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擷英 | 楊志敏:梅蘭芳與《思志誠》考述

2021-02-23 梅蘭芳紀念館

[1]曾融白.京劇劇目辭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2]張永和(《一出年末封箱的玩笑戲:<思志誠>》,《中國京劇》2014年第9期)及傅惜華(《<思志誠>畫像記》,《南金》1927年第2期上)均持該觀點。

[3]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卷三)[M].濟南:齊魯書社.1989.

[4]齊如山.齊如山文集(第4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M].中國ISBN中心.1996.

[6]《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北京卷)[M].中國ISBN中心.1999.

[7]清·姚燮,路偉,曹鑫.姚燮集(第7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8]徐凌霄.古城返照記(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2.

[9]《綴白裘》(第12冊)[M].上海:中華書局.1939.

[10]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第98冊)[M].上海:中華書局.2011.

[11]北京市藝術研究院.京劇傳統劇本彙編續編——丑角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

[12]傅謹、谷曙光、吳新苗.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書·1·專書(上)[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13]潘超、丘良任、孫忠銓.中華竹枝詞全編(1)[M].北京出版社.2007.

[14]傅謹、谷曙光.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2·專書(下)[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15]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6]張永和.皮黃初興菊芳譜 同光十三絕合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7]侯宜傑.宦海浮沉(下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18]趙淑俠.賽金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19]丁淑梅.中國古代禁毀戲劇編年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20]轉引自鄧運佳.中國戲曲廣記(下)[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21]李德生.禁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2]王文章,吳江.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3]何如,論楊小樓的藝術,載田黎明、劉禎.二十世紀戲曲學研究論叢·戲曲表導演研究卷[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

[24]任二北.優語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25]傅謹,陳恬.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肆·申報[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26]陶思炎.江蘇文化特色[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7]王鍾霖著,周生傑、周恬羽整理.「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書」第四輯<王鍾霖日記>(外一種)[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7.

[28]朱家溍.故宮退食錄(下)[M].北京:紫荊城出版社.2009.

[29]傅謹、丁汝芹.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三·清宮文獻[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30]傅謹、陳恬.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肆·申報[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31]傅謹、吳新苗.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五·其他報紙(下)[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1.

[32]王芷章.中國京劇編年史(下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33]劉佔文.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4]2020年6月28日,微信諮詢梅蘭芳紀念館館員柯琦。

[35]吳新苗.宣統二年<正宗愛國報>中的梅蘭芳演出廣告——兼論及梅氏早期藝術經歷[J].戲曲藝術,2016(1).

[36]吳新苗.宣統二年<正宗愛國報>中的梅蘭芳演出廣告——兼論及梅氏早期藝術經歷[J].戲曲藝術,2016(1).

[37]董維賢.京劇流派[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1.

[38]《思志誠》年畫,清光緒,楊柳青,規格57*93cm,中國美術館藏。來源https://www.sohu.com/a/127384509_582880

[39]張靜.梅蘭芳對戲曲人物畫的搜集、保存及其意義[C]//戲曲研究第105輯.

[40] 梅蘭芳.梅蘭芳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

[41] 金耀章.中國京劇史圖錄[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42] 聊.記沈蓉圃:專為名伶寫生之第一名手[J].三六九畫報.1943-24(13).

[43] 朱家溍.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上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4] 政協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編(第33輯)[M].北京出版社.1988.

[45] 傅惜華.<思志誠>畫像記[J].南金,1927(2):.來源:全國報刊索引.

[46] 楊連啟.精忠廟帶戲檔考略[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47] 翁偶虹.翁偶虹戲曲論文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相關焦點

  •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03-2:熟悉「I'll be right back」結構的句型
    美劇擷英之布瑞篇03-2:熟悉「I'll be right back」結構的句型
  • 「渣男」梅蘭芳
    十六歲時,梅蘭芳遭遇倒倉變嗓期,無法登臺表演,而一旦變聲失敗,他的演員生涯也就此荒廢。 於是家裡為了「衝喜」,幫梅蘭芳說了一門親事,同為梨園出身的王明華走進了他的生活。她比梅蘭芳年長兩歲,模樣端正水靈,雙方父母一拍即合。 新婚的恩愛讓梅蘭芳順利渡過了變聲期,王明華也成為了梅蘭芳口中的「貴人」。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齊如山有一個統計,梅蘭芳曾接待過六七千位外國友人,而且都是個人行為,說明梅蘭芳當時已經在國外形成影響,這為他後期出訪做了很好的鋪墊。▲梅蘭芳(左六)在北京寓所接待英國駐華公使,陪同人員包括馮耿光等(供圖 / 梅蘭芳紀念館)在梅蘭芳的幾次出訪中,訪美歷時最久,大概持續了半年左右,從美國的東部、中部到西部都進行了演出。
  • 人物 梅蘭芳與她們
    梅蘭芳在感情上從來不是個很有主意的人,圍繞他身邊的人太多了,能夠分給至親的時間,也不過佔他生命的極少一部分。他陪孟小冬過了一次春節,已然是孟小冬和他在一起唯一過的年。有一張老照片:梅蘭芳用手指比出一個鵝頭,映在牆壁上,一邊是孟小冬的題字:「你在那裡作什麼啊?」另一邊寫著梅蘭芳的回答:「我在這裡作鵝影呢。」遊戲時的快樂躍躍欲出。在坤旦極少的年代,梅蘭芳與評劇名伶劉喜奎相戀過。
  • 梅蘭芳女弟子、京劇大師杜近芳,是孟小冬和梅蘭芳的女兒?謠言!
    1933年9月5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的頭條上發布了和梅蘭芳離婚的公告,她說道:「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冬皇孟小冬和京劇大師梅蘭芳這段為期七年的婚姻,至此,就正式宣告分手。
  • 蓄鬚明志的梅蘭芳
    而此時在北平的梅蘭芳面對敵人的侵略,為了不當亡國奴,梅蘭芳攜全家告別了北平故居「綴玉軒」故居,在上海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定居下來。在上海,他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戲。《抗金兵》講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紅玉抵抗金軍的故事,《生死恨》是講在敵人的統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
  • 梅蘭芳:學習繪畫
    從這些畫裡,梅蘭芳感覺到色彩的調和,布局的完美,對於戲劇藝術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因為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一幅活動的彩墨畫。梅蘭芳很想從繪畫中吸取一些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他對繪畫越來越發生興趣了。空閒時候,就把家裡存著的一些畫稿、畫譜尋出來,不時地加以臨摹。
  • 瞻仰梅蘭芳紀念館
    所居護國寺賓館距梅蘭芳紀念館很近,曾去瞻仰。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群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 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
    投票結果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獲得了前四名,「四大名旦」的稱呼從此為人傳頌。梅蘭芳更是以雍容華貴、典雅大氣的舞台風格位列「四大名旦」之首。2020年8月8日是梅蘭芳先生的59周年忌日「梅花從來有傲骨,蘭草何處不幽芳」讓我們共同致敬一代宗師梅蘭芳▲梅蘭芳中國文藝 · 向經典致敬梅蘭芳,名瀾,字畹華,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祖父梅巧玲是京城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員。
  • 名人系列故事——梅蘭芳
    梅蘭芳1894年出生於北京城內一個京劇世家。自幼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1901年,7歲的梅蘭芳開始學戲。1912年,18歲的梅蘭芳隨京劇大師王鳳卿首次到上海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梅蘭芳的京劇唱腔,從樸素的」情「過渡到華麗的」文「,努力使唱詞文字典雅絢麗,並在曲調上引入了崑曲,加以變通,形成了他獨有的唱腔特點。1936年梅蘭芳通過學習,掌握了如何用氣、換氣、提氣、偷氣等功夫。他對」氣「的理解和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梅蘭芳經過譚鑫培和楊小樓兩位前輩的指點,加之自己的天賦和勤奮,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
  • 梅蘭芳是怎樣走向世界的
    梅蘭芳演出了《御碑亭》,全場客滿,一票難求。梅蘭芳又於1924年再次赴日公演。    美國之行是梅蘭芳走向世界最為重要的一步,為此,他準備了8年。    赴美演出的緣起,來自美國公使芮恩施1921年在一次外交場合的談話。此前,留美同學會在外交部曾請芮恩施看過梅蘭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看後大為讚賞,還曾特地到梅蘭芳家拜訪。
  • 為了不讓梅蘭芳絕後,王明華為丈夫梅蘭芳再娶了一房妻室
    王明華做了絕育手術,兩個兒女又不幸去世後,為了讓梅蘭芳不絕後,和梅蘭芳商量之後決定給丈夫再娶一房妻室,從此王明華就替丈夫留了心。不久的一天,梅蘭芳的師傅吳菱仙要排練一個戲,帶著一個女弟子來梅蘭芳家取劇本。
  • 比梅蘭芳大兩歲,為他做了絕育手術,她是被世人遺忘的梅蘭芳原配
    王明華和梅蘭芳門當戶對,她是旦角王順福的女兒,是武生王毓樓的妹妹,生於京劇世家的王明華,可謂是非常適合梅蘭芳。那時的他,心情鬱悶極了,為了排解心情,也為了傳宗接代,梅蘭芳的家人為他娶了比他大兩歲的王明華。對於梅蘭芳來說,王明華是個大福星,她一來,梅蘭芳的嗓音就恢復了,就可以繼續去唱戲,可以從事心愛的事業。
  • 梅蘭芳《小楷心經》及書法欣賞
    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 梅蘭芳曾師從陳師曾、陳半丁、齊白石等大家。他在抗戰時期曾蓄鬚銘志,以賣畫為生計。 梅蘭芳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他的字清新雋秀,功底深厚,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其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
  • 《鳳還巢》—— 梅蘭芳的反思與回歸
    值得慶幸的是,1936年左右,資深電影人吳性栽用直刻唱片機錄製了一批梅蘭芳的演出錄音,其中就有《鳳還巢》、《生死恨》的全劇。雖然,當時的錄音技術並不完善,卻記錄下了梅蘭芳鼎盛時期的實況。《鳳還巢》幾段唱工均滿宮滿調,剛柔並濟。而蕭長華、慈瑞泉兩位「原配」名醜俱在,「醜洞房」一場,滑稽突梯,令人捧腹。《鳳還巢》是梅派本戲創作的分水嶺。
  • 坂東玉三郎:梅蘭芳是我的偶像
    △坂東玉三郎(資料圖片)他的祖父早在1926年就曾與訪日的梅蘭芳同臺演出。坂東玉三郎年少時便聽祖父和父親談及中國京劇和梅蘭芳,家中的牆上一直掛著梅蘭芳演出的劇照。△梅蘭芳在日本演出《貴妃醉酒》梅蘭芳生前曾三次赴日本演出。
  • 追憶梅蘭芳:高山仰止,芳華絕代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 梅花多傲骨,蘭草自幽芳。梅 / 蘭 / 芳,三個字一出來,便鋪開了一張絕美的畫卷。二十世紀初,梅蘭芳的江湖地位堪稱國際巨星,直接碾壓現在的各種流量明星、超級網紅、新晉小花。
  • 蓄鬚明志,感受梅蘭芳先生的愛國情懷,《梅蘭芳蓄鬚》知識點概括
    說起京劇,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他8歲學藝,11歲登臺,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然而有幾年,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再登臺演出,這是為什麼呢?
  •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精湛書法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梅蘭芳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梅蘭芳有愛好畫國畫,並且受業多師,在繪畫圈交際甚廣,這對「梅迷」而言大概已是耳熟能詳了。
  • 王慶祥:溥儀和梅蘭芳的往事
    溥儀與梅蘭芳的關係,是清宮與梅家幾代關係的繼續,也反映了皇族中京劇傳統發展的狀況。    1922年11月30日深夜,散戲後梅蘭芳在東興樓吃晚飯時,正好看見溥儀迎娶婉容的儀仗從街上走過。嗣後,清宮從12月2日到4日為慶祝溥儀大婚演戲3天。楊小樓、譚小培、俞振庭等名角都進宮演戲,共演34出,梅蘭芳並沒有參加這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