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經略遼東,得罪清流,碰到左光鬥和正直的朱童蒙得以保全

2020-12-25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後金八旗兵正式開始統一女真部落的最後一戰——滅最後的海西女真部落葉赫部,明廷終於相信後金政權成為明王朝的心腹大患,緊急詔令熊廷弼重新擔當遼督,經略遼東。

熊廷弼劇照

在當時,努爾哈赤十分忌憚熊廷弼。

明朝抓到的撫順秀才賈朝輔說過:「當時努爾哈赤集結後金八旗兵各頭目和明朝降將李永芳等人,問現在應該先攻打哪裡?有的說應該先攻打遼陽,傾其根本;有的說應當先攻打瀋陽,潰其藩籬;有的說明廷派了熊廷弼經略過來,遼東一定有所防備,應當先攻打北關,除去自己的內患。努爾哈赤說道:遼東局勢已經敗壞至此,熊廷弼經略要整頓好也需要時間。於是我想先攻取北關,免除我的內患,將來可以使出全力去攻打遼陽瀋陽。」

海西女真葉赫部被後金政權滅亡後,熊廷弼開始一系列的整頓,防備後金八旗軍深入。

首先以「瀋陽空壘,獨立難支」的理由奏請明廷,盟友已失,請求退守遼陽城,得到明廷批准。

其次為了力保孤城,熊廷弼除了在遼陽城挖壕溝,築高牆以外,他還向明廷提出集結大量兵馬分別扼守險要的防守策略。

他上奏:「現在能遏制後金的說法有三種,一種是恢復,一種是進剿,一種是固守。臣以為此時遼東局勢敗壞,不敢奢談恢復、進剿之事,不如分布險要以守為穩的策略,先保現有地區,然後慢慢整頓。但是現在守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臣親自到各邊隘口險要之處勘察地形,認為後金出兵的路只有四條:在東南路為靉陽,南路為清河,西路為撫順,北路為柴河、三岔兒間。這些地區一定要駐守重兵,為防守後金進剿的準備工作。而鎮江南邊保障四衛的安全,東邊兼顧朝鮮,駐守人員也不能少。這就是臣的分布險要的大策略,望陛下知曉。」

熊廷弼的策略很簡單,遼東局勢越來越差,現在根本不是恢復失去的城池或者大規模圍剿後金的時候,現在只能先守住陣地,然後慢慢整頓內部,最後恢復元氣之後才開始圍剿後金軍。

而防守的策略是每路設兵三萬,鎮江(今遼寧丹東市附近)設兵二萬,等到後金軍過來,根據實際戰局有的負責迎擊,有的負責橫擊,各路則都負責自己這一塊的城池防守,獨當一面,四路相互配合就全局防禦成功。遼陽城也設兵二萬,平時駐守,有事進行策應。海州(今遼寧海城縣)、三岔兒河各設兵一萬,以防萬一。金、復(今遼寧金縣、復縣)設兵一萬,防守海運,保障後勤。總共需要十八萬軍隊。與此同時,還需要九萬匹各種軍馬駑馬,需要軍餉銀三百二十四萬兩。

熊廷弼的這一經略大計,雖得到皇帝批准,但是朝廷沒錢,無法得到落實,而且他自己就因受到一連串的黨爭彈劾而不安其位了。

萬曆皇帝

但是熊廷弼得罪了言官團體。

吏科給事中姚宗文首先發難。他因為求熊廷弼為他補官,沒有得到滿足,為此怨恨熊廷弼,後來走別人的門路得到了補官,後來去遼東閱視兵馬,處處與熊廷弼作對。當時遼東人劉國縉為兵部主事,負責遼東軍務,主要招募遼人為兵,招募了一萬七千人大半都逃亡了,被熊廷弼劾免,姚宗文是早劉國縉的門生故舊,至此相互勾結,決定驅逐熊廷弼。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蒲河(今瀋陽市東北)失守。

姚宗文詆毀熊廷弼,上奏朝廷,說他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的建議,而且軍馬也不訓練,將領也不部署,導致遼東地區人心不親附,刑罰又重。還煽動言官對熊廷弼進行群起而攻之,必欲去之而後快。

言官們開始帶節奏。

御史顧慥也彈劾熊廷弼出關一年,沒有一點成就,還做了一副對聯:「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劍逞志作威。」來諷刺熊廷弼。

戰鬥力無敵的言官

當時萬曆皇帝剛剛駕崩不久,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不到一個月就病逝了,明熹宗朱由校初立,魏忠賢開始興風作浪,朝堂更加混亂,遼東問題更加難以得到正確的解決。

御史馮三元彈劾熊廷弼更誇張,說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其中最重要的幾條就是遼東重鎮開原、鐵嶺失守,大量軍備物資無法運回;北關告急,不讓大軍前去救援;遼東地區精銳的礦兵不用;國家健兒軍士不去殺敵而去作工等等。還說朝廷不罷免熊廷弼,遼東必然不保。

明熹宗朱由校下詔進行廷議。

熊廷弼上疏自辯說,開原、鐵嶺的糧食,臣一抵達遼東就開始收割,割不了的就地焚毀;北關告急,立馬命令開原道韓原善、分守道閻鳴泰往赴,二人都不願意去,其時臣手下只有這二人,馮三元所謂不讓大軍前往,不知道這大軍在哪?所謂役軍丁,都是民壯,守守城沒問題,打仗那就不行了;遼東礦徒都是亡命之徒,變成士兵後就變成兵匪,到處搶劫,一碰到戰事,就各種不行,誰敢用他們?

熊廷弼不反駁還好,一反駁,更加引起言官的各種無理取鬧式的反駁。

御史張修德彈劾熊廷弼破壞遼陽。

熊廷弼更加憤怒,遼陽能守得住就是靠熊廷弼的功勞,現在言官都開始質疑他的功勞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氣之下交還尚方劍,直接上奏朝廷,要求罷免自己。

言官決定再添一把火,給事中魏應嘉再次彈劾熊廷弼。

經過朝議,朝廷決定允許熊廷弼去職,回京,從而結束了其經略遼東的悲壯一幕。

熊廷弼性情剛烈,覺得委屈,再次上奏,要求查明事實。

明熹宗朱由校決定派魏應嘉等人前往遼東,給事中楊漣為人正直,認為魏應嘉原來就是彈劾熊廷弼的主力人員,如果派他去調查此事,熊廷弼情況不妙,於是上奏朝廷,原來反對和彈劾熊廷弼的人應該避嫌,讓其他言官前去調查,於是明熹宗朱由校改派朱童蒙前往遼東調查事情真相。

左光鬥紀念館

朱童蒙當時任兵科給事中,雖然也是言官的一員,卻素性樸直,志氣豪爽,善於騎射,為人慷慨,為官剛介,文才與武略兼備。

他的一生著述有《疏草》《去吳》《楚遊錄》《粵西於役志》《武闈與事》《論兵尺牘》《勘遼錄》《勘遼紀事》《撫延章奏》《編年紀事》《宦遊詩稿》等等,除了詩詞歌賦之外,還有大量關於遼東局勢和兵家的著作。

這種人才能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正確的評價熊廷弼的功與過。

朱童蒙

果不其然,朱童蒙經過全方面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是熊廷弼經略遼東地區一年有功也有過:其過錯在於朝廷危難之際,辭職乞歸,有負君恩;而在遼東這一年,熊廷弼的確有大功,力保遼東危城不失。這就是所謂的「罪浮於功」。

至此,明熹宗朱由校認為熊廷弼雖然有過錯,但是還是忠於國家的有才幹之人,暫時放過了熊廷弼。

相關焦點

  • 熊廷弼的遼東遺恨:抵擋後金功不可沒,仍未逃掉被殺的命運
    危局之下,萬曆皇帝想到了八年前曾經巡按遼東的熊廷弼,急召入京。熊廷弼於四月十二日在原籍武昌接到任命書,星夜前往京師。六月,「癸酉,擢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統領整個遼東事務。熊廷弼在遼期間,令行禁止,嚴肅軍紀,懲辦不法將官,重視選拔優秀將領,又積極建議聯絡朝鮮、蒙古以牽制後金。雖然聯絡蒙古的計劃最終流產,努爾哈赤捷足先登搶先與蒙古達成結盟。但在熊廷弼的苦心經營下,穩定了軍心,提升了士氣,軍事防禦設備得以鞏固,增強了明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遼東的軍事防衛能力,使得明軍能夠抵擋住後金軍的一次次猛烈進攻,功不可沒。
  • 熊廷弼最有可能力挽狂瀾遼東局勢為何被處死?背後隱藏深刻玄機
    針對後金對遼東的進攻,明邊防經常受到挑釁的形勢,熊廷弼以為遼東是京師的肩背,只有不放棄遼東,才能保住京師。熊廷弼採取「以守為戰,修邊築堡」的積極防邊策略。他說, 「防邊以守為上」,堅守而後才能進攻。在他的倡議和支持下,遼東各地普遍修繕城垣,建築堡壘,防範後金對明的攻勢,挽救遼東的危局。
  • 為國立下大功,卻成為大明唯一被傳首九邊的文官—熊廷弼
    明朝中央派熊廷弼以巡按御史的身份去調查此事。 熊廷弼到遼東後,經過深入的考察,已詳盡掌握了遼東的軍事形勢。他上書朝廷對遼東軍事政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判斷。 直到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起兵反明,在薩爾滸打敗遼東經略楊鎬率領的十萬明軍,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各部。明朝政府一直運用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徹底失敗,後金國軍威大震,聲聞天下。 在這種局面下,朝廷重新啟用熊廷弼。熊廷弼臨危受命,毫不猶豫的踏上了回京之路。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經略遼東,統領整個遼東事務。
  • 中華上下五千年:徐光啟研究西學,左光鬥入獄
    左光鬥入獄明神宗後期,有個官員名叫顧憲成,因為正直敢諫,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職。他回到無錫(今江蘇無錫)老家後,約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附近一些讀書人聽到顧憲成學問好,都趕到無錫來聽他講學,把一所本來就不大的東林書院擠得滿滿的。顧憲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講學的時候,免不了議論起朝政,還批評一些當政的大臣。
  • 明朝為何守不住遼東?先別急著怪後金,看大明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
    明初,高麗希望從遼東金州、復州入海,經渤海海峽,抵登州入內陸運河,赴京朝貢。明對遼東的措施元末,高麗趁機佔領了鴨綠江東岸、雙城一帶的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接壤的過渡地帶。明與高麗確立宗藩關係後,高麗並沒有減緩向遼東地區拓邊的步伐。
  • 遼東三傑之袁崇煥,慘烈而死的大英雄!
    袁崇煥剛到遼東時,遼東經略是王在晉,此人主張收縮防守戰線,提出在「山海關外再建一關」。袁崇煥根據當時的軍事形勢,不贊成這一方案,主張堅守寧遠。但他初來乍到、人微言輕,王在晉不予理會,袁崇煥只好向朝廷上書。大學士孫承宗代表朝廷到關外查看形勢後,否決了王在晉的提議,支持袁崇煥堅守寧遠的主張。
  • 左光鬥侄女婿孫晉二三事
    坐在轎子裡的左光鬥見狀,覺得這孩子天真可愛,便叫停轎夫,下轎朝那個小男孩走去。到了跟前,看了一眼他手裡的杯子,摸著他的頭,笑問:    「小傢伙,你端著個杯子,這是要去哪裡啊?」    「去買燈油哦,晚上讀書的燈油沒了」,孫晉答道。左光鬥接著問:「哦,買燈油晚上讀書,不錯不錯!那你會寫文章嗎?」
  • 人文桐城 梅香正濃:左光鬥與史可法的傳奇故事
    前者並未直接記述史可法,寫的是史可法的宗師、明末東林黨人左光鬥。文章以左光鬥「視學京畿」起筆,描寫他在風雪古寺之中偶見一書生伏臥案頭,他讀了書生剛剛寫就的文稿,立即脫下自己的貂裘蓋在書生身上,並為他關上門戶。和尚告知他:那書生名叫史可法。不久,左光鬥主試,當他聽到門史唱出史可法的名字的時候,「瞿然注視」,當即「面署第一」。並召見。
  • 恃遠不服——三國第二代遼東王公孫康的一生
    東漢末年,遼東三郡烏丸(指遼西烏丸)依附袁氏,參與到袁曹爭霸之中。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諸子之間不和睦。袁尚逃至遼西烏丸,想依靠烏桓勢力,奪回冀州。烏丸,今多寫作烏桓。三郡烏丸,指遼西郡烏丸,當時首領為丘力居,丘力居死後,其子樓班年幼,從子蹋(音tà)頓即位;遼東屬國烏丸,首領為蘇僕延(速僕丸);右北平郡烏丸,首領為烏延。