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評論應直面新時代新格局_文化_中國西藏網

2021-02-08 中國西藏網

  「今天的戲曲發展離不開對自身優秀傳統的繼承。其中,除了繼承戲曲的『藝術傳統』之外,還要特別重視繼承戲曲的『發展傳統』,其實質便是『與民眾共生,與時代同行』。」在日前於江蘇南京舉辦的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上,江蘇省劇協名譽主席、戲曲理論家汪人元表示,今天的戲曲發展需要認真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格局。與民眾之間的精神聯繫是戲曲的命脈;而關注並把握時代的需求和機遇,與時代同行,方能保持戲曲的生機。

  作為江蘇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資助項目「網絡文藝平臺建設——江蘇網絡文藝觀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本次研討會由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南京同仁針對當代戲曲評論的一些現象和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充滿時代特色。

  對於如何做好戲曲評論,梅蘭芳紀念館館長、研究員劉禎認為,做好戲曲評論,不僅需要評論者具備理論知識與掌握評論方法,還需要具備較高的藝術鑑賞能力。因為評論具有雙重性,即理論性與實踐性。評論被指斥、被詬病,某種程度上也是其特徵雙重性撕裂的結果。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建新認為,戲曲評論應該有四個維度,即「本體的維度」「民間的維度」「歷史的維度」「現代的維度」,戲曲評論的展開還應具備三種態度——客觀的態度、學理的態度以及要具有問題意識。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峰認為,戲曲評論只有在開放中堅守,才能構建出具有自身特質的理論體系,真正推動戲曲創作發展。

  直面問題和現象,成為此次研討會的重要亮點。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認為,藝術評論包括戲劇評論在內,不能僅僅停留於一般性的議論或泛泛的趣味感受。好的評論是一種價值重建,要提供美學分析和美學體驗。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而應該堅守批評理性。這要靠藝術的轉化力及對轉化力的鑑別、梳理和分析,讓題材、素材經過消化、取捨、變形、改造、重塑、重組等一系列的藝術加工過程,最後達到藝術化。

  在戲曲評論的相關認識和採用的方法手段上,也產生了不同觀點的碰撞。戲曲導演和評論家劉恩評認為,當前戲曲評論存在認識誤區,把歌舞演故事當作故事演歌舞,結果造成重歌舞輕情節、重唱功輕人物、重抒情輕思想的現象,把戲曲自外於「戲劇」。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張超則認為,戲曲評論要「戲曲化」,而當前的戲曲評論卻存在文學化、話劇化的傾向,因此需要以深厚的戲曲史論學養為根基,以較強的戲曲鑑賞能力為儲備,以對戲曲的稔熟把握為保障,堅持戲曲美學、尊重劇種個性、倡導多元品格。

  近些年來,新媒體戲劇評論的崛起備受關注。西安翻譯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亢西民認為,這既給戲劇評論賦能,使戲劇評論變得更加靈活生動,也對傳統媒體的戲劇評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面對這一複雜的現實,必須堅守傳統的戲劇評論媒體主陣地,同時進一步開放思想,更新戲劇研究和批評的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教授徐子方認為,如何總結以往、找準定位,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發力。浙江省文化與旅遊發展研究院教授蔣中崎認為,好的批評應該做到觀眾聽得懂、專家聽得進、觀點傳得開。

  與此同時,與會專家還特別強調了傳統的價值和意義。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認為,戲曲創作要向經典致敬、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向文學學習。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孫書磊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視角,對當代戲曲新編劇目的創作情況進行了反思。他認為,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視角看,新編劇目普遍存在題材貧乏、立意膚淺、觀念先行、情節橋段化、敘述缺乏邏輯等弊端。掌握歷史史實、強調非遺觀念十分必要。蘇州大學教授王寧特別以新編崑劇曲牌的評價為例,認為應該從創作和譜曲看曲牌體系的邊界,並從排場、套數、格律三個維度來對曲牌進行評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在玉溪掛牌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玉溪市文廣局局長何永平,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會長、玉溪市文廣局副局長、滇劇院院長馮詠梅,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劇本》雜誌副主編武丹丹,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趙增越,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湘劇院院長王陽娟,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寧,貴州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劇協副主席、花燈劇院院長邵誌慶,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副院長武凌雲,玉溪市劇協主席、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需要說明的是,有個別劇種是否應劃入儺戲系統,學術界尚有不同觀點。藏戲曲白劇,白族戲曲劇種,亦稱「白戲」、「吹吹腔」,或簡稱「吹腔」,在清乾隆年間(1736 年一 1795 年
  • 璀璨壯麗的江西戲曲文化-江西新聞網-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張志勇  宋元北雜劇和南戲催生江西戲曲  北宋雜劇是在繼承歌舞戲、參軍戲、歌舞、說唱、詞調、民間歌曲等中國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由滑稽表演、歌舞和雜戲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戲曲。  「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大力推動了海鹽腔在江西的發展,同海鹽腔宜黃班藝人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身邊聚集了一支戲曲演出隊伍——「宜伶」,主要搬演湯氏《四夢》。湯顯祖應宜黃當地人的要求,撰寫了《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該書不僅記述了弋陽腔、崑山腔、海鹽腔等演唱情況,而且對戲曲的演出藝術發表了精闢見解,為中國戲曲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 【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一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後,在充分吸收藏族民間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漢族音樂工作者產生出強大的創作熱情,創作出《歌唱二郎山》《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逛新城》《翻身農奴把歌唱》《毛主席派人來》等許多著名的經典音樂作品。  上世紀90年代,藏族音樂再次在中國流行樂壇掀起熱潮。
  • 《印刷文化(中英文)》創刊出版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辦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印刷文化(中英文)》名譽主編、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印刷文化(中英文)》主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及刊物相關編委、作者出席讀者見面會,就全民閱讀、印刷文化研究、青少年閱讀等話題進行探討,並與現場讀者、網友互動交流。
  • 林芝波密縣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宣教_教育_中國西藏網
    張猛 胡文 攝  為進一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激發紅色效能,波密縣堅持以紅心黨建品牌創建為抓手,在318國道沿線波密段合理設置紅色文化宣教點,以波密縣委紅樓為主,著力打造集黨性教育、紅色旅遊、紅色宣傳為一體的主鏈條。
  • 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_資訊_中國西藏網
    為了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咖啡行業提振信心,近日,由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協會主辦的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給市民群眾獻上一場香氣撲鼻的咖啡盛宴。  文化節在人流密集的萬達廣場舉行,吸引了不少路過的市民群眾駐足圍觀。
  • 在融合回歸中創生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立足高等教育特點,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以人文素質培養為根本基調的通識教育、以傳承傳統文化精神為著力追求的專業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為主線的思政教育、以提升傳統文化意趣和踐行能力為旨歸的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三全」育人合力,生成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格局
  • 在特定語境下,詩壇是否已誕生扛鼎之作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引人注目的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地方政府聯袂舉辦的「中國詩歌節」,三年一屆,今年度即第六屆移師成都、重慶兩地舉辦。一方面是弘揚優秀傳統,推動詩歌發展;另一方面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主題活動和群眾詩歌文化活動。  至於詩歌獎,則應提到已連續舉辦六屆的「中國當代詩歌獎」中,當代詩壇兩位「常青樹」華萬裡、黃亞洲在今年的評選中榮獲終身成就獎。
  • 這兩張黑膠唱片或改寫中國交響樂錄製史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為中國猶太人文化歷史研究學者,許步曾還是一名音樂愛好者,家中收藏了上千張黑膠,僅上世紀40年代前後的就有上百張。「在我10歲時,就聽父親說過,他有一套上海交響樂團的老唱片,非常稀有和珍貴。」今年62歲的許慎回憶道。  許慎回憶,父親許步曾總帶著他一起曬「寶貝」。兩塊十毫米厚的玻璃,上下夾住五張黑膠唱片,放到太陽底下曬二三十分鐘,把上層玻璃抬起來,把唱片翻個面再曬。
  • 愛情最初的模樣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_資訊_中國西藏網
    12月17日,由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協會、西藏傳媒集團、拉薩萬達廣場、西藏德道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在拉薩萬達廣場拉開序幕,十餘家咖啡品牌齊聚,為拉薩市民帶來頂級的咖啡體驗和多元的咖啡文化。  17日下午,西藏傳媒集團董事長、西藏商報社總編輯楊軍錄宣布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
  • 常州打造「秋白書苑」文化IP_地方_中國西藏網
    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濤表示,為了彰顯秋白精神的當代意義,常州打出思想理論、文藝精品、紅色陣地、文旅融合「組合拳」,提供更豐富、更精彩、更有特色的文化服務,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到2021年年底,常州將再新建20家「秋白書苑」。
  • 跨越太平洋的擁抱——紀錄片《魅力智利》開播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為中國第一部全景式記錄智利的紀錄片,《魅力智利》共分為四集,每集25分鐘。它以獨特的敘事和拍攝手法,將南北地跨38個緯度、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百姓生活、社會日常、經濟發展和藝術成就一一展現,如拼圖一般拼接出智利的全景全貌,描繪了這個國家的原始美景、精神氣質和文化內涵,並從多角度講述了中智兩國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如何播下友好的種子,並讓友誼之樹茁壯成長的。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北京市豐臺區委、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盛大開幕。
  • 展現新時代中國文藝新形象
    引導文藝家更加廣泛深入地關注人民群眾的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冷暖,感受他們的愛恨,書寫他們創造新生活的奮鬥歷程;鼓勵文藝家以文藝精品寓教於樂,以文化人。文藝志願服務工作是增強文化自信、鞏固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舉措。文藝志願服務工作應該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
  • 楊非:傳統戲曲創新應固本清源
    原標題:楊非:傳統戲曲創新應固本清源   中國戲曲藝術的創新應做到移步不換形,固本清源,懷素抱樸。」在近日由文化部非遺司主辦,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承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劇種傳承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楊非指出。  楊非認為,21世紀的中國戲曲藝術呈現出一種「百技雜陳」的景象。在商業化的趨勢下,一種以娛樂為主調的藝術短期行為頻繁出現,一些文藝作品漸漸缺失了文化自省和敬畏之心。
  • 推理之光熠熠生輝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對於許多中國影迷來說,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阿婆影片莫過於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8年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以及1982年版的《陽光下的罪惡》,這三部影片在央視電影頻道曾多次播出,成為很多中國影迷津津樂道的回憶。
  • 非遺傳承人用蘆葦為265種鳥類「畫肖像」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據了解,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連軍強帶領手下十幾個徒弟,歷時1年純手工製作完成。  蘆葦畫堪稱「綠色環保藝術畫」。連軍強就地取材,選取烏梁素海當地的蘆葦為材料,經手工整料、雕刻、熨燙、著色、粘貼、裝裱等十幾道工序,最終創作出極具鮮明地域特色的蘆葦手工藝術作品。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