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定語境下,詩壇是否已誕生扛鼎之作_文化_中國西藏網

2020-12-23 中國西藏網

  作者:莊偉傑

  如果說詩歌的整體生態結構與我們的生存境遇、社會現實和文化語境是相對應的,那麼,2020年初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的確觸發了詩歌創作的主題性綻放。關於抗疫詩歌出現的「狂歡化」現象暫且按下不表。回眸巡視,便可發現,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積蓄已久的各種詩歌活動,如詩歌節、研討會、詩歌獎、徵文比賽等等,可謂此起彼伏。

  國際詩歌節的舉辦,無疑是本年度詩壇的一個重要活動。隨著「地球村」時代的到來,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比起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來得頻繁。也因此,中國詩人走向「世界詩歌」的想像和實踐越趨強烈,儘管其中的交流對話,尚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差異性」。

  值得留意的是,10月中旬舉辦的第五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不僅邀請了塞爾維亞、敘利亞、英國、義大利、法國等國家以及中國本土的十多位詩人,通過網絡連線的方式切磋交流,暢談詩歌的未來,突顯上海與世界詩歌潮流和文學創作的精神銜接,而且舉行了「天涯同心」中外詩人論壇,編輯出版詩歌節特刊,生動地詮釋「詩歌是我們共同的母語」這一主旨。

  第二屆博鰲詩歌節10月中旬在海南掀開序幕,其間同時舉行第三屆「博鰲國際詩歌獎」和第三屆「國際微詩獎」頒獎典禮。前一項獎旨在「為繁榮世界詩歌創作,推動中國詩歌的國際化進程」,設立多個獎項,分別授予中外詩人;後一項獎是順應「微時代」潮流,倡導五行以內自由詩的微詩理念,著意推動微詩的國際性交流。

  隨後,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詩歌藝術節在西安拉開帷幕,旨在弘揚絲路文化精神,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同樣頗受詩界關注。

  引人注目的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和地方政府聯袂舉辦的「中國詩歌節」,三年一屆,今年度即第六屆移師成都、重慶兩地舉辦。一方面是弘揚優秀傳統,推動詩歌發展;另一方面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詩歌主題活動和群眾詩歌文化活動。

  至於詩歌獎,則應提到已連續舉辦六屆的「中國當代詩歌獎」中,當代詩壇兩位「常青樹」華萬裡、黃亞洲在今年的評選中榮獲終身成就獎。放眼當下詩壇,各種花樣的活動層出不窮,其中以名人名義、以旅遊勝地和地方題材等為主題的文學徵文比賽和作為主要形式的詩歌獎,備受關注。如借詩人海子名義設立的「海子杯」詩歌大賽獎、「美麗中國」世界華文詩歌大賽、「我為美麗寫首詩」全國精美旅遊短詩大賽、第三屆「愛在麗江·中國七夕詩會」愛情詩接力賽、《詩歌周刊》年度人物獎、第五屆「詩探索·中國詩歌發現獎」「記住鄉愁」世界華文散文詩大賽,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可以說,「徵文體」詩歌現象已成為當下詩壇眾說紛紜的一個熱點話題,它的存在對漢語新詩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究竟是利大於弊,抑或弊大於利?為此,《星星·詩歌理論》2020年第11期特別開設專輯,邀請數位詩人和評論家共同對「徵文體」詩歌發表看法,展開爭鳴。

  說到「爭鳴」兩個字,針對當下設立的各類詩歌獎和徵文賽,應該承認,任何詩歌文學獎的評選,即便主辦方力求公正客觀,但或多或少都會引發一番爭議,無論是臺前或幕後。2020年的詩歌評獎活動中,激起討論甚至備受爭議的評獎活動,依然存在。不過,平心而論,讀者對某個有一定影響力的詩人(詩歌)獎的評選提出意見,其實是很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畢竟,每個有鑑賞眼光的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桿秤。

  詩人群體與詩歌作品寫作重心呈兩大走向

  2020年度是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非常年」,但詩歌並沒有因此而停滯,比起小說、散文等文體創作情況,詩歌創作的活躍程度不僅相當可以,而且「濤聲依舊」。

  誠然,真正的詩歌作者總是時刻在調整中,尋求瞄準適合於心靈需要和連接時代精神的創新點及增長點。在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年度,重構乃至另構歷史的思想趣味,似乎已從網絡世界裡升騰起來,漫延至現實生活的各個角落,裹挾著包括當下詩歌寫作在內的各種社會話語形態。或許正是因為疫情帶來的不安與不確定,加上新媒體、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於是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詩歌寫作重心在無形之中呈兩大走向:一邊轉向了扁平化、物質化的日常生活空間,另一邊是在回望歷史和書寫當下中多角度地展現對時代的思考空間。

  那麼,在這種特定的語境下,2020年詩壇是否誕生過扛鼎之作呢?對此問題,誰也說不準,唯有留給時間去回答。筆者這樣說,絕非指本年度詩歌寫作沒有出現好作品。就筆者眼力所見的一小部分來說,肯定有一些值得尊重且執著於探索的詩人,總是時刻在調動和激發著各自的生命激情和詩性智慧,期冀為重新發現世界而書寫。

  詩人黃亞洲近年來創作勢頭甚猛,他常常在兩條線路上探索前行:或從心出發,在靈動自如的生發中帶有濃厚的理性思維和精神獨白;或在貼近日常生活和萬事萬物的路上行吟,還原著塵世本相和生命本真。疫情期間,他以一首《我只能讓我的心,跟隨你們去武漢》感動了無數讀者,並在短時間內出版了一部集納六十多首詩的詩集《今晚,我的心跟隨你們去武漢》。一首首詩如同置身於現場的「特寫」,流露出歲月中的真情與悲壯,頗具認識價值與歷史價值。

  20世紀80年代在詩壇上就享有詩名的陸健,今年度創作呈井噴之勢。刊登於《作家》第9期、《詩歌月刊》第9期的十多首力作,既大氣磅礴又沉鬱深情。久負盛名的詩人李發模、華萬裡依然活躍於詩歌現場,詩思如泉湧動。前者善於將語言紮根於生命之中,透過自由而變幻的語言,指向自身並通達生活,在出神入化中重鑄另一種詩歌邏輯;後者永葆年輕心態,既富有情調又充滿風趣,其詩中純然的生命感覺,通過獨特的語氣在敘述中蕩漾詩思,並且總是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聲音。還有,峭巖、曹宇翔等軍旅詩人的作品,或於凝練精粹的抒寫中奏鳴雄渾豪邁的交響曲,讓人感受到巍然宏大的歷史氣場;或以奔流舒捲般的文字寄寓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在傳遞中給予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縱觀2020年詩歌現場,尚有幾個方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詩人的生命激情和詩歌的精神氣場依然健旺。老、中、青詩人儘管代際不同,但以詩歌當作心靈的通行證,使他們彼此超越了年齡的界限,共同堅守著詩歌的精神殿堂。部分「50後」「40後」詩人,始終保持年輕心態,孜孜求索,筆耕不輟,新作不斷;中年詩人依然保持實力,著意探索,辛勤勵耘,形成詩壇中堅力量;青年詩人充滿探索精神和求知意識,作品力求不與人同。例如,朦朧詩的主將之一楊煉,近些年創作勢頭強勁,作品數量可觀。他自言「把每首詩當作最後一首來寫」,本年度推出的《從四面八方坍塌到我們頭上的時光》(組詩),以他橫溢的才思和智性的語詞,獨到細緻的感受,呈示新穎奇特的筆觸,突顯詩人駕馭漢字的詩性智慧。另一組題為《豔詩》的「極端」之作,不僅題材豔至極端,書寫形式也雅至極端,可謂相反相成,令人不得不嘆服其驚人的創造力。詩人吉狄馬加那首《裂開的星球》,則是在非常時刻發出的聲音,仿佛是神諭的啟示。詩人以全球性視野,把生命意識、終極關懷和悲憫情懷交相併置,同時融思入詩,以憂患為基調展開抒寫,旨在向人類發出警醒之光。

  其二,詩歌理論批評與寫作實踐有所互動。長時間以來,由於分工不同,批評家和詩人之間各行其是,常常不相往來。如今,詩壇上出現一種特殊現象,大多數從事新詩理論批評者,本身就是詩人,或是先寫詩而後走向詩歌批評之路的,他們幾乎出身於學院,擁有高學歷,不僅具有創作實踐,而且訓練有素。他們寫詩時,被譽為「學者型詩人」;從事詩歌批評時,被稱為「詩人型學者」。在當代新詩理論批評界,屈指可數的幾個舉足輕重的重要學者如謝冕、孫紹振、楊匡漢、劉登翰、吳思敬等,似乎早就樹立了榜樣,或者說在他們身上已然形成一種「傳統」。值得稱道的是,他們至今(本年度)均在多個場合繼續為新詩辯護,為當代詩學理論建設發聲。

  2020年,無論對包括抗疫詩在內的詩歌現場批評,還是針對百年新詩再出發的討論,無論是對具體的詩人個案和文本的解讀,還是聚焦21世紀以來新詩的現狀和走向等問題,更年輕的新詩批評家們均能以在場者的觀察和透視,設身處地而又有的放矢地展開帶有學理性的批評,驅使詩歌批評與創作實踐產生互動,相對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譬如,譚五昌在每年度主編的詩歌選本《中國新詩排行榜》前言中,總是立足新詩理論批評的前沿地帶,高屋建瓴而又洋洋灑灑地針對當下和每年度中國新詩創作及其詩人的文本,進行簡要而到位的文本解讀與美學概括,儘可能全面地勾勒與呈現每年度中國新詩寫作思想藝術層面的特色。本年度頻頻獲得詩歌批評獎的耿佔春、徐敬亞兩位老將,始終跟蹤在詩歌創作的現場,且寫出一系列頗有分量的詩歌理論批評力作。從本年度的批評成果來看,陳仲義、臧棣、張清華、姜濤、王家新、西渡等,或執意於詩學理論思考、探索和發現,或展開多角度的詩學文化觀照,在某種程度上,對新詩發展的未來走向起到推動和引領的作用。

  從這些批評家兼詩人身上,我們隱約看到一種思想活躍的、帶有「雙重聲音」的詩歌美學氣象。或許他們的發聲,既適合擔負起為漢語新詩把脈、守護和播撒理性的火種的職責,又能構築屬於這個時代的詩學理想方式。由於他們擁有自身的創作實踐經驗,以及敏銳的觸角、獨到的眼光和豐厚的學養等綜合素質,我們完全有理由抱有這樣的期待。

  資訊時代與詩歌生態多向度多樣化的勢頭

  談論2020詩歌,似乎不能不談及微信這一媒介。特別是年初疫情暴發之際,多數人宅家未敢出門,彼時的抗疫詩大多是通過微信平臺發布的。一場疫情的侵襲,叫人驚慌失措,而敏感的詩人總是充當文化急先鋒,發出自己的所思所慮,發出自己的感動與讚美。於是抗疫詩歌在一夜之間紛紛出籠,甚至網上網下構成一種奇觀,隨之多部抗疫詩歌選本接連閃亮登場。

  抗疫詩寫作,應屬於文學中的災變書寫。圍繞著此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疑這裡牽涉兩個問題,一是詩歌與現實生活的關係,二是詩歌如何介入現實生活。詩無達詁,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不盡相同。在非常時期詩歌比起其他文體的優勢,就是能夠迅捷及時地對時代作出現實回應,詩人與其所處的時代現實緊密相關,用詩的形式介入其中,體現的是一種良知、道義和責任。

  毋庸置疑,微信時代的詩歌寫作的確變得空前繁榮,人們通過掌上創作、閱讀和互動,寫詩和讀詩幾乎變成一種時尚,因為寫出來的分行文字隨時可以迅速得到廣泛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已在很大程度上調整甚至改變人與世界、人與他者、人與自身的關係,傳統觀念模式和心靈情感系統受到衝擊,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及欣賞方式同樣發生相應的變化。對此,我們應如何更清醒地在碎片化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提取詩意,自覺抵制娛樂至死而帶來的「人的矮化」?此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任何人都可以來參與完成詩歌微信公眾號,以最大的自由度理解和接受詩歌,甚至體現為對詩歌美學理解的多元。是利是弊,莫衷一是。正因為如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善待傳統的紙質媒介的優勢。或許,在媒介文化語境中,最理想的詩歌寫作和傳播方式,應是在多媒介融合和交集的互相選擇中尋求整合後的新生。(莊偉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視覺文化語境下VR電影與傳統電影比較分析
    而在這一波VR浪潮中,中國並沒有落後,2015年蘭亭數字出品的12分鐘的 VR短片《活到最後》被看作是中國首部VR影片。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僅推出了VR概念宣傳片,還展出30多部VR影片。我們也有必要在當下這個視覺文化主導的社會中,深入了解和討論VR電影與傳統電影的關係。 二、視覺文化語境下的VR電影與傳統電影 (一)VR電影誕生的文化環境 電影是一種通過影像傳遞信息的視覺藝術,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看待世界的觀念,將我們所處的時代與過去的口語相傳、印刷文字的時代區分開來。
  • 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_資訊_中國西藏網
    12月17日,由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協會、西藏傳媒集團、拉薩萬達廣場、西藏德道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在拉薩萬達廣場拉開序幕,十餘家咖啡品牌齊聚,為拉薩市民帶來頂級的咖啡體驗和多元的咖啡文化。  17日下午,西藏傳媒集團董事長、西藏商報社總編輯楊軍錄宣布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
  • 西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已達100%_輪換圖_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12月17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的藏醫藥傳承發展創新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區公立藏醫醫療機構發展到4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已達100%,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藏醫藥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4.4%和42.4%。
  • 從「小矮凳說書」說起兼論「唐三國」特定語境中的「特定人設」
    這探知探到了85年來唐耿良先生如何「做響做靚」特定語境中的特定人設。我這是在為「蘇州評話世紀性記憶」這件事自問自答麼?這問答是一個蘇州評話老饕對85年「小矮凳說書」的懷想。我聽到了記憶的回音。「唐三國」的特定語境,不就是人們現在都津津樂道的文化留存嗎?
  • 拉薩市已開設29個社保卡即時制卡網點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記者了解到,加上本次開通的拉薩三級政務服務大廳即時制卡網點,截至目前,拉薩市已開設涵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西藏銀行和中信銀行共計29個社保卡即時制卡網點,參保人員可就近選擇辦理社保卡。
  • 推理之光熠熠生輝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對於許多中國影迷來說,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阿婆影片莫過於1974年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1978年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以及1982年版的《陽光下的罪惡》,這三部影片在央視電影頻道曾多次播出,成為很多中國影迷津津樂道的回憶。
  • 這兩張黑膠唱片或改寫中國交響樂錄製史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為中國猶太人文化歷史研究學者,許步曾還是一名音樂愛好者,家中收藏了上千張黑膠,僅上世紀40年代前後的就有上百張。「在我10歲時,就聽父親說過,他有一套上海交響樂團的老唱片,非常稀有和珍貴。」今年62歲的許慎回憶道。  許慎回憶,父親許步曾總帶著他一起曬「寶貝」。兩塊十毫米厚的玻璃,上下夾住五張黑膠唱片,放到太陽底下曬二三十分鐘,把上層玻璃抬起來,把唱片翻個面再曬。
  • 新蘇州人的600天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蘇州為江南都會,農業和工商業都很發達,徵稅的工作量很大,他整天忙碌,甚至不知道天色已晚。忙,只是一個方面,職場交際,是最讓他頭疼的一件事。見了上級,必須謙卑,招待過客,又要殷勤,為百姓辦瑣事,更要有老保姆般的耐心。  幸好有友情滋潤。蘇州古城裡,一東一西,有兩座縣城,一座吳縣,一座長洲。
  • 愛情最初的模樣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從早年《阿飛正傳》裡那隻「沒有腳的小鳥」,到後來《花樣年華》中張曼玉身著旗袍的妖嬈風姿,王家衛鏡頭下的女性和愛情,美麗又顯得有些壓抑。他講述的一些愛情故事,或許只能像《花樣年華》結尾那樣,說給孤獨的樹洞。在蘇麗珍和周慕雲們的故事中,愛情只能被埋藏在心底,或是以委婉的方式寫進小說中的欲說還休。主人公們在錯的時間遇上愛的人,不斷試探卻最終軟弱地退回到自己感覺安全的堡壘當中。
  • 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_資訊_中國西藏網
    為了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咖啡行業提振信心,近日,由西藏自治區烹飪餐飲飯店業協會主辦的2020年西藏首屆咖啡文化節開幕,給市民群眾獻上一場香氣撲鼻的咖啡盛宴。  文化節在人流密集的萬達廣場舉行,吸引了不少路過的市民群眾駐足圍觀。
  • 【藏北故事】民歌,讓中外音樂首次「握手」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一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後,在充分吸收藏族民間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漢族音樂工作者產生出強大的創作熱情,創作出《歌唱二郎山》《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逛新城》《翻身農奴把歌唱》《毛主席派人來》等許多著名的經典音樂作品。  上世紀90年代,藏族音樂再次在中國流行樂壇掀起熱潮。
  • 慶祝中國詩壇四公子上海工作室掛牌成立
    此次,中國「詩壇四公子」陸健老師、程維老師、雁西老師、張況老師的上海工作室在我司成立無疑讓我們潤雲藝術拼花的文化藝術內涵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2016年我們將繼續不斷前進,努力將潤雲成就為一個文化藝術著名品牌。與此同時,我們將繼續秉承文化、藝術、原創、學習、創新的理念,向四公子請教,向各位名家學習,堅持做好文化產品及服務,美化人民生活。
  • 《中國好聲音2020》圓滿收官守正創新打造國民綜藝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為開場秀的環節之一,近千架無人機「列隊」表演,擺出特殊圖案祝福武漢,臺上導師和學員與內場近8000位觀眾共同完成特定字樣的造型,致敬這座英雄的城市。  《中國好聲音2020》此次在武漢舉辦總決賽,不僅是上演一場音樂上的終極碰撞,更是彰顯節目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家國情懷的深切呼喚。
  • 《印刷文化(中英文)》創刊出版讀者見面會在京舉辦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印刷文化(中英文)》名譽主編、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印刷文化(中英文)》主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及刊物相關編委、作者出席讀者見面會,就全民閱讀、印刷文化研究、青少年閱讀等話題進行探討,並與現場讀者、網友互動交流。
  • 林芝波密縣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宣教_教育_中國西藏網
    張猛 胡文 攝  為進一步挖掘當地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激發紅色效能,波密縣堅持以紅心黨建品牌創建為抓手,在318國道沿線波密段合理設置紅色文化宣教點,以波密縣委紅樓為主,著力打造集黨性教育、紅色旅遊、紅色宣傳為一體的主鏈條。
  • 文化生態建設並舉 揚州大運河一派好風光_科技_中國西藏網
    「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的揚州三灣風景區,原本是一個落後的農業生產區,在當地基於生態保護的發掘下,已變為生態文化公園。這就是傳統文化資源新生的典型案例。」11月15日,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黃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說。
  • 「拼圖高手」終長成——記北京冬奧組委成立五周年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兩個萌娃誕生背後,是北京冬奧組委歷時一年多的宣講、評審與反覆指導修改。  此後不久,10月5日迎來「特許上新日」,吉祥物商品線上線下成為「爆款」。北京冬奧組委累計開發了15大類2500餘款特許商品。早在2017年2月,市場開發計劃啟動。
  • 常州打造「秋白書苑」文化IP_地方_中國西藏網
    去年以來,召開「常州三傑」精神座談會;開展《文旅融合視域下常州紅色旅遊轉型升級發展研究》;推出電視紀錄片《初心》、錫劇《燭光在前》等文藝精品;打造青果巷、大廟弄、溧陽新四軍紀念館等旅遊景區;溧陽、金壇、武進、新北和天寧5個轄市區被列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加快「常州三傑」紀念館改造提升,串珠成鏈推出「跟著名人遊常州」精品文旅線路;「秋白書苑」應運而生……照耀龍城的「文化燈塔」,繪就出城景相融、人文和諧的高質量發展畫卷
  • 消費語境下主旋律電視劇敘事策略的新氣象
    摘要:在消費社會衍生出以「仿像」為超真實的影視文化中,因學者對主旋律電視劇概念莫衷一是的文化立場,致使對其歷史的和美學的研究變得棘手。本文立足於時下消費語境,結合具體的主旋律電視劇作品,對主旋律電視劇新型的敘事策略作出分析。
  • 傳統節日「牽手」數位音樂 開啟線上過節新方式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已經走過五年的「網絡中國節」系列網絡文化活動,今年首次走進數位音樂領域,光明網攜手酷狗音樂,先後推出主題歌單分享、原創歌曲徵集等活動,讓傳統節日文化在數位音樂的流量加持下實現廣泛傳播。  「樂賞2020網絡中國節故事徵集活動」現已開啟,掃描海報左下角二維碼參與互動,留言寫下你對傳統節日的獨家記憶,將有機會獲得酷狗音樂全年VIP會員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