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齡」三年的Hazel,在創建微信公眾帳號「素食星球」之初,只是為了分享素食食譜食材和餐廳信息、傳遞環保資訊、推廣「素生活」。她開玩笑似的宣稱:「一個不想改變世界的素廚子不是好Marketer。」
Hazel創辦素食星球兩年間,不知不覺,粉絲來了,合作夥伴來了,廣告商和贊助商也慢慢找上門來,創業之旅就這麼水到渠成地展開。而整個故事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呈現了我們這個時代好的那一面——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和條件去選擇將自己喜愛的事情作為事業,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帶來積極的改變;另一方面,新世代中也不乏眼光長遠和心懷大愛的人,他們勇於並且已經開始承擔起維護這顆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生態環境的責任。
其實也不是那麼突如其來,早前一兩年,鋪墊已經無聲無息地展開——身邊的素食者朋友、素食明星的宣傳……而最終令這位新疆長大的湖北妹子捨得放棄媽媽拿手的大盤雞和鮮嫩羊肉的,是「不想傷害動物」的柔軟而質樸的悲憫之心。潛移默化中,父母從最初的勸阻,到現在不再殺活物、主動轉發素食信息;最愛羊肉的男朋友,從知道不再給他做肉的悲憤,也慢慢接受現實,成為她「素事業」的合伙人。
在Hazel的生活中,素食也不只針對食物,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她保持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跑步、冥想、蔬果的美味和下廚之樂。儘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購物時也會仔細想清楚到底是否需要。「以前對於好看的小玩意也有收集癖。在紐約搬一次家,才意識到自己買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我覺得生活要越來越簡單才好。就像一個環保網站『Tree hugger』的創始人,賣掉非必需品,住在40平的小房子裡,個人物品一個盒子就能裝滿。他就談到當你有很多東西,每一件都會在腦中佔據一個位置,頭腦就會越來越擁擠雜亂;而東西越減少,頭腦才會越清淨。」
好像忽然間重新認識了自己,人生也點開了新地圖。素食之後,Hazel的廚藝技能樹似乎瞬間被點亮了。對於素食只能寡淡無味又或是全靠重油重口味調料烘託的觀點,張思表示不敢苟同。她花費大量時間研究食材和烹調方法,搜集食譜,試做菜品找朋友試吃,到素食餐廳調研交流,把各種資訊經由博客和微信公眾號分享,也在設想自己的素餐廳或烘培坊,愛好不覺已成事業。而素簡有節的生活,更回饋給她更加平靜寬和的內心,以及與自然和萬物和諧共處的愉悅。
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編輯出版與哲學專業後,Hazel曾在廣西師大理想國與豆瓣網等機構從事了三年出版工作,包括編輯、營銷和數字出版。2013年,抱著「世界很大,想去看看,與世界發生連結」的心情,她去到紐約大學攻讀整合營銷專業碩士學位。
「紐約素食氛圍很好,人們對素食的接受度很高,幾乎任何餐廳都能點到素食。紐約素餐廳的經營方式和理念都很多元化,素食人群創業的方式也各種各樣,可能是生產素的醬料,可能是製作鞋子和包包,也可能是開專做外送的小餐飲公司……不像國內大家一股腦開素餐廳,但很多人其實沒有經驗也沒有核心理念,失敗的案例就很多。」
在如此氛圍中如魚得水的Hazel,一邊興奮地滿大街按圖索驥探訪體驗各家素餐廳,甚至親身加入其中工作來獲得第一手的經驗;一邊迫不及待地把這些精彩的故事、新穎的點子、有趣的產品通過網絡分享給國內的朋友和同好。
Hazel讚嘆地講起自己在紐約的第一年曾經打工過一陣子的高端素食私房菜:年輕的90後華裔女廚師,一天24小時,連夢裡都在想食物。一頓飯79美金的高價位也擋不住紐約客甚至名流們的熱情,她巧妙地搭配起中式食材和西式做法,或是西餐材料加中式的煎炒烹炸,用精緻、複雜和創意打造出撫慰身心的美食——比如蓮子味的冰淇淋。
她也會把紐約素食派娓娓道來:有一派很講味道可能不那麼健康,令人沉迷的素炸雞soul kofa、健康讓道味道稱王的dirt candy。另一派就更偏蔬食,注重健康,比較講究創意,比如叫做「菜花牛排」的烤豎剖菜花,再比如用豆子和米做出的口感似肉的純素漢堡。
Hazel還津津樂道於遊學和旅途的收穫和感悟:諸如每到一地都會找素食者家庭作為host,經由他們的推薦去到有趣的素食餐廳、咖啡館和酒吧;又或是紐約素食業態的豐富,很多廚師非常有研發能力,亦有大量民間博主就在家裡鑽研美食並發布,獲得大量擁躉後開出自己的素餐廳或出版著作,形成良好的循環。
在紐約,Hazel也更深切地感受到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給人們交流方式以及信息傳播方式變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通過類似Instagram和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Hazel結識到了各色奇人和一見如故的朋友。在這個時代,遠隔千山萬水的陌生人通過「@轉發」、「#標籤」這樣的創新途徑產生聯繫,帶來驚喜。這也讓她愈加確定,網際網路正是要開啟自己的事業所應選擇的那個平臺。
在Hazel的生活中,素食也不只針對食物,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她保持較為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跑步、冥想、蔬果的美味和下廚之樂。也會參加各種素食集會,探訪綠色環保商店。
微信公眾號「素食星球」誕生於2013年,「起初就是很有熱情,想著要一直做下去,從來沒覺得能有希望以此來賺錢。」她如是介紹道:「我很想將我所知道的有趣的知識分享給更多的人,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開始思考和審視自己的飲食,了解素食,並且從中得到有益的收穫。其實,我們都可以為人類、動物與地球的和諧健康付出一點力。而我也相信,每個素食者自身都將是最終的最大受益者。」
在美國讀書期間,每天至少花兩小時在「素食星球」的成長上,或是跟團隊溝通定選題,或是自己翻譯、撰寫文章。漸漸的,固定的合作團隊豐滿起來,志願者越來越多,再然後商業合作也找上門來。「我們意識到這個產業非常有前景,只是國內很多從業者還不夠專業,產品也不過關,從味道上就沒法留住消費者。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是有價值的。我們做過調查,粉絲群中有素食者,有希望確認是否要開始素食的人,更有30%的非素食者。我們可以把他們需要的訊息傳遞過去,給他們提供更多選擇;也可以幫助商家把好的產品介紹出來,幫助素食餐廳做好品牌的營銷,把市場做大。」
2015年4月,Hazel休學回國,通過「素食星球」這個出發點,將各種資源整合起來,推動國內素食的流行和行業發展;讓素食不再停留於宗教或健康的單一範疇,而呈現出生活方式的維度。
向商業轉身的步子邁得很謹慎。特別是在選擇合作商家時,Hazel和她的團隊會非常「挑剔」。「有些產品要親身體驗過,確實值得推薦才會合作;還要看商家的理念跟我們是否相符,比如是否經營涉及動物製品。其實在這裡我內心是有點矛盾的,這樣會不會鼓勵過度消費?後來我想,我們的初衷是推廣素食這種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出發未嘗不可。把選擇提供給大家,讓非素食者也有機會消費健康的產品,幫助產業做大。」
回國一個多月,她是在馬不停蹄地奔波和見面中度過的。年輕的團隊有許多計劃和構想需要一步步展開,前期積累的資源也需要時間慢慢沉澱。「面對更複雜的人際交往,接觸到各種複雜的情況,很多事情跟自己想像的也不一樣。但我想就去面對、去解決就好。創業也是一種修行,經歷後會有成長。」
之後,她們還將創辦一個網站,這將是一個具有媒體和社區屬性的平臺,既有很多信息在發布,也會聚集素食圈的人群。「現在網絡上關於素食和相關產品的信息雜亂無章,比較分散,內容的質量也不高,有些還缺乏科學性。我們希望能把內容更加規範起來,做一個權威的、高質量的;同時又很好玩,有親和力、接地氣的平臺。」
這個面容明媚,情態從容的女孩,她的「星球」雖然還很幼小,卻已經閃爍光芒。
Hazel與她的素食星球小夥伴們相識於網際網路。通過類似Instagram和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Hazel結識到了各色奇人和一見如故的朋友,最後也成為素食事業的夥伴。
1.製作素芝士醬時,把煮熟瀝乾的花椰菜和兩杯自製的杏仁奶或者豆漿、瓣蒜和營養酵母一起放入攪拌機製成柔滑的醬汁即可與各種蔬菜搭配食用。
2.製作純素披薩餅,把醃製過的蘑菇煎2分鐘。再與幹煸後的蔬菜及披薩醬一起鋪在皮塔餅上烤15分鐘即可。
3.「生食版墨西哥taco」是用西芹切成一指長的段做「玉米餅」;再搭配由香菜、牛油果、番茄、檸檬汁、海鹽和黑胡椒混合後製成的牛油果醬,就可食用。
4.純素意面中的「奶油」製作有一個萬能的調料,就是Nutritional Yeast(營養酵母)。它有天然的奶酪香,並且含有維生素B12,純素烹飪裡不可缺少。
圖文內容來自《貝太生活家》8月刊,為了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美好,特別推出無紙製作,倡導綠色地球,同樣精彩內容,更多3D體驗。無紙化閱讀可在IPAD上下載貝太廚房APP,免費下載閱讀電子雜誌。
操作指引: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可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想要看到更多貝太生活家的推送內容,可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
訂閱微信: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
搜索微信帳號:bk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