俞(宛陵)、歐陽修(廬陵)兩位古人的籍貫,暗切梅蘭芳和歐陽予倩兩位藝術家的姓,盛讚了「南歐北梅」的藝術成就,期盼劇界南北兩位泰鬥同臺聚首,精誠攜手,推進傳統戲劇的創新發展。梅蘭芳深刻理解張謇的良苦用心,後來他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回憶說:張謇設立梅歐閣,「這是他有意用這方法來鼓勵後輩,要我們為藝術而奮鬥。」

1919年重陽節,更俗劇場落成慶典隆重舉行,張謇力邀梅蘭芳蒞臨開幕儀式,並獻演代表作《貴妃醉酒》。當時,梅蘭芳在漢口剛結束演出,張謇派「大和輪」專程將他接至南通,親自迎接,並在更俗劇場召開歡迎會,當晚又在「濠南別業」設宴接風。翌日,北派魁首梅蘭芳與南派泰鬥歐陽予倩在更俗劇場同臺獻藝,聯袂演出,前後11天,場場爆滿,盛況空前。一出《遊園驚夢》,一出《思凡》,精彩絕倫,藝驚通城,觀眾無不擊節稱賞,嘆為觀止。張謇每場必看,對梅蘭芳的精湛演技讚賞不已,梅蘭芳每唱一出,他便賦詩一首,雋詞妙句,讓梅蘭芳大為感動。

此後,梅蘭芳在1920年和1922年,又應張謇之邀兩次赴南通演出,還為伶工學社延請教師,收學校高材生李斐叔為徒。1920年1月12日,梅蘭芳抵達南通後,在更俗劇場連演3天,劇目有《天女散花》《玉簪記》《黛玉葬花》《嫦娥奔月》。1922年,為慶賀張謇七十大壽,梅蘭芳第三次來到南通。6月19日晚演出後,次日又連演兩場,劇目有《紅線盜盒》《霸王別姬》和《洛神》。

上世紀初,南通的伶工學社和更俗劇場,深情記憶了張謇與梅蘭芳、歐陽予倩的交往和合作,梅歐閣更是見證了一代實業家與「南歐北梅」締結友誼的感人佳話。此後,「梅歐閣」兩邊牆壁上,陸續張貼起梅蘭芳、歐陽予倩各12幅劇照,梅東歐西,分別有《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木蘭從軍》《嫦娥奔月》,以及《寶蟾送酒》《饅頭姑庵》《晴雯補裘》等。南通也因此成為中國現代京劇教育和表演最溫情、最寬厚的人文土壤之一。 周惠斌

相關焦點

  • 趣史 張謇策劃南歐北梅頂流同臺
    張謇與梅蘭芳合影 (南通,1922年6月)一百多年前,清末狀元張謇以「實業救國」為己任,致力於民族工業的發展,同時指出:「實業可振興經濟,教育能啟發民智,而戲曲不僅繁榮實業,抑且補助教育之不足」,「教育以戲劇為易觀感。」
  • 從南通博物苑到實業救國,張謇為什麼被稱為「近代南通之父」
    在慈善事業的初期,張謇特別重視對老幼的關懷,光緒三十年(1904)他在南通創辦了新育嬰堂,這是南通地區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慈善機構。最初,通州城建有育嬰堂,張謇後來擴建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育嬰堂。張謇為了充分發揮地方自治的作用,也在探索新式的慈善事業。例如,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博物館,其前身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張謇創辦的通州博物館。它以科普教育為功能,承擔著社會教育的使命,具有公益性質,它的誕生也是張謇慈善事業的創新與突破。
  • 江蘇南通: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認識一座城市,當然從博物館開始;認識張謇,認識南通的城市歷史,可以從南通博物苑開始。踏入南通博物苑,就進入了別具一格的南通歷史文化空間。張謇建博物苑的宗旨,在二樓露臺的對聯上一目了然:「設為癢序學校以教,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這也是博物苑之所以名「苑」的來由,其中不僅有文物寶藏,還有植物、動物和礦物等,是一個用作教育的公共文化場所。它可謂是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統一體,國內獨有。張謇並沒去過歐美留學,只去日本考察了近七十天,回國後寫就《癸卯日記》,詳細記載了他在鄰近島國的所見所聞。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張謇在如今的南通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這裡的一面旗幟、一個象徵,南通人以他為驕傲。由於工作關係,我曾多次到南通,聽當地人說起張謇,就像說起自家的老人,自然、親切、尊崇。那個長江三角洲的江海夾角地帶,河湖港汊密布,海潮聲猶在耳,有「三鮮」可吃:江鮮、海鮮、河鮮。有景色可觀:狼山支雲塔遠眺、濠河泛舟賞夜、董小宛水繪園尋幽,呂洞賓啟東港望海。
  • 張靜蔚:張謇與學堂樂歌
    這就是說,把張謇寫好的歌詞,再一次請沈心工作曲,之後請夏頌萊到南通師範學校來教唱校歌。有可能的是,夏頌萊先唱給張謇聽過;抑或夏頌萊教唱的一些學生,唱給張謇聽過,才有張謇的話:「更益一句則其氣彌厚」,把「民智兮國牢」這句詞唱了三遍。這首歌的定稿,很可能有夏頌萊的手筆,這就是現在看到的「定稿」。
  • 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懷赤子之心,聽張謇故事」 專場演講會
    為推動學校師生從學校創始人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近日,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懷赤子之心,聽張謇故事」專場演講會,採取視頻直播的方式,全體師生在線收看。演講分為「從狀元辦廠到實業救國」「求國之強當先教育」「開民智、明公理」「從慈善到公益再到中國近代第一城」四個章節,擷取張謇人生歷程中投身實業、教育、文化、慈善等故事,展現了張謇不平凡的一生。演講會綜合運用聲、光、影像等藝術表現形式,以演講為主線,貫穿專家深入淺出的分享和感悟,使觀眾身臨其境,仿佛與張謇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 借花思人 懷念張謇 南通音樂人作詞《紫藤花又開》
    「樓前春風來,紫藤花盛開,白如粉蝶舞,紫似霞雲彩……」近日,由南通音樂人劉凡創作的詞《紫藤花又開》對外發布
  • 張謇和他留下深深烙印的城市
    奚牧涼讀的是文化遺產專業,此前他知道張謇打造了「中國第一個博物館」,但對這個「中國第一」心存疑慮,暑假專程趕到江蘇南通一看究竟。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張謇就在南通濠河之畔創辦南通博物苑,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和標本,開創了中國近代具有真正意義的博物館。為奚牧涼解說的是南通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顧書瑒,南通博物苑每年培養的80名小小講解員之一。
  • 嗇園|菁姐雲課堂系列之張謇篇(一)
    作為地地道道的南通伢,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張謇老先生對家鄉發展做出的貢獻,總書記稱其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 中國傳統家規5:江蘇南通張謇—《家誡》傳世警言流芳
    民國十年(1921年),69歲的張謇漸漸感到暮年臨近,迫切希望唯一的兒子張孝若能夠儘快成才並繼承家業,因而輯取了古人的家訓書於石碑之上,以此來告誡子孫。《家誡》石碑上的序言為張謇所寫,另外選取了從西漢到宋代七位名人的誡子語錄,內容概及立志修身,具體到讀書交友、謹言慎行等。
  • 聽無錫的雕像講張謇故事,南通網-中國南通主流新聞資訊門戶
    □黃俊生引子:今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時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由此,想起張謇誕辰160周年之時,我曾驅車在大江南北尋訪張謇的足跡,那情那景,依然歷歷在目。「大伯,請問張謇讀書雕像在哪裡?」投來一束茫然的眼光,老人搖搖頭。「大嫂,你知道趙菊泉故居嗎?」好奇地看看我,搖頭擦肩而過。
  • 援疆十年 | 南通篇: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杏鄉伊寧
    今天的專欄為您講述南通援疆工作組十年來是如何把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伊寧縣,為實現杏鄉經濟跨越式發展譜寫第二故鄉塞外篇章。  南通援疆人  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伊寧大地  ——南通市對口支援伊寧縣十年側記
  • 江蘇成立張謇企業家學院 弘揚新時代張謇精神
    新華網南京1月8日電(記者陳聖煒)6日,張謇企業家學院在江蘇省南通市委黨校揭牌,為期三天的全省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精神高級研修班同日開班。  張謇,祖籍江蘇南通,一生實踐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夢想,創辦了100多家企業、設立了400多所學校,並開辦了醫院、養老院、育嬰堂等慈善事業,在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謇在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是江蘇民營企業發展前行的動力源泉和精神富礦。」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狀元辦廠,實業救國赤子心張謇,我國近代著名的企業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祖上幾代都是以農商為生。為了改變家庭命運,張謇從小被送入私塾學習,父親希望他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歲的張謇終於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位於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別業是張謇先生的故居,建於1914年,主樓是英式建築。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1895年,張之洞委任張謇負責通海一帶商務,授意他在通海一帶創辦紗廠。張謇奔走於南通上海之間,到處籌措資金,困頓時連往返車費也囊中羞澀,不得已只能賣字為生。1899年,一座擁有20400枚紗錠的近代化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建成。張謇根據《周易·繫辭》所載「天地之大德曰生」,給紗廠取名「大生」。大生紗廠投產後,規模不斷擴大。
  • 政研院|再說張謇:狀元公的父母之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開宗明義地指出,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 傅國湧:「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頭條
    張謇生於1853年,盧作孚生於1893年,相差40歲;他倆一個在南通,一個在重慶,距千裡之遙。張謇貴為狀元,是一個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取得最高科舉功名的讀書人,而盧作孚只是小學生。 小學生盧作孚竟然也可以成為一個像狀元張謇那樣的人。所以我覺得,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全自己,只需看他最終走什麼樣的路。這讓我想起20世紀最具智慧的人——愛因斯坦。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值得一提的是,張謇那時便具有了現代化管理理念,他為紗廠專門設計了現代化管理制度——《廠約》。《廠約》共16條,對紗廠各主要部門負責人的職責權限、利潤分配、獎懲賞罰、工資福利以至職員夥食標準、徒工學習等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 市計量所支部參觀濠南別業陳列館,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
    市計量所支部參觀濠南別業陳列館,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 來源: 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0-12-16 字體:[ 大 中 小 ] 12月15日下午,市計量所全體黨員來到南通博物苑,開展「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主題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