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關心大選後中美關係走向。作為歷史博主,給大家分享一本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一部中國問題專著:《論中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並私信我「論中國」三個字,就可以獲取原版全文PDF了。
#張謇#,字季直,是晚清江蘇南通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操勞南通的實業、教育和慈善事業,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對實業和教育的投入可謂在南通地區家喻戶曉,但他的慈善事業了解的人卻不多。
光緒初年,張家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開始經營起家鄉的慈善事業,其慈善活動不局限於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更側重於新興的慈善事業,順應了近代社會的潮流,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投身慈善事業奠定了基礎。在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張謇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影響。他的持續不斷的慈善活動,結合中外慈善思想理念,對南通乃至中國近代化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仁愛與博愛結合
張謇的慈善活動,始終透露出中國傳統儒學中的「仁愛」、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中的「平等」「博愛」和地方自治思想,這與張謇早期的個人經歷很有關係。他出身書香門第,但家境貧寒,三世同堂,過早地入仕,卻一路順風,四十一歲時,即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謇中狀元,但被歸為冷籍。
冷籍雖然合法,但實際上多受官場排擠。而張謇慈善思想的形成,與他早年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生活的坎坷無關,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才開始從事慈善事業,使社會公平,弱勢群體都有所依。
儒學的中庸思想和仁愛精神為張謇慈善事業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謇在慈善事業的道路上,堅持儒學的「仁愛」思想,周濟貧民,幫助急需幫助的人,造福社會,在借鑑儒學傳統思想的同時,也從現實出發,將慈善理念付諸實踐,其慈善活動持續時間之長在當時的社會實為罕見。
他不僅堅持儒家仁愛思想,而且對西方資產階級平等、博愛思想的借鑑也十分恰當。自他1903年從日本回國後,這種借鑑觀念就逐漸形成。在當時現代化程度逐漸加深的中國社會環境中,西方先進的民主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張謇的「平等博愛」思想在其實踐中成為現實,為一方百姓謀福利。
張謇的慈善思想不同於當時其他先進人士的慈善思想。其慈善思想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不像當時其他慈善思想那樣以其為出發點,而是將慈善公益轉化為全社會的救亡運動,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具有深遠意義、極具社會影響的過程。
在這一時期,張謇獨特的慈善思想受到啟蒙、文藝復興後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通過新教改革和資本主義革命,慈善活動已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深深地融入國家社會制度,成為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因素。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張謇這種獨特而先進的思想是很罕見的。
一直以來,張謇都十分熱衷於西方國家的地方自治政策,認為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不可割裂,要實行地方自治與慈善活動相結合的新理念。晚清時期,《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籤訂,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方上自治求富強的思想逐漸形成。
清末南通小試慈善
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黃河在河南鄭州段決口,淹沒了數千個村落,鄭州、開封地區受災嚴重,遇難的人數高達一百五十多萬。張謇奉河南開封府孫雲錦之命,前往河南調查災情,疏通河道,後回程經過淮安,目睹淮河水患嚴重,「除發發急糧外,又募災民治淮,以工代賑」。
在慈善事業的初期,張謇特別重視對老幼的關懷,光緒三十年(1904)他在南通創辦了新育嬰堂,這是南通地區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慈善機構。最初,通州城建有育嬰堂,張謇後來擴建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育嬰堂。張謇的新育嬰堂設備齊全,甚至有保姆、老師、醫生、外科醫生等人員,主要收養社會棄嬰,以及父母窮而不能承擔撫養責任的嬰兒。
為了解決孤老問題,張謇在其慈善事業的初期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光緒二十二年(1896),謇利用團練經費在南通設立儒寡會,資助數十名貧苦孤獨者,為張謇慈善事業中期發展奠定了經驗基礎。
張謇為了充分發揮地方自治的作用,也在探索新式的慈善事業。例如,南通博物苑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博物館,其前身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張謇創辦的通州博物館。它以科普教育為功能,承擔著社會教育的使命,具有公益性質,它的誕生也是張謇慈善事業的創新與突破。
為搜集全南通上古文物珍品及字畫,張謇對此作了解釋:
自人道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上自皇家,下迄縣郡地方學校,鹹有博物館之設。
在張謇看來,民眾通過博物館增長知識,接受教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讓民眾有思想,也是他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因此,從南通地區開始,中國逐步開設博物苑。
清王朝由於封建統治一蹶不振,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舊思想舊思潮仍然影響著地方自治的開展。半封建社會的半殖民地社會背景下,社會生產力發展不足,像「新嬰兒屋」這樣的現代化慈善機構難以在當地大規模建立。
身體力行奉獻故鄉
辛亥革命爆發,東南諸省脫離清廷而獨立,地方自治思想盛行於江蘇各地,救國救民成為時代主題。朝代封建主義的消亡,也給張謇的慈善事業掃清了障礙,民國初期,張謇慈善事業進入全面昌盛時期。
新式慈善機構不斷建立,慈善理念不斷注入南通地區社會各方面。這個時期,除了繼續辦好幫教老弱病殘的慈善事業外,還在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經濟、社會穩定、教育等各個領域開展了慈善活動。張謇慈善涉及領域空前廣泛。
社會福利上,在民國二年(1912),張謇受西方人在上海所建安老院的啟發,在家鄉南通城南白衣庵附近,建起了南通第一養老院。當時正值張謇六十大壽之際,「鄉下有老無幼」,因此,張謇創辦了一家以收留孤寡老人為主要目標的養老院,佔地約17畝半,男女各設一所,並分別設食堂、洗衣房、病室等。
至民國十一年(1922),張謇以七十歲的高齡,在故鄉海門縣常樂鎮建立第二養老院,並在第一養老院旁邊建第三養老院。養老院的成立,目的在於為孤寡老人提供幫助,在重視老人養老的同時,對病室等設施的開放,使養老院更多地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醫療上,張謇於民國二年(1913)創立了南通醫院,該醫院成立時為半營利半慈善性質,設有數個現代化科室,並邀請海外醫學專家前來會診,免除貧窮者的醫藥費。
經濟上,民國三年(1914),張謇在南通縣西門外的大碼頭建起了貧民工場,創辦該工場所需的經費,由兩淮鹽商出資。貧民工場的招工人員主要是南通當地貧民,外來工為輔,工場主要從事手工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通經濟的發展,緩解了當時的社會壓力,貧民子弟能夠進入工場謀生,不用在坊市間無所事事,有利於社會治安的改善。
終身奉獻慈善事業
在民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比前清時期有明顯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流動,商品的交換。在清末民初,張謇「實業救國」的思想及其對南通地區實業的投入,使南通成為江北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南通城雖有城東殯儀館,但距市區較遠,「客死不方便」,於是在東寺後殿設立殯儀館三處、七處,並在其中安放殯床,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旅途中的客死者,盡顯人文關懷。
1921年後的民國,中國社會環境動蕩不安,國內軍閥與反軍閥之間不斷進行武裝鬥爭。一戰剛剛結束,國際社會經濟秩序受到破壞,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由於國內動蕩不安,國際經濟環境惡劣,張謇的慈善事業步履維艱,自1920年代以後,慈善事業的發展逐漸放緩。
但70多歲的張謇仍然沒有放棄對南通慈善事業的投入,也沒有放棄開展地方自治,張謇在賑濟、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方面仍發揮著餘熱。
淮河在民國十年(1921)遭受洪災,水患遍及蘇、魯、豫、皖四省,位於長江北岸的南通亦難倖免。張謇在向江蘇省政府報告南通水患具體情況的同時,也將自己的賑災措施上報了省府,以救濟南通地區的災民。與此同時,張謇還創立了南通養育資助會,盡其所能維持和發展他的慈善事業。
關於醫療,張謇晚年的慈善事業並未停止。在南通醫院民國四年(1915)成立產科傳習所的基礎上,民國十二年(1923)張謇在南通附屬醫院創立了助產護士講習所,免費招收幾十人學習護士助產之學,用來培養急需醫學衛生知識的女性醫護工作者。
近代南通之父
作為一個儒生,一個晚清狀元,張謇將傳統儒學的「達則兼濟天下」和「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種傳統儒學思想表現出來,他憑藉自己對慈善事業的敏銳嗅覺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以正確的方式,使自己的慈善事業不斷發展,現了在其之前許多讀書人終生不能實現的人生抱負。
張謇開展的一系列慈善活動,如對水患災民的救濟、創辦養老院、寄宿制學校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一方百姓,對社會有益,有利於民生改善和社會安定。張謇慈善事業的建立,不僅是為了讓受苦的人有生存權,更是為了讓這些受苦的人有活下去的機會,張謇提倡的「以工代賑」不僅能緩解社會上的災民困苦,還能為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作為近代著名的中國教育家,張謇為當時尚而愚昧的封建中國帶來了曙光與希望。張謇一直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於歐美國家,是因為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整個南通乃至江蘇,張謇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認識水平都是前所未有的,他不僅注重普通學校的投入,而且還將精力集中於「失教之民」的教育,身為慈善家的張謇從來沒有放棄過這些人。通過張謇對教育的投入,南通地區的社會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社會秩序穩定,受教育人數不斷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在一定程度上,張謇的慈善事業加快了南通近代化的步伐,特別是民國以後,張謇在慈善事業的中後期所創立的一些具有現代性質的慈善事業。近代化反映在各個方面,張謇的一系列實踐也在各個方面促進了南通本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除了眾所周知的由張謇投資於地方實業推動的經濟現代化之外,張謇的慈善事業也促進了南通社會文化現代化,教育現代化。
在南通社會近代化進程中,張謇的一系列慈善活動,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南通社會的近代化,也極大地促進了南通社會的經濟和社會文明程度,其所取得的近代化成果更為全國人民所讚嘆,北洋政府的大總統袁世凱袁項城曾稱讚:
在南通提倡自治,辦理學校、善舉及一切公益事業,迭次捐資二十餘萬元。創辦實業之餘財,為嘉惠地方之盛業,洵屬急公好義,為國楷模。
在那個灰暗的年代,張謇的慈善事業是一個漫長而又卓有成效的過程,它給南通和中國都帶來了一道亮光。張謇慈善事業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以及張謇堅毅、勇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優良品質,也將與他所創立的慈善事業一起永世長存。
相關熱讀
廣州如何成為千年商都,十三行又是什麼,憑什麼就廣州一口通商?
長安、洛陽、開封,唐宋的都城是怎麼選的?
近期熱讀
拜登帶領民主黨重返「鐵鏽帶」,為什麼這個衰落地區能左右勝局?
美國總統大選,為什麼民主黨總會拿下加州,白左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