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四大名旦之一 曾蓄鬚明志

2021-02-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年,是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5周年。在中國,「梅蘭芳」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位居「四大名旦」之首,通過不懈努力將京劇藝術發揚光大。

梅蘭芳於1961年辭世。他的一生,也如同一出餘韻悠長的戲曲,值得後人品味、懷念。

八歲學戲,十一歲登臺

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家人為這個孩子取名為瀾,字畹華,寄託了美好的寓意。

資料圖:梅蘭芳漢白玉塑像由雕塑大師劉開渠雕塑。 泱波 攝

8歲那年,他被家裡人送去學戲。剛開始,梅蘭芳在「唱戲」這條路走得並不順當,即使學上幾個小時,簡單的四句老腔都難以唱下來。氣得先生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

這番話對年幼的梅蘭芳觸動很大,他立志一定要學出個樣兒來。

於是,每天天不亮,梅蘭芳就起床練嗓子;嚴寒的冬季,即使冷風呼嘯,他也會堅持練功:踩蹺、踢腿、跑圓場……為了練好蹺功,梅蘭芳在一條長板凳上放上一塊磚,再將雙腳綁在兩根木棍上,站到磚上。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生活絕對算得上苦。但梅蘭芳堅持住了,經常一練就是幾個時辰。

在磨鍊基本功的同時,他在11歲時登臺演出。在後臺,梅蘭芳也不閒著,而是認真研究別人的唱腔、動作,一一記在心裡,仔細揣摩。

從小有名氣到紅遍大江南北

在從藝之路上,梅蘭芳先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等名家。由於捨得下苦功,再加上老師的悉心教導,梅蘭芳唱戲的技藝大有長進。

圖片來源:梅蘭芳紀念館網站截圖

在北京演出時,他已經小有名氣:嗓音清亮、宛如鶯啼,常常令觀眾聽得如痴如醉。他還曾憑藉出色表演,在某一年京劇演員評選的「菊榜」上摘得探花。

不過,許多人都認為,在上海的演出,才真正令梅蘭芳紅遍大江南北。有資料顯示,1913年,梅蘭芳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演大軸戲,風靡一時。

之後幾年,梅蘭芳常常會來上海演出,每場都十分受歡迎。比如,他唱的《黛玉葬花》更是博得滿堂彩,觀眾驚嘆梅蘭芳的演繹如同林黛玉轉世,捨不得他謝幕。

漸漸地,梅蘭芳也開始了藝術上的創新。在他的舞臺演出中,不僅「唱戲」,而且要「演人物」;一出《霸王別姬》,他的劍舞瀟灑柔美……如此,逐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梅派」藝術。

抗日戰爭期間蓄鬚明志

1927年,在《順天時報》舉辦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中,梅蘭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圓潤、扮相秀美,與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一同被選為京劇「四大名旦」。

資料圖:新編現代京劇《梅蘭芳·蓄鬚記》泰州首演。 湯德宏 攝

名氣越來越大,但梅蘭芳在生活中一直十分謙虛低調。

據其秘書兼摯友許姬傳回憶,初次接觸時,當時梅蘭芳早已名滿天下,還是含笑地說「崑曲出生在南方,你們聽哪句腔調得不準,那個字念得不合適,請你們告訴我。」

雖然梅蘭芳平時對大家彬彬有禮,毫無傲氣,但他卻有一身傲骨,溫和不軟弱。梅葆玖是梅蘭芳之子,在生前曾提到,父親在抗日戰爭期間蓄鬚明志,絕不為日本人演戲。

那段時間,由於沒了經濟來源,迫於生計,梅蘭芳一度要靠賣畫清貧度日,但也毫無怨言。直到抗戰勝利後,他才重新登臺演出。

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

1951年,梅蘭芳被任命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此後,他又先後擔任了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等職務。直到1961年因病去世,他一直為弘揚京劇藝術而努力。

資料圖:1959年12月,京劇大師梅蘭芳與小演員及教職人員合影留念。王振國供圖

梅蘭芳去世時67歲。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編了一批新戲,也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戲曲理論方面的貢獻。

梅蘭芳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他以半個多世紀的舞臺藝術實踐,為京劇藝術的繼承、革新、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曾有人評價,梅蘭芳的一生就如同一臺餘韻悠長的大戲,值得後人仔細聆聽。縱使時光流逝,仍能辨出其中的豐厚內涵。(完)

相關焦點

  • 觀《梅蘭芳·蓄鬚記》:京劇照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10月2日下午,作為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重點劇目,廣受好評的京劇原創劇目《梅蘭芳·蓄鬚記》在荔枝大劇院再度上演。著名畫家豐子愷曾這樣稱讚梅蘭芳:「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伶,又有幾人?「在《梅蘭芳•蓄鬚記》中其實還間接地塑造了幾個人物——同樣不肯低頭的葉老闆、程老闆、高老闆;日本人中島是一位歌舞伎演員,他看梅蘭芳雙頰不夠豐滿,便將嘴裡「塞棉花」的方法傳授給他,而多年後,中島的兒子也在和梅蘭芳的交往中一點點改變了自己的立場。
  • 「梅蘭芳」再現舞臺,唱響一段蓄鬚明志的抗日傳奇
    經歷一年多打磨,京劇《梅蘭芳•蓄鬚記》12月9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這也標誌著該劇京津滬三城巡演圓滿收官。《梅蘭芳•蓄鬚記》以1956年梅蘭芳回故鄉泰州祭祖演出,適逢收到邀約赴日巡演而勾起十五年前的一段往事為切入點,講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困於香港的梅蘭芳欲回上海,苦無船票,昔日赴日演出時結識的日本歌舞伎大師之子中島豐也帶來歸滬船票,也帶來日本軍方勒逼梅蘭芳參與慶賀演出的要求。面對威脅,梅蘭芳以傷寒針自殘,拒絕登臺。
  • 蓄鬚明志的梅蘭芳
    而此時在北平的梅蘭芳面對敵人的侵略,為了不當亡國奴,梅蘭芳攜全家告別了北平故居「綴玉軒」故居,在上海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定居下來。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 小學四年級《梅蘭芳蓄鬚》,讀老師課文筆記,認識著名京劇大師!
    同學們好,好久不見啦,因為個人原因,停更了十來天,今天更新啦,我們今天要講解的是四年級上冊第23課,一篇略讀文章《梅蘭芳蓄鬚》。文章中一共講了好幾個故事,這是需要我們一起來探尋答案的哦,包括梅蘭芳是什麼樣的人也是我們要了解的!
  • 他是他……那些京劇舞臺之外的「梅蘭芳」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以嗓音圓潤、唱腔柔婉、身段優美、表演細膩位列「四大名旦」之首,是國粹京劇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京劇的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 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
    1927年,《順天時報》發起了選舉著名京劇旦角的活動,評選的標準十分具體、全面,涵蓋有天資、嗓音、字眼、腔調、臺容、身段、臺步、表情、武藝、新戲、舊戲、昆戲、品德等等。投票結果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獲得了前四名,「四大名旦」的稱呼從此為人傳頌。梅蘭芳更是以雍容華貴、典雅大氣的舞台風格位列「四大名旦」之首。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屢次拜各大名師學藝,戲路很寬,精通青衣、花旦、刀馬旦等旦行表演藝術,還掌握了生行等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經過充分挖掘和潛心鑽研,逐漸形成了藝術上自己的流派——梅派。1921年組建「崇林社」時,他已和京劇大師楊小樓齊名。同時,「梅派」藝術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梅蘭芳的「舞」出神入化,形態逼真,在演《長恨歌》時,他的」舞「戲就是全劇的高潮。
  • 細數「京劇四大名旦」的最後……
    京劇,又叫京戲、國劇,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從此他們四人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對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表演唱腔精益求精,並各有獨自的劇目、師承及傳人,四大名旦也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傳奇。梅蘭芳的「梅派」藝術以「少而約、靜而動」的特點開創了京劇藝術高峰,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極大尊敬。
  • 「京劇四大名旦」人生最後歲月
    京劇,又叫京戲、國劇,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從此他們四人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對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表演唱腔精益求精,並各有獨自的劇目、師承及傳人,四大名旦也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傳奇。
  • 向經典致敬——京劇「四大名旦」!安排了
    卻同樣為發揚光大京劇旦角藝術而殫精竭慮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京劇經典劇目他們就是被稱為「四大名旦」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他們用自己精湛的表演藝術為中國京劇的發展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分鐘帶你解鎖如雷貫耳的四大名旦這個八月
  • 中國四大名旦:世人只知蓄鬚明志梅蘭芳,殊不知另三人亦鐵氣傲骨
    我們常說的四大名旦指的是京劇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了選舉著名京劇旦角的活動,最後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旦角得票最多,於是遂有四大名旦之說。他們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分別創立了梅派、尚派、程派和荀派,各派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對京劇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京劇煥然一新,迸發出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多樣性。其中屬梅蘭芳梅派取得的成就最大,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 四年級上冊語文《23梅蘭芳蓄鬚》知識梳理、教師手寫筆記
    一、京劇欣賞、了解京劇京劇,它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此,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體系之一。三、字詞疏通1.會認會讀詞語淪 陷:(領土)被敵人佔領;失陷。深居簡出:平日老在家裡待著,很少出門。
  •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程硯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時 ;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有愛好畫國畫,並且受業多師,在繪畫圈交際甚廣,這對「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詳了。
  • 四大名旦後人今何在?
    「四大名旦、鬚生」後人今何在早年,締造京劇史詩傳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曾雄踞舞臺,為京劇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程硯秋是「四大名旦」中的後起之秀,他年紀最小,演藝生涯開始得最晚,卻是他們之中最早故去的。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都有後人繼承其遺志,惟獨那幽咽婉轉的「程腔」沒有由其子女傳承下去。究其原因,程硯秋兒子程永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父親程硯秋是『落寞的貴族』,曾念過私塾,他的價值觀是:子孫後代永遠不當藝人,即使成了名別人也看不起。
  • 【人物】民國大家之梅蘭芳: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蓄鬚明志,感受梅蘭芳先生的愛國情懷,《梅蘭芳蓄鬚》知識點概括
    說起京劇,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他8歲學藝,11歲登臺,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然而有幾年,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再登臺演出,這是為什麼呢?
  • 四大名旦百年弦音今何在?
    早年,締造京劇史詩傳奇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曾雄踞舞臺,為京劇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時至今日,時代變遷、社會轉型,這些梨園世家百年弦音今何在?他們的後代又在從事什麼行業呢?梨園世家出身的梅蘭芳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梅蘭芳只有小兒子梅葆玖和女兒梅葆玥活躍於京劇舞臺。梅葆玖10歲學藝,得其父梅蘭芳親傳,是唯一繼承父親旦角衣缽的梅派傳人。
  • 四上23《梅蘭芳蓄鬚》感受他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梅蘭芳先生不僅是京劇藝術的表演者,還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脊梁。他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讓我們敬佩。說明留著鬍鬚的那幾年,梅蘭芳先生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利用「剃鬍須」這件事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8自然段)寫梅蘭芳為拒絕演出蓄鬚明志。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那一刻,生命在最美的年華中定格,有人被貼上了「四大名旦之首」的標籤,他光鮮的生平也被塑造成標本,展出在歷史的櫥窗裡。多少個瞬間,他曾坐在化妝間,望向鏡子裡自己男兒的容顏,抬起右手,靜靜描眉畫腮。盛名背後,他在後臺日夜奔波,時而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臺的通道,用一顆向日葵般的心,體驗京劇中女子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