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大空間,當代戲曲嘗試更多「打開方式」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當代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滇劇《馬克白夫人》。實驗崑劇《319·回首紫禁城》。(演出方供圖)製圖:李潔

三位女演員共飾一角,身穿改良版藍色長裙時而低眉垂眼,時而翩翩起舞,在現代音樂的伴奏下用傳統越劇唱腔,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主角對於感情的執著和深情娓娓道來;在滇劇《馬克白夫人》裡,「梅花獎」得主馮詠梅以主人公的意識流程撐起全劇,在40分鐘的獨角戲裡,完成了舞臺全新的結構方式;實驗崑劇《319·回首紫禁城》開場後,崇禎帝的扮演者楊陽才從觀眾席緩緩起身上臺……

在「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一批不拘於傳統表演程式的佳作集體亮相,刷新觀眾對戲曲舞臺理解的同時,不斷延伸拓展著戲曲藝術的表達邊界。當代戲曲創作者和演員們身體力行地用作品證明傳統戲曲所能達到的戲劇張力。

大膽起用國外經典文本,碰撞出驚喜火花

「世人謂我,風流萬種,情人謂我,冰冷寂空。父母謂我,難知難懂,孩兒謂我,溫慈愛濃。唯有郎君,淺喚呢噥,在你眼前,依稀孩童。前塵往事倏然過,今宵昨夕一夢中。」南京市越劇團此番攜當代越劇參與展演,劇本脫胎於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越劇版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選取不同以往改編版本的視角敘述故事,以現在時貫穿全劇,情竇初開的女孩面對觀眾,將暗戀的秘密予以傾吐。

三人飾演同一角色是劇目最突出的表演亮點,雖然是一部獨角戲,但導演李佳秋從越劇女小生的特點出發,力圖通過一神三形將女孩腦中天馬行空的意象幻化展現,花旦、青衣、小生三人,時而可以合為一人,時而可以幻化成不同時段的男女人物。「它所帶來的強烈的陌生感可以起到間離的效果,希望能給予觀眾思悟的空間,不僅看到浪漫的暗戀之情,還可以更深一層看到人物的孤獨。」李佳秋介紹。

由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此前並無戲曲舞臺的前車之鑑,這也給青年編劇俞思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在她眼裡,「找準切入角度」是改編的難點之一,由於原著是採用書信體的形式進行敘述,幾乎所有情節都是女主人公用回憶的口吻陳述出來的,這對於舞臺劇,尤其是戲曲而言,是較為龐雜的。因此,如何去蕪存菁地編選故事需要考量。因此,她選擇了13歲、18歲、28歲三個代表性的時空進行敘述,帶領觀眾感受當下、回溯過去、幻想未來。

從梅花獎得主到青年演員,小劇場為他們帶去新經驗

「小劇場相當考驗演員功底,一點都不比大舞臺容易。」梅花獎得主、滇劇表演藝術家馮詠梅對記者表示。移植於川劇的滇劇《馬克白夫人》將莎士比亞原作《麥克白》五幕27場的話劇濃縮為40分鐘的「獨角戲」。劇本直接進入馬克白夫人的「夢遊」式追憶,進行著「補前、敘後」的閃回性連綴,將人善惡的兩面人性交鋒揭露無遺。演出中,神秘的敲門聲不斷驚醒著馬克白夫人,掙扎在恐懼中的她最終瘋魔。

作為當下滇劇的領軍人物,馮詠梅以清麗婉轉的唱腔和細膩的人物刻畫為戲迷所熟知,在《馬克白夫人》這樣一出旦角的犯工戲裡,馮詠梅全程沒有下過臺,幕後對角色一次次深入的剖析體悟轉換為臺上對人物複雜心理的精準把控。「小劇場和鏡框式的大舞臺有著明顯區別,因為近距離,所以表演上要收一些,但心理活動的層次更豐富了。」她說道。

值得關注的是,這是雲南省玉溪市滇劇院首次試水小劇場,身為院長的馮詠梅帶頭上陣,正是希望借用這樣的方式,帶領年輕人們進行多樣化的嘗試,拓寬劇目建設的路子。「滇劇不僅要傳承好傳統戲,同時也要探索發展新劇目、新路子,實現新編劇目的多樣化探討,傳遞當下人們的思考。」她表示。

在此次參演劇目中,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帶來的《319·回首紫禁城》是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這部講述明朝末代君王崇禎帝生命最後時刻的實驗性崑劇今年已經演到了第七版。全素顏、全身黑色便服,演員開口前,唯有腳上的一雙鞋在提醒觀眾:這是一部崑劇。

十年前,本劇導演兼主演楊陽將心中的構思與師傅、總導演柯軍討論,兩人一拍即合。沒有了扮相,演員的表演全靠對角色的理解和紮實的唱念做表。「我們把以往藏在服飾下的動作全部暴露給觀眾,這種排練式的表演反而能帶給臺下更強烈的衝擊,」楊陽對記者表示,「觀眾在這齣戲裡看見的不僅是演員塑造的角色,還有演員自我,我們與觀眾一起尋找著崑曲的本源。」椅子和光影的運用是《319·回首紫禁城》裡頗為奪人眼球的部分,有著多重寓意的椅子從完整到殘缺,代表著崇禎帝一生的興衰,而角色間影子的巧妙轉換也暗含著權力的更替和身份的轉換。

楊陽將小劇場比作花瓶的側面和背面,雖沒有大舞臺象徵的正面那樣宏大,卻更加立體和豐滿。「因為實踐和探索,小劇場的方寸之地得以無限地擴大。鍛鍊演員的同時給觀眾帶去不一樣的體驗和思考方式,正是小劇場的意義所在。」記者 王筱麗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開幕啦,16部好戲在等你!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上周在繁星戲劇村拉開帷幕啦歷時兩個月 16部好戲在等著你本屆藝術節由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遊局「渡」是本屆戲曲藝術節主題詞。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渡」,取「渡河」、「共渡難關」之意,是為了紀念徽班經大運河北渡進京230周年,也彰顯在2020年疫情特殊形勢下,戲劇人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堅守戲劇的信心。
  •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 喜見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
    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張生與崔鶯鶯話別後,夜宿草橋客棧,昏昏欲睡,夢憶往昔,重溫春日普救寺中邂逅鶯鶯,難忘夏日夜半聽琴訴衷腸,直到長亭離別,依依難捨。在悽楚的月色中醒來,夢卻碎了一地,難覓佳人身影,千種風情無處安放。
  • ——【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藝術沙龍】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隨著更多的藝術工作者們的努力,小劇場戲曲也從「現象」,逐漸發展成為「潮流」。可以說,小劇場戲曲實踐的腳步已經足夠快,範圍也足夠廣,但是直至目前,對於小劇場戲曲的理論研究還與舞臺實踐相對脫節。 從《惜·姣》開始,由我擔當編劇、導演的系列小劇場戲曲作品,同創作團隊一起,得到了觀眾和業內外專家的鼓勵和認可,甚至有領域內「領軍」「旗艦」的讚譽。
  • 【戲曲傳承】譚正巖:小劇場京劇大角色
    不料幾分鐘後譚正巖在心裡估計時間差不多,細心地打開門,把記者迎進屋去。清亮的小生唱段並非譚派老生譚正巖的本行,他坦言:「這是我們新排練的小劇場京劇《碾玉觀音》,戲裡我都是小生扮相,今天練一練。」   高挑俊朗、帥氣溫和、唱腔典雅的譚正巖,小生扮相令人期待。
  • 創作談:向世界展示中國戲曲的豐富可能性
    誠然,中國戲曲早期的表演貌似已是天然的小劇場演出,但這樣只是「小的劇場」的演出,它並不是現當代意義的小劇場戲劇。小劇場戲曲不應只是物理空間的縮小,而更應該關照人類心靈空間的開掘與釋放。相對於漢賦,唐人的五言絕句就是「小劇場」。小劇場是針尖上的七層寶塔,是壺中乾坤,是須彌山納於芥子,心間方寸是最小也是最大的劇場。
  •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收官,專業觀眾給出了評分
    「這幾天我看到長江劇場非常忙碌,一左一右兩個演出空間熱鬧得很。劇場不大,天氣也冷,但能真實感受到年輕觀眾對小劇場戲曲的熱情和熱愛。」12月17日,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谷好好回顧剛剛在長江劇場收官的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勝感慨,「今年申報劇本68部,涉及25個劇種,創歷年之最,較去年增長83.78%。」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小劇場京劇演繹歐·亨利與契訶夫,年輕人有了空間做海派京劇
    第六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10月16日在北京繁星戲劇村拉開帷幕。今年,上海京劇院出品的兩臺小戲《草芥》、《小吏之死》受邀赴京參加本屆藝術節,並將於10月18日、19日上演於繁星戲劇村第貳劇場。從2005年創排的《小吏之死》到2015年誕生的《草芥》,兩部劇是上海京劇院小劇場京劇近十年發展的某種縮影,也見證了一種創作力量上的新生和傳承。
  •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戲曲的各種「打開...
    圖說:「張生」黎安傳統VS當代上海京昆藝術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欣喜地看到,《草橋驚夢》的戲單上沒有藝術指導了,「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另一部崑劇《319·回首紫禁城》同樣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一把紅椅子、四把黑椅子,象徵意味很濃。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這座「黑盒子」是於2019年6月啟用的「自由空間」,是西九文化區第二個對外開放的表演藝術場地,承擔著推廣當代舞蹈、話劇音樂,風格是當代先鋒。這一巧思正是體現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之地,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特色。  這樣的東西文化碰撞在戲曲中心的設計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戲曲中心大門設計成一個舞臺帷幕,走進大門就猶如巨幕拉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粉墨登場。
  • 紫金港小劇場你不知道的6種神奇打開方式
    騎車去東區上課,小劇場樓下的教超是最好的中轉站,烤腸滋滋冒油,路過付款的時候就算來的時候沒曾想買也會順手要了一根;(什麼我仿佛聽到了卡路裡?!)拿著電腦去小劇場開例會,每到晚上9:15,一群人湧向小劇場B座二樓三樓四樓各式各樣的辦公室裡,每到深夜離開時,總要對著各大辦公室亮燈情況細數一下哪個組織是後半夜的魔鬼;
  •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開幕,評劇《染》、婺劇《無名》將登場
    「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將於12月9日晚起拉開大幕。本次展演活動共有來自京劇、崑劇、越劇、滇劇、紹劇、評劇、婺劇、川劇、高甲戲、黃梅戲等10個劇種的12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將於一周時間內在上海長江劇場上演。
  • 首部小劇場婺劇《無名》將亮相2020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開幕演出
    近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文匯報社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正式啟幕。由義烏市婺劇保護傳承中心出品的新編婺劇《無名》將作為開幕戲於12月9日晚19:30亮相於上海長江劇場黑匣子。
  • 「高級手工定製」舞臺劇來了《鑑證》探路南京小劇場京劇
    作為2019年度南京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南京市京劇團出品,李卓群編劇、導演作品京劇《鑑證》,將於9月12日、13日在江蘇大劇院上演。「明星制」宣發模式、電影級宣傳物料,讓這部小劇場京劇從創排開始就格外吸引眼球。大手筆背後,是高品質。作為舞臺劇界的「高級手工定製」,小劇場京劇《鑑證》被視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新編京劇作品」,正為南京小劇場戲曲的發展進行「探路」。
  • 馬郢小劇場再迎戲曲大咖,「楊廟模式」打造合肥後花園
    11月12日上午,馬郢小劇場門前廣場人聲鼎沸,村民們把劇場圍了個水洩不通。 「我們都想來看看白燕升。」村民孫門餘告訴記者。著名曲藝節目主持人、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獲得者白燕升在戲曲氛圍濃厚的馬郢人氣極高。
  • 模式單一,疫情逼停,小劇場未來之路如何走?
    開心茶館,一個舞臺只有幾平米大的小劇場,讓南京人第一次有了一個聽相聲的精神家園。除了開心茶館,永熙茶樓也是江蘇相聲界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五年前加入這裡演出的青年曲藝演員郭辰佳介紹,永熙茶樓現在受眾多以年輕人為主,已擁有一批固定粉絲,他們積極組建微信群,分享演出劇照、演出信息等,為小劇場做了很多幕後工作。小劇場,讓更多的文藝愛好者有場地排練、有舞臺表演、有機會出彩。
  • 小劇院進了電影院大商場有了小劇場
    沒錯,戲劇和電影這兩個藝術門類,在鄭州有了一個融合的新嘗試。    11月30日晚,位於五一影城(升龍廣場店)內的開心簡史先鋒劇場迎來了本土小劇場話劇《碧沙崗往事》的首演。這種到電影院看舞臺劇的形式,讓觀眾直呼「真新鮮」。    這個先鋒劇場由一個巨幕電影廳改造而成,但也配有排練廳、化妝間、舞美製作室等多個功能空間。
  • 當代戲曲劇目創作中的音樂思考
    ◎戲曲要真正現代化,就必須讓戲曲音樂走到當代中國音樂的第一流水平線上。今天,如果我們的音樂演奏任由樂隊連音都不準、相互之間配合都不協調、與演唱之間也達不到默契、音響到了粗糙和刺耳的地步,包括我們的演唱中也只講情緒而不求美聽……戲曲是必然會被世人所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