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十年 | 南通篇: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杏鄉伊寧

2021-01-14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

  2010年3月,第一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召開,標誌著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正式啟動。1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懷關心下,江蘇省先後派出1178名幹部人才奔赴伊犁開展對口支援。他們以忠誠之心對黨、以真誠之心為民、以赤誠之心做事,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的援疆精神,為伊犁的穩定發展改革事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值此新一輪對口援疆十年之際,伊犁州黨委組織部「伊犁組工」微信公眾號特開設【援疆十年】專欄,回望對口援疆工作光輝歷程,致敬曾經和正在「塞外江南」真情奉獻的江蘇援疆人。今天的專欄為您講述南通援疆工作組十年來是如何把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伊寧縣,為實現杏鄉經濟跨越式發展譜寫第二故鄉塞外篇章。

  南通援疆人

  把張謇思想的種子根植在伊寧大地

  ——南通市對口支援伊寧縣十年側記

南通援疆幹部傾情作詞的歌曲《和你在一起》傳唱天山南北

  從黃海之濱到西北邊陲

  橫跨萬裡徵程

  「中國近代第一城」和「弓月古城」相遇

  十年,南通援伊全力以赴,

  精挑細選四批95名援疆鐵軍

  十年,南通援伊緩急相濟,

  優先落實援疆資金13.7億元

  十年,南通援伊鼎力相助,

  愛心資助貧困大學生近3000人次

  ……

  以民生產業、就業、人才、教育為重點,立足杏鄉實際發揮南通優勢,持之以恆如春風夏雨沁潤杏鄉大地,援受雙方增進互信,結下對口援建累累碩果,為實現杏鄉經濟跨越式發展融入更多南通經驗、貢獻更多南通力量,譜寫第二故鄉塞外篇章。

  項目引領

  保障民生「大動脈」

  「剛才樓上樓下仔細看了這個福利中心,環境衛生好、文藝活動好,方方面面都挺好,我們很滿意。」伊寧縣退休老職工孫水仙高興地說道。

2018年8月10日,時任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在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吉爾拉·衣沙木丁等陪同下視察南通援疆項目——伊寧縣社會福利中心

  2010年以來,南通援疆工作組秉承「全面援疆、精準援疆、長期援疆」理念,高標準實施項目質量管控,堅持向民生和基層傾斜,持續把富民安居、定居興牧、基層教育衛生醫療條件改善等群眾直接受益、廣泛受益的項目作為重點,切實改善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援建的社會福利中心、南通實驗學校、人民醫院、安全飲水等一大批精品援疆項目,推動了伊寧縣衛生、教育、養老、兒童福利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性改變。

  伊寧縣人民醫院2013年8月實施整體搬遷,是援疆項目建設,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投資2.1億元,其中援疆資金7600萬,該建築獲得建築類最高獎項魯班獎,醫院有職工640人,功能、設施、醫療服務均為疆內縣級醫療機構前列,躋身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排行榜300強,位列289位,被中國縣域研究中心譽為最美縣醫院及醫共體模範稱號。

2013年8月,伊寧縣人民醫院實施整體搬遷。

伊寧縣社會福利中心

  十年間,累計實施項目255個,涉及民生類項目204個,資金10.96億元,佔援疆資金總量的80%以上。投入援疆資金34700萬元,建設富民安居房59406套,惠及267327人。

  平臺鋪路

  跑出增收「加速度」

  走進伊寧縣家紡服裝產業園,車間裡一片繁忙景象。針對伊寧縣貧困群眾技能少、分布廣實際,堅持精準扶貧,就業先行,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免費培訓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構建就業扶貧長效機制。

2017年9月6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考察南通援疆項目——伊寧縣家紡服裝產業園

  45歲維吾爾族女工古麗巴哈·買買提最有發言權:「我們公司主要做校服,所有工序我都已掌握,記得去年有一個月天天加班,但那個月我領了7300元工資,家裡3個孩子都特別開心,現在我把大女兒也帶進廠務工掙錢啦。

家紡服裝產業園迎來了第一批1805名新員工

伊寧縣家紡服裝、織造產業園全景圖

  南通市憑藉自身「紡織之鄉」在市場、人才、技術、信息方面的綜合優勢,著眼「一區兩園」建設,傾力打造伊寧縣家紡服裝、織造產業園。家紡服裝產業園一期建設標準化廠房5.1萬平方米,入駐服裝、手套、箱包企業10餘家,解決了5000多名農牧民富餘勞動力就業。二期總投資4.6億元,建設標準化廠房9.7萬平方米,宿舍3萬平方米,目前廠房已預訂近半。2018年,伊寧縣輕紡產業區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稱號。

  人才優先

  開啟發展「強引擎」

  教育、醫療是南通援疆工作重要著力點。南通援疆工作組堅持「援疆一批人才、帶出一批人才」理念,深入實施「組團式」援疆。充分發揮南通「教育之鄉」優勢,創新實施「百名南通名師進伊寧」行動,柔性引進40批245名南通名師來伊援教,「組團式」教育援疆效應凸顯。2015年,伊寧縣二中喇飛虎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北京大學,改寫了伊寧縣從未有人考取北大的歷史。2020年伊寧縣二中本科上線人數481人,其中5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近30人,均創歷史新高。

南通骨幹教師示範課及送教下鄉(上)、「人才柔性援疆」德育專題講座(下)

  「真的要感謝援疆專家,又引進了新項目,填補了我院外科微創手術空白。」伊寧縣中醫院陳鋒院長高興地說。十年來,南通援疆醫療團隊陸續引入20餘項新醫療技術,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每名援疆醫療專家在對應科室挑選1-2名本地醫生做翻譯兼徒弟,在學術和實踐上全方位幫扶,邀請南通培訓專家為本地醫護人員考前集中培訓,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通過率從20%提升到50%,切實提高了當地醫療水平。

  聚合資源

  公益照亮「成長路」

  援疆工作不僅要發揮個體最大能量,更要整合資源,充分利用大後方巨大能量。十年來,南通援疆工作組架起通伊兩地友誼之橋,創新組織實施了「讓閱讀照亮邊疆孩子的未來——愛心圖書捐贈公益行動」,為伊寧縣各族孩子募集圖書110萬冊,價值2600萬元,全面改善伊寧縣各族孩子的閱讀環境和質量。

讓閱讀照亮邊疆孩子的未來——愛心圖書捐贈公益行動

  「雖然我們距離遙遠,但我們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感受著祖國母親給我們的溫暖;雖然我們沒有見過面,但我願意和你成為知心朋友……」這是伊寧縣墩麻扎鎮中心小學五年級回族學生馬文軒寫給江蘇南通如皋市林梓小學六年級學生顏鋁湘信中的內容。愛心圖書捐贈行動受到人民網、新華網等20餘家媒體專題報導,引起巨大反響。此舉得到江蘇省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今年3月,伊寧縣委副書記、南通援疆工作組組長張華第二次留任時,對第十批援疆幹部人才說:「作為來自張謇家鄉的援疆人,我們希望結束援疆的時候,能在伊寧『留一二有用事業』,把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成果,寫進各族群眾的心坎。」

相關焦點

  • 從南通博物苑到實業救國,張謇為什麼被稱為「近代南通之父」
    他的持續不斷的慈善活動,結合中外慈善思想理念,對南通乃至中國近代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儒學的中庸思想和仁愛精神為張謇慈善事業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謇在慈善事業的道路上,堅持儒學的「仁愛」思想,周濟貧民,幫助急需幫助的人,造福社會,在借鑑儒學傳統思想的同時,也從現實出發,將慈善理念付諸實踐,其慈善活動持續時間之長在當時的社會實為罕見。
  • 中國傳統家規5:江蘇南通張謇—《家誡》傳世警言流芳
    民國十年(1921年),69歲的張謇漸漸感到暮年臨近,迫切希望唯一的兒子張孝若能夠儘快成才並繼承家業,因而輯取了古人的家訓書於石碑之上,以此來告誡子孫。《家誡》石碑上的序言為張謇所寫,另外選取了從西漢到宋代七位名人的誡子語錄,內容概及立志修身,具體到讀書交友、謹言慎行等。
  • 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1919年5月,張謇在戲劇家歐陽予倩的支持和協助下,在南通籌建戲劇學校。9月中旬,「南通伶工學社」成立,成為我國第一所培養京劇人才的新型戲劇藝術學校,張謇擔任董事長,其子張孝若出任社長,梅蘭芳為名譽社長,歐陽予倩就任主任並主持教學工作。歐陽予倩不僅舉家從上海來到南通親自教戲,還聘請了一批頗有名望的老師。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張謇在如今的南通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這裡的一面旗幟、一個象徵,南通人以他為驕傲。由於工作關係,我曾多次到南通,聽當地人說起張謇,就像說起自家的老人,自然、親切、尊崇。那個長江三角洲的江海夾角地帶,河湖港汊密布,海潮聲猶在耳,有「三鮮」可吃:江鮮、海鮮、河鮮。有景色可觀:狼山支雲塔遠眺、濠河泛舟賞夜、董小宛水繪園尋幽,呂洞賓啟東港望海。
  • 江蘇南通: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濠河,是南通的一條護城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南濠河畔,濠南路19號,坐落著具有整整115年光榮歷史的南通博物苑。他是由清末狀元,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先生創辦的。千年環城河,百年博物苑,見證的是南通古今的滄桑巨變。
  • 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懷赤子之心,聽張謇故事」 專場演講會
    為推動學校師生從學校創始人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近日,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舉辦「懷赤子之心,聽張謇故事」專場演講會,採取視頻直播的方式,全體師生在線收看。演講分為「從狀元辦廠到實業救國」「求國之強當先教育」「開民智、明公理」「從慈善到公益再到中國近代第一城」四個章節,擷取張謇人生歷程中投身實業、教育、文化、慈善等故事,展現了張謇不平凡的一生。演講會綜合運用聲、光、影像等藝術表現形式,以演講為主線,貫穿專家深入淺出的分享和感悟,使觀眾身臨其境,仿佛與張謇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1895年,張之洞委任張謇負責通海一帶商務,授意他在通海一帶創辦紗廠。張謇奔走於南通上海之間,到處籌措資金,困頓時連往返車費也囊中羞澀,不得已只能賣字為生。1899年,一座擁有20400枚紗錠的近代化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建成。張謇根據《周易·繫辭》所載「天地之大德曰生」,給紗廠取名「大生」。大生紗廠投產後,規模不斷擴大。
  • 借花思人 懷念張謇 南通音樂人作詞《紫藤花又開》
    「樓前春風來,紫藤花盛開,白如粉蝶舞,紫似霞雲彩……」近日,由南通音樂人劉凡創作的詞《紫藤花又開》對外發布
  • 嗇園|菁姐雲課堂系列之張謇篇(一)
    作為地地道道的南通伢,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張謇老先生對家鄉發展做出的貢獻,總書記稱其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 張靜蔚:張謇與學堂樂歌
    本期公眾號特推送張靜蔚先生《張謇與學堂樂歌》一文,以資悼念。 張謇(1853-1926)是我國二十世紀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憑藉他強烈的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思想,以及他的堅忍不撥的毅力,興辦了洋務運動以後我國第一批民族工商業機構和一系列新式教育機構,為實業和教育奮鬥了一生。
  • 政研院|再說張謇:狀元公的父母之喻
    張謇對教育的重視,不只是每年從大生紗廠的利潤中拿出巨額白銀來創辦學校,而是親身參與實踐:縱貫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橫貫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社會教育。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都樾,是張謇教育思想的研究者。他所在的學校,正是張謇創辦的第一所學校——「通州師範學校」。
  • 傅國湧:「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頭條
    可在120年前的那個庚子年,張謇開始了他在南通新新世界的建設。他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之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之眼光。 而張謇是以世界眼光來辦南通一縣的事。南通當時只是一個縣而已,但是張謇卻把它辦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城,教育最發達的一個縣。他親手或間接推動在南通創辦了200多所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他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叫大生企業。
  • 江蘇幹部寫歌傾訴援疆情:我已愛上了你,要和你在一起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美麗的草原,多情的土地,我已愛上了你,要和你在一起……」2019年12月底,正是江蘇南通第九批援疆幹部完成任務返回家鄉的日子,援疆幹部張華用一首歌曲《和你在一起》表達了自己對新疆的依戀和摯愛情懷。
  • 聽無錫的雕像講張謇故事,南通網-中國南通主流新聞資訊門戶
    □黃俊生引子:今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考察調研時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由此,想起張謇誕辰160周年之時,我曾驅車在大江南北尋訪張謇的足跡,那情那景,依然歷歷在目。「大伯,請問張謇讀書雕像在哪裡?」投來一束茫然的眼光,老人搖搖頭。「大嫂,你知道趙菊泉故居嗎?」好奇地看看我,搖頭擦肩而過。
  • 江蘇成立張謇企業家學院 弘揚新時代張謇精神
    新華網南京1月8日電(記者陳聖煒)6日,張謇企業家學院在江蘇省南通市委黨校揭牌,為期三天的全省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精神高級研修班同日開班。  張謇,祖籍江蘇南通,一生實踐其「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夢想,創辦了100多家企業、設立了400多所學校,並開辦了醫院、養老院、育嬰堂等慈善事業,在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謇在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是江蘇民營企業發展前行的動力源泉和精神富礦。」
  • 市計量所支部參觀濠南別業陳列館,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
    市計量所支部參觀濠南別業陳列館,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 來源: 南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布時間:2020-12-16 字體:[ 大 中 小 ] 12月15日下午,市計量所全體黨員來到南通博物苑,開展「學習張謇企業家精神」主題實踐活動。
  • 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來自紀念館的聲音】    「他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1853年出生於江蘇南通海門市常樂鎮。1894年,41歲的他高中狀元。可就在第二年,他毅然辭官,興辦實業。」這是我們向遊客介紹張謇事跡時常用的開場白。
  • 在秉承張謇精神中展示政協擔當
    人民政協網江蘇12月16日電(本報記者江迪 通訊員陳新華)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稱讚張謇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今年11月考察江蘇時,專門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讚揚張謇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張謇誕生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
  • 張謇和他留下深深烙印的城市
    奚牧涼讀的是文化遺產專業,此前他知道張謇打造了「中國第一個博物館」,但對這個「中國第一」心存疑慮,暑假專程趕到江蘇南通一看究竟。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張謇就在南通濠河之畔創辦南通博物苑,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和標本,開創了中國近代具有真正意義的博物館。為奚牧涼解說的是南通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顧書瑒,南通博物苑每年培養的80名小小講解員之一。
  •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崇高目標、科學務實、利益共享,是否可以抽離出張謇精神的時代特性,當代民營企業家要向張謇學什麼?12日,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南通市委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京召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聚焦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