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後的「中華商道」

2021-01-07 人民政協網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名字火遍全國。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並稱讚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並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張謇嫡孫、92歲的張緒武這樣為他的祖父定義,「張謇不是社會主義者,但是在他創建各種事業當中含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當年貧富不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1978年英國學者弗蘭德提出社會企業的名詞,不久美國阿育王公司的創始人比爾給出社會企業家的定義,這在我國經濟學家也有研究。社會企業家的定義大致有三方面:第一、理想崇高的目標。第二、科學務實的經營模式。第三、利益共享。」

崇高目標、科學務實、利益共享,是否可以抽離出張謇精神的時代特性,當代民營企業家要向張謇學什麼?

12日,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南通市委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京召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聚焦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幹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張謇精神背後的「中華商道」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嶽表示,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卻同時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

雖然時代不同,但當代企業家精神與張謇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情懷是相通的。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從張謇身上學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張謇研究的戰略意義在於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強調生態、強調鄉村振興,強調生產關係結構性變革,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微觀主體的民營企業。實業界應該以社會企業為目標,加強微觀主體的自覺改造。

潘嶽指出,張謇精神對今天中國企業家的重要啟迪之一就是厚植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當與國家同進退、共榮辱,同呼吸、共命運。無論資本如何在全球流動,無論商業版圖如何超越傳統的國別界線,大家終究有自己的祖國,企業的根基終究要紮根於祖國大地,終究要將自身命運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指出,無論是為官、經商,還是發展教育、熱心公益,張謇始終不變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強國之路的精神。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樹立崇高理想,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富裕為己任,堅定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恆心。

身為晚清狀元,張謇放棄仕途,投身近代工商業,是因為他認為「救國根本在實業」。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也並沒有過時。

潘嶽指出,面對經濟脫實向虛、過度金融化衝擊,中國企業家要堅定產業興國、實業興邦的信念,不斷為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賦能升級,不斷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勇於創新的精神

作為科舉史上第一個「下海」狀元,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師範學校、創辦了第一所民間博物苑……他創下的20多個「中國第一」的背後,是永不停歇的創新精神。

對於當今企業家來說,潘嶽認為,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面對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我們既要埋頭苦幹,又要有開放的視野;既要追蹤技術的潮流,又敢於實現無人區創新;既要推動在地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又要經略天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企業家的智慧。

李兆前認為,廣大民營企業家要繼續發揚勇於「吃螃蟹」的精神,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攻關力度,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為實現中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再立新功。

要積極參與創新生態共建,鞏固和發展產學研用多方聯動、上下遊融通創新,強化固鏈補鏈強鏈效果。

一直紮根實體經濟的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學習張謇精神,要做好三個堅守。即堅守實體經濟、堅守愛國情懷、堅守社會責任。新發展格局下,民營企業家應發揚張謇精神打造具有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資本的「三自」企業。周海江說,民營企業只有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才能跨越轉型的火山。他透露,紅豆集團在創新能力上,通過人才的創新能力,支持產品,累計申報專利超過300件。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張謇不僅辦企業,還辦慈善、辦公益。他還建了許多學校,育平民擔責任,主動、充分承擔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如今,社會責任同樣是現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認為,企業義利並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張謇時代精神的體現。他指出,當下,社會企業家辦企業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盈利,而是要去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實現自身的理想。

馬蔚華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民營企業家正是憑藉著這種報效社會的責任感,聞「疫」而動,馳援災區,積極參加恢復生產,重振經濟。「在今年全球經濟衰退中,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正增長,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情懷是分不開的。」

馬蔚華表示,面對「自然的挑戰」,儘管經濟界和投資界從底線投資、道德投資、責任投資等多種途徑試圖對環境社會進行更好的治理,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避免問題的發生,而是應該在每個經濟活動發生的時候就注意到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更應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公益資源,用金融的手段實現公益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引領新的商業文明。」

李兆前認為,張謇以商養學,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廣大民營企業家在帶領企業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揚先富幫後富作用,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鄉村振興行動,積極參與光彩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在參與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上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潘嶽指出,面對階層結構的分化,企業家要參與構建和諧的經濟治理秩序和勞動關係;面對貧富差異和社會問題,要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託住社會底線;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要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助力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需求,要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把「社會責任」寫在中國大地和世界舞臺。

■■時代呼喚張謇

張謇生活在一個內憂外患並舉、中西文化碰撞、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他迎難而上在絕境中突圍、在逆境中奮起,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加可貴。

南通市政協主席黃巍東告訴人民政協報記者,「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通博物苑時我作為張謇研究者的身份補充講解,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心裡記著這個地方,今天專門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張謇生平業績展』看得很認真,對張謇畫像上的題字、張謇任職的經歷、所辦的學校、產業、社會慈善、商會等一一詳細詢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了解張謇沒有留洋經歷等情況後,說張謇應該是受中國傳統教育薰陶的人,從這點可以看出,受中國傳統教育薰陶的人一樣也可以有世界眼光,今天我們強調「實幹興邦」,張謇就是實幹興邦的典型和代表,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在參觀慈善板塊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張謇當年辦了很多慈善事業,做得很好,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這就是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張謇當年是有責任的、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家,我們今天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企業家在積累財富後,見賢思齊、自覺自愿地承擔社會責任。

參觀(展陳)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張謇在實業救國中展現出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是我們今天企業家應該去學習的。

離開博物苑前,習近平總書記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南通的博物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辦好,讓全國的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黃巍東還特別告訴記者,南通設立的企業家日就是當年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的開張之日——5月23日。

回望一個人,感念一種精神,是為了堅持一條前行的道路,也是奮進的力量。百年前,張謇懷揣「實業救國」的想法,打破西方列強經濟圍剿,在南通創辦了紡織、機械、農墾、物流、金融等一系列經濟實體,興辦學校、醫院、養老院等諸多的社會事業,同時提出了「與世界共經濟」的思想,廣納人才,使南通成為當時的全國模範縣,被學界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相關焦點

  • 政研院|再說張謇:狀元公的父母之喻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潘嶽表示,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又兼具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張謇精神對於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具有重要的時代啟迪,「中國企業家當與國家同進退、共榮辱,同呼吸、共命運」。
  • 著名的實業家張謇的兒子被殺,至今不知幕後真兇是誰?
    張謇,南通人,他在42歲的時候高中光緒二十年的狀元,同時也是近代著名的實業家和教育家。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他主張 「實業救國」, 一生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 張謇:從清末狀元到「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張謇出生在富裕農民兼商人家庭,1894年41歲時考中甲午恩科狀元,曾出任江蘇省諮議局議長、民國政府實業總長、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生活在風雲激蕩的中國近代,1895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面對甲午戰爭的國內危局,有3個人各自作出人生重大選擇:孫中山選擇革命,康有為選擇改良,而張謇選擇了實業。很多人對張謇由官場進入商場不甚理解、很想了解。
  • 倡導「張謇精神」,讓民營企業把「定心丸」真正吃好
    張謇是我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一生創辦了30多家企業、近400所學校。他一生舉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代表和典範。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嶽表示,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卻同時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張謇精神對於今天的中國企業家具有重要的時代啟迪,「中國企業家當與國家同進退、共榮辱,同呼吸、共命運」。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屋內,隆裕太后正與僅有的幾位近臣商議最後的退位事宜,其中一項屬於「面子」的事總還是要辦的,那便是要起草一紙退位詔書,這份差事落在恩科狀元張謇頭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作者:趙潤田而千年之後的張謇也是在這樣的土地上開始了他的多項實業,他在這裡建墾牧公司,種植棉花以供紗廠之用,同時也種高粱、大麥,以供酒廠之用。1894年,也就是張謇中狀元那一年酒廠建起了,取名「頤生釀造廠」,廠址設在通海墾區中的灘涂地。初始尚為順利,不料後來海潮決堤,水擊土潰,廠基一片狼藉。那麼怎麼辦?再幹!
  • 張謇和兒子張孝若
    張謇手稿  張謇是晚清一重要人物,世人多知他是光緒二十年的狀元,是翁同龢的學生,是君主立憲派的要角,是實業家,是社會活動家,殊不知,他在教育上也是頗有章法。說他是教育家,絕非過譽之詞。何以見得?且看由南通市檔案館、張謇研究中心編著,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父愛如山:清末狀元張謇寫給兒子的信》(以下簡稱《父愛如山》)。
  • 張謇:君憲成空向共和
    1911年,59歲的狀元實業家張謇,親眼目睹了武昌起義的炮火,與各地相繼獨立的革命潮流,從一個溫和而堅定的立憲人士,迅速走向了支持共和之路。6月7日,進京路上的張謇,在彰德下了專列,去拜訪28年未見面、隱居賦閒的「學生」袁世凱。1881-1882年,他們曾同為清軍首領吳長慶的幕僚,張謇在軍中教授過袁世凱詩文制藝,但後來袁世凱背主轉投李鴻章,張謇撰文怒罵並與之斷絕關係。多年後,老練的張謇因為與袁在立憲和新政上的一致立場,開始摒棄前嫌恢復了聯繫。這次會面從下午五時持續到深夜十二時,午夜時張謇笑容滿面地回到火車上。
  • 嗇園|菁姐雲課堂系列之張謇篇(一)
    作為地地道道的南通伢,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張謇老先生對家鄉發展做出的貢獻,總書記稱其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 歷代狀元中的牛人
    今天繼續給大家數數歷代狀元中的牛人。莫宣卿,唐宣宗大中五年狀元,是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高中時僅17歲。尹樞,唐德宗貞元七年(791)辛未科狀元及第。是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
  • 第一個「下海」狀元,為何對中國影響這麼大?
    張謇是誰?張謇,字季直,晚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同時,張謇又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張謇像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民族棉紡織工業奠基人之一,一生創辦了包括大生紗廠在內的大小企業34個,學校370多所,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事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作出了寶貴貢獻。張謇常言,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
  • 張謇和他留下深深烙印的城市
    但很多人常會把張謇與漢朝出使西域的張騫混為一談——「騫」和「謇」都是生僻字,且字形相近、讀音相似。南通市前不久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張謇專題展,就有部分參觀者作恍然大悟狀,「哦,還以為是他出使西域呢。」 張騫出使西域之時,南通的很多陸地,還是一片汪洋。2000年後,一位叫張謇的清末狀元,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南通這座落後閉塞的封建小城,打造成「中國近代第一城」。
  • 從南通博物苑到實業救國,張謇為什麼被稱為「近代南通之父」
    #張謇#,字季直,是晚清江蘇南通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操勞南通的實業、教育和慈善事業,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對實業和教育的投入可謂在南通地區家喻戶曉,但他的慈善事業了解的人卻不多。
  • 中國傳統家規5:江蘇南通張謇—《家誡》傳世警言流芳
    張謇紀念館張謇簡介  張謇,字季直,1853年7月1日,即清鹹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日記》和《嗇翁自訂年譜》等。
  • 潘嶽:張謇是誰
    張謇與袁世凱有五年緊密合作。1911年6月,他繞道彰德與斥退在家的袁世凱共商大計勸其出山;1912年幫袁世凱協調南北運作臨時大總統;1913年為袁世凱將梁啓超請回國共組「進步黨」以對抗國民黨;1915年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辭職回家。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另當別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張謇對袁世凱絕非政治依附。
  • 張謇為梅蘭芳設南通「梅歐閣」
    張謇和梅蘭芳相識於1914年。1917年,時年65歲的張謇詩贈24歲的梅蘭芳:「老夫青眼橫天壤,可憶佳人只姓梅。」抒寫了內心對這位京劇奇才的高度賞識。他多次寫信給梅蘭芳,表示自己將創辦戲校,誠請當時已譽滿梨園的梅蘭芳鼎力相助:「可奮袂而起,助我之成也。」彼時,中國戲劇界有「南歐北梅」之稱,「南歐」指歐陽予倩,「北梅」即梅蘭芳。梅蘭芳非常感激張謇的信任,但他婉言相謝。
  • 江蘇南通:走進百年博物苑 認識張謇的世界
    他是由清末狀元,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先生創辦的。千年環城河,百年博物苑,見證的是南通古今的滄桑巨變。認識一座城市,當然從博物館開始;認識張謇,認識南通的城市歷史,可以從南通博物苑開始。踏入南通博物苑,就進入了別具一格的南通歷史文化空間。
  • 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1894年,41歲的他高中狀元。可就在第二年,他毅然辭官,興辦實業。」這是我們向遊客介紹張謇事跡時常用的開場白。每每講到這裡,不少前來參觀的年輕朋友都會追問:是什麼促使張謇離開廟堂、投身實業?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中國進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淵,張謇認定「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於是投身於創辦實業的實踐中。初創之路充滿艱辛。
  • 傅國湧:「父教育而母實業」 ——張謇的低調理想主義|頭條
    張謇生於1853年,盧作孚生於1893年,相差40歲;他倆一個在南通,一個在重慶,距千裡之遙。張謇貴為狀元,是一個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取得最高科舉功名的讀書人,而盧作孚只是小學生。 小學生盧作孚竟然也可以成為一個像狀元張謇那樣的人。所以我覺得,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成全自己,只需看他最終走什麼樣的路。這讓我想起20世紀最具智慧的人——愛因斯坦。
  • 以張謇為榜樣,揚「企業家精神」之帆
    他,就是張謇。有網友直呼:「我願意稱他為偶像!」1894年考中狀元的張謇,為實現他「救貧」「塞漏」的抱負,在家鄉江蘇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先後創辦大生紗廠等20多個企業和370多所學校。回顧張謇的一生,不僅是奮鬥旳一生,也是奉獻的一生。新時代下,我們要發揚和傳承好這種奮鬥進取、愛國奉獻的企業家精神。奮鬥,是強國富民的最亮底色,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的最好詮釋。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張謇留給我們哪些啟示?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讚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三個月後,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這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總書記為何如此關注?他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今天的《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我們一起來了解張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