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0年歷史的當代打擊樂器手碟出現在了崑劇《草橋驚夢》的舞臺,重新解構著經典西廂故事;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不追求忠實原著,以「一神三形」的手法讓它充滿中國式柔情;黃梅戲《浮生六記》大膽融入了民族歌劇的元素;小劇場崑劇《319·回首紫禁城》打磨了十年,演到至今仍在面臨觀眾的詰問:這到底是崑劇還是話劇?
圖說:鼓手高均(右)打手碟
剛剛落幕的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為這些先鋒戲曲作品提供了一個包容的平臺,從無形到有形,從粗糙到精緻,從習作到代表作……傳統的曲,歷史包袱重,因而繭也厚。扯破這層繭需要尖銳的鋒芒,不破不立,紮根戲曲這片熱土的文藝工作者們,仍在砥礪前進。
大循環VS微循環
從6年前很多人不知道小劇場戲曲為何物,到如今全國各地的劇團將新戲、好戲輪番送來上海,入選展演的門檻自然水漲船高。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谷好好感慨:「今年申報劇本68部,涉及25個劇種,創歷年之最,較去年增長83.78%。」演出前的直播導賞更是吸引51萬人次觀看。
圖說:《馬克白夫人》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看來,戲劇的創作和繁榮,既要有正規劇場的大循環,又要有小劇場的微循環,「為戲曲向前發展提供新鮮血液的微循環,這樣的建設非常重要」。
正是因為它成本小、投入低,讓越來越多的戲曲青年人才在這個平臺聚集分量。「馬克白夫人」馮詠梅、「張生」黎安……越來越多梅花獎得主也在此亮相,更說明這個平臺的吸引力與分量。
小劇場不等於獨幕劇,也不等於小戲,它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強烈的先鋒性和探索性,這一點,讓劇場裡的年輕觀眾比例明顯提升,一年一度的展演就好像伸向年輕觀眾群的觸角,為戲曲的接力發展不斷更迭臺下的新鮮血液。
圖說:「張生」黎安
傳統VS當代
上海京昆藝術諮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欣喜地看到,《草橋驚夢》的戲單上沒有藝術指導了,「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另一部崑劇《319·回首紫禁城》同樣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一把紅椅子、四把黑椅子,象徵意味很濃。四名演員素顏亮相,跳進跳出,服裝便是日常的練功服,唯一可辨識的只有一雙厚底靴。導演兼主演楊陽坦言,這恰恰是為了回溯崑劇的源頭。
京劇《鑑證》首創「西皮圓舞曲」板式,在中西合璧的音樂伴奏下,兩位主演踏著《愛的禮讚》旋律,跳起浪漫華爾茲舞步;呈現當代好人好事的黃梅戲《香如故》,導演侯巖松以減法做加法,去戲曲程式化,作曲中融入了歌劇、話劇、音樂劇甚至是說唱等元素。紹劇《莊公的煩惱》使用閃回、倒敘的結構,架起史籍文字與當代溝通的橋梁。
圖說:《鑑證》首創「西皮圓舞曲」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崔偉已經明顯感受到變化,中國戲曲小劇場在五年時間裡,跨越了中國話劇小劇場十年和20年間向本體的靠攏。在他看來,進入劇場空間,觀眾與演員已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心靈的交流,「你是觀眾我是演員,你是欣賞者我是創造者,你是被感動者我是感動你的人,小劇場的藝術循環便這樣建立起來」。(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記者手記丨一碗白米飯
若是食材碼得滿滿當當,做一桌菜並非難事。若是只有一勺米,想讓食客滿意可是得下不少功夫。和楊陽閒聊時得知,十年前排《319·回首紫禁城》時,他哪想得到那麼多極簡主義?都是沒錢鬧的。幾個主創一起熬,終於熬到了小劇場戲曲的春天。
圖說:《319·回首紫禁城》
如今見慣了五光十色的美味,一碗上好的米飯,最是落胃暖心。舞臺藝術創作同樣如此,一碗簡單的「白米飯」,方能襯出戲曲人的初心。
上海一直是中國戲曲探索的前沿陣地,如今依然勇立潮頭。都說戲曲圈裡保守派多,其實,專業人士又何嘗不是呢?誰也不想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糟蹋了,恰恰是傳統派,對戲曲的探索、戲曲本質的優質探索,更有一種深沉的責任感和務實的追求目標。
所以當舞臺上出現了陌生的、具有顛覆性的新事物,先別急著批判,且行且看,以包容的心態,鼓勵它們去開掘未來的可能空間。等這碗飯熟了,說不定就「真香」了。(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