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戲曲發展離不開對自身優秀傳統的繼承。其中,除了繼承戲曲的『藝術傳統』之外,還要特別重視繼承戲曲的『發展傳統』,其實質便是『與民眾共生,與時代同行』。」在日前於江蘇南京舉辦的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上,江蘇省劇協名譽主席、戲曲理論家汪人元表示,今天的戲曲發展需要認真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格局。與民眾之間的精神聯繫是戲曲的命脈;而關注並把握時代的需求和機遇,與時代同行,方能保持戲曲的生機。
作為江蘇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資助項目「網絡文藝平臺建設——江蘇網絡文藝觀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南京同仁針對當代戲曲評論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充滿時代特色。
對於如何做好戲曲評論,梅蘭芳紀念館館長、研究員劉禎認為,做好戲曲評論,不僅需要評論者具備理論知識與掌握評論方法,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鑑賞能力。因為評論具有雙重性,即理論性與實踐性。評論被指斥、被詬病,某種程度上也是其特徵雙重性撕裂的結果。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建新認為,戲曲評論應該有四個維度,即「本體的維度」「民間的維度」「歷史的維度」「現代的維度」,戲曲評論的展開還應具備三種態度——客觀的態度、學理的態度以及要具有問題意識。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峰認為,戲曲評論只有在開放中堅守,才能構建出具有自身特質的理論體系,真正推動戲曲創作發展。
直面問題和現象,成為此次研討會的重要亮點。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認為,藝術評論包括戲劇評論在內,不能僅僅停留於一般性的議論或泛泛的趣味感受。好的評論是一種價值重建,要提供美學分析和美學體驗。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而應該堅守批評理性。這要靠藝術的轉化力及對轉化力的鑑別、梳理和分析,讓題材、素材經過消化、取捨、變形、改造、重塑、重組等一系列的藝術加工過程,最後達到藝術化。
在戲曲評論的相關認識和採用的方法手段上,也產生了不同觀點的碰撞。戲曲導演和評論家劉恩評認為,當前戲曲評論存在認識誤區,把歌舞演故事當作故事演歌舞,結果造成重歌舞輕情節、重唱功輕人物、重抒情輕思想的現象,把戲曲自外於「戲劇」。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超則認為,戲曲評論要「戲曲化」,而當前的戲曲評論卻存在文學化、話劇化的傾向,因此需要以深厚的戲曲史論學養為根基,以較強的戲曲鑑賞能力為儲備,以對戲曲的稔熟把握為保障,堅持戲曲美學、尊重劇種個性、倡導多元品格。
近些年來,新媒體戲劇評論的崛起備受關注。西安翻譯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亢西民認為,這既給戲劇評論賦能,使戲劇評論變得更加靈活生動,也對傳統媒體的戲劇評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面對這一複雜的現實,必須堅守傳統的戲劇評論媒體主陣地,同時進一步開放思想,更新戲劇研究和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教授徐子方認為,如何總結以往、找準定位,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發力。浙江省文化與旅遊發展研究院教授蔣中崎認為,好的批評應該做到觀眾聽得懂、專家聽得進、觀點傳得開。
與此同時,與會專家還特別強調了傳統的價值和意義。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認為,戲曲創作要向經典致敬、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文學學習。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孫書磊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視角,對當代戲曲新編劇目的創作情況進行了反思。他認為,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視角看,新編劇目普遍存在題材貧乏、立意膚淺、觀念先行、情節橋段化、敘述缺乏邏輯等弊端。掌握歷史史實、強調非遺觀念十分必要。蘇州大學教授王寧特別以新編崑劇曲牌的評價為例,認為應該從創作和譜曲看曲牌體系的邊界,並從排場、套數、格律三個維度來對曲牌進行評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